王羲之《闲者帖》、王献之《吴兴帖》等

合集下载

天下十大行书排行榜,有你喜欢的吗?

天下十大行书排行榜,有你喜欢的吗?

天下十大行书排行榜,有你喜欢的吗?练习书法的朋友有很多人喜欢学习行书,因为行书书风飘逸,俊秀,灵动感十足,艺术可观赏性极强。

所以,小编今天特别为大家整理了天下十大行书作品及相关介绍,并加以深度剖析鉴赏,因为有历代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将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王珣《伯远帖》、杨凝式《韭花帖》、柳公权《蒙诏帖》、欧阳询《张翰帖》、米芾《蜀素帖》、黄庭坚《松风阁诗贴》和李建中《土母帖》依次排为称为天下十大行书。

它们各自独具艺术魅力,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里程碑。

《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书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风格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据传为冯承素所摹。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

《兰亭序》的书法笔法是让后世习书者望而生叹,出神入化的书法技巧之巅峰。

《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或《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书法草稿。

书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

《祭侄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

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

《祭侄文稿》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也流露于字里行间。

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寒食帖》《寒食帖》又名是苏轼撰诗并书,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感悟人生之作。

诗作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惆怅孤独的心情。

书法作品也正是在这种境况下,有感而书。

作品通篇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康有为碑学背景下的行草观及其问题

康有为碑学背景下的行草观及其问题

康有为碑学背景下的行草观及其问题作者:贾乾初来源:《艺术广角》2020年第02期细细玩味和寻绎康有为建构其碑学体系的著作《广艺舟双楫》,可以很容易得出康有为对帖学并未真正否定的结论[1]。

只不过,康有为将观察帖学的视角和立场放置在碑学的背景之下,他对于帖学问题的考察与评价都无法从他的碑学体系中剥离出来。

这无疑使得康有为的行草书观念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固然有着很多精辟、尖锐之论,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站在创作实践的立场,梳理他碑学背景下的行草书观念,同时厘清其行草书观念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有研究者指出,当前康有为艺术思想(特别是书法思想)的研究与其他方面学术思想的研究,基本属于一种不同领域之间相关研究者自说自话的割裂状态,并未很好地贯通起来。

[2]这一问题的指出,对于我们剖析康有为行草书法观念的问题,显然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一、康有为行草观论要1.二王书法代表着时代高度与艺术高度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具有时代高度和艺术高度。

康有为对其不断地予以高度评价,并从很多方面表达出他的激赏之情。

对二王书法尤其是其行草书之高度,康有为至少阐述了三个方面的看法。

其一,二王书法笔法雄奇,“章法秩理”,充满奇变之趣。

康有为认为二王书法代表着时代高度——“书以晋人为最工”[3],而在艺术上,二王书法则笔法雄奇,并且认为,“右军所得,其奇变可想。

即如《兰亭》《圣教》,今习之烂熟、致诮院体者,然其字字不同,点画各异,后人学《兰亭》者,平直如算子,不知其结胎得力之由。

”[4]唐僧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则“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可谓异才。

”[5]至于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其妙在“神理奇变”[6],王献之的行草书整体艺术风格则是“沉酣矫变”[7]。

其二,二王书法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的原因在于取法高古。

康有为说:“自唐以后,尊二王者至矣。

然二王之不可及,非徒其笔法之雄奇也,盖所资取皆汉魏间瑰奇伟丽之书,故体质古朴,意态奇变。

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当年大书法家郗鉴把爱女郗培嫁给了书圣王 羲之,这对书法夫妻精心培养出一个百代称
雄的 大家王献之. 父子先后联辉,光耀书坛. 并称“二王”.完 成了一场新体书法的革命,将汉魏之际兴盛 的楷书、行书、草书体系推进到新妍的境界, 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最为光辉的一笔。
就在一颗巨星陨落时,又一颗巨星升起。
第一行由 行楷书起, 渐为行草, 第二行以 下则字多 联属,唐 张怀瓘称 王献之能 一笔书, 即“字之 体势,一 笔而成, 偶有不连, 而血脉不 断,及其 连者,气 候通其隔 行。”
这一说法在《十二月帖》中体现出来。如 《十二月帖》,虽属行草,全篇32字,竟有 24字相连,米芾《书史》曰:“此帖运笔如 火;筋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 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献之还曾给简文帝十几张书法,并在后面题道: “下官此书甚合作,愿聊存之。”意思说这些书 法是我非常满意的作品,希望你姑且收藏它们。
王献之好主动为人作书,但“人有求书,罕能得者,虽权贵 所逼,了不介怀”。 378年,朝廷新造了一座太极殿,谢安 打算请王献之题殿上的匾额,以此作为万世之宝,但又觉得 难以开口,于是,就拐弯抹角地对王献之讲起三国魏人韦诞 书凌云台匾额一事。
(韦诞,是張芝的學生,擅長草書,造詣很高。
魏時的宮殿楼馆的匾額,都是韦诞的手迹。 魏明帝造一座凌 雲台,错误地先將台匾钉在上面,沒有題书。 明帝让人用笼 子盛韦诞,再用辘辘摇牵绳索将他带到台上钉匾的地方去書 題署。 凌雲台很高,离地约十五丈。 韋誕危惧万分,告誡子 孙:再也不要这样研习大楷了。
到了宋代,才出现了王献之的知音,米芾《书史》对王献之《十 二月帖》推许备至:“大令《十二月》运笔如火筋画灰,连属无 端未,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第一帖也。”黄庭坚《山谷题 跋》称赞云:“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耳 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 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 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东晋王献之书法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东晋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汉代造纸术技术的普及为书写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汉魏末年中国书体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东晋时代,便于流畅书写的楷体、行书得到大力推广,书体已完全成熟,书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书法作品成果丰硕,书法家群体各呈风采。

东晋各种艺术门类中,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最为瞩目。

在这名家云集的书法盛世,以琅琊王氏家族为首的书法成就又可谓其巅峰的代表。

琅琊王氏的书法作品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最,可惜不止《兰亭序》真迹未能流传下来,传世的其他王氏作品也多为双钩摹本。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书法作品。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

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

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宗(晋安帝)。

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1] 。

安帝时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

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

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

王羲之所有字帖

王羲之所有字帖

王羲之所有字帖王羲之字帖⼀帖尽览(收藏)个⼈图书馆⼆〇⼆⼀年五⽉王羲之所有字帖,⼀帖尽览(收藏)名家天地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今属⼭东临沂),居会稽⼭阴(浙江绍兴)。

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称“王右军”。

他出⾝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岁时经⽗亲传授笔法论,“语以⼤纲,即有所悟”。

他⼩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的⾼度。

与两汉、西晋相⽐,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书遒劲⾃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引⼊⼀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曾留下形形⾊⾊的传说,有的甚⾄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草书⼜被世⼈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七帖》、⼩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孙。

其⼦⽞之,善草书;凝之,⼯草⾪;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书;焕之,善⾏草书;献之,则称“⼩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凝、操、徽、涣之四⼦书,与⼦敬书俱传,皆得家范,⽽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明代文征明的个人简介

明代文征明的个人简介

明代文征明的个人简介文征明,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代文征明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人物生平早年时光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11月28日),文征明生于一个武官家庭。

成化八年壬辰(1472年),父林举进士,担任温州永嘉县令。

携家赴任。

母祁氏相继携文征明兄弟前往文林赴任地。

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年),文征明小时候生性迟钝但是为人忠厚。

同年五月廿七日,母祁氏卒。

于是被抚养于里中外祖母家。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7岁的文征明还不能说话,但父亲文林认为他会大器晚成。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年),11岁开始能说话,于是就读外塾。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年),父文林起复知博平县。

征明随侍。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年),文林因为政绩考核要前往京城,征明随侍。

不久提拔为南京太仆寺丞,请假回归故里。

返吴后,文征明与唐寅、都穆结为朋友;并且跟从都穆学诗。

唐寅也经常来到文征明家,向文林请教。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年),随父在安徽,读书并且认真体会古人之德,能自会有所得。

后其父担任太仆寺少卿,文征明作为官属,陪侍父亲文林左右。

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1488年),从安徽归还故乡,成为乡里的秀才。

岁试时,宗师批评文征明其字不佳,评价为三等。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

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

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

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王羲之传世墨迹二十种(全部高清)

王羲之传世墨迹二十种(全部高清)

王羲之传世墨迹⼆⼗种(全部⾼清)《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书写成,纸本墨迹。

纵23厘⽶,横14.8厘⽶,4⾏,28字。

《快雪时晴帖》是⼀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雪初晴时的愉快⼼情及对亲朋的问候。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羲之顿⾸。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未果为结。

⼒不次。

王羲之顿⾸。

⼭阴张侯。

原⽂释义: 王羲之拜上:刚才下了⼀阵雪,现在天⼜转晴了,想必你那⾥⼀切都好吧!那件事情没能帮上忙,⼼⾥纠结⾄今。

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么⽆奈。

王羲之拜上,⼭阴张侯亲启《⾏穰帖》为唐代双钩廓填王羲之草书作品,2⾏,15字。

《⾏穰帖》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有篆籀意味。

字势⼀泻⽽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

 释⽂: ⾜下⾏穰九⼈还⽰,应决不?⼤都当任《频有哀祸帖》纵24.8厘⽶,3⾏,20字。

⾏草书。

为东晋王羲之所书尺牍摹本,原作久佚。

存世的《频有哀祸帖》摹本收藏于⽇本前⽥育德会,为唐代硬黄响搨、双钩廓填摹本。

作品⾏轴线时曲时直、书体时草时⾏、点画时⽅时圆,书写风格沉雄跳宕、劲健流纵,体现了王羲之⾼超的书写技巧和驾驭能⼒。

释⽂: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孔侍中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的双钩廓填⽽形成的勾摹本。

⾏草书,3⾏,25字。

《孔侍中帖》笔画体态丰腴雍容;“中和”之美,“多⼒丰筋”于此帖尽显。

作品墨迹收藏于⽇本前⽥育德会。

释⽂:九⽉⼗七⽇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

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臾忘⼼,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

纵24.7厘⽶,4⾏27字。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另有绢本墨迹草书《平安帖》,为宋临摹本。

纵24.5厘⽶,横13.8厘⽶,共4⾏,41字。

释⽂:此粗平安修载来⼗余⼝⼝⼈近集存想明⽇归复悉⼝⼝由同增慨。

《奉橘帖》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

⾏书,2⾏,12字。

书风坦然清纯,字字挺⽴,体态舒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闲者帖》、王献之《吴兴帖》等王羲之《闲者帖》《闲者帖》释文:闲者一两段事,虽无参于兴废,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虽然以使君明练,每思之,故可尠败也。

当代刘京闻“意临”《闲者帖》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传)《官奴帖》又名《玉润帖》,11行,118字,高29厘米,行书。

入刻《宝晋斋帖》。

此系王羲之关心孙女玉润病情的信函,书竟不久,玉润还是离开了人世。

《官奴帖》释文: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

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头痈以溃,尚不足忧。

痼病少有差者,忧之燋心,良不可言。

顷者艰疾,未之有良由。

民为家长,不能克己,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

民唯归诚待罪而(已),此非复常言常辞。

想官奴辞以具,不复多白。

上负道德,下愧先生,夫复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345-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

《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

“文革”期间,墨池遭毁。

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

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

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

”(《二王法书管窥》)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

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

他学钟繇,自能融化。

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

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

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

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

”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

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

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

”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

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

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十七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王献之《吴兴帖》《吴兴帖》释文:吾十一日发吴兴,违远兄、姊,感恋无喻。

庆等别,不可言。

比奉告,故多患姊,经感极顿,忧驰益深。

适咨议十六日告,风疾故尔。

反侧!余可行未?东动静不宁。

吾宜速吴,与丞别。

兄进,犹恋,罔劳,亦极恶,驰情! 二女晚生,皆佳。

未复华、姜疏。

比来得直疏,故恶。

故云当视华也。

汝儿女并可不?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无锡博物馆藏拓本)当代陈楚明临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释文:晋中(书令)王献之书。

……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休)迅(飞)……(括号内为缺字或残字,方括号内为衍字)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

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

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

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

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

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

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

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

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

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

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

”《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

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

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

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

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

王献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性卓荣不羁,不修边幅,善真、草书,《宣和书谱》评价其“律以家法,在羲献间”,传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阅读二王书风对当代书法影响几何王羲之和王献之创造了一代书风,成为千年的明镜。

二王书风堪称书法史上的经典,它是书法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的标志,也是学书法人期望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

人们照着他们这面镜子,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们的书风折射得五光十色。

历史发展到今天,对二王书风顶礼膜拜的虔诚心丝毫无减,二王书风的经典魅力依然夺人。

然而,当我们今天面对二王书风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二王书风对我们当代书法创作的启迪何在,对书法创新的意义何在,这也许是我们学习二王书风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书风的创新价值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书法家并不鲜见,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并称,唯有“二王”可以并称一代。

“晋末二王称英”(虞龢《论书表》),他们父子书法成就的差别,在于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隶”,“古今莫二”,王献之则“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朱古来能书人名》),两人各有长处,只是王羲之较全面,因时代前后,也有“古今之别”,故相差不远。

“二王”并称,书风堪为经典,代代相传而不衰。

探究二王书风,自然离不开对二王书法的剖析。

二王书法究竟有什么样的共同点,才使二王书风成为帖学的正宗。

实际上,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能知道,无论是王羲之也好,王献之也好,他们在书法创作中,贯穿于他们书法精神的就是“创新”二字,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点,也是二王书风的精髓。

二王历来被视为帖学“正宗”、经典,实际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经典,其后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义和价值,除了完善日后成为经典样式的新风格之外,更在于其汲取营养的虔诚和不拘陈法的创造精神。

王羲之作为世所推崇的书圣,自有过人胆识。

三国时锺繇,在总结前人创造的基础上,使楷书规范了,艺术水准有了提高,王羲之师法锺繇,又有青蓝之妙,他对楷书有所革新,就是改锺楷的“有来外放”为自己的“敛锋不发”,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种笔画轻俏、笔势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乐毅论》,历代奉为楷模,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毛笔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里定型的。

可见王羲之对楷书的革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王羲之对草书的改革与创新,成就更大。

他完成了对东汉张芝“章草”的彻底蜕变,创造了今草,并将这种书体的艺术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