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练字1

合集下载

王献之练字一点像羲之的名人故事

王献之练字一点像羲之的名人故事

王献之练字一点像羲之的名人故事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卒于386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的父亲,就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母亲郗氏,是太尉郗鉴的女儿。

王献之初以才封主簿、秘书郎,后为卫将*,长史,拜建威将*、吴兴太守,至中书令。

死后,追赠侍中、光禄大夫、太宰,谥日宪。

王献之出身于诗书墨香之家,三四岁时,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赋,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聪敏,父母很是喜欢。

由于父亲王羲之是东晋很有名气的大书法家,他常以此引以为豪。

每当父亲伏案挥笔写字时,他都要站在旁边看。

不久,他便看出了点门道,还常常对父亲的字评头论足,如哪一撇有劲、哪一点恰到好处等等。

天长日久,他渐渐对书法也产生了兴趣,但怕别人讥笑,常常私下里模仿父亲写字。

有一天,他正在自己的房间关门偷练,忽然听到嘭嘭的敲门声,急忙将笔墨纸砚藏起,又将书本拿出放在桌子上,摆出一副读书的架式后,才去开门。

待他开门一看,原来是父亲来检查他的功课的。

可是,当他将父亲让到屋内,将书本递给父亲,准备接受检查的时候,父亲却笑着把书本放到桌子上,对他说:“别给我打马虎眼了,快拿出你写的字来吧!”王献之瞪着小眼睛说:“我并没写字呀!”父亲见他不认账,起身在他的床下翻了出来说:“这是什么?”王献之傻了眼,只好红着脸说:“并非我要欺骗父亲,实因我刚刚学写字,不像样子,怕别人说我好高鹜远,才私下练习,待练好了,再让您看也不迟!”王羲之把儿子写的字放在桌子上一看,见已有模样,有的字还写得相当不错,于是高兴地说:“不要说了,这是父亲的过错,没有主动教你。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有成绩了。

不过,你未经指点,就能写成这个样子,也真难能可贵了!”从此,王献之就正式跟着父亲学写字了。

有了父亲的指点,他的字进步很快。

于是,王献之“一点知不足”的故事便发生了。

有一天,王羲之来到儿子的书房,见献之正专心致志地练字,没有发现他,就悄手蹑脚地来到儿子身后,突然伸过手去,用力去拔献之手中握着的笔,竟没有拔动。

【名人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王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指出字写下得极好了。

一天,他回去反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习三年就这么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道:“离着呢!”王献之又反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

王献之着急着质问:“那究竟多少年就可以练习不好字呢?”又问道:“爸爸,大家都说道您的字写下得不好,那存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一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坚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将进人眼目呢,于是他追到窗前,对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道:“你呀,读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存有骨架子,就可以站稳脚跟腿呢!”王献之听到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定决心必须显点本领给父母看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

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

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

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

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无人知晓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王献之的书法小存有虽说。

后来终于沦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合称,并说“二王”。

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王献之练字

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王献之练字专一,刻苦钻研,曾经每天练习千个字,终于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书法家。

王献之练字的事例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为了练习书法和汉字,他每天都要沿着城墙行走,净心静意,反复地书写“天地玄黄”四个字,直到将这四个字的境界描绘得完美无瑕。

后来,他在《兰亭序》草书中使用“松赞干布”这个藏语词作为笔名,这一笔名后来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些事例都显示出王献之在练字方面的毅力和决心,他坚持每天不断地练习,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书法家。

他所倡导的“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也是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有事者事竟成的事例

有事者事竟成的事例

有事者事竟成的事例
1、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他见父亲的字写得非常好,所有的人都在临摹他的字,真是羡慕不已。

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大书法家。

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

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书法家了。

2、茅以升立志建桥
茅以升十一岁那年的端阳节,南京秦淮河上举行热闹非凡的龙船比赛。

他和小伙伴约好,一块儿到河畔看个痛快。

由于看龙船的人太多,把一座叫做文德桥的古老拱侨给挤塌了,许多人掉到河里淹死了。

茅以升的头脑几乎被桥占据了。

他出门只要见到桥,总要上上下下看个仔细;读书读到有关桥的内容,就立即将其抄在本子上。

他收藏的各种桥的图画、照片,更是数不胜数。

因为这个,他还得了个“小桥迷”的绰号!
3、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一定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

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4、华佗拜师
华佗从小爱好读书,富有钻研精神,对医学饶有兴趣。

在母亲的教育下,小华佗立志不图官位,愿为良医,以救民济世为本。

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收他为徒。

后来华佗跟随
师父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终于成为被人拥戴的一代名医。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是晋(jìn)代大书法家王羲(xī)之的儿子。

他从小就跟父亲练字。

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有一天,献之独自在书房里练字,模仿父亲的笔法接连写了十几个“大”字。

他选了一个字送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称赞。

谁知,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提起笔随手加了一点儿,“大”字变成了“太”字。

献之又兴冲冲地把“太”字送给母亲看,母亲指着“太”字的一点儿说:“就这一点儿写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

”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十分惭愧。

他想,父亲真了不起,随手点了一点儿,就写得那么好。

他又回到父亲的书房,问道:“别人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大笑起来,他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

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园去看看吧!”第二天清晨,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已坐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

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园里的18口大水缸(gāng)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大水缸里面。

你把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xiè)地勤学苦练。

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

说默读课文,体会王献之的父亲指着水缸说的话暗含着什么意思,试着说一说。

练用自己的话说说王献之是怎样成为大书法家的。

表演假设王献之通过“时空隧道”来到你们班,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对他进行采访。

认晋缸懈写聪夸模赞顿惭愧抚摩凳聚缸持自选词语夸奖秘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知道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

2、理解自满、惭愧、秘诀、聚精会神等词语。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知道王献之成为大书法家的秘诀,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弄懂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成功的秘诀。

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书法艺术是世界艺术长河中的一个奇迹,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王献之,字子建,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行草之祖”。

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在家中的墙壁上乱涂乱画,为此还受到了家人的责备。

然而,他对书法的热爱并没有因此而减退,反而更加坚定。

在王献之的家乡,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郭璞。

王献之常常前去拜访郭璞,向他请教书法技艺。

郭璞看出了王献之的才华和努力,便决定传授他一些书法的基本技巧。

王献之对待书法的态度非常认真,每天都会花上数个小时练习书法,不断地揣摩书法的精髓。

经过数年的刻苦练习,王献之的书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地广受好评,还得到了当时的皇帝赞赏。

皇帝特地召见王献之,赐予他御笔,并邀请他为皇室撰写书法作品。

王献之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仍然保持着对书法的执着追求。

他常常到山水之间,观察自然界的山水风景,从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界的美妙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

他相信,只有不断地观察、思考,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后来,王献之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练字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人们常常说起王献之,都会提到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刻苦练习。

王献之的练字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中,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正如王献之一样,只有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和练习中,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行家里手。

王献之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高度,才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愿我们都能像王献之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王献之练字》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王献之练字》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王献之练字》是教科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第六单元的⼀篇主体课⽂,课⽂讲述了王献之戒骄戒傲,认真、刻苦练字的故事。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王献之练字》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王献之练字》原⽂ 王献之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

他从⼩就跟⽗亲练字。

献之很聪明,⼋九岁就写得⼀⼿好字,常常受到⼈们的夸奖,他渐渐⾃满起来了。

有⼀天,献之独⾃在书房⾥练字,模仿⽗亲的笔法接连写了⼗⼏个“⼤”字。

他选了⼀个字送给⽗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称赞。

谁知,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提起笔随⼿加了⼀点⼉,“⼤”字变成了“太”字。

献之⼜兴冲冲地把“太”字送给母亲看,母亲指着“太”字的⼀点⼉说:“就这⼀点⼉写得好,很像你⽗亲写的。

” 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分惭愧。

他想,⽗亲真了不起,随⼿点了⼀点⼉,就写得那么好。

他⼜回到⽗亲的书房,问道:“别⼈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笑起来,他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

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花园去看看吧!” 第⼆天清晨,献之来到⼩花园,见⽗亲已坐在⽯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

王羲之见⼉⼦来了,指着园⾥的18⼝⼤⽔缸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缸⾥⾯。

你把这18⼝⼤⽔缸⾥⾯的⽔写完就知道了。

” 从此,献之学着⽗亲的样⼉,每天早早起来写字,⽇复⼀⽇,年复⼀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

后来,他也成了⼤书法家。

 【篇⼆】⼩学三年级语⽂《王献之练字》教案 【教材简析】 《王献之练字》是教科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第六单元的⼀篇主体课⽂,课⽂讲述了王献之改变⾃我,脚踏实地获取成功的故事。

通过故事的阅读、引导学⽣懂得只有通过勤学苦练、坚持不懈才能成才的道理。

课⽂结构清晰,布局严谨;简洁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是⼀篇极富教育意义的故事。

【教学⽬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

知道王羲之和王献之⽗⼦俩是我国古代⼤书法家。

11王献之练字

11王献之练字

第二天早晨,献之 来到小花园,见到父亲坐 在石凳上写字。
第二天清晨,献之 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已坐 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 了。
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 些大水缸里面。你把这18口大水缸 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你明白父亲指着那十八口大缸 说的话,暗含什么意思了吗?王献 之明白了吗?
想想这段哪些词要加感情读
献之又兴冲冲地把“太” 字送给母亲看,母亲指着“太” 字的一点儿说:“就这一点写 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
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
十分惭愧。 ?
他想,父亲真了不起,随手点 了一点就写得那么好。
他又回到父亲的书房,问道: “别人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很好,您 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大笑 起来,他抚摸着献之的头说:“秘 诀?有。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 园去看看吧!”
想象一下,要怎么读?
献之很聪明,八 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 常常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们的夸奖, 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有一天,献之独自在书房里练
字。模仿父亲的笔法接连写了十几 个“大”字。他选了一个字送给父 亲满看以满为以为会得到父亲的称赞。谁 知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提 起笔随手加了一点,“大”字变成 了“太”字。
王羲之
王献之
王献之练字
晋代 聪明 模仿 接连 惭愧 抚摸 聚精会神 日复一日 勤学苦练
夸奖 自满 秘诀 称赞 石凳 花园
坚持不解 年复一年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 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 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 子边练字,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 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 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赞顿愧 凳聚缸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 字子敬,生于公元344年,故于公元 388年,是王羲之第七个儿子。他官做到中书 令,故又叫王大令,后人称他们父子为“二 王”。王献之,幼学父亲书法,聪慧过人, 又极有个性,七八岁便能临小楷《乐毅论》 ,能写很小的小楷字。并且擅长多种书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献之练字》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泰山小学邵彧
一、导入:
同学们,咱们班同学当中谁的字写的好?(久仰大名、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

晋代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书法水平超群(出示图像),合称“二王”。

后人评价他们的字(出示课件:书法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往事越千年,如今走进他们的家乡,仍能感受到书法家当年练字的气息。

(出示课件:景点图片)这是临池十八缸,池旁还有一石碑,名为“太字碑”。

我们不禁要问:二位书法家有那么多传世的作品,为什么只把“太”字刻在石碑上呢?想知道吗?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板书课题,板书:王献之练字。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检查识字情况:用课件出示生字
模仿顿时抚摩石凳兴冲冲坚持不懈聚精会神
相应地强调其中的多音字:模,出示两句话,请学生准确读出模字在句子中的读音。

a)他是一位模仿能力强的演员。

b)我们用河泥捏出了模样俊俏的新媳妇。

指名先领读一遍,指导“模”字,强调是多音字。

再提到“兴冲冲”,“兴”字的两个音组词,这个词是ABB式的,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凳”字板演写法,师生同写。

(写的速度要慢,每一笔的笔画要写清楚,边写边说出名称。


3、出示课件:王献之()地练字,结果()。

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

4、这句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今后我们可以像这样结合问题,用简练的句子概括文题。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可是,王献之却险些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自由读第一段,找到答案。

(1)课件出示:
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他的“自满”和前面几句话有联系吗?我们可以用哪一组关联词语把它们联在一起?(因为……所以……)怎样加进去?
情况一:因为献之很聪明,所以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情况二:因为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所以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情况三: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因为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所以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老师引导:他会得到怎样的夸奖呢?我们不妨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

指一名学生站起来,他就是王献之在练字,想一想人们看了他写的字会怎样夸奖他呢?
(提示,假如你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强调模仿老人的特点。

假如你是一个有名的秀才。

假如你是献之的同龄人,你会如何夸奖他?)
请学生选择不同的人物进行想象发言,再问扮演王献之的学生:你现
在心里想什么?你觉得自己的字……
这就是自满。

还可以用哪个词代替?
(2)从第二、三段中哪儿看出他的自满?默读这一部分,找到相关的词语。

学生汇报“兴冲冲、满以为”。

走进他的心里,说一说他在想什么?
如果他继续自满会怎样?所以在他兴冲冲地把选好的字拿去给父母看时,王献之如愿以偿得到父母的夸奖了吗?(此句语气低沉,语速慢)
生汇报描写母亲说的话:“就这一点儿写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


齐读这句话,提问:母亲的话什么意思?是和别人一样在称赞他吗?
所以母亲会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对他说?生答平静地、严肃地、不假思索地等等。

让学生说一说,你为什么选这个词?
请你把这些词语加入到句子中,再用合适的语气读出母亲说的话。

出示课件:母亲指着“太”字的一点儿()地说:“就这一点儿写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


生找到王羲之的句子,不做展开。

父亲的一点和母亲的话点醒了自满的王献之,他顿时……
(学生接满脸通红,十分惭愧),惭愧怎么理解?
他急于想知道父亲随手一写就写的那么好的……(秘诀)
看看他说的话,你能试着读出着急的语气吗?
指名读,一个一个评价。

再老师导读,全班齐读。

读完老师抚摩一生的头,慢慢地说:秘诀?有。

你明天早晨到午后的小花园去看看吧。

秘诀是个好东西,它可以快速帮你实现心愿。

王献之想要成为书法家
的秘诀,你想要成为什么家的秘诀?
老师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你要的秘诀。

王献之找到了秘诀吗?
生:在十八口大水缸里。

看图,在看老师手里的毛笔,设想一下,父亲是让王献之随便写写吗?父亲又是怎样练字的?
指名读句子:
第二天清晨,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已坐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

这句话什么地方吸引你?说说理由。

清晨、聚精会神、已
出示课件:对比句子
第二天清晨,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已坐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

第二天早晨,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坐在石凳上写字了。

父亲用他的言传身教给王献之上了生动的一课,
联系下文,想一想在十八口大水缸里藏着什么样的秘诀?
学生读“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


联系前面的句子怎样理解“坚持不懈”?
总结学法:像这样联系上下文来弄明白词语、课文的意思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

坚持不懈读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让我们一起陪献之度过那段刻苦练字的日子吧,
出示课件:
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

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提示读这句话。

当别的小朋友结伴而行去放风筝的时候,王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

当身体不适,浑身无力的时候,王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

当写的字越来越好,人所共赏的时候,王献之仍然()。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王献之成了一名大书法家。

同学们,实现未来的理想,你找到秘诀了吗?
回想王献之拿自己写的大字给父亲看时,父亲什么也没有说,随手加上了一点儿。

同学们猜测一下,父亲给他加上一点儿,是在暗示他练字时要多一点儿什么?
学生自由说:多一点儿坚持。

多一点儿努力。

多一点儿练习。

出示课件:太字碑,你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个太字刻在碑上了吗?
出示课件:名人名言三句:在研究教学上多花一点课余时间,会给你的课堂带来如泉涌般的精彩!——邵彧未来的教育专家像这样,把你的感悟用一句吸引人的话写下来
学生动笔后交流。

五、总结
所以课文我们学完了,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的路才刚刚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