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的文艺范儿_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有志者事竟成的作文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有志者事竟成的作文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有志者事竟成的作文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他的书法造诣极高,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位才子佳人,他的书法同样有着很高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有志者事竟成”的王献之。

王献之小时候,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跟着父亲学习写字,刻苦钻研。

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做“有志者事竟成”,只知道只要努力,就能写出漂亮的字。

有一次,王献之在家里练习写字。

他觉得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就想拿去给父亲看看。

可是,当他把字交给父亲的时候,却被父亲批评了一通。

原来,父亲觉得他的字还有待提高。

王献之听了很不高兴,心想:“我已经尽力了啊!”但是,他没有抱怨,而是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时间一天天过去,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越来越高。

有一天,他听说有个叫王羲之的书法家要来村里讲学。

王献之非常激动,他想:“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啊!我一定要去听听他的课。

”于是,他告别了父母,踏上了求学之路。

到了讲学的地方,王献之发现那里已经挤满了人。

他只好站在最后面,费了好大的劲才听到王羲之的讲解。

王羲之讲得非常精彩,王献之听得如痴如醉。

他觉得这次机会太宝贵了,一定要把老师的教诲牢记在心。

回到家后,王献之更加努力地练习书法。

他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去临摹名家的作品,不断地提高自己。

渐渐地,他的字越来越好看,甚至有人称赞他的字比王羲之还要好。

有一天,王献之上街卖字。

他的字摆在那里,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

有一个路过的人看了半天,突然说:“这个小伙子的字真是太好了!我要买一幅!”王献之听了很高兴,心想:“我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

”从此以后,王献之的名声越来越大。

很多人都来找他学书法。

他也乐于教人,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了更多的人。

他的学生们都觉得他很好相处,很愿意跟他学习。

王献之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志气、有毅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就像那句话说的:“有志者事竟成!”。

王献之的小故事

王献之的小故事

王献之的小故事王献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献之的小故事吧。

王献之,字子瞻,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的父亲王羲之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对他的艺术修养和技巧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故事一:王献之的书法才华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观摩父亲的书法作品,并且勤奋地练习。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出类拔萃的水平,被誉为“天才少年”。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创新和独特的风格,被人们称为“王氏之风”。

小故事二:王献之与王羲之的比赛王献之的书法才华逐渐为人所知,他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羲之决定进行一场书法比赛,看看谁的书法更加出色。

比赛当天,两人在一间大厅里摆下纸墨,开始了激烈的较量。

王羲之先开始写字,他的字体端庄大气,笔画流畅有力,展现出了他的成熟和稳重。

接着轮到了王献之,他的字体则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笔画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灵动感。

两人的作品都各有千秋,无法分出胜负。

小故事三:王献之的名言除了书法才华,王献之还以他的智慧和机智而闻名。

他经常在书法作品的旁边写下一些名言警句,让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书法如人生,须有自己的风格。

”这句话表达了王献之对于艺术追求的态度,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不应该盲目追随他人。

小故事四:王献之的传世之作王献之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兰亭集序》。

这是一篇以兰亭为背景的序文,王献之用他独特的笔法和艺术表达了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

这篇作品至今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小故事五:王献之的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新和独特的风格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世,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关于王献之的故事

关于王献之的故事

关于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的故事篇1偷儿恕毡王献之一夜睡在书房里,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

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

”盗贼惊慌而逃。

墨迹变牛有一次,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

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魏德不长太元(376年—396年)年间,太极殿落成,谢安打算让王献之题写匾额,以作为流传后世的墨宝,但难于直言,试探道:“曹魏时陵云殿匾额没有题写,就被工匠们误钉了上去,取不下来,只好让韦仲将(韦诞)站在悬挂的凳子上书写匾额。

等匾额写罢,头发都变白了,衰老得仅剩一口余气,回到家告诉子孙们,此后再也不能用这种方法题写匾额。

”王献之明白谢安的意图,正色道:“韦仲将,是曹魏大臣,哪会有此等事!如果真有此事,足以显示曹魏德薄而不能长久。

”谢安便不再追逼他题字。

山川自映王献之说:“从山阴道上走过时,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眼花缭乱,看不过来。

如果是秋冬之交,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唯忆离婚王献之病重,请道家人主持上表文祷告,本人应该坦白过错,道家问王献之一向有什么异常和过错。

王献之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王献之的故事篇2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王献之的故事

王献之的故事

王献之的故事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王献之的故事篇一: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的故事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爱练字,那个人就是王献之。

一天,王献之想写一个太字,可刚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王献之立刻跑到父亲王羲之的书房,让父亲点上太字的那一点。

王献之把太字递给母亲看,母亲夸他写得非常好,只有一点似羲之。

王献之这才知道自己写的字和父亲比起来,相差还很远哪。

从那时候开始,王献之练字就更认真了。

王献之是着名的书法家,这人人都知道,可他是怎样努力钻研书法这门艺术的呢王献之练字时不仅琢磨字的每一个支架的结构,而且非常的专心致志。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王献之不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字的支架结构,而是一会儿写两个大字,一会儿又翻一翻书法字贴,一会儿站起来走一走。

这样王献之会成为一代书法家吗正因为王献之有了这种专心致志的毅力,他才能成功!看一看其它着名的科学家,哪个不是像王献之那样所以呀,要获得成功,就得有像王献之这样有恒心。

再是,王献之所以那么爱书法,这跟他的兴趣分不开的。

王献之在一次练书法时,错把妻子送来的馒头蘸在了墨汁上,还不停的夸赞它好吃……。

有一次,王献之取过仆人手中的一把芦苇扫帚,蘸着泥水在墙壁上写了起来,自己也不知道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只是觉得非常的好写,比起毛笔来是松软多了……后来,王献之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为与王羲之齐名的大书法家篇二:王献之的故事龙源期刊网王献之的故事作者: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XX年第03期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精通各种书体,也擅长画画儿。

篇三: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20XX-04-2421:37:55|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

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王献之练字

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王献之练字专一,刻苦钻研,曾经每天练习千个字,终于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书法家。

王献之练字的事例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为了练习书法和汉字,他每天都要沿着城墙行走,净心静意,反复地书写“天地玄黄”四个字,直到将这四个字的境界描绘得完美无瑕。

后来,他在《兰亭序》草书中使用“松赞干布”这个藏语词作为笔名,这一笔名后来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些事例都显示出王献之在练字方面的毅力和决心,他坚持每天不断地练习,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书法家。

他所倡导的“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也是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有志者事竟成的作文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有志者事竟成的作文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有志者事竟成的作文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他的书法造诣极高,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位才子佳人,擅长书法和诗词。

他们的父子俩都是当时的文化名人,备受人们的敬仰。

王献之小时候就展现出了超凡的才华。

他喜欢画画、写字,而且写得非常好。

有一次,他在家里练字,妈妈看到了,夸奖他说:“哎呀!我家儿子真是有出息啊!”这句话让王献之听了非常高兴,从此更加努力地学习书法。

王献之长大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很多人都称赞他是“神笔马良”。

有一次,他在街上写字,路过的人们都停下来欣赏他的作品。

有个老太太看了之后感叹道:“哎呀!这孩子真是有出息啊!”这句话让王献之听了非常高兴,心里暗想:“我一定要继续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除了书法之外,王献之还擅长诗词。

他的诗词写得非常好,有很多人都喜欢他的作品。

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诗歌比赛,结果获得了一等奖。

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宣布他的名字时,现场观众都起立鼓掌欢呼。

有个大叔看了之后感叹道:“哎呀!这孩子真是有出息啊!”这句话让王献之听了非常高兴,心里暗想:“我一定要继续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王献之虽然是个天才型人物,但他并没有骄傲自满。

相反,他非常谦虚谨慎,不断学习和进步。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难题:怎样才能写出更好的字?他想了很久也没想出来。

后来他去请教一位老书法家,老书法家告诉他:“要想写出更好的字,就要多看、多写、多思考。

只有不断地练习和总结经验,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王献之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心里暗想:“原来如此啊!我要好好努力,争取写出更好的字!”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他不仅擅长书法和诗词,而且非常谦虚谨慎。

他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不断进步和成长。

王献之的故事:墨迹变牛、偷儿恕毡等典故

王献之的故事:墨迹变牛、偷儿恕毡等典故

王献之的故事:墨迹变牛、偷儿恕毡等典故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也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差。

他无论是在草书、行书还是隶书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最擅长的还是行书和草书。

后世之人把他和王羲之一起并称为“二王”,可见对于他的推崇和赞赏。

而关于他的趣事典故一直流传到现在,比如出自《晋书·王羲之传》的“王献之二三事”。

在“王献之二三事“主要讲述的是他少年时期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跟成语“管中窥豹”有关。

在王献之只有几岁大的时候,他一次看到几个孩子在玩一种叫樗蒲的游戏,他虽然也知道这个游戏的玩法,但是却并不精通。

他看了一会,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对其中一个人说他要输了。

结果那个人听了之后十分生气,看了王献之一眼之后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中看豹一样,只是看见了豹身上的花斑,却以为看到了整个猎豹。

”王献之听了之后十分生气,说道:“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

”说完之后就走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只对荀奉倩和刘真长这两个人感到羞愧,而对其他人则不会。

这里体现了王献之后悔不该接近他们并发表看法的情感。

除了这件事情之外,还讲到了“偷儿恕毡”、“十八口大缸”和“墨迹变牛”等典故,这些故事有的是讲他如何刻苦练习书法,有的是讲他遇到事情如何沉着应对并巧妙化解,无不体现的是一个年轻气盛,才华横溢的形象。

墨迹变牛有一次,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

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lishixinzh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公休,是中国六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出色的技巧,在六朝时期的书法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王献之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并分析他对六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贡献。

一、生平事迹王献之出生于晋朝,是晋国卫将军王恭的后人。

他少年时便展现出了对艺术的天赋和热爱。

得人才于父王锐,他在家族的庇护下,专心致志地研究书法艺术。

王献之年少时游历于广陵,曾受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赏识,为其撰写卷帛。

随后,他在历代书法名家的指导下不断磨砺书法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他的一生中,他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赏,被尊称为“王体”。

他的作品更是受到了许多后世书法家的钦佩,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艺术特点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以秀美而豪放的风格为主要特点。

他笔力雄健有力,字形丰满饱满,线条流畅自然,构思独特。

他尤其擅长行书和楷书,其行书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楷书则严谨端庄,恢宏大气。

他的书法作品以方正清秀见长,注重笔画的力度与结构的韵律。

三、代表作品1.《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是王献之以行书书写举世闻名的文化名篇《兰亭集序》。

他用笔烟云蔚蓝,气象万千,充分展示了他才情横溢的艺术特点。

2.《神农图》《神农图》是王献之的另一幅重要作品,它以楷书书写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中的插图。

这幅作品刻画了神农氏亲自下山耕种、品评百草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医药学的兴起以及农耕文化的卓越贡献。

四、艺术传承与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六朝时期以及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注重笔画的韵律和结构,对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他的书法作品经过漫长岁月的流传,一直被后世书法爱好者所倾慕和学习。

明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更是尊其为“颜真卿之师”。

正是王献之的才华和创作,使他成为了六朝时期书法界的名家,并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献之的文艺范儿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书法成就上他和老爸并称“二圣”。

从东晋《世说新语》里那几十条关于他的典故可以看出,王献之性格超然洒脱,有着渗入骨子里的文艺范儿。

在王羲之的儿子中,王徽之与王献之较为出挑,王徽之以“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行为艺术一举成名,而王献之比他更有文艺范儿。

有一回,这哥俩坐在同一间屋子里唠嗑,忽然屋子着火了。

王徽之慌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往外就蹿。

再看王献之,依旧气定神闲,镇定地叫来随从搀扶自己,蹬着高高的木屐,迈着优雅的“猫步”,风度翩翩地从烈火中踱了出来。

可见,相比普通青年王徽之,文艺青年王献之在拿范儿方面的才艺更胜一筹。

王献之在书法风格上继承了魏晋士人飘逸高致的风度,在表现上更有
任意随性的文艺范儿。

比如说他往往“书不择地”。

有次外出,王献之看到一块新刷的白墙,一时手痒,就随手拎起个扫帚,蘸了泥浆就在上面写大字,兴之所至,挥洒自如。

后来,王羲之看到,大为叹赏,跟人这样夸赞自己的儿子:“小七的字写得不赖,咄咄逼人!”
还有一次,王献之逛街,有个年轻粉丝追着向他要签名。

王献之本来很烦这样的事,像他这样的书法大家,一字千金,可不能随便给人签名。

可当他瞄了那年轻人一眼后,觉得他的白衫很拉风,很对自己的脾气,就说:“那就把你的白衫脱下来吧!”年轻人一头雾水地照做了。

王献之将那白衫撕下一大块,掏出笔在上面刷刷刷写了几行字,签上自己的大名后,大笑着扬长而去。

名士谢安倒是很欣赏王献之的率性旷达,拿他当忘年交。

一次,谢安问王献之:“你和你老爸谁的书法更棒?”王献之说:“字不同,无法比较。

”谢安说:“舆论可不是这么说的。

”王献之笑说:“外人不懂家
里事,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谢安当场就竖起了大拇指,连赞王献之真有文艺范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