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外国学生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原则,主要培养实用型、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不但要具有系统的文学、语言学及文化理论知识,有良好的普通话和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用外语教学及交流的能力,并熟练掌握对外汉语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毕业生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或在国内外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等机构从事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等相关的工作,同时能够报考对外汉语或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二、培养要求(培养规格)1.掌握汉语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应用前景与发展动态,具备教师基本的语言专业素养。
2.具有良好的汉语写作能力和较强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测试能够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3.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英语达到专业四级或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日语达到二级水平;朝鲜语达到中级水平。
4.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熟悉中西文学、历史、文化风俗和礼仪,能用英语就中西文化问题能与国外人士进行较好的交流,能够顺利有效地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
5.学习对外汉语教育心理,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巧,具备初步的专业科研能力,能够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或相关工作。
三、主干学科:语言学文学四、主要课程、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1.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计算机基础、大学(综合)英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语言习得原理(双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双语)、汉语写作等。
2.核心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语言习得原理(双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等。
3.特色课程:语言习得原理(双语)、跨文化交际(双语)、对外汉语实用教学语法以及气象类相关课程和日语朝鲜语等相关方向课程。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关于转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7〕77 号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为切实保证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委托,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组织专家制定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现将该指导性培养方案转发给你们,希望认真研究,在培养工作中落实执行,并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本单位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于2008 年3 月底前报秘书处备案。
附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二00七年十二月十日抄送: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展规划司,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秘书处附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2、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3、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
5、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1、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2、具有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力有志于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各类人员;3、海外具有同等资质的汉语教师或专业人员。
(二)入学考试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统考或联考方式,实行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办法,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三、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2-3 年;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3 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 学年。
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方案2

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结合来华留学生实际,培养了解中国,具有较好的汉语知识基础及汉语实践能力,掌握汉语教学技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国际汉语教学任务的国际化人才。
二、培养标准1.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
2.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3.熟悉中华文化和中外文学的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4.具有扎实的汉语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能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能规范地书写和使用汉字。
5. 具备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汉语教学研究、反思和改进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主干学科:汉语言文学学位课程:综合汉语、汉语口语、汉语读写、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阅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国概况、中国传统文化、应用语言学。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3-6年。
五、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毕业学分:167学分学位课程学分:126学分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六、汉语水平等级证书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国际汉语教师证书,汉语水平等级证书,原则上学生毕业前应达到新HSK6级水平。
激励措施:考取一门证书可以替代专业选修课2学分。
七、实践教学环节1.专业技能训练2.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共4周。
达到规定要求,合格者计4学分。
毕业论文(设计):第6学期末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工作。
第7学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合格者记8学分。
八、课程结构学时学分构成表 1 课程分类计划学时学分数构成九、课程计划表为期一周的工程测量实训已经圆满结束了,通过此次实训,让我深刻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测区是我们学校的主教楼,在这天气多变的情况下,我们也克服啦种种困难,顺利的完成了实训任务。
一次测量实训要完整的做完,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成员间团结一致相互配合才能让实训任务快速而高效的完成.测量实训中,每个组员都必须亲自实践,工作经常交换来做,让每个人都尽可能熟悉具体操作.在测量的过程中,所得数据不可能完全没有错误,我们应该不气馁,坚持重测、重新计算,一次次地练习,一次次得提高测量水平,不断在教训中获得宝贵经验.在这里要感谢老师的指导,实训之初,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多亏的老师的耐心讲解,才使我们解决了不少测量中的难题.通过实际的测量实训,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主要是熟悉了水准仪、全站仪的用途及其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仪器的实际操作能力,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的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之间的交际合作的能力首先,通过实际操作,我基本掌握了课堂所学的测量学知识,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水准仪、全站仪测量距离、角度、高差等.既然是要测量就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对测量学知识的最好检验,只凭在课堂上的听课,我并没有掌握很多具体知识,尤其是对仪器的使用更是一塌糊涂.当第一天开始测量的时候,我的心里还一阵发愁,当真正接触的时候,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难,听别人一说或者翻阅一下课本,然后自己动手操作一遍,就基本掌握了方法.但要想提高效率和测量精度,则需要经过不断地操作练习了.其次,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细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特别是在使用全站仪这样精密的仪器时,更要做到精益求精.因为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数据的偏差很大,更会导致以后其它点的测量出错,最终导致数据计算的错误,比如我们刚开始测量角度时,一个基准点没有瞄准,导致一个角度偏小,然后角度的闭合差也不符合要求,经过校验,才发现问题出在哪儿。
专业硕士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源:万学海文考研专业硕士设置方案为做好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规范化和培养质量,特制订《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供各培养单位在制订实施细则时参考。
一、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
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为:(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二)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三)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四)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
(五)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具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
四、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 校内导师指导与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1、采用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训练课程三种类型(1)核心课程(18学分,含学位公共课)(2)拓展课程(8学分,分模块选修)(3)训练课程(4学分)教学实习6学分、学位论文2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
2、学位预备课程(试行,不设学分)为弥补应届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的欠缺,在进入核心课程学习前,试行设置:(1)综合基础课程(2)课堂教学观摩与体验(二)课程与学分结构1、核心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1)学位公共课程(6学分)政治(2学分)外语(4学分)(2)学位核心课程(12学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4学分)第二语言习得(2学分)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2学分)中华文化与传播(2学分)跨文化交际(2学分)2、拓展课程(8学分,分为三大模块)(1)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类(4学分)汉语语言要素教学偏误分析汉外语言对比课程设计现代语言教育技术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2)中华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类(2学分)中国思想史国别与地域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专题礼仪与国际关系(3)教育与教学管理类(2学分)外语教育心理学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教学设计与管理汉语国际推广专题3、训练课程(4学分)教学调查与分析(1学分)课堂观察与实践(1学分)教学测试与评估(1学分)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1学分)4、教学实习(6学分)5、学位论文(2学分)(三)教学方法1、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力争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能接触到100个以上不同类型的案例,提高教学技能和国外适应能力;2、50%的核心课程采用外语或双语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2009-12-25专业学位处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熟练的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2、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3、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4、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5、能较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汉语教学及交流;6、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1、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工作满两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有志于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在职人员;2、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志愿服务满1年,获得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名“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荣誉证书》者;3、海外具有同等资质的汉语教师或专业人员。
(二)入学考试考生先报名参加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考。
联考到达一定分数线以后再进行面试。
考试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三、学习年限与教学方式学习年限为三年。
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密度集中教学阶段,第一学年集中进行学位课程教学;第二阶段为教学实习阶段,第二学年在原单位同意的前提下,推荐参加外派汉语教学工作志愿者选拔,未能到国外实习者安排在国内实习;第三阶段为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学位论文。
四、课程设置按一年左右的时间来安排学位课程学习。
课程分为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前两类为必修课程。
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1、学位公共课(9学分)2、专业必修课(至少18学分)3、专业选修课(至少5学分)五、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华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华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外国研究生)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培养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化,具有较熟练的中国语言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胜任汉语教学任务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2. 具备较熟练的汉语教学技能;3. 具有较好的中华文化理解能力和中外文化融通能力;4。
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5. 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项目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热爱中国语言和文化,愿意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和中外友好交往工作,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汉语语言能力达到相应水平,身体健康的外籍人士。
(二)入学考试由培养单位组织入学考试,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
笔试着重考查学生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知识;面试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汉语交际能力和教师潜质。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一)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校内导师指导与校外导师协作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二)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拓展课程为特色、实践训练课程为依托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1.采用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训练课程三种类型:公共学位课程(6学分)学位核心课程(10学分)拓展课程(8学分,分模块选修)训练课程(4学分)专题讲座2学分,中国文化体验2学分,教学实习6学分,学位论文2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五、教学方法运用导师指导、指导组配合、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和国外适应能力。
六、专业实践为保证实习实践效果,要保证开展实践的时间和条件。
在巩固现有国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创新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实习实践为学位论文撰写创造条件.(一)教学实践方式1、在外国中小学等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2、在国内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教育教学实习。
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方案

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方案一、引言汉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为了更好地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探讨一套全面且有效的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方案,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掌握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
具体而言,培养方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1. 语言能力: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汉语的能力,使其能够进行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
此外,还应鼓励学习者掌握一定的汉语拼音和汉字知识。
2.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汉语,帮助学习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增强对中国传统和现代社会的理解。
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习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习者的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技巧,使其能够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培养内容1. 语言技能培养(1)听力技能:通过听力训练,帮助学习者提高对标准汉语的听力理解能力,并能理解常见语境下的日常会话和短文。
(2)口语表达: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练习,提高发音准确性和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使其能够进行日常对话和简单的演讲。
(3)阅读能力:培养学习者对简单中文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汉语阅读速度和词汇量。
(4)写作技巧:通过写作练习,帮助学习者掌握基础的写作技巧,能够书写简单的句子和段落,并能够用汉语描述日常生活和表达个人观点。
2. 文化学习(1)中国历史文化:通过教学材料和课堂讲解,准确介绍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基本知识,使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2)文学艺术欣赏:培养学习者欣赏中国文学作品和艺术表演的能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3)社会风俗习惯:介绍中国社会的一些风俗习惯,包括礼仪、节日、饮食等方面的内容,使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3. 跨文化交际培养(1)文化差异与适应:引导学习者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适应能力。
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300一、专业类别领域简介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全国首批12所试点院校之一开始招收、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共招收培养近500名该专业研究生。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针对外国人进行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涉及语言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和文化学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
该学科旨在通过汉语本体研究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学习心理、习得规律和教学方法,从而制订出汉语教学的基本语言规律及教学原则,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培养内容分为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
理论学习包含语言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汉语教学技能、文化学、计算机技术等方面,教学实践包括对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法、教学技能学习以及海外、国内汉语教学实习。
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师范教育的传统和优势,整合学校在教师教育及音乐、体育、美术等师资为我所用;充分利用我院留学生教育的资源及有利条件,确保所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
我校在数个国家建有实习基地,且学生绝大多数能通过国家汉办组织的志愿者选拨考试并外派顶岗实习,因此学生都有半年以上海外或国内汉语教学实习的经历。
我校培养的该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多为国际学校汉语教师、国内中小学教师、公务员、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工作等,另有学生获得海外学校留校任教的资格。
二、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
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应职业道德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应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外国学生) 一、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二)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三)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四)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 (五)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具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 四、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 校内导师指导与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五、应修总学分及课程设置 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必修学分26学分:核心课程18学分(含学位公共课)、教学实习6学分、学位论文2学分。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一)采用核心课程 、拓展课程、训练课程三种类型 1、核心课程(18学分,含学位公共课),重在提升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 (1)学位公共课程(6学分) 中国概况(2学分) 高级汉语(4学分) (2)学位核心课程(12学分)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4学分)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2学分) 汉语教学案例分析(2学分)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传播(1)(2学分)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传播(2)(2学分) 2、拓展课程(8学分,分模块选修) (1)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类(应修4学分) 汉语语言要素教学(2学分) 偏误分析(2学分) 汉语课堂教学设计(2学分) 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 (1学分) (2)中华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类(应修2学分) 中外文化交流专题(2学分) (3)教育与教学管理类(应修2学分) 汉语国际教育专题(2学分) 3、训练课程(应修4学分) 课堂观察与分析(2学分) 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1学分) 中华文化技能(1学分) 4、教学实习(6学分) 5、学位论文(2学分) (二)学位预备课程(试行,不设学分) 为弥补应届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的欠缺,在进入核心课程学习前,试行设置: (1)综合基础课程 (2)课堂教学观摩与体验 五、实践环节 研究生要通过实习实践,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 (一)教学实践方式 1、以志愿者身份赴海外顶岗实习,在孔子学院、外国中小学等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 2、在国内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实习。 (二)教学实践管理 1、志愿者由国家汉办或培养学校选拔派出,其他实习形式由学院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2、学生实习期间,学院安排教师进行指导; 3、实习完成后,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出具考评意见。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有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 参考书目 1.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 2.周小兵等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4.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Allwright, D. & Bailey, K. M. (1991)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New York: Cambridge Unviersity Press; 6.Bailey, K. M., & Nunan, D. (Eds) (1996) Voices from the language classroo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Brown, H. D. (2001)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2nd ed.). Prentice Hall; 8.Freeman, D., & Richards, J. (Eds). (1996).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Liu, J. (Ed). (2007)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New Approaches, Perspectives and Standards. 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10.Nunan, D. (1991).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1.Richards, J., & Lockhart, C. (1996).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Richard, J. C. & Rodgers, T.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14.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15.文秋芳,俞洪亮,周维杰:《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6.Cook, V. (1993)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ndon: Macmillan.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引进出版); 17.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引进出版); 18.Gass, S. and Selinker, L. (200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 (3r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Johnson, K.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引进出版); 20.郑金洲:《案例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陈 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陈 宏、吴勇毅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教案设计》,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 23.张辉、杨楠主编:《汉语综合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24.章伟民、曹揆申:《教育技术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5.陈琦、刘儒德:《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26.张祖忻、朱纯等:《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7.张普:《E-Learning 与对外汉语教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8.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计算机媒体素材的制作与使用》,高教出版社,2002; 29.丛立新:《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0.许金龙:《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 31.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 32.黄斌:《语言逻辑哲学》,重庆出版社,1999 ; 33.任学良:《汉英比较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 34.李葆嘉:《理论语言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6.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7.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38.周桂钿《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39.刘泽华, 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0.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41.吕思勉《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42.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24; 43.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3; 44.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台湾学生书局,1985; 45.龚鹏程《汉代思潮》,商务印书馆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