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的“天气预报”是怎样的

合集下载

清朝的环境与自然灾害江南水患与北方旱灾

清朝的环境与自然灾害江南水患与北方旱灾

清朝的环境与自然灾害江南水患与北方旱灾清朝的环境与自然灾害——江南水患与北方旱灾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跨越了近三个世纪,从1644年至1912年。

在这个时期,清朝经历了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江南水患和北方旱灾。

这些灾害与当时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给清朝的统治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江南水患江南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密布,而又是中国的主要农业区之一。

加之长江、黄河多次改道,不断涌入江南地区,使得水患问题愈发严重。

江南水患在整个清朝统治时期一直存在,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1. 形成原因江南水患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江南地区地势低洼,水流缓慢,容易积水。

其次,长江的改道导致了水势的增加。

最后,江南地区的气候湿润,降雨量大,导致江河水位上涨。

2. 灾害影响江南水患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每逢洪水泛滥,百姓的房屋和农田会被冲毁,农作物收成无望。

同时,洪水还会导致疾病传播,人们生活在洪水中的环境也极其恶劣。

3. 抗灾措施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抗灾措施来应对江南水患。

他们修筑了大量的护堤,加强了堤防的巡查和维护,同时也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灾害预警系统。

此外,清朝还推行了抗洪救灾的政策,使得受灾人民能够得到一定的帮助和救济。

二、北方旱灾与江南水患相反,北方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气候干旱,很容易受到旱灾的影响。

清朝时期,北方旱灾频繁发生,给当地的农业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1. 形成原因北方旱灾的形成主要与气候和地理条件有关。

北方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夏季,干旱的状况更为严重。

此外,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也对旱灾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灾害影响北方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

由于缺水,农田变得干旱,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导致收成大幅度减少甚至绝收。

旱灾还会导致畜牧业和渔业的崩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困难。

3. 抗灾措施面对北方旱灾的威胁,清朝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抗灾措施。

清康熙九年大雪连降40天

清康熙九年大雪连降40天

清康熙九年大雪连降40天“民多冻死,鸟兽入室呼食”从明朝中期起,中国进入了第四个寒冷期,一直到1900年前后的清末才结束,长达500年,明、清两朝恰好处于这一时间段内,所以国内学者把这一时期称为“明清小冰期”,国际上则称为“现代小冰期”。

自然,明清两朝的雪灾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频繁。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中,1900年以前的“严重强寒潮灾害”仅节选17次,明清就占13次。

朱祁钰(明代宗)当皇帝的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冬,中国自北到南大部分地区都下了罕见大雪,极为严寒,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连下一个多月的雪,灾情严重:江苏苏州,太湖断航,港口封冻,“人畜冻死万计”;浙江安吉,“冻死百余人”;河北沧州,“冻死人畜无数”;山东德州,“人畜冻死”。

朱厚照(明武宗)当皇帝的正德八年(公元1513 年),雪下得最凶猛的是华东地区,这些地区江河冰合,鸟兽冻死,甚至冻毙村民。

南方的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湖竟然同时成了“超级溜冰场”:太湖,“冰,行人履冰往来者十余日”;洞庭湖,“冰合,人骑可行”。

在明清小冰期,又以清朝遭受的雪灾最严重。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节选明清“严重强寒潮灾害”13次中,有9次发生在清朝。

有学者又把17至19世纪的这一段时间称为小冰期中的“寒冷期”。

离现在最近的500年中最寒冷的五十年,即出现在这一时期,具体说,是公元1650至1700年间。

这最冷的五十年里,连下一个月大雪并非罕见,而是常见。

如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的全国雪灾,被冻死者“甚众”。

在河北一带,不少人被冻毙在山洞里。

而当年南方的湖南永州等地,竟然也连下40多天雪,“民冻死者无算。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冬天,华北、华东、华中等地连降大雪,连续下40至60天不等,黄河至龙门段都冻起来了,淮河更是坚冻两个月。

全国好多省市的地方志上,都有冻死人记载——湖北大冶等地,“冻饿死者甚众”;河南开封一带,“井冰,道路多冻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冻死”;安徽怀宁等地,“冻馁死者甚众”;江苏盱眙等地,“民多冻死,鸟兽入室呼食”;山东临沂等地,“人多冻死”,威海“行人死者无算,屋内亦有冻死者。

1900至2099年历年谷雨时间表

1900至2099年历年谷雨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雨水时间(1900-2099)二十四节气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1900年1900年02月19日10时01分1901年1901年02月19日15时45分1902年1902年02月19日21时40分1903年1903年02月20日03时41分1904年1904年02月20日09时25分1905年1905年02月19日15时21分1906年1906年02月19日21时15分1907年1907年02月20日02时58分1908年1908年02月20日08时54分1909年1909年02月19日14时39分1910年1910年02月19日20时28分1911年1911年02月20日02时20分1912年1912年02月20日07时56分1913年1913年02月19日13时44分1914年1914年02月19日19时38分1915年1915年02月20日01时23分1916年1916年02月20日07时18分1917年1917年02月19日13时05分1918年1918年02月19日18时53分1919年1919年02月20日00时47分1920年1920年02月20日06时29分1921年1921年02月19日12时20分1922年1922年02月19日18时16分1923年1923年02月20日00时00分1924年1924年02月20日05时52分1925年1925年02月19日11时43分1926年1926年02月19日17时35分1927年1927年02月19日23时34分1928年1928年02月20日05时19分1929年1929年02月19日11时07分1930年1930年02月19日17时00分1931年1931年02月19日22时40分1932年1932年02月20日04时28分1933年1933年02月19日10时16分1934年1934年02月19日16时02分1935年1935年02月19日21时52分1936年1936年02月20日03时33分1937年1937年02月19日09时21分1939年1939年02月19日21时09分1940年1940年02月20日03时04分1941年1941年02月19日08时56分1942年1942年02月19日14时47分1943年1943年02月19日20时40分1944年1944年02月20日02时27分1945年1945年02月19日08时15分1946年1946年02月19日14时09分1947年1947年02月19日19时52分1948年1948年02月20日01时37分1949年1949年02月19日07时27分1950年1950年02月19日13时17分1951年1951年02月19日19时10分1952年1952年02月20日00时57分1953年1953年02月19日06时41分1954年1954年02月19日12时32分1955年1955年02月19日18时19分1956年1956年02月20日00时05分1957年1957年02月19日05时58分1958年1958年02月19日11时48分1959年1959年02月19日17时38分1960年1960年02月19日23时26分1961年1961年02月19日05时16分1962年1962年02月19日11时15分1963年1963年02月19日17时09分1964年1964年02月19日22时57分1965年1965年02月19日04时48分1966年1966年02月19日10时38分1967年1967年02月19日13时24分1968年1968年02月19日22时09分1969年1969年02月19日03时55分1970年1970年02月19日09时42分1971年1971年02月19日15时27分1972年1972年02月19日21时11分1973年1973年02月19日03时01分1974年1974年02月19日08时59分1975年1975年02月19日14时50分1976年1976年02月19日20时40分1977年1977年02月19日02时31分1978年1978年02月19日08时21分1979年1979年02月19日14时13分1980年1980年02月19日20时02分1981年1981年02月19日01时52分1983年1983年02月19日13时31分1984年1984年02月19日19时16分1985年1985年02月19日01时07分1986年1986年02月19日06时58分1987年1987年02月19日12时50分1988年1988年02月19日18时35分1989年1989年02月19日00时21分1990年1990年02月19日06时14分1991年1991年02月19日11时58分1992年1992年02月19日17时44分1993年1993年02月18日23时35分1994年1994年02月19日05时22分1995年1995年02月19日11时11分1996年1996年02月19日17时01分1997年1997年02月18日22时51分1998年1998年02月19日04时55分1999年1999年02月19日10时47分2000年2000年02月19日16时33分2001年2001年02月18日22时27分2002年2002年02月19日04时13分2003年2003年02月19日10时00分2004年2004年02月19日15时50分2005年2005年02月18日21时32分2006年2006年02月19日03时25分2007年2007年02月19日09时09分2008年2008年02月19日14时50分2009年2009年02月18日20时46分2010年2010年02月19日02时36分2011年2011年02月19日08时25分2012年2012年02月19日14时18分2013年2013年02月18日20时02分2014年2014年02月19日01时59分2015年2015年02月19日07时50分2016年2016年02月19日13时34分2017年2017年02月18日19时31分2018年2018年02月19日01时18分2019年2019年02月19日07时04分2020年2020年02月19日12时57分2021年2021年02月18日18时44分2022年2022年02月19日00时43分2023年2023年02月19日06时34分2024年2024年02月19日12时13分2025年2025年02月18日18时06分2027年2027年02月19日05时33分2028年2028年02月19日11时26分2029年2029年02月18日17时07分2030年2030年02月18日22时59分2031年2031年02月19日04时50分2032年2032年02月19日10时32分2033年2033年02月18日16时33分2034年2034年02月18日22时30分2035年2035年02月19日04时16分2036年2036年02月19日10时14分2037年2037年02月18日15时58分2038年2038年02月18日21时51分2039年2039年02月19日03时45分2040年2040年02月19日09时23分2041年2041年02月18日15时17分2042年2042年02月18日21时04分2043年2043年02月19日02时41分2044年2044年02月19日08时35分2045年2045年02月18日14时22分2046年2046年02月18日20时15分2047年2047年02月19日02时10分2048年2048年02月19日07时48分2049年2049年02月18日13时42分2050年2050年02月18日19时34分2051年2051年02月19日01时17分2052年2052年02月19日07时13分2053年2053年02月18日13时01分2054年2054年02月18日18时51分2055年2055年02月19日00时46分2056年2056年02月19日06时29分2057年2057年02月18日12时27分2058年2058年02月18日18时25分2059年2059年02月19日00时04分2060年2060年02月19日05时57分2061年2061年02月18日11时42分2062年2062年02月18日17时28分2063年2063年02月18日23时21分2064年2064年02月19日04时59分2065年2065年02月18日10时47分2066年2066年02月18日16时40分2067年2067年02月18日22时17分2068年2068年02月19日04时13分2069年2069年02月18日10时08分2071年2071年02月18日21时59分2072年2072年02月19日03时42分2073年2073年02月18日09时34分2074年2074年02月18日15时31分2075年2075年02月18日21时11分2076年2076年02月19日03时03分2077年2077年02月18日08时53分2078年2078年02月18日14时36分2079年2079年02月18日20时28分2080年2080年02月19日02时12分2081年2081年02月18日08时03分2082年2082年02月18日14时00分2083年2083年02月18日19时40分2084年2084年02月19日01时27分2085年2085年02月18日07时19分2086年2086年02月18日13时05分2087年2087年02月18日18时58分2088年2088年02月19日00时45分2089年2089年02月18日06时33分2090年2090年02月18日12时29分2091年2091年02月18日18时13分2092年2092年02月19日00时06分2093年2093年02月18日06时06分2094年2094年02月18日11时56分2095年2095年02月18日17时48分2096年2096年02月18日23时34分2097年2097年02月18日05时19分2098年2098年02月18日11时13分2099年2099年02月18日16时52分。

科普中国古代的气象学原理

科普中国古代的气象学原理

科普中国古代的气象学原理中国古代对气象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的天文、地理、历法等学科都与气象学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研究天象、地理现象以及气候变化来解读自然界的规律,并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农业生产、天灾预测和预防等方面的应用。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气象学原理进行科普。

一、天象与气候古代中国人观察天象,认为天空中的星辰和云彩变化与地面上的气候密切相关。

例如,中国古代的农历是以月亮的运行和变化为基础制定的,因为云彩的变化会影响到月亮的亮度和形状。

古代人们通过观察星象来推测天气的变化,例如,当天空中出现彩云、红霞等色彩斑斓的云朵时,人们会认为天气晴朗;而天空中出现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时,人们会预测到即将有暴雨或雷雨发生。

二、地理与气候古代中国人还通过研究地理现象来理解气候的变化。

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

例如,中国南方多山,水源丰富,气候湿润,而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古代人们观察了地方的地貌、水文、植被等情况,进而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

另外,古代人们还发现河流的形成和变化与水文循环及季节性气候变化密不可分,这对于农业生产和防洪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三、天文与气象天文学在中国古代气象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星辰等天体的运行规律与气候变化有关。

例如,古人发现太阳的高度变化与季节气候有密切联系。

古代中国人设计了仰观太阳、观测太阳阴影等方法来测定太阳的高度并制定农事活动的时间安排。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通过观察星象来预测天气的变化,例如,北斗七星的位置和云彩运动的关系。

四、历法与气象古代中国的历法制定是以天象和气象为基础。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农业社会中重要的工具,用于指导农事和农田的管理。

历法中记录了太阳、月亮、星辰的运行规律以及候令的变化,这对于预测气象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历法中还记录了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阶段,为人们提供了准确的农事指导。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气温变化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气温变化

中国历史上的⼏次⽓温变化近五千年的时间,根据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1100年)以来,⽵类分布的北限⼤约向南后退1°—3°纬度。

右,正⽉份的平均温度⾼3°—5℃。

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公元1400年)代,黄河流域的劳动⼈民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对于他们,季节的运⾏是很重要的事。

⼈民采⽤各种⽅法来定春分,作为农业操作的开始时的年平均温度相差1.5℃,正⽉平均温度相差4.6℃。

这个结果与考古时期⽤⽵⼦分布区域变化的⽅法所得的结果是⼀致的。

来调和饮⾷,因当时不知有醋。

这说明梅树的普遍性。

战国秦汉时期,⽓候继续暖和。

清初的张标研究了秦朝《吕⽒春秋》中的物候资料,认为秦时春初物候要⽐清初早三个星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桔在江陵(四川),桑在齐鲁(⼭东),⽵在渭川(陕西),漆在陈夏(今河南南部)。

这些的繁茂。

知道的第⼀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

那时,⽓候已⽐现在寒冷。

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公元280—289年这⼗年间达到顶点。

当时每年阴历4⽉份降霜,估计那时的年平均温度⽐现在低1°—2℃。

六世纪上半叶⽐现在冷。

频繁,⽽且延到暮春。

根据南宋的历史记载,从公元1131—1260年,每⼗年降雪平均最迟⽇期是4⽉9⽇,⽐⼗⼆世纪以前⼗年的最种现象是罕见的了。

福州是中国东海岸⽣长荔枝的北限,⼀千多年来,曾有两次荔枝全部死亡,⼀次在公元1110年,另⼀次在1178年,均在⼗⼆世纪。

⽇本的封建主历年在西京花园设宴庆祝⽇本的樱花盛开,从公元九世纪⾄⼗九世纪,均有⽇期的记载,从⽽保留了⼀份物候记录。

这个樱花开放时期,以第九世纪为最早,第⼗⼆世纪为最迟。

⼗⼆世纪刚结束,杭州的冬天⼜开始回暖。

公元1200年、1213年、1216年和1220年,杭州没有冰和雪。

这个时候,北作为经济林⽊⽽培植了。

⼗三世纪初和中期的⽐较温暖的期间是短暂的,不久冬季⼜严寒了。

中国历史上的罕见大雪:康熙九年大雪连降40天

中国历史上的罕见大雪:康熙九年大雪连降40天

中国历史上的罕见大雪:康熙九年大雪连降40天近来全国多地连降大雪,气温骤降,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其实,从历史记载来看,中国古代的大雪远比现在大得多。

汉武帝时期遭遇大雪灾年元鼎二年三月大雪“平地厚五尺”学术界一般认为,在中国五千年气象史上,曾出现过四个寒冷期。

对于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个寒冷期,相关史料几乎没有。

最早的一次记载并未直接说下雪,而是“雨雹”,见于《竹书纪年》,事发西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

”到了第二个寒冷期,大雪的记载逐渐多了起来。

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相当西汉末年到隋初,期间经历东汉、三国、晋、南北朝。

实际上,在这之前反常气候已经出现,大旱大涝不断。

刘彻(汉武帝)当皇帝时,好几个年头的冬季都出现了极端的大雪天气。

汉武帝当皇帝长达55年,是西汉在位最长的皇帝,天灾人祸也最多。

其间有三个大雪灾年,被记入了史书。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十二月,这一年刘彻打到了“一角而足有五蹄”怪兽,被视为祥瑞,于是定年号为“元狩”。

实际上这一年天下一点也不吉祥,当年冬天,“大雨雪,民多冻死。

”大雪到底有多大,从很多老百姓被冻死的情况来分析,这场大雪肯定不是一般的大。

七年后又连着两个雪灾年。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三月和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三月,连着出现极端倒春寒。

元鼎二年三月的大雪“平地厚五尺”。

元鼎三年的情况比元鼎二年更糟糕。

常年一般到阴历三月,中原地区的河水是不会结冰的,这年竟然结了;而到了阴历四月,又下了场大雪,关东十余郡县老百姓缺衣少粮,饥寒交迫,出现了为了活命“人相食”的人间惨剧。

虽然天下饥荒不断,刘彻等西汉皇帝却将国家财政的三分之一财富用来造陵墓,置随葬品。

在东汉初年的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一个大雪天,这些帝王陵大多让赤眉军盗了。

当时起义军无衣无食,“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

古时候的夏天有多热

古时候的夏天有多热

古时候的夏天有多热作者:翟璐来源:《百姓生活》2015年第10期今年5月,印度遭遇罕见高温。

5月份的最后一周,印度北部、东南部和东部的气温均在42℃至48℃之间。

据新华社消息,印度官员称,高温已造成2200多人死亡。

在气象学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温,称为“热浪”,属于气象灾害,古人称为“热灾”。

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的统计分析来看,中国历史上的热灾相对其他自然灾害并不是太多,与“霜灾”并列,约占总数的1%。

那么,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哪些“热灾”呢?南宋嘉定八年暑热最广在公元1400年以前,高温热浪天气涉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发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

当时的皇帝是赵扩(宁宗),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热灾。

这一年又恰逢大旱,灾情严重。

《宋史·五行志二》上有这样的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燠”的本意是温暖,史书上称“大燠”,则是“太热了”。

因为对水的需求过于旺盛,“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

放在眼下,这一杯水能值10元人民币,那时老百姓收入低,哪能喝得起“贵如油”的水?以致“渴死者甚众”。

清乾隆八年最热然而,南宋嘉定八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

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

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中可以看到,这一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异常炎热,可以说是超级酷暑,整个华北地区完全进入“烧烤模式”。

《续东华录》中使用了“威暑”来记录当时的高温,天气热得像发了威要吃人的老虎,来势凶猛。

这一年夏天,以北京的情况最糟糕。

当时法国教士A.Gaubil(中文名“宋君荣”)正在北京,他在日后寄往巴黎的目击报告中写道:“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7月13 日以来炎热已难以忍受,而且许多穷人和胖人死去的景况引起了普遍的惊慌。

古籍中五花八门的“天气预报”

古籍中五花八门的“天气预报”

古籍中五花八门的“天气预报”古代也有天气预报?这一点都不奇怪!大家熟知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大多数省份来说,便堪称比较靠谱的“长期天气预报”。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等谚语,“清明时节雨纷纷”等诗词,更让这种天气预报广为人知。

不过,在地处南疆碧波中的海南,古人们是如何预报天气的呢?海南谚语中的天气预报“客有叩门指云物而告予曰:海气甚恶,非祲非祥。

断霓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翔。

此飓风之渐也,子盍备之?语未卒,庭户肃然,槁叶蔌蔌。

惊鸟疾呼,怖兽辟易……少焉,排户破牖,殒瓦擗屋。

礧击巨石,揉拔乔木……”北宋时谪居岭南的苏东坡,曾命苏过写下《飓风赋》,令今人对古人看云识天气的本领刮目相看。

的确,“夏季东风恶过鬼,一斗东风一斗水”“鸡曝翅,天有日;鸡曝腿,天做水”“五月初一有雷响,当年没有大台风”……在上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海南的古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积累了众多的谚语代代相传。

其中,有不少起着天气预报的作用,涵盖了阴晴、降雨、刮风、雷电、气温等诸多天气预报的要素,而且独具海南特色。

如预报气温的。

在中长期预报上,有“冬至出日天,春节寒牛死”“冬至在月头,寒到目汁流”“小寒冷死鸡,大寒猪滚泥”,“三月东风晒死草”“八月曝死鱼虾,当年就要寒冷”等。

在短期预报上,海南古人们则总结出了“蜻蜓飞得高,晒得农人心都焦”“日落红光中,明日任你烘”等谚语。

对于防风,生活在这片海岛上的古人们颇有心得。

中长期的预报有听雷的,如“六一一雷压九台,七一一雷九台来(农历六月一日鸣雷,当年台风少;七月一日鸣雷,当年台风多)”;有观云的,如“五月初五云公多,今年台风相接来”;有看雾的,如“—朝大雾三朝风,三朝大雾起狂风”;有看气温的,如“三月日毒晒死草,六月台风推树倒”;还有“见风使舵”的,如“小寒三日有南风,明年六月有台风”等,不一而足。

而在短期预报上,古人们也积累了“天边有断虹,台风断树丛”“天起扫把云,台风将来临”“海面似街面,必有风胎成”等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康熙年间的“天气预报”是怎样的
>康熙在位的61年间,水灾与旱灾持续侵犯,旱灾和蝗灾又总是相伴而生,所以康熙非常重视各地传来的有关天气正常和异常的报告。

在康熙初年,他已经接触到一些西方来的传教士。

赫治清介绍说,康熙是一位善于学习的君王,他从这些传教士那里学到一些观天气的常识,并懂得了记录天气形势的重要性,于是在全国各地都安排亲信的人帮他观察与记录,那时尽管还不会做出天气预报,但是记录天气成为康熙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他希望能从已记载的文献中找出气候的规律来。

康熙三十二年夏季,淮徐及至江南地区大旱,到了阴历六月中才降雨,李煦奏报收成和米价后,康熙御批道:“五月间听闻得淮徐以南时舛候,夏泽愆期,民心慌慌,两浙尤甚。

朕夙夜焦思,寝食不安,但有南来者,必问详细,闻尔所奏,少解宵旰之劳。

秋收之后,还写奏帖奏来。

”因为天气总是和粮食收成及米的价格紧密相关,五月间听说江南一直旱到了阴历六月才下雨,所以康熙凡见到南方来人都要询问详情,他还命李煦到了秋季收成统计出来以后,再报上粮米情况。

不仅要求各地报上天气形势,康熙本人也对天气有所研究。

他从清代逐日按时辰的降水记录记载成册的《晴明风雨录》中摘抄下有规律的现象来,并认为通过其中的规律可以做出天气预报。

《晴明风雨录》现存的只有雍正二年(1724年)以后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间的天气现象。

当时康熙能够看到的规律大致总结为阴历每月初八、十八、二十、二十二、二十四这些日子下雨;在初九到十五这几天能看到月光。

如果出现了云挡月,当时就认为将有一场持续几天的暴风
雨。

康熙不仅摸索旱涝规律,他还观察过风向,康熙曾记录过中国北方在所有季节中西南风是很罕见的;被人们称为客风的西北风出现时,将会在三四天变风向;而一旦刮起东北风和东南风,就是要下风的象征。

为了能够准确地判断风向,康熙在他的住所还树起一竿小旗子。

非但醉心于观察和学习,康熙还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路记录下来,与来自各地的天气密报做比较。

这也应该算是农业大国国君一种特殊的勤政方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