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类药物配伍应用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六法

合集下载

广安门皮肤科协定方

广安门皮肤科协定方

广安门医院皮肤科协定处方举报.湿疹1号功能:清热利湿,用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渗液多者生地30 黄芩10 木通5 车前子10 赤芍10 龙胆草10 泽泻10 六一散10 2.湿疹2号见风2号3.湿疹3号功能:滋阴除湿,用于亚急性湿疹;用于慢性湿疹,渗液少者,舌苔光剥①生地30 玄参10 丹参10 当归10 茯苓10 泽泻10 地肤子10 舌床子10 甘草5②生地30 玄参10 麦冬10 玉竹10 石斛10 冬瓜皮10 大腹皮104.湿疹4号功能:芳香化湿,舌苔白腻藿香10 佩兰10 苍术10 陈皮10 茯苓10 泽泻10 地肤子10 苍耳子10 5.化湿汤功能:健脾利湿,婴儿湿疹,消化不良苍术6 陈皮6 茯苓6 泽泻6 炒麦芽10 六一散66.消风1号功能:疏风清热,脂溢性皮炎,荨麻疹,玫瑰糠疹,舌红苔白生地30 当归10 赤芍12 苦参10 荆芥10 白蒺藜10 生石膏30 甘草10 7.消风2号功能:养血消风,慢性脂溢性皮炎,舌质淡熟地15 当归10 荆芥10 白蒺藜10 苍术10 苦参10 火麻仁10 丹参10甘草68.风1号功能:风热型荨麻疹荆芥10 防风10 浮萍10 蝉衣6 白蒺藜10 当归10 赤芍10 大青叶10黄芩10 连翘109.风2号功能:祛风胜湿,丘疹型荨麻疹,湿疹,痒疹荆芥10 防风10 羌活6 蝉衣5 茯苓10 陈皮6 连翘6 甘草310.风3号功能:固卫疏风,寒冷型荨麻疹黄芪10 防风10 炒白术10 桂枝10 赤芍10 白芍10 生姜3 大枣7枚11.风4号功能:健脾祛风,胃肠型荨麻疹。

苍术10 陈皮6 茯苓10 泽泻10 荆芥10 防风10 羌活6 乌药10 木香3 12.消风3号功能:活血消风,治疗血瘀当归10 丹参10 赤芍10 桃仁10 红花10 荆芥10 蝉衣6 白芨藜10甘草613.止痒1号功能:养血熄风,止痒,瘙痒症生地30 玄参12 当归10 丹参12 白蒺藜10 煅龙牡各15 炙甘草6 14.止痒2号功能:养血熄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黄芪15 当归10 白芍10 熟地15 红花10 玄参10 丹参10 荆芥10甘草10 白蒺藜1015.乌蛇方功能:搜风清热,慢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痒疹乌蛇10 荆芥10 蝉衣6 防风10 羌活10 白芷6 马尾连10 黄芩10连翘10 甘草1016.皮炎1号功能:清热解毒,凉血,过敏性皮炎生地30 丹皮10 赤芍10 生石膏30 黄芩10 玉竹6 双花10 连翘10甘草617.消炎方1号功能:清热解毒,毛囊炎,丹毒,脚气感染马尾连10 黄芩10 丹皮6 赤勺10 蚤休10 双花10 连翘10 龙葵10三棵针1018.消炎方2号功能:清热解毒,掌趾脓庖病地丁30 野菊花10 半支莲10 蒲公英15 蚤休10 双花10 连翘10龙葵10 甘草619.清方功能:天疱疮生地30 麦冬10 苍白术各10 黄芩10 泽泻10 赤勺10 茵陈10 连翘10 生甘草1020.皮藓方功能:凉血清热,祛风胜湿,神经性皮炎生地30 当归10 赤勺10 苦参10 黄芩10 苍耳子6 地肤子10 丹参10甘草621.风藓汤功能:养血活血,祛风止痒,神经性皮炎,舌淡苔净生地30 玄参12 当归10 白芍10 茜草10 红花10 苍耳子10 苦参10地肤子10 甘草1022.熄风方功能:养血熄风,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代赭石15 生龙牡各15 珍珠母30 灵磁石10 白蒺藜15 白芍15 丹参10 当归1523。

中医芳香疗法如何治病常用四种芳香类药物

中医芳香疗法如何治病常用四种芳香类药物

中医芳香疗法如何治病常用四种芳香类药物芳香疗法如何治病?中医治病的方法中包括有一个芳香疗法,很多人抱有疑问,芳香疗法是如何治病,又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呢,来看看吧。

中医芳香疗法如何治病中医认为,气味可以无孔不入,香气通过口、鼻、皮毛等孔窍进入我们体内,可以影响五脏的功能,平衡气血,调和脏腑,祛病强身。

这个理论也得到了西医研究的证实:气味分子可以促进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身体抵抗力,同时能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植物神经功能。

常用四种芳香类药物:常用的芳香类药物一般分为四种,一是芳香化湿药,此类药物具有健脾燥湿,醒脾化湿的作用,一般用于食少纳呆,周身倦怠乏力,胸闷脘痞,腹泻,苔腻等症。

二是芳香开窍药,此类药物具有开窍醒神的作用,一般用于神志昏迷等证。

三是芳香活血药,此类药物具有疏通经络,理气活血,止痛消肿的作用,一般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病症及疮疡痈肿。

四是芳香行气药,芳香能走窜疏理气机,性温能通行经脉,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肝郁气滞所致的胁肋胀痛等。

中医常见的芳香疗法中医的芳香疗法可分为嗅香法、佩香法、燃香法、浴香法、熏香法等。

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传尸疰病”,即肺结核病。

至于今日风行的药枕、元气袋、减肥巾之类的保健品,都是这种传统香味疗法的现代版。

香不仅仅外用,而且还可以内服。

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用“线香”入药。

书中说:“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

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独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藁本、高良姜、茴香、连翘、大黄、黄芩、黄柏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

”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方法是点灯置桶中,燃香以鼻吸烟咽下。

除此之外,还可“内服解药毒,疮即干”。

闻香是芳香对人体最直接的作用方式,现代药理学认为,芳香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还能经过皮肤、黏膜方式进入人体内产生作用,所以通过从植物中提取制成的精油,用于按摩、沐浴,使挥发性的香味物进入人体亦能产生作用。

湿疹的治疗偏方

湿疹的治疗偏方

湿疹的治疗偏方*导读:……暑期是湿疹高发期,湿疹患者常常瘙痒难忍,且越挠越痒。

作为夏季的一个长发的皮肤病。

虽说不是什么大事。

但是,湿疹总会让我们不舒服。

还可能破会啊我们的美好形象。

涂抹药物能快速、高效的治疗好我们的皮肤疾病。

湿疹药物治疗偏方一,取明矾30克,皂矾30克。

黄丹30克,赤石脂30克。

共研成细末。

用麻油调成糊状。

将药厚厚地,涂于患处。

将药稍干后,用纱布包裹。

待其干燥结痂,自行脱落而愈。

适用于,顽固性慢性湿疹。

湿疹药物治疗偏方二,适用于,顽固性湿疹。

取密陀僧15克。

冰片10克,雄黄5克。

蛇床子10克。

黄柏10克。

地肤子5克。

共研成细末。

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

加食醋,调成糊状。

涂擦患处。

湿疹药物治疗偏方三,取炉甘石30克。

孩儿茶20克。

冰片10克。

共研成细末。

贮瓶备用。

有渗出液者,可用上药撒之。

无渗出者,用麻油调匀,涂擦患处。

适用于,急性湿疹。

湿疹药物治疗偏方四,取生蒲黄、龙骨、乌贼骨,各等份。

研成细末,过筛。

将此粉,直接撒于患处。

渗液湿透药粉时。

再继续撒药。

再用药时。

不要将,原已干燥的药粉,去掉。

适用于,急性湿疹,渗液多者。

除了上面推荐的湿疹药物治疗偏方的使用,平时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注意卫生,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湿疹就能远离我们了。

十个治疗湿疹的偏方

十个治疗湿疹的偏方

十个治疗湿疹的偏方千方百剂古方大全 2022-08-18 20:00 发表于江苏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过敏反应的急性、亚急性皮肤病。

黄连蜂巢治疗湿疹【方剂】川黄连6克,蜂巢3个,凡士林80克。

【用法】将黄连硏极细,蜂巢硏末,再加凡士林,文火溶化,搅拌成油膏,先用2%温盐水洗净患处,后涂油膏。

注意不可用热水烫,越烫越坏。

【功效】散风祛湿。

治疗湿疹。

蝉蜕龙骨治疗湿疹【方剂】蝉蜕、凡士林各30克,龙骨15克。

【用法】将蝉蜕、龙骨研为末,用凡士林调为软膏,涂患处。

【功效】散风祛湿。

治疗湿疹。

绿豆粉香油治湿疹流水【方剂】绿豆粉、香油各适量。

【用法】将绿豆粉炒呈黄色,晾凉,用香油调匀。

敷患处。

【功效】清热,祛湿。

用治湿疹流黄水。

紫蔗皮治湿疹【方剂】紫甘蔗皮、香油各适量。

【用法】紫甘蔗皮烧存性,研细末,香油调匀。

涂患处。

【功效】清热,解毒,止痒。

用治皮肤瘙痒湿烂。

蕹菜治皮肤湿痒【方剂】蕹菜适量。

【用法】将蕹菜洗净,加水煮数沸。

趁热烫洗患处。

【功效】清热,祛湿,止痒。

用治皮肤湿痒。

胡桃仁方【方剂】胡桃仁适量。

【用法】将胡桃仁捣碎,炒至焦黑出油为度,研成糊状。

敷患处,连用可痊愈。

【功效】滋阴润燥,解毒,祛湿。

用治各种湿疹。

蚕豆皮方【方剂】蚕豆皮、香油各适量。

【用法】将蚕豆浸泡软后,剥其皮晒干。

用火将蚕豆皮烘烤极焦,研成细末过筛,香油调拌均匀。

敷于患处,每日1次【功效】利湿化滞,收敛医疮。

用治湿疹,对头、耳、颜面之急性湿疹效果最著。

玉米须治疗湿疹【方剂】玉米须适量。

【用法】将玉米须烧灰存性,研为末,以香油调拌,外敷患处。

【功效】清利湿热。

治疗湿疹。

车前草治湿疹【方剂】车前草15克,龙胆草、羊蹄、乌蔹莓、野菊花各9克,黄柏、明矾各6克,地肤子12克【用法】碎成粗末,煎水洗患处,1日2次【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用治急性肛门湿疹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

湿疹方之内治方

湿疹方之内治方

湿疹方之内治方收藏:xx中医馆湿疹是由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

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的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常反复发作多年不愈。

病因比较复杂,常常难以确定。

临床表观多种多样,按炎症情况可分为急性(红斑、丘疹、水疱、红肿、渗出、糜烂、结痂)、慢性(皮肤呈褐红色浸润、肥厚、皲裂、鳞屑或有苔藓样改变、脱屑性片块等)和亚急性三种。

中医称之为“湿癣”、“湿疮”、“浸淫疮”等。

认为多由风湿热或血虚、脾虚复受风邪、寒湿等所致。

其治疗急性宜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亚急性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慢性宜健脾燥湿,养血润肤。

下述诸方,可供临床参考选用。

1.氤氲汤黄豆卷60g,佩兰、焦栀皮各10g,麝香、青蒿各9g,连翘、郁金各12g,滑石18g,细通草、石菖蒲各6g。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本方有芳香化湿,清热透表之功。

2.湿疹汤萆薜、泽泻、车前子、茯苓、苦参、白鲜皮、防风、地肤子各5~9g,薏苡仁、生地各6~20g,金银花、连翘各6~15g。

亚急性湿疹加蝉蜕、白蒺藜;慢性湿疹去车前子、泽泻,加玄参、当归、乌梢蛇、红花。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本方有清化湿热,滋阴养血,祛风通络之功。

3.石膏xx青汤生石膏、马齿苋各30g,黄芩、六一散各10g,大青叶、白鲜皮各15g,生地、白茅根各2dg,丹皮12g。

皮损泛发全身,鲜红灼热,身热烦躁,舌红绛者加水牛角粉、赤芍;水肿明显,脂水淋漓,水泡多者加车前草、茵陈、汉防己;瘙痒剧烈者加苦参、地肤子、僵蚕;对药物、食物过敏者加连翘、蚤休、绿豆;皮损发于头面部,日晒加重者加青蒿、地骨皮。

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

同时配合外用涂擦炉甘石洗剂。

若水肿明显、渗出水泡多者,用上方内服汤药第三煎,放凉后湿敷患处。

本方有清热,凉血,利湿之功。

4.枣仁xxxx酸枣仁、白鲜皮、威灵仙、当归、白芍、熟地各15g,生龙骨(先煎)、夜交藤、何首乌各30g,苦参、五味子各10g。

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轻者每日1剂,重者每日2剂。

[湿疹资料]治疗湿疹的6个方剂

[湿疹资料]治疗湿疹的6个方剂

[湿疹资料]治疗湿疹的6个方剂1二兰汤配方:泽兰、佩兰、桃仁、丹参、赤芍、防风、白鲜皮各15g,通草、牛膝、荆芥各12g,滑石30g,薏苡仁10g,甘草6g。

制法:汤剂。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主治慢性湿疹。

用法:每日1剂,内服和外用,15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效。

2当归片配方:当归1000g。

制法:当归研粉,加适量赋形剂,轧片,每片含生药0.3g。

功效主治:养血祛风润燥。

主治银屑病、慢性湿疹等。

用法:成人每天2~3次,每次5片,温开水送下。

3复方茯苓汤配方:茯苓15g,泽泻、黄柏、栀子各9g,龙胆草4g,甘草6g。

制法:汤剂。

功效主治:除湿止痒。

主治湿疹。

用法:每日1剂,连服1~2周。

4双白煎配方:生地黄25g,黄柏、当归、白鲜皮、白术、防风各15g,黄芩、栀子、苦参、茯苓、泽泻、甘草各10g。

制法:汤剂。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主治慢性湿疹。

用法:每日1剂,3周为1个疗程。

外用:同时外用去炎松(曲安西龙)尿素软膏外涂。

5桃红苦参汤配方:生地黄20g,当归、白芍各12g,川芎10g,香红花、白鲜皮各15g,桃仁8g,苦参6g。

制法:汤剂。

功效主治:清热除湿。

主治湿疹。

用法:每日1剂,1周为1个疗程,3周后判效。

6加味玉屏风颗粒配方:黄芪30g,白术、防风、荆芥各10g,当归6g,甘草9g。

制法:加工成颗粒剂,20g为1包。

功效主治:养血祛风,除湿止痒。

主治湿疹。

用法:每日2次,每次1包,14天为1个疗程。

来自:古道岐黄> 《方剂大全》。

中药内服配合药浴治疗小儿湿疹90例——附单用中药内服30例对照

中药内服配合药浴治疗小儿湿疹90例——附单用中药内服30例对照
2 0 1 3 年1 1 月至 2 0 1 4年 1 O月期 间收治的小儿紫癜性肾炎患几 中随机选取 9 O 例 做为观察组,3 O 例 做为对照组, 为观察组患 儿采用 一般 中医 内服疗法进行治疗 ,为对照组忠儿采用 中药 内服配合 药浴疗法 ,对两组治疗结果 进 行观察 比较 。结 果 观察组治疗 总有效率为 9 5 . 6 % ,对 照组为 8 O . O % ,观察组 的治疗效 果更为显著 ,其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结论 针 对小儿湿疹采用中药 内服配合药浴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 临床推广
1 . 4 统 计 学 方法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研 究对 象 为我 院于 2 0 1 3年 1 1月至 2 0 1 4年 l 0月 期 间接 受治疗 ,符 合纳 入条件 的小 儿湿疹 的患者 ,总 计 1 2 0例 。患者年龄 O . 3 ~ 7岁 ,平均 ( 2 . 4 7 ±1 . 4 2 ) 岁 。观 察组 患者 9 0例,对 照 组患 者 3 O例 ,一般 资 料 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 P> 0 . 0 5 )。 1 . 2治疗方法 1 . 2 . 1 对照 组 3 O例 患者采 用一 般中 药 内服疗 法 。采 用 甘草 、银花 、菊花 、赤小豆 、土茯苓 、黄芩、白鲜皮、 蒲公英 、菌陈 、 生薏等 , 水煎服 , 每 口1 剂, 分2 次服用 ,
中药 内服 配 合 药 浴 治疗 小 儿 湿 疹 9 0例 附单用 中药 内服 3 0例对照

季共 格
( 黑龙 江 省 鸡 东 县 疾 病 预 防控 制 中 心 ,黑 龙 江 鸡 东 1 5 8 2 0 0 )
【 摘 要】 目的 观察比较针对d , J L 湿疹炎采用中药内服配合药浴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从我院

湿疹中医外治处方规律分析(处方部分)

湿疹中医外治处方规律分析(处方部分)
疮、 奶癣、 胎疮、 肾囊风、 顽湿疡、 绣球 风、 胞漏疮 、 胎 敛 疮、 湿饮疮 、 干敛疮、 湿癣 、 干癣、 旋耳疮 、 面游 风 、 乳 头
6 . 1 本 次所 统计 的 8 3 8首古代 及现 代湿 疹外 治处 方 , 其 中主 治归类 为 急性 湿 疹 的处 方 1 9 6首 , 亚 急性 湿 疹
8 3 8首 。
2 处 方 选 择
参 照《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药 典 》 2 0 0 5年 版 一 部 制 剂
通则 ; 如 药典 未收 载则 参 照 普 通 高等 教 育 中 医 药类 规
划 教材 《 中药 药剂 学》 中剂 型分类 。
6 结 果 分 析
处 方主治 明确提 出治疗湿疹 ; 或采用 湖南 中医药大 学 附属医 院皮 肤科 收集 整理 总 结 出 的古代 及 现代 湿 疹 命 名规范 , 凡 符合 以下病名 者 : 湿疮 、 浸淫 疮 、 血 风疮 、 粟
处方辨证论治规律。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与整理的方法, 从《 中国方剂大辞典》 中及维普医药信息咨询系统中湿疹中医外治处方合
计共8 3 8首。对所选文献进行治则治法、 方剂统计及药物整理分析, 并总结9 j 类。观察各药物、 证型、 1 用频次及所占比例。结果 急性、 亚急性、 慢性湿疹以清热燥湿, 祛风止痒为主。各型湿疹在处方用药分类上均以清热燥湿药为主, 剂型选择及药对各型差 异较小, 各型以溶液、 软膏、 散剂最多, 但慢性湿疹外用药的类型明显增多包括酊剂、 硬膏等。结论 提 出湿疹中医外治法共识: 清
物 的功 效分 类 则 以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中医 药 类 规 划 教 材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社 2 0 0 2年 版 《中 医 方 剂 大 辞 典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nm's a uesb c t ,c e ; o t r g ;p l ainc mp t it  ̄lt d c t,u a ue e z ma a mai d u s pi t o ai ly r c a c o bi
湿 疹乃 禀 赋不 耐 、 风湿 热客 于肌 肤所 致 。急性 期 以丘 疱 疹 为主 , 出、 渗 糜烂 界 限不清 , 痒 剧 烈 ; 瘙
祛湿 、 透疹 止 痒 ; 热蕴 肤 治宜 疏 风 清 热 、 血 解 风 凉 毒 ; 热蕴 结 型 之 湿 重 于 热 , 湿 治宜 行 气 化 湿 、 以 佐
清热; 湿热 并 重 治宜 清 热利 湿 : 虚湿 蕴 型 治宜 燥 脾 湿 健脾 。
52 疏 风 清 热 法 芳香 疏 风 清 热 法 适 用 于 证 属 . 风热 蕴肤 型 急性湿 疹 。症 见发 病迅 速 , 以红色 丘疹
[ 关键词 】急性 、 亚急性 , 湿疹 ; 芳香类 药物 ; 配伍应 用 [ 中图分类号] R 5 . 7 8 2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8 2 2 1) 8 0 1— 3 4 6 5 (01 0 — 0 0 0 7
Ar m ai r g m b n dt e t u ea d S b c t z m a o tcD u sCo i e Tr a o Ac t n u a u eEc e
hmtae fo teme nn f c e ,a o e e i,c t n u a uee z mao tete t n uec mbn d l t t rm a igo z map t g n ssa uea dsb c t c e f ame t l,o ie h e h h r r
JN X a,A0 R — o ,I i -o g I unG u H n QAOJ n r a n
TM C C o
o ix fN n i dcl n esyYn h a i xaC ia70 0 g aMe i i rt,icunN n i hn 5 0 4 aU v i g
热, 瘙痒 剧 烈 。皮 损呈 多形 性 , 潮 红 、 如 丘疹 、 疱 、 水
肺 卫 风 邪 , 脾 化 湿 , 使 肺 的宣 降 功 能 正 常 , 健 促 恢 复 脾 的运 化 功 能来 治疗 湿疹 。适用 于 治疗 证 属风 湿 蕴肤 型 急性 湿 疹 。症 见头 面 、 四肢皮 疹 满布 , 丘
疹 、 屑较 多 , 鳞 自觉 剧 痒 。在 寒冷 、 干燥 、 多风 的气
糜烂、 出、 渗 结痂 、 屑 , 数种 形 态 同 时存 在 。 以 脱 常 头、 、 面 四肢远 端 、 阴囊 等 处多 见 , 可泛 发 全 身 。②
亚 急性 为 急 性湿 疹 炎症 减轻 , 出减 少之 后 , 急 渗 或
wi rmai dus ocmfr beQ, aHu hZ u n te f cs h at ii dg ru hadepoe h t ao t rg o ot l i n aS ih oado r et ca ce sc a ot o g , x lr c t a Xu h e r rts n h n h s f h F n u h h , F n i e a h F n ig ecmbn i si to , o h .  ̄F , teueo u egQ S i t dS u egQn R F , u egQn R o i dw t l h meh d aS inn a S me o h g S e hi Z a X nQ a hF ig i aWe ah m aiit frma c rg sdaue n bct zma et n. ig i S ia n P i i , ec p t lyo ao t us e ct ads aue ce a Hu X K Ft o bi id u u e r t met
或沿 皮糜 烂 , 大便干 结 , 小便 黄 或赤 。苔黄或 黄腻 ,
脉 滑数 。临床 除用 如 荆芥 、 防风 、 牛蒡 子 、 蜕 、 蝉 刺
同时将湿热之毒排除体外 。 实为标本兼顾 , 内外同
治。
蒺 藜等 芳香解 表之 品外 还用 苍术 、 苦参 等祛湿 。苦 参 是清 热燥 湿 第一 药 , 辛燥 性 寒 , 其 归心 、 经 , 肝 清
类 药物 的应 用所 长 之处 。
I 湿疹的含义 湿 疹 , 中 医相 当于“ 疡 ”也 属 于“ 风 疮 ” 在 湿 , 血 “ 疮 ” 病 的 范 畴 。古 人 称之 为“ 淫疮 ‘ 耳 粟 等 浸 旋 疮 ” 绣 球 风 ‘ 癣 ” , “ 奶 等 以皮肤 出现 对称 的多形 性 丘疹 、 疹 , 病 时瘙 痒 不止 , 痒 痛 交作 , 溃 滋 泡 发 或 破 水 流 溢 , 烂 结痂 , 绵 难 愈 , 复 发 作 为 主 症 的 糜 缠 反
头面 身 体 皆生疮 。 ” 清代 吴 谦在 《 医宗 金 鉴》 描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症初生如疥, 痒无时 , 此 瘙 蔓延 不 止 , 津 黄 水 , 抓
湿淫成片, 由心 火脾 湿 受风 而 成 。 ” 明代 陈 实功 在 《 外科 正宗》 补充 了饮食 不 当 , 内生湿 热之 病 因 , 又 认 为“ 热 多 于 风热 , 渗 湿 为 先 , 脾 甘 露 饮 主 湿 宜 清
而部仲l 2J 第 第 期 羞 D 年 2 8 J 卷

药 ・ 方利 配亿
芳香 类 药物 配伍 应 用 治疗急性 、 亚急性 湿疹六 法
靳 萱 , 如 宏 乔 建 荣 高 ,
宁夏 医科 大学 中医学院, 宁夏 银 川 7 0 0 5 04
[ 要]从 湿疹 的含 义、 摘 病机 , 急性及 亚急性 湿疹 的治则 出发 , 芳香类药物舒畅 气机 , 结合 宣化湿浊等功效 特 点及 归经 , 讨采 用疏 风祛湿 法, 探 疏风 清热法 , 疏风清热佐 以利湿 法, 燥湿健脾 法, 气化 湿法 , 行 醒脾开 胃法6 法, 阐述芳香类 药物配伍应用于急性 、 亚急性 湿疹 的治疗作用 。
之 以清 脾 经湿 邪郁遏 ” 。对 小儿湿 疹 《 … 中医外 科 学》4: 由于怀 胎 时母食 五 辛 , 热于 儿 。如 儿 母 []“ 遗 怀 孕 时 多食辛 辣 炙 I 、 腥 海 味等 发物 ; 因产 母 博 鱼 或 情 志 内伤 , 于 发怒 , 易 肝火 内动 , 热 于儿 ; 因 生 遗 或 后 喂 乳失 当 , 食不 节 , 胃薄 弱 , 食肥 甘 , 饮 脾 过 以致 脾 失健 运 , 热 内生 。” 湿 因此湿 疹病 机 , 因禀赋 不 或 耐 , 、 、 客 于肌 肤 所 致 ; 因饮 食 不 节 , 食 风 湿 热 或 过
性 质 偏于 温燥 , 专入 脾 胃经 。 由于脾 恶湿 而 喜燥 , 土 爱 暖 而 喜 芳 香 , 浊 内阻 中焦 , 脾 胃运 化 失 湿 则
常 。湿 疹 属 于脾 损 湿 盛 蕴 热 的疾 病 , 于 湿 浊 困 对
或 薄黄 , 濡数 。药物 首 选金 银 花 、 脉 连翘 、 薄荷 、 竹 叶、 荆芥 穗 、 风 、 蒡 子 、 蜕 等 疏 风 解 毒 之 品 , 防 牛 蝉 如 银翘 散 [-] 吸 取 了“ 湿 于 内 , 以辛 凉 , 11 就 1 2 风 治 佐 以苦 甘 ’ ’ 。若 热 重酌情 加 生地黄 、 参 、 芍等 之训 丹 赤 凉血 活血 之 品 以增 强清 热之 力 。 5 3 疏风 清 热 利湿 法 芳 香 疏 风 清 热 利 湿 法 适 .
肠 胃湿热 之 力强 , 故此证 型常 用苦 参 。临床可 加地
芳香 类 药物 是 味辛 散 芳香 , 具有 舒 畅气 机 , 宣 化湿 浊 的作 用 , 根据 药 物各 自的 个性 差异 , 可分 为 5种 : 是 入肺 经 具 有解 表 祛湿 作用 的药 物 , 荆 一 如 芥穗 、 防风 、 白芷 、 苏 等 ; 紫 二是 性 燥 味苦 具 有燥 湿 健脾 作 用 的药 物 , 苍 术 、 如 苦参 等 ; 是 归 肝 、 、 三 脾 胃经, 以行 气 见 长 , 具有 行 气 化湿 作 用 的药 物 , 且 如厚 朴 、 白豆 蔻 、 皮 、 壳等 ; 陈 枳 四是 芳香 辛 散而 不 峻 、 温 化湿 而 不燥 的化 湿 和 胃药 , 微 如藿 香 、 兰 佩 等 ; 是 具 有 醒 脾 开 胃 , 谷 消 食 的 一类 芳 香 药 , 五 纳 如炒 麦 芽 、 谷 芽 、 莱菔 子 等 。 临床疗 效 证 实上 炒 炒 述 5种 药物 治 疗 急性 湿疹 属脾 胃湿 热积 滞 型 收效
性 、 急性湿 疹宜采 用 以下 6种 方法 。 亚 5 1 疏 风 祛 湿 法 芳 香疏 风 祛湿 法 是 通 过疏 解 .
发于肌 肤 为其主 要病 机 。
] 急性 、 亚急性湿疹的诊断 、 临床分型及治则 3 1 西 医诊 断 [] ① 急 性 湿 疹 起 病 急 , . s 自觉 灼
用 于湿热 互 结、 湿热 并 重急性 发作 型 。症 见发 病迅 速, 皮损 发 红 作痒 , 水 淋漓 , 滋 味腥 而 黏或 结 黄痂 ,
脾 、 蕴 生热 、 极 生风 、 于 肌 肤 的湿 疹 及 亚 湿 久 热 发
疹 , 以解 表 祛 湿 、 香 化 湿 、 湿 健 脾 、 气 化 治 芳 燥 行 湿 、 脾 开 胃等 芳香 药 物 , 醒 再配 以清 热 解 毒 、 热 清 利 湿 、 渗利 湿 等 药 物 , 被 困 的脾 胃恢 复健 运 , 淡 使
火可 用石 膏 、 知母 。
性 期未 及 时适 当处理 , 拖延 时 间较 长导致 。皮损 以 小丘疹 、 屑 和 结痂 为 主 , 鳞 仅有 少 数丘 疱 疹 或小 水 疱 及轻度 糜 烂 , 轻度 浸润 , 有 自觉瘙痒 剧 烈 。
3 2 辨 证 分 型 及 治 则 [ 风湿 蕴 肤 型 治 宜 疏 风 . 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