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循环系统总论
教案-循环系统总论

教案课程名称:内科学心血管病本课内容:总论授课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45分钟授课教师:曹月娟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内科学心血管疾病总论,使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的定义,了解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熟悉当前心血管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了解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1.循环系统定义和循环系统疾病2.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3.心血管病的分类4.心血管病的诊断5.心血管病的预后6.心血管病的防治7.心血管病研究进展三、教学重点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两个:①心血管病的分类;②心血管病的诊疗方法。
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分类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
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病例举例,对心血管病分类加以诠释;对于当前心血管病的诊疗手段进行举例说明,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能较好的理解加深记忆。
四、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对于每一中诊疗手段的讲解,除了对教材上知识的详尽讲述外,还特别举实例加以说明,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方式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创新模式1.教学内容在详细讲解教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讲解过程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向学生介绍心血管疾病应用的各种诊断手段和不同治疗措施,枚举经典实例,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前提下,适当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推荐相关的专业性网站,便于学生随时浏览,使学生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知识。
2.教学方式采取板书和PPT结合的教学方式,PPT具有直观性和快捷性,利用多媒体展示重要的概念、直观图片和影像资料。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列出一些专业英文词汇,便于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获得最新、最好专业知识,也为以后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
第9版内科学循环系统总论

循环系统疾病
包括心脏和血管病,合称心血管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
是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疾病
名人的意外事件
2005年7月2日晚,成功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古月在广东省 三水区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抢救无效去世,享年66岁。
2005年8月17 日晚,著名表演艺术家高秀敏在长春的家中因心脏病 突发辞世,享年46岁。
心脏彩超检查
二维超声心动图是各种心脏超声技术中心最重要和 最基本的方法
X线胸片
观察心脏的结构,心肌,心包和大血管改变
心脏CT
筛查和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放射性核素 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
右冠状动脉 LAO 45
圆锥支
右室支
PLV PDA
支架置入处 4.0*19mm
心脏电生理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临床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 综合分析
诊断思维
病史——仔细询问 症状——描述具体 体征——认真检查 实验检查——全面分析 器械检查——有的放矢
诊断格式
需将各分类诊断先后同时列出 病因诊断 病理解剖诊断 病理生理诊断
诊断举例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2.二尖瓣狭窄 3.心律失常-心房纤颤 4.心功能IV级(D级)
心血管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ICD CRT 先天性心脏病经皮封堵术 外科治疗
心血管病的预后
大多数器质性心血管病预后较严重,但不同 病种间预后不一。
心血管病的病程中常发生并发症使预后更为 严重。
心血管病的防治
冠状动脉 栓塞
心肌缺血
2024年循环系统总论讲稿模版(3篇)

2024年循环系统总论讲稿模版中毒总论讲稿一、中毒的定义: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达到中毒量而产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称中毒。
包扩三个层面意思:。
学习中毒的目的:了解中毒的途径和引起人体致病的规律,指导预防和诊治疾病。
病例____二、毒物的来源据来源和用途分:1.工业毒物:硫化氢,砷2.药物:感冒药,降压药3.农药:百草枯,有机磷农药4.有毒动植物:曼陀罗,毒蛇,野蜂三、中毒分类及病因急性。
短时间内吸收大剂量毒物可引起急性中毒,发病急骤,症状严重,变化迅速,不积极治疗,可危及生命。
如急性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慢性。
长时间吸收小量毒物可引起慢性中毒,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缺乏中毒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容易误诊和漏诊,如化妆品导致的重金属中毒。
病因分为。
职业性中毒及生活性中毒,生活中自____物占比较大。
四、中毒的机制:(难点)1局部刺激、腐蚀作用。
如强酸、强碱。
2缺氧。
co、____等。
3麻醉作用:如有机溶剂和吸入性____。
4抑制酶活力:如有机磷农药、____等。
5干扰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生理功能:如百草枯、酚类。
6受体的竞争:如阿托品阻断毒蕈碱受体五、毒物在体内的代谢:吸收。
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途径进入人体。
经呼吸道吸收入血的毒物较消化道快____倍,故患者中毒症状严重,病情发展快,如一氧化碳中毒。
代谢。
主要在肝脏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作用进行代谢。
多数毒物经代谢后毒性降低,少数毒性反而增加,如对硫磷氧化为对氧磷毒性增加____倍排出。
气体和易挥发的毒物吸收后,一部分以原形经呼吸道排出,大多数毒物由肾脏排出。
很多重金属及生物碱由消化道排出,少数毒物经皮肤排出,此外,铅、汞、砷等可由乳汁排出。
六、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理化性质:化学物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有密切关系,空气中毒物的颗粒愈小,挥发性愈强,溶解度愈大,吸入肺内的量愈多,毒性也愈大。
个体的易感性:对毒物的敏感性不同,这与性别、年龄、营养、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有关七、诊断(重点):毒物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问诊。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让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途径3. 让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4. 培养学生对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的认识二、教学内容1.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4. 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5. 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循环系统疾病病例,让学生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2. 循环系统疾病案例素材3.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循环系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等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循环系统总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2. 介绍现代医学在循环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心内科,了解临床医生是如何诊断和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
2. 安排学生进行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访谈,了解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循环系统总论讲稿

循环系统总论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此为大家带来有关循环系统的总论。
循环系统是人体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它维持着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并促使身体正常运作。
接下来,我将从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常见疾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让我们了解循环系统的结构。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大部分。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它通过收缩和舒张驱动血液的流动。
心脏分为左右两个房间和两个室间,每个房间和室间都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是血液的通道,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富含废物的血液回输到心脏。
毛细血管则连接着动脉和静脉,允许氧和营养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
循环系统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即输送、调节和保护。
首先,循环系统通过输送血液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这些物质是细胞生存和功能的基础,没有它们,身体的正常运作将受到影响。
其次,循环系统还负责调节体温、血压和酸碱平衡等体内环境,确保它们维持在适宜的范围之内。
最后,循环系统还起到保护作用,通过血液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物质来对抗病菌和病毒的入侵。
然而,循环系统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类。
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风等都属于心血管疾病范畴。
这些疾病会导致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和大脑等关键器官的功能障碍。
另外,高血压也是一个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的压力过高,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导致心脏和血管的损害。
除此之外,贫血和心律失常等也是一些较为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
为了维护循环系统的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保护措施。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关键。
科学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和减少压力都可以对循环系统起到积极的影响。
其次,定期体检也是保持循环系统健康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早发现和防治潜在的疾病。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三篇循环系统疾病)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三篇循环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自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心血管病的种类分类、诊断方法和防治策略。
2、了解心血管病的预后、研究进展、我国人口死亡率和流行情[重点及难点]心血管病流行特点、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一、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住院率和死亡率。
二、心血管病的分类病因分类:先天性和后天性。
病理解剖分类:心内膜病、心肌病、心包疾病、大血管疾病、各组织结构的先天性畸形。
病理生理分类:主要是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
三、心血管病的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等资料作出综合分析(包。
诊断内容应该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等。
括传统检查项目和新的检查项目)四、心血管病的防治需要针对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和康复等几方面进行治疗。
五、心血管病的预后评价心血管病的预后。
六、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了解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循证医学指导临床。
第二章心力衰竭[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诱因和病理生理特点。
2、掌握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
着重掌握洋地黄类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合理应用;以及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方法。
心衰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主要内容】概述一、心力衰竭定义二、心力衰竭的病因(一)基本病因1、原发性心肌损害(1)缺血性心肌损害(2)心肌炎和心肌病(3)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2、心脏负荷过重(1)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2)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二)常见诱因1、感染2、心律失常3、血容量增加4、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5、治疗不当6、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三、病理生理1、代偿机制:(1)Frank-Starling机制(2)心肌肥厚(3)神经体液代偿机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2、心力衰竭时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1)心钠肽(ANP)和脑钠肽(BNP)(2)精氨酸加压素(VAP)(3)内皮素(ET)3、关于舒张功能不全4、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四、心力衰竭的类型1、按病理解剖分:左心衰、右心衰及全心衰2、按病情缓急分:急性心衰、慢性心衰3、按心肌舒缩功能分:收缩性心衰、舒张性心衰五、心功能分级第一节慢性心力衰竭一、流行病学: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病患者的最终归宿。
2024年循环系统总论讲稿

2024年循环系统总论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嘉宾,大家好!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分享2024年循环系统总论的讲稿。
循环系统是人体内各个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系统,它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
在进入2024年之际,我们迎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今天我将从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健康问题和未来展望等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2024年循环系统的总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它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带回到肺脏进行排泄。
血管是循环系统的通道,它们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流动。
而血液则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同时参与免疫和凝血等重要生理功能。
然而,循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一些严峻的健康问题。
首先,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头号杀手。
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压力等因素,高血压、冠心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其次,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疾病会对循环系统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健康问题。
此外,心理压力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也会对循环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循环系统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面对以上的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提升循环系统的健康水平。
首先,我们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循环系统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大众需要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性,明白保护自己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简单的保健知识和技巧,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减少压力等。
其次,我们要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个人的生活方式对循环系统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体力活动、良好的作息习惯等都对维护循环系统健康起着积极作用。
因此,我们要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让更多的人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教案总览:一、循环系统简介教学目标:了解循环系统的定义、功能和组成。
教学内容:循环系统的定义、功能、组成及其重要性。
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心脏的解剖结构、心脏的生理功能及其调控。
三、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了解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血管的分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生理调控。
四、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目标:明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教学内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
五、血液循环的调控教学目标:理解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心脏和血管的协调调控。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续)六、血液的组成与功能教学目标: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血液的功能(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废物等)。
七、淋巴系统与血液循环教学目标:了解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教学内容:淋巴系统的结构、淋巴系统的功能、淋巴系统与血液循环的联系。
八、血液循环的障碍教学目标:认识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内容:血液循环障碍的类型(栓塞、炎症等)、血液循环障碍的影响及预防。
九、心脏疾病教学目标:了解常见的心脏疾病及其危害。
教学内容: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
十、血管疾病教学目标:掌握常见的血管疾病及其危害。
教学内容:动脉硬化、静脉曲张、血管瘤等血管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续)十一、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检查教学目标:了解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和常用检查技术。
教学内容: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常用检查技术(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
十二、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教学目标: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药物治疗(抗高血压药、抗心脏病药等)、非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等)、预防措施(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课程名称:内科学心血管病
本课内容:总论
授课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45分钟
授课教师:曹月娟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内科学心血管疾病总论,使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的定义,了解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熟悉当前心血管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了解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
1.循环系统定义和循环系统疾病
2.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
3.心血管病的分类
4.心血管病的诊断
5.心血管病的预后
6.心血管病的防治
7.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两个:①心血管病的分类;②心血管病的诊疗方法。
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分类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
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病例举例,对心血管病分类加以诠释;对于当前心血管病的诊疗手段
进行举例说明,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能较好的理解加深记忆。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对于每一中诊疗手段的讲解,除了对教材上知识的详尽讲述外,还特别举实例加以说明,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方式
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创新模式
1.教学内容
在详细讲解教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讲解过程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向学生介绍心血管疾病应用的各种诊断手段和不同治疗措施,枚举经典实例,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前提下,适当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推荐相关的专业性网站,便于学生随时浏览,使学生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知识。
2.教学方式
采取板书和PPT结合的教学方式,PPT具有直观性和快捷性,利用多媒体展示重要的概念、直观图片和影像资料。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列出一些专业英文词汇,便于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获得最新、最好专业知识,也为以后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
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对理论知识详尽讲
解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可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讨论的主题,并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教学进程
(一)循环系统疾病总论(掌握,2分钟)
1. 循环系统概念: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调节装置。
2. 循环系统功能:为全身组织器官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物质供给组织,并将代谢废物运走,以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
3. 循环系统也具有内分泌功能: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心钠肽和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等活性物质。
4.心肌细胞特有的受体和信号转导系统发挥重要的心血管功能调节作用。
5. 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病,合称心血管病。
是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疾病。
(二)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了解,3分钟。
PPT结合板书)
用经典的名人明星心脏猝死引出心血管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流行病学特点:20世纪初期心血管死亡率仅占总死亡率的10%以下,21世纪初期发达国家心血管死亡率占总死亡率近50%,发展中国家25%。
在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死亡原因的首位。
(三)心血管病的分类(掌握,8分钟)
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是理解和学习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是本节课介绍的重点内容。
1.病因分类:(举例说明)
(1)先天性心血管病
(2)后天性心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
风湿性心脏病
原发性高血压
感染性心脏病
内分泌病性心脏病
营养代谢性心脏病
心脏神经症
其他
(3)某些遗传性疾病:先天结构缺损也可在后天发生心血管病变2.病理解剖分类:(举例说明)
(1)心内膜病
(2)心肌病和(或)心律失常
(3)心包疾病
(4)大血管疾病
(5)各组织结构的先天性畸形
3.病理生理分类:(举例说明)
(1)心力衰竭
(2)休克
(3)冠状循环功能不全
(4)乳头肌功能不全
(5)心律失常
(6)高动力循环状态
(7)心脏压塞
(8)其他:循环压力高/低;分流
4.各种病因心血管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了解)(举例说明)
(四)心血管病的诊断(熟悉,15分钟)
系统性地介绍心血管病的诊断方法,使学生对心血管病诊断方法有所了解,为以后详尽的介绍打下基础。
1、心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5分钟)
(1)症状
(2)体征
(3) 实验室检查
(4) 器械检查
2、侵入性检查(5分钟)
(1) CAG、IVUS、OCT、FFR
(2)心内电生理检查
3、非侵入性检查(2分钟)
(1)各种类型心电图
(2)UCG
(3)CTA、MRI/MRA、SPET
(五)心血管病的预后(了解,3分钟)
(六)心血管病的防治(了解,4分钟)
1、病因治疗
2、解剖病变的治疗
3、病理生理的治疗
4、康复治疗
(七)心血管病研究进展(了解,2分钟)
(八)课堂讨论(5分钟)
为了更好的理解心血管病学学科的特点,特别为学生设立了课堂讨论。
如何理解心血管病学的重要性的
八、教学材料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心血管病学的发展趋势,熟悉最新的研究动态,向学生推荐心血管病学专业网站。
九、参考教材
Heart Disease,Ed. By Eugene Braunwald Saunders Com, pany2009
十、思考题:
1、何为循环系统
2、心血管疾病的分类
3、临床常用的心血管病诊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