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单胞菌初筛鉴定培养基的研究_刘彤
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陈俭清;卢彤岩;刘红柏;王荻;汪文选【期刊名称】《水产学杂志》【年(卷),期】2010(023)001【摘要】研究了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药效学.主要包括: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生长动力学曲线、杀菌动力学曲线、抗菌后效应、四种培养因子对恩诺沙星体外抑制嗜水气单胞菌活性影响的体外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MIC、MBC和MBC/MIC分别为0.16μg/mL、0.32μg/mL和2,嗜水气单胞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h后进入对数期生长,大约持续10h;在用药4~8h时达到最大药效,由杀菌曲线可知恩诺沙星具有浓度依赖性;浓度为4MIC的抗菌后效应大于8MIC的对应值,但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作用的最适pH值为7-8;二价阳离子(Mg2+)对恩诺沙星药效影响较大;随着Mg2+浓度增大,药效降低;血清可降低恩诺沙星的药效;细菌数量对其抗菌活性影响不显著.【总页数】5页(P47-50,59)【作者】陈俭清;卢彤岩;刘红柏;王荻;汪文选【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1.413【相关文献】1.体外药动模型中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药动及药效研究 [J], 陈俭清;卢彤岩2.几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药效学研究 [J], 杨雨辉;佟恒敏;卢彤岩;赵吉伟;刘红柏;马力3.鲫鱼血清中甲砜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J], 杨洪波;王荻;卢彤岩4.连翘酯苷A对嗜水气单胞菌耐恩诺沙星的延缓效果及其外排作用 [J], DONG Ya-ping;FENG Dong-yue;SUN Jing;ZHANG Xiao-ming;HU Kun;YANG Xian-le5.连翘酯苷A对嗜水气单胞菌耐恩诺沙星的延缓效果及其外排作用 [J], 董亚萍;冯东岳;孙晶;张小明;胡鲲;杨先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外药动模型中诺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药动及药效研究

1 11 菌株 试 验 用 菌 株 嗜 水 气 单 胞 菌 A C .. TC 7 6 ,购 自中国科学 院微 生物 研究 所 。 96
1 12 药 品 .. 诺 氟 沙 星标 准 品购 自中 国兽 医药 品
监 察所 ( 量 分数 为 9. %) 质 9 5 ;烟 酸诺 氟 沙星 为 河 南汇杰科创 动物药业 公司生产 ( 量分 数 ≥ 质
9 % ) 8 。
的理 念所 导致 的 。在原 有用药 理论 的指 导下 ,易 使 致 病 菌长 期 暴 露 在 亚 致 死 浓 度 下 ,因 而 产 生 耐 药
113 仪 器 ..
主 要仪 器 有 Wa r高 效 液相 色 谱 仪 ts e
性 。药动同步模型模拟了致病菌与体 内变化的药物 浓度的作用规律 ,能准确地反映病原菌、宿主和抗 菌药物三者的真实情况。 本试 验 中 ,作 者 采 用 建 立 体 外 药 动 模 型 的 方 法 ,研 究 诺 氟 沙 星 对 嗜水 气 单 胞 菌 Arm nsb- eo oa y d pi r h a的药动 一 o l 药效 ( 简称 P P )参数 ,以 K— D 期为新 的用药方 案 提供一 些参 考资 料 。
摘要 : 通过建立体外药动模型的方法 , 研究诺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 Ar oa hd p i e m ns yr ha的药动 一 o o l 药效
( 简称 P K—P D) 参数 。结果 表 明 :在 消除半 衰 期 为 3 4h的模 型 内 ,2 I ( 小 抑菌 浓 度 ) MI . MC 最 、4 C和 8I M C的诺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抑制 4h 细菌 出现再生 长 ,而 1MI ,4h后 6 C的诺 氟沙星对 嗜水气单 胞菌能够起到持续 的抑制作用 ;在消 除半衰期 为 7 7 h的模 型 内,2 C的诺 氟沙 星对嗜水 气单胞 菌能够抑 MI 制 4h ,4h后细菌 出现再生长 ,而 4 I M C、8 C和 1 MI 嗜水 气单胞菌能够起 到持续 的抑 制作用。消除 MI 6 C对 半衰期为 34h的模型 内,当 A c_ / C ( 时 曲线 下面 积与最 小抑 菌浓 度 的 比值 ) >4 .3±92 , . u o2hMI 药 + 24 .1
嗜水气单胞菌在不同pH值与温度条件下生长研究

嗜水气单胞菌在不同pH值和温度条件下生长研究杨广余文斌刘全兰张定国郭增兵(湖北农学院动物科学系,荆州434103)提要对嗜水气单胞菌在不同pH值和温度条件下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生长的pH值范围是6.0--10.0、最适范围为6.5~7.5:而温度则为3012左右时生长最好。
关麓词嗜水气单胞菌,pH值,温度Abst叫throughthereseachofAeromonashydrophila7Sgrowingthingsunderdifferentphandtempreture.theresultshowsoptimunspHis6.5~7.5;andtheidealtemperatureisabout30℃.KeywordsAeromonashydrophila,pH,Temperature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布极广,在水、土以及各种食物中均能够分离到,在家鱼肠道及中华鳖的消化道中也曾分离到该菌,1970年已经被确认为人的肠道病原菌。
因此,自70年代开始,对该致病细菌的致病机理郎已进行了大量研究。
在我国,随着淡水特种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的大量推广,水产养殖对象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多。
在众多侵袭性疾病的病原体中,细菌是危害较为严重,其中又以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华鳖养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惨重,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该菌的致病性也极为关注。
但是,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病原菌的分离、敏感药物的筛选、致病力的研究和对其防治方法的探索等方面。
而对该茵的生长条件、培养条件等的研究较少。
作者通过对嗜水气单胞菌在不同pH值和温度条件下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菌种来源试验使用的菌种是作者从患红底板病的中华鳖血液中分离所得,并经生理生化柱验为气单胞菌属嗜水气单胞菌种(AeromonashydrophiN)。
实验前将所用的菌株进行24h复壮培养。
1.2细苗培养细菌培养采用营养肉汤培养基(配方:蛋白胨lOg、NaCkSg、牛肉膏39、蒸馏水1000mL),pH值及培养温度依据实验要求设定。
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的鉴定与菌株肠毒素及致病性研究

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的鉴定与菌株肠毒素及致病性研究李刚山;范泉水;徐庆;周卫国;李作生;张富强;邱薇;张琳;王承珠;袁贵红【期刊名称】《中国热带医学》【年(卷),期】2008(8)3【摘要】目的对嗜水气单胞菌进行鉴定并进行肠毒素检测与致病性分析。
方法采用常规法分离培养,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用法国梅里埃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系统鉴定。
乳鼠灌胃法测定热稳定性肠毒素(ST),小白鼠腹腔注射法测定其毒力。
结果检出的嗜水气单胞菌均产热稳定性肠毒素(ST),具备较强的致病性。
结论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具有较强毒力,与致病性密切相关。
【总页数】2页(P374-375)【关键词】腹泻;嗜水气单胞菌;毒力;热稳定性肠毒素【作者】李刚山;范泉水;徐庆;周卫国;李作生;张富强;邱薇;张琳;王承珠;袁贵红【作者单位】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研究所;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99【相关文献】1.一株尼罗罗非鱼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J], 陈善真;潘忠超;段元慧;王志花;刘春红;石和荣;李其昌;王贵平2.黄颡鱼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J], 柏爱旭;张科;张敬友;童明龙;段宏安3.加州鲈出血病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和体外抑菌药物研究 [J], 叶伟东;郭成;曹海鹏;杨先乐4.一株岩原鲤源致病性ST-251型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J], 陈梦竹;康振亚;郭向辉;耿毅;白明焕;欧阳萍;陈德芳;黄小丽;赖为民5.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菌株的分离鉴定 [J], 卢强;郑伟;刘明远;张雅斌;韩文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单胞菌aerA和hlyA两基因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

刑事技术·论 著·2021年 第46卷 第2期D OI :10.16467/j.1008-3650.2020.0003气单胞菌aer A和hly A两基因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肖 成1,2,朱晓琳3,徐曲毅1,3,韩雅莉3,李 越1,余仲昊1,2,李 欢1,4,彭 帆3,刘向东3,刘 超1,2,*(1.广州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公安部法医病理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442;2.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广州 510515;3.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广州 510006;4.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重庆 400016)摘 要:目的 建立溺死尸体脏器气单胞菌气溶素(aer A )和溶血素(hly A )两基因的PCR-CE 检测方法,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探讨其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设计气单胞菌(Aeromonas )特异性引物aer-A1和hlyA-1,构建PCR-CE 方法;扩增52种标准株DNA ;确定最低DNA 检测浓度;检测16只实验猪和40例真实案件尸体组织样本,分别计算两对引物总阳性率。
结果 引物aerA-1可特异性扩增杀鲑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产物片段为180bp ,灵敏度分别为0.034、0.92ng ;引物hlyA-1可特异性扩增杀鲑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产物片段为150bp ,灵敏度分别为0.94、0.034ng 。
利用aerA-1检测溺死实验猪和真实案件尸体组织样本,溺死阳性率分别为70.00%、78.38%;利用hlyA-1检测溺死实验猪和真实案件尸体组织样本,溺死阳性率分别为80.00%、83.78%。
结论 基于气单胞菌aer A 基因和hly A 基因建立的PCR-CE 检测方法进行溺死诊断,快速灵敏,特异性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法医学;溺死诊断;聚合酶链式反应-毛细管电泳;气单胞菌;aer A 基因;hly A 基因中图分类号:DF7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50(2021)02-0111-08Applicability of Aeromonas Genes of aer A and hly A intoDiagnosis of DrowningXIAO Cheng 1,2, ZHU Xiaolin 3, XU Quyi 1,3, HAN Yali 3, LI Yue 1, YU Zhonghao 1,2,LI Huan 1,4, PENG Fan 3, LIU Xiangdong 3, LIU Chao 1,2,*(1. Guangzhou Forensic Science Institute/Key Laboratory of Forensic Pathology of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Guangzhou 510442, China ;2. School of Forensic Science ,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 Guangzhou 510515, China ;3.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Light Industry ,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Guangzhou 510006, China ;4. 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 Chongqing 400016, China )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9030001、2019030012)第一作者简介:肖成,男,湖南耒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医物证学。
锦鲤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L n — n , H N Z i u UO Qigr g S E h— a o h
( h n sa ntue U iesyo lcrncS in eadT cn lg , h n sa 2 4 2 C ia Z o ghnIstt, nvri f et i ce c n eh ooy Z o gh n5 8 0 , hn ) i t E o
h do hl) 同 ;最 适 生 长 p 值 为 5 9 y rp i  ̄ a H ~ ;最 适 生 长 温度 为 3 3℃ ;1 Sr NA基 因序 列 分 析 结 果 显 示 :分 离菌 株 6 R 在 系统 发 育树 上 与 A. y rp i h do hl 同一 分 支 ,相 似 性 达 9 . a属 96%以上 。综 合 2菌株 形 态 学 、人 工 感 染 、生理 生化 和
中 图分 类 号 :¥ 5 .1 8 2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5 9 2 1 ) 80 9 .4 0 80 8 (0 0 0 —5 1 0
Io a i n a d t e b o o ia h r c e ia i n o r m o a s lt n h i l g c l a a t r t fAe a o c s o n s
Ab t c: w sl e fAea n sh dohl GD s8 4 ad G s86 sr t T o i a so rmoa y rp i a ot a( z0 2 n Dz0 2 )weei l e rm f c d crs( y r s r s a df ot o af t a ee p C pi u
锦 鲤 嗜 水 气 单 胞 茵 的 分 离 鉴 定 及 生 物 学 特 性 研 究
大口黑鲈源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

大口黑鲈源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王迎平;赵静贤;尚佳富;郝成森;左妤祺;朱桓奕;冯旭东;徐婷婷;倪兴维;刘霞;杨晓伟;曹蓝云;张立武;谭昌藩;曹礼静;赵光伟【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24(51)4【摘要】【目的】探究患病大口黑鲈的致病菌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为临床疾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方法】首先对发病大口黑鲈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进而利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细菌,通过革兰染色、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测定对分离菌进行鉴定,通过致病性试验观察分离菌对小鼠主要脏器造成的病理损伤;而后分别利用PCR方法和Kirby-Bauer(K-B)纸片法对分离菌的常见毒力基因和耐药特征进行检测分析;最后利用二代测序技术绘制其全基因组草图,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分子特征进行解析。
【结果】自然感染大口黑鲈肝细胞肿大,空泡变性,肠黏膜下层出血,肠壁坏死;于患病黑鲈体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在血平板上呈乳白色,半透明,直径约1 mm的小菌落,呈β溶血,革兰染色为阴性短杆菌,两端钝圆,经生化试验和16S rDNA测序证实分离菌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将其命名为SCMS。
试验小鼠接种后24 h内死亡率为100%,病理特征与自然感染大口黑鲈相似;SCMS 株中共检测到9种毒力基因,分别为Aha、Ahp、Aer、Alt、gcaT、Act、Exu、Ela和eprCA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大多数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药物表现耐药或中度敏感;全基因组测序显示,分离菌全长4329602 bp,GC含量为61.5%,基因组信息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JARFUQ000000000,相似性分析显示分离菌与人源、食品源豚鼠气单胞菌具有高度相似性;病原毒力因子数据库(VFDB)比对显示,分离菌携带多种与黏附、侵入及分泌系统相关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数据库(CGE)分析显示,菌株中携带7种耐药基因,部分基因与耐药表型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单胞菌初筛鉴定培养基的研究哈尔滨市道外区卫生防疫站(哈尔滨150026) 刘 彤 刁映红 张 波 张 萍 杨东霞 杨暑伏提 要 气单胞菌是人和鱼、青蛙等冷血动物的重要致病菌。
为提高对该菌的检测水平,研制出一种气单胞菌初筛鉴定琼脂(AP A),经213株临床分离的气单胞菌和81株相关菌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气单胞菌在A PA培养基显现独特的生化反应模式,对气单胞菌鉴定的准确率达98.12%,与肠杆菌科、弧菌科中临床常见的细菌能做出属的鉴别。
该培养基组成合理,性能特异稳定,结果容易判断,为气单胞菌的初步鉴定和快速检验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 气单胞菌 初筛鉴定 培养基气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主要存在河水、污水中及鱼、青蛙、蛇的体腔。
随着细菌鉴定技术的进步,发现该菌可产生溶血素、细胞毒、坏死毒和肠毒素,是冷血动物及豚鼠、水貂的致病菌〔1~3〕,也是人败血症、脑膜炎等化脓性感染及腹泻、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2~5〕。
因此,快速、准确地对气单胞菌进行鉴定,对该菌所致临床感染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系统的检验方法〔2〕,但尚无一种特异性强的初筛鉴定培养基,直接影响气单胞菌的检出率和延长了确认鉴定时间。
为此,参照有关文献〔6〕,研制出气单胞菌初筛鉴定琼脂(A PA),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做技术鉴定,辽宁省卫生防疫站等单位考核应用,一致认为该培养基对气单胞菌有特异的生化反应模式,与肠杆菌科、弧菌科的相关菌可做出属的鉴别。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菌株 气单胞菌213株,其他相关菌81株,均由腹泻粪便、脓汁、鱼及池水中分离。
气单胞菌及相关菌标准菌株28株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1.1.2 培养基 SS琼脂、麦康开琼脂购自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数值鉴定系列生化由哈尔滨市卫生防疫站提供,T SI等生化试剂由单位制备。
气单胞菌初筛鉴定琼脂(A PA):月示胨5g、酵母浸膏3g、蛋白胨9g、色氨酸1g、L-鸟氨酸5g、甘露醇1g、肌醇10g、硫代硫酸钠0.4g、柠檬酸铁铵0.5g、琼脂3g。
以上成分混合,加蒸馏水1000ml,加热溶化,调整pH至6.7,加溴甲酚紫0.02g,分装小试管,每管4ml,胶塞封口,121℃高压灭菌12min,置4℃冰箱保存备用。
1.2 方法1.2.1 接种 将收集的气单胞菌和相关菌,用营养琼脂纯化培养后,挑取典型菌落,接种A P A,37℃培养18~24h;临床标本用SS或麦康开分离,挑取可疑菌落接种A PA,培养18~24h。
观察接种菌A PA表层、底层的颜色变化及动力、硫化氢,最后加K ov acs试剂,观察吲哚反应。
1.2.2 数值鉴定 按文献操作和判定结果〔7〕。
2 结果2.1 A PA的特异反应 气单胞菌和相关菌的标准菌株接种A PA,气单胞菌在AP A出现表层紫色(碱性)、底层黄色(酸性)、动力阳性、吲哚阳性、硫化氢阴性的生化反应模式,它与肠杆菌科、弧菌科中相关菌鉴别特征见表1。
表1 气单胞菌及相关菌的标准菌株在APA培养基上的反应特征菌种株数表层底层硫化氢动力吲哚嗜水气单胞菌7K A-++肺炎克雷伯氏菌2A A---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1K N---弗氏柠檬酸杆菌a2K A++-阴沟肠杆菌2N N-+-大肠艾希氏菌3K K-++粘质沙雷氏菌2N N-+-普通变形菌a1R K+++摩氏摩根氏菌1R K-++猪霍乱沙门氏菌a1K K++-类志贺邻单胞菌3K K-++霍乱弧菌2K K-++铜绿假单胞菌b1K K-+- 注:K:紫色,A:黄色,R:褐红色,N:淡紫到浅黄,+:阳性,-:阴性,a:硫化氢产生量大时,呈黑色,其反应易被掩盖,b:近原培养基颜色,动力在表面层观察,(下同)。
2.2 A P A的稳定性 各批培养基分别用嗜水气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艾希氏菌、阴沟肠杆菌、普通变形菌测定对鸟氨酸、动力、硫化氢、吲哚、肌醇、甘露醇的反应。
结果表明各批培养基反应性能稳定,4℃保存3个月无异常反应出现。
2.3 临床菌株鉴定 共实验和考核气单胞菌213株,符合气单胞菌反应模式的209株,符合率为98.12%。
其中已确认鉴定的61株,符合气单胞菌反应模式的60株,占98.36%,另1株为鸟氨酸阳性的气单胞菌;由SS或麦康开初分离,挑取可疑菌落接种A P A,符合气单胞菌反应模式的152株,经数值鉴定为气单胞菌的149株,符合率97.37%。
另3株(占2.63%)经鉴定为大肠艾希氏菌。
气单胞菌与临床上常见的肠杆菌科中的11个菌属弧菌科的2个菌属及铜绿假单胞菌在AP A的反应结果见表2。
3 讨论气单胞菌是弧菌科的一个属。
该属含8个种〔8〕,即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无动力,含4个亚种)、中间气单胞菌、舒氏气单胞菌、嗜泉气单胞菌和维罗那气单胞菌。
近年,国外学者又提出了尺骨气单胞菌、简氏气单胞菌和异常嗜糖气单胞菌3个新种。
其中以嗜水气单胞菌为优势菌,其次是温和气单胞菌,其他几个种少见。
除维罗那气单胞菌为鸟氨酸阳性外,其他的种为鸟氨酸阴性、发酵甘露醇、不发酵肌醇。
鉴于气单胞菌这种生化特征,参照文献〔6〕研制出气单胞菌初筛鉴定琼脂,观察该培养基表层和底层的颜色变化可以判定鸟氨酸、甘露醇、肌醇的反应。
培养基中含有蛋白胨、色氨酸,可观察吲哚反应。
含有月示胨、肉浸膏和指示系统的硫代硫酸钠、柠檬酸铁铵测定硫化氢。
采取半固体琼脂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标准菌株测试结果表明气单胞菌在AP A的反应为表面紫色、底层黄色、动力阳性、硫化氢阴性、吲哚阳性的反应模式。
共检查气单胞菌213株,符合该反应模式209株,占98.12%,其中吲哚试验的阳性率为89.52%。
另4株经鉴定3株为大肠艾希氏菌,1株为鸟氨酸阳性的气单胞菌,可见A PA 培养基对气单胞菌具有的鉴定作用。
表2 临床分离的气单胞菌及相关菌在APA培养基的反应结果菌名株数(294)表层底层硫化氢动力吲哚注嗜水气单胞菌58K A-++(54/58)其中1株反应不符,经鉴定(已知菌株)为鸟氨酸阳性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152K A-++(134/152)其中3株鉴定为大肠艾希氏菌(APA初筛菌株)温和气单胞菌2K A-++简氏气单胞菌1K A-++肺炎克雷伯氏菌3A A---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1K N---37℃培养,动力阴性大肠艾希氏菌18K K-++大肠艾希氏菌5K A-++福氏志贺氏菌8K A---紫色仅出现在表面宋内氏志贺氏菌1K N---奇异变形菌3R K+++硫化氢量大时,均变黑彭氏变形菌1R K-++斯氏普罗威登斯菌2R K-+-摩氏摩根式菌1R K-++粘质沙雷氏菌1N N-+-居泉沙雷氏菌1K N-+-鼠伤寒沙门氏菌2K K++-硫化氢量大时,均变黑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1K K++-硫化氢量大时,均变黑伤寒沙门氏菌1K A++-硫化氢量少产气肠杆菌2K N-+-成团肠杆菌4K A-++(3/4)弗氏柠檬酸杆菌2K A++-硫化氢量大时,均变黑霍乱弧菌7K K-++副溶血弧菌4K K-++生长不良解藻酸弧菌1K K-++生长不良河弧菌3K A-+-生长不良类志贺邻单胞菌5K K-++铜绿假单胞菌4K K-++其颜色近原培养基(非发酵菌) 注:( )内分子指阳性数,分母为试验数。
A PA培养基对肠杆菌科常见的11个菌属17个种有明显的鉴别作用,仅有少部分大肠艾希氏菌、成团肠杆菌与气单胞菌反应一致,可通过氧化酶试验加以区别。
伤寒沙门氏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福氏志贺氏菌在AP A的表层、底层与气单胞菌一致,可通过硫化氢、吲哚、动力加以区别。
福氏志贺氏菌在A PA表层的紫色很弱,仅出现在其表面。
A PA培养基可鉴别、排除弧菌属中常见的菌霍乱弧菌。
由于含盐量少,副溶血弧菌等的各项反应不够明显。
对少见的河弧菌,其反应性与气单胞菌不易区别,可通过耐盐试验加以鉴别。
该培养基可鉴别类志贺邻单胞菌,对铜绿假单胞菌等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有鉴别作用,这类菌在AP A的表面和底层均呈紫色或淡紫色,其动力仅在表层可以观察到。
肠杆菌科中的变形菌、沙门氏菌等由于产生大量硫化氢,整个培养基变为黑色,其表层、底层的颜色变化不易分清,而气单胞菌在A P A上一般不产生硫化氢,或在表层产生少量硫化氢,两者也很容易鉴别。
(本研究承蒙哈尔滨市卫生防疫站徐迪诚主任医师指导、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作技术鉴定,辽宁省卫生防疫站、哈铁中心医院、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医院、哈尔滨市太平区卫生防疫站考核应用,在此一并致谢!)参考文献1. Balous A.M anu al of Clinical M icrobiolog y(5th ed.)Americal Soci-ety for M icrobiology.W as hington.D.C.1991:369催化吸光光度法测定人发中铁的研究包头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包头014010)李玉明 高红萍 刘 漪提 要 F e(Ⅲ)在稀硫酸介质中,能催化过氧化氢氧化甲基红的褪色反应〔1〕。
本文采取固定时间、恒定水浴温度,非催化反应和催化反应溶液的吸光值之差$A(A0-A)与F e(Ⅲ)浓度在0~04L g/25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可建立测定生物样品中微量铁的新方法。
本法的灵敏度为2.0×10-11g/ml。
关键词 铁(Ⅲ) 催化反应 吸光光度法Study on Spcctrophotomctric Detcrmination of Iron in Hair by Catalytic Rcation L i Y uming;Gao H ongp ing;L iu Y i.,D e-p artment of P reventiv e M edicine,Baotou M ed ical college(Bao-tou014010)Fe(Ⅲ)in H2SO4medium ca n catalyze the decot or izing r e-actio n w hich results fr om the o x ida tio n of M ethy l r ed by hy-dr og en pero xide.In fix ed time and temper atur e,the differ ence of t he spectro metr ic values(A-A)bet ween the cataly tic r ect ion and the non-cat aly tic r eact ion have satisfact or y linsea r r elat ion w ith the concentrat ion o f Fe(Ⅲ)w ihtin the r angeo f0~0.4g/ 25ml.T he new met ho 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det er minat ion of micr o amount iro n in biolo gical samples.T he sensitivit y of the metho d is2.0×10-11g/m l.Key words Ir on(Ⅲ) Catalytic Reactio n;Spectro pho-tomet ric M ethod铁是人体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发中铁的含量可以反映人体内铁的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