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俗世奇人》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俗世奇人》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俗世奇人》教案 新人教版

20.《俗世奇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熟读课文,了解民俗文化;(2)体会作家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1)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学习在故事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阔视野,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思考怎样为拯救潮汕乃至中华民间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学生按“导学案”预习课文,收集积累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重忆奇人,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亲近作者1.检查字词预习 2.学生简介作者三、感知情节,分析人物(一)学习《泥人张》1.自由朗读课文。

根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海.张五..”的口吻,复述《泥人张》的故事情节。

2. 泥人张“奇”在何处?请以“泥人张奇,奇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明确:技艺奇、行事奇、人品奇(二)学习《好嘴杨巴》1. 默读课文,一句话概括《好嘴杨巴》的主要故事情节。

2. 杨七和杨巴各自“奇“在哪里?明确:杨七:手艺好;杨巴:口才好,反应快四、品味语言,自主演绎学生选择文章中喜欢的句子或人物对话,自由品味,自主演绎,教师指导并加以归纳。

五、巧用对联,总结全文横批:俗世奇人。

上联:泥人高手逢海张五智斗传千古;下联:好嘴杨巴遇李中堂巧答扬美名。

六、寻奇探宝,传承文化潮汕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都是文化艺术的奇人。

如潮阳的剪纸,潮州木雕,潮绣等的奇人。

把你搜集到的奇人奇事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七、课外作业,学以致用写写我们知道的“俗世奇人”。

注意: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

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技艺奇泥人张行事奇小人物奇人品奇大智慧好嘴杨巴口才好反应快。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0《俗世奇人》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0《俗世奇人》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0《俗世奇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俗世奇人》是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天津卫的奇人异事,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学习本文时,学生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文中涉及到的天津地方文化、习俗等内容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跨越这些障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津地方文化、习俗,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天津地方文化、习俗。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人物形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天津的风土人情。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表演教学法:分组表演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天津地方文化等相关资料。

2.视频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天津风土人情的视频资料。

3.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表演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天津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对天津产生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定一个表演场景。

教师提供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场景中的幽默元素。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

第20课《俗世奇人》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4doc

第20课《俗世奇人》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4doc

《俗世奇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2、了解作家。

3、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4、熟读课文,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本色朴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知道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并联系表情朗读。

2、讨论点拔法。

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宜用学生自主活动、合作研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品读法。

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口头评析,也可联系写简短的评析文章。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

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二、课前口头演讲,徽剧奇人绝技多媒体播放话剧《俗世奇人》片断。

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奇人高手的故事,教师也可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任务,如:酒婆、张大力、青云楼主、牙医华大夫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问意。

2、学生联系表情朗读,要求读出声调、预期,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貌,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

3、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示范朗读文章片断,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者。

”顺势作朗读知道: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可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4、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表现最佳水平。

八年级语文下册 20《俗世奇人》教案 新人教版 (2)

八年级语文下册 20《俗世奇人》教案 新人教版 (2)

俗世奇人2.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课前学习(学生分组自学)自学任务:第一组:以“冯骥才与都市文化”为话题,查找相关资料,整理发言提纲。

第二组:利用课文的语言特点把“刷子李”“泥人张”的故事改编成群口相声的形式,进行表演,要突出各自的“奇”妙之处。

第三组:品味语言,理解含义,推敲朗读。

第四组:展示你的一技之长。

如:画画;剪纸、折纸之类的小手工;口技、垫球等绝活……二、课堂学习(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点拨提升)(一)导入课文同学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冯骥才的短篇小说《俗世奇人》。

谁来谈谈对书名的理解?(符号后面的文字是问题的答案要点,老师根据学生答的情况,作适当的补充。

)大众的、百姓的生活世界;市井里巷中的奇人高手。

历来人们都喜欢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凡夫俗子呢?第一组的同学以“冯骥才与都市文化”为话题查找了许多资料,请他们来谈谈。

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

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

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

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俗世奇人》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

即今天的塘沽码头。

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第二组同学用曲艺的形式给我们讲述“刷子李”“泥人张”的故事。

其他同学认真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各自“奇”在何处。

(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2.这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是存在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 20《俗世奇人》教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0《俗世奇人》教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好嘴杨巴》【创意说明】1.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述、描写皆为“好”字而设,故教学活动围绕“好”字展开。

2.本文内容浅显,学生阅读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故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

3.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学生非常喜欢,所以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好材料。

4.根据教学实际,可以和《泥人张》并行处理,也可单篇突破。

因是略读课文,所以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

5.也可把本文作为语言材料,用编演课本剧、说书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出“好”:(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

(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二、整体感知——讲述“好”: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

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合作探究、重点研读——探究“好”: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

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

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全班讨论:1.从说话的难度看。

2.从这句话本身看。

3.从说话的效果看。

4.从他人的角度看。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

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

关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俗世奇人》教案5篇

关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俗世奇人》教案5篇

关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俗世奇人》教案5篇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俗世奇人》教案,供您参考。

篇一:俗世奇人一、导入1、浏览课文,请大家在“泥人张”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___________泥人张。

生:(镇定自若的,技艺精湛的,个性内敛的……)泥人张ppt展示(俗世奇人——泥人张)二、冯骥才及《俗世奇人》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

作品有《神鞭》《三寸金莲》《雕花烟斗》《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

(冯骥才简介)《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

全书由17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俗世奇人》课文评点三、阅读活动完成三项活动:课文概说;手法欣赏;语言品味阅读活动一:课文概说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从“人物”的角度来概说;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说。

自选一个话题,用百字以内的文字,进行课文概说。

《俗世奇人》问题探究1、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泥人张”面对“海张五”的挑衅,用“贱卖海张五”的方式加以回击。

“海张五”只有自食苦果,花大价钱买走了泥人儿,但这个故事却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2、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泥人张”技艺高超,在天庆馆偶遇“海张五”。

(开端)“海张五”拿“泥人张”取乐,“泥人张”用脚下泥捏“海张五”的头像“回报”他。

(发展)“海张五”继续斗嘴,“泥人张”成批生产“海张五”的头像,贱卖海张五。

(高潮)“海张五”只有花高价钱来买泥人。

(结局)3、从“人物”的角度来说“泥人张”是一个智勇双全、个性内敛、技艺精湛、镇定自若的人。

他技艺精湛,用鞋底的泥就可以捏出“海张五”,只有核桃那么小。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俗世奇人》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俗世奇人》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20课俗世奇人教学目标1.积累“蔫、怵、抠”等词语,了解作家冯骥才。

2.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独特才华。

3.赏析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叙事语言,品味巧妙的情节安排。

教学重难点1.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独特才华。

2.赏析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叙事语言,品味巧妙的情节安排。

教学设想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阅读障碍不大,宜用学生自主活动、合作研讨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奇”入手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冯骥才(1942~),原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浙江宁波人。

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

著名民间文艺家,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明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他生于天津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切,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

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也是冯骥才的第一本小说。

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

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赞叹不已。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有关描写“刷子李”“泥人张”的语句,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俗世奇人》好嘴杨巴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俗世奇人》好嘴杨巴教案 新人教版

《好嘴杨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深入感受跌宕的情节和“津味”语言,咀嚼课文的人情事理,感受市井人生。

能力目标:1.合作探究,理解“好嘴”的含义,提高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

2.对“好”能有个性化的见解,提高根据人物所处的历史区间客观唯物的分析能力。

3.模仿课文,学会以方言俗语入作文,让自己的文字也生动鲜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指导学生品味祖国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的魅力。

2.激发学生对人情事理的思考,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1.多角度分析杨巴的“好嘴”,学会用历史唯物的眼光看待人物的行为。

2.模仿课文,以家乡的乡土风物和方言俗语入作文,让自己的语言也鲜活生动起来。

难点: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魅力,鼓励学生参与记录家乡的土语乡俗。

教学过程一、导入竹板那个一打,别的咱不夸,夸一夸天津奇人好嘴杨巴。

咱们这课文,写的就是他,作者冯骥才,当代的作家。

天津的街头,大伙都认识他,见他就问:“大冯,来套煎饼果子吗?”天津,一座散发着独特魅力的老城。

一座有确切建成时间记录精确到天的城市,一块号称“九河下梢”的风水宝地。

各路人物都在这里聚首,演绎出了多少“俗世”中的传奇。

二、作者简介冯骥才,我们已经在上《泥人张》的时候做了简单的介绍,他是一位生在天津的当代作家,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有浓厚的兴趣。

据说在天津,不知道冯骥才的人可能很少,他那1米9多的大个子在街上一晃荡,便有人喊:大冯,忙嘛呢?来套煎饼馃子吧!”巧了,今天我们的课文里的茶汤和煎饼馃子差不多,也是天津的小吃之一。

三、简要介绍茶汤天津茶汤也是一绝。

茶汤不仅色香味俱佳,冲调的手艺也同样讲究,实际就是一种精妙的民间手艺绝活。

最惹人注意的还是那把大铜壶,壶中能盛水40公斤。

如果没点力气,是干不了这一行的。

这把大铜壶的壶身擦得锃亮, 铜壶的奥妙在于壶的底盘中心有一只碳火炉, 能保持壶水随时都呈滚开状态,这样茶汤才能一冲就熟。

卖茶汤的人用这壶还要有些技巧,壶把在壶身的一侧,壶的肚大底小,要利用杠杆原理,在壶把上稍加用力,壶身就可以倾斜,滚开的水就从壶嘴冲人茶汤碗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俗世奇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以情景诵读,情节表演,佳句品味,人物分析的形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小人物的大智慧,引导学生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

教学重点、难点: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 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

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

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

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

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

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品味下面的语句。

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

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

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

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

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

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
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

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

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

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

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四附: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整个课堂,我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但在评价中不免有些流于形式,如评价的不够新颖,不能针对个体进行准确评价,表面看来是个语言技巧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教师的应变问题,回想起来还是教师知识储备的不足使然。

以上是我认识最深的几处不足,在组织学生以及板书书写顺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希望各位同行能够给予指正。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控制课堂的现象基本不见了,学生也由过去的听众成了学习的主人。

一节课下来,尽管有许多不足,但我还是非常有收获,我领悟到了课堂教学的一个真谛,那就是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感觉放在第一位,应该多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收获很多,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将成为我进步的动力,我相信凡事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