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9上导学案精品:22唐雎不辱使命(1)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

教师:板书课题
屏幕出示检测学案;点拨纠错。
学生倾听、回忆所学的知识。
独立思考;组内互助;组间交流。
详见“备习”对应栏。
朗读课文
疏通文义
初步感知
一、读译
1.对子互读:读准字音。
2.听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速、句子停顿)。
3.选段朗读:个人或小组朗读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读。
缟素(ɡǎo) 色挠(náo)
3.疏通文义。参看书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划出不懂得词语。
4.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作家、作品的了解。
5.《战国策》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备习检测内容:
1.给加线的字注音。
5.倾听报告。明确答案,释疑,解难,讲解翻译方法。
6.通过翻译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1.明确学习目标。
2.有层次的反复诵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情味。
3.依托课文注释、工具书落实字、词、句翻译,分三步完成。
4.与老师同学交流共同解决疑难,并积累。
5、明确: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安陵君、唐雎、秦王。唐雎和秦王是两个主要人物。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阴险狡诈 骄横狂暴 外强中干 前倨后恭
秦王: 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跪谢
唐雎: 临危出使——沉着——士之怒——挺剑
有胆有识 从容镇定 不畏强暴 视死如归
唐雎()怫然() 抢地()
韩傀()休祲()跣()
缟素() 色挠()
2.作者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33篇。是西汉X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辞说。同时它还是一部散文集,文章的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2唐雎不辱使命(1)

【教师寄语】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2.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知识链接】《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文章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教师导引教师导引情境导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之手编订,共国策,篇。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唐雎曰:“?”秦王曰:“,,以头抢地耳。
”3.给方框内的汉字注音。
(6分)))))))4.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使:欲:易:许:悦:使:(二)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完成第一自然段译文三、交流展示四、达标练习(一)翻译句子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

22、《唐雎不辱使命》一、课前自学1、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唐雎.jū 怫.fú然免冠.ɡuān 徒跣.xiǎn 逆.nì 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ɡ 庸.yōnɡ夫休祲.jìn 缟.ɡǎo素傀.ɡuī2、知识积累(1)了解作家、作品《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相关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训练学生朗读、翻译、复述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
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
学生勾画出人物对白。
(二)学生读二遍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注意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三)完成下列题目。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1

界首中学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22《唐雎不辱使命》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4、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难重点: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时间:3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战国策》:。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3、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4、认真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课上交流。
二、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大王加惠..五百里哉()..也()岂直..()故不错意秦王怫然..有先生也()安陵君其.许寡人()..怒()徒以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否,非若是也()长跪而谢之曰()5、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6、一词多义使.命()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使.人()秦王怫然.怒( )仓鹰击于.殿上()以.头抢地耳( )受地于.先王()以.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请广于.君()以.君为长者( )徒以.有先生也( )三、整体感知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3、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2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人教版word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人教版word版战国末期大约最后十年,秦国相继翦灭六国,吞并了原为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
当时,秦国的兼并与其他六国的反兼并矛盾空前尖锐。
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淫威,“割地贿秦”,但也有不少国家,敢于起来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你心中定然升腾起一股豪侠之气。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
挠,屈服。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2)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③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④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⑤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3)古今异义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②“非若是也”(是:古:这样;今:判断动词)③“休祲降于天”(休:古:吉祥;今:休息)④“虽千里不敢易也”(易:古:交换;今:容易)⑤“长跪而谢之曰”(谢:古:道歉;今:感谢)①一词多义。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难重点: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自主预习案:1、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作家作品: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3、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5、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大王加惠故不错意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安陵君其许寡人6、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7、一词多义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怒:秦王怫然怒怀怒未发徒: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以:以头抢地耳以君为长者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虽:虽然,受地于先王(虽:虽然,转折连词) 虽千里不敢易也(虽:即使)8、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人教版九年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教师版)

唐雎不辱使命【课题解说】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走进作家】《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词语积累】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④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⑤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⑥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2.一词多义以: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③徒以有先生也(因为)④以君为长者(把)徒:①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②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①此庸夫之怒也(……的人)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②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而:①挺剑而起(表承接,不翻译)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③长跪而谢之(表并列,不译)之: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②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⑤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者:①以君为长者(……的人)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语气词,起强调作用)然:①虽然(这样)②秦王怫然怒(...的样子)虽: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假设连词,即使)②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但是)于:①受地于先王(从)②仓鹰击于殿上(到)③请广于君(给)与:①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②与臣而将四矣(加)3.古今异义①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唐雎()佛然()徒跣()休祲()缟素()韩傀()色挠()谕()2.填空本文选自《》,它是(朝代名)末年(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数字)篇。
“辱”的意思是:。
本文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高度赞扬了唐雎和的精神。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大王加惠()(2)请广于君()(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休祲降于天()(5)秦王色挠()(6)长跪而谢之()(7)寡人谕矣()(8)徒以有先生也()4.正确朗读文章,对照课下注解翻译文章。
(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
)(二)初读感知1.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3.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小支架】本文的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合作探究(一)文言积累1.通假字。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秦王不悦()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多义字。
(1)与轻寡人与()与臣而将四矣()(2)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4)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5)然秦王沸然怒()虽然,受地于先生()(6)夫夫韩、魏灭亡()此庸夫之怒也()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古义:今义:(2)长跪而谢之曰古义:今义:(3)以头抢地古义:今义:(4)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5)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寄语】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2.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
【知识链接】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文章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教师导引
教师导引情境导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之手编订,共国策,篇。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唐雎曰:“?”秦王曰:“,,以头抢地耳。
”
3.给方框内的汉字注音。
(6分)
)))
)))
4.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使:
欲:
易:
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