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4 动物聚会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4  动物聚会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4 动物聚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物聚会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动物聚会中的数量关系。

2. 学习使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动物聚会的情景。

3. 学习解决动物聚会中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动物聚会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动物聚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观察动物聚会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3. 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动物聚会中的数量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动物聚会的情景。

5.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动物玩具,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 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讨论,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动物聚会中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总结:本节课通过动物聚会的情景,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探究”和“小组讨论”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教室有多长(2)-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教室有多长(2)-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教室有多长(2)-北师大版一、教材内容概述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教室有多长这个问题。

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体验“量”的过程,进一步了解长度的概念。

同时,也引导学生使用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辨认长度单位m、dm、cm。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生活中长度的测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生活中长度的测量。

2.学生能够辨认长度单位m、dm、cm。

3.通过深入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大致量级。

四、教学过程1. 组织学生1.向学生提问:“你们还记得上次我们讲到的教室有多长这个问题吗?”2.让学生回想一下上节课讲到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并称赞他们的记忆力和探究精神。

2. 翻译课文将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翻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操作实践1.教师出示三支不同长度的棍子并告诉学生它们的长度分别是1m、1dm、1cm。

2.让学生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这三支棍子。

3.让学生手拿一张细长的纸条,数走5cm的长度,然后用刀片或剪刀裁去。

4.让学生将剪下的纸条按照之前排列的棍子长度分别放在对应的长度上,并讲解每种长度单位的具体含义和使用方法。

4. 实验探究1.让学生组成小组,每组选举一名组长。

2.每个小组分别到教室里测量相邻两排椅子之间的距离,并用标准长度单位记录下来,再由组长统计出平均值。

3.让学生在黑板上列出各组的数据,进行比较。

4.跟学生结合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长度单位及各种长度的概念。

5. 辅助练习在不同场景下,让学生进行长度的测量练习,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理解。

6. 总结反思1.让学生回答教室有多长的问题,并用标准长度单位进行回答。

2.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和小组合作测量活动的结果,来评估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室有多长》(导学案)二年级上册数学 北师大版

《教室有多长》(导学案)二年级上册数学 北师大版

教室有多长导学案学科及版本•学科:数学•版本:北师大版•年级:二年级上册课标要求•了解长度的量词。

•学习使用厘米和分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长度的测量。

•熟练运用长度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学会使用长度单位表示实际生活中的物品长度。

教学目标•能够正确选择使用厘米和分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长度的测量。

•能够正确读写较长的长度数值。

•能灵活地运用长度单位进行长度测量,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学习厘米和分米两个长度单位。

•进行长度测量。

教学难点•将长度测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内容•巩固复习课前预习内容,并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解答。

•导入新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长度的量词。

•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

•进行长度测量实践活动,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课堂互动形式进行。

•小结课堂重点内容。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组,分别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长度测量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

•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在趣味中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

教学器材•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工具:尺子、卷尺、计时器等长度测量工具。

•板书:课程概览、课程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等。

教学过程1. 温故知新•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数的比较大小。

2. 导入新知•引导学生认识长度的量词,如米、分米、厘米等不同的长度单位。

3. 学习厘米和分米两个长度单位•通过板书和实物介绍厘米和分米两个长度单位,讲解它们的关系和区别。

4. 进行长度测量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实际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架等,要求学生进行长度测量,并用厘米和分米表示出来。

•进行游戏:每个小组选出一名队员,进行长度比赛,用尺子或卷尺对两个物品的长度进行测量,并在黑板上写下它们的长度值,比赛时间为5分钟,最后看哪个小组测量的更准确。

5. 小结•回顾课堂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厘米和分米的认识和运用。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分香蕉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分香蕉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分香蕉一、教学目标1.认识数字0~20及其大小关系。

2.理解“分”这一数学概念。

3.能够通过操作实物或纸牌等进行简单的分组操作,并掌握“分”这一概念的基本应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围绕“分香蕉”这一活动展开。

通过对香蕉数量的分组操作,让学生掌握“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三、教学步骤1. 热身游戏首先,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热身游戏来帮助学生进入状态,如数数游戏、缩影游戏等。

让学生通过游戏来感受数学的乐趣。

2. 引入活动在做“分香蕉”这一活动前,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看图片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了解香蕉,并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估算,猜测香蕉的数量。

3. 进行分组操作首先,老师将香蕉放在课桌上,让学生观察香蕉的数量,并根据老师的指示,进行分组操作。

如老师可以要求将香蕉分成两份、三份等等。

完成分组操作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如将两份各自相加、将三份两两相加等等,来加深学生对于“分”这一概念的理解。

4. 进行推理思考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推理思考。

如:如果有6个同学,每人分到1个香蕉,一共需要几个香蕉?通过这样的推理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探究“分”这一数学概念,并理解其基本应用。

5. 总结归纳在活动完成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共同探究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深化的地方。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将个人的看法与他人进行碰撞,从而更好地理解“分”这一数学概念。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学生能够通过对香蕉数量的分组操作,理解“分”这一数学概念,并掌握其基本应用。

通过游戏、分组、推理等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中,积极地投入学习中,这也为下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2.1 买文具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2.1 买文具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2.1 买文具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

难点:进行简单的计算,处理找零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文具,引导学生说出各种文具的名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人民币,引导学生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学习人民币的单位和换算。

3. 案例分析:通过购物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学会处理找零问题。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购物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5.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性。

六、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各种文具的图片,用于导入新课。

2. 人民币实物: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用于学生认识和学习。

3. 购物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

4. 实践操作材料:购物清单、人民币道具等,用于学生实践操作。

七、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通过实物展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1 折一折,做一做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1 折一折,做一做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1 折一折,做一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并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概念: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2. 分数的读写: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要表示的份数。

3. 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整体中的部分。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中的部分。

2. 区分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引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图等方式,亲自动手操作,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强调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5.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分数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分数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够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中的部分。

2.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分数,区分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表现积极,合作学习的精神得到提高。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2. 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3.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作业的质量和数量,避免过多的重复性练习。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1 折一折,做一做的教学内容和过程,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2.3 小小商店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2.3 小小商店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2.3 小小商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元、角、分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购物习惯和理财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货币的认识:元、角、分2. 货币的计算:换算、找零3. 购物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元、角、分的换算,找零计算。

2. 教学难点:在实际购物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小小商店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认识货币a. 讲解元、角、分的概念b. 展示各种面值的货币,让学生观察并区分(2)货币的计算a. 讲解元、角、分的换算关系b. 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找零计算(3)购物实践活动a. 分组进行购物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b. 引导学生总结购物中的注意事项,培养良好的购物习惯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加深对货币的认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家长辅助进行一次实际购物,让孩子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找零。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小小商店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货币的认识和计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设计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生活技能。

注:本导学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 有多少点子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  有多少点子    北师大版

标题: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 有多少点子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够理解点子的概念,知道点子可以用来表示数量。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学会使用点子进行计数。

(3)培养学生运用点子进行简单加、减运算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点子的计数功能。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点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点子的概念:点子是一种用来表示数量的符号,可以用来计数。

2. 点子的计数方法:一个点子代表一个数量,多个点子代表多个数量。

3. 点子的加法运算:将两个点子集合合并,数出总数。

4. 点子的减法运算:从一个点子集合中减去一部分,数出剩余的数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点子的概念,学会使用点子进行计数和简单运算。

2. 教学难点:点子的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点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点子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点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点子可以用来表示数量。

3. 探究活动:(1)让学生用点子进行计数,观察点子与数量的对应关系。

(2)组织学生进行点子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

4.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点子计数和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点子的计数功能和运算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用点子表示生活中的数量,并与家长分享。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点子的计数和运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点子计数和运算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点子的概念,学会使用点子进行计数和简单运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单元加与减第一课时谁的得分高(连加的竖式计算) (2)第二课时秋游(连减的竖式计算) (4)第三课时星星合唱队(加减混合运算) (6)第二单元购物第一课时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8)第二课时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10)第三课时小小商店(掌握付款的方法) (12)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时有多少块糖(掌握两种数方阵的方法) (14)第二课时儿童乐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16)第三课时有多少点子(学会列乘法算式) (18)第四课时动物聚会(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0)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第一课时折一折,做一做(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2)第二课时玩一玩,做一做(认识平移、旋转现象) (24)第五单元 2—5的乘法口诀第一课时数松果(5的乘法口诀) (26)第二课时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 (28)第三课时课间活动(用2和5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0)第四课时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32)第五课时小熊请客(4的乘法口诀) (34)第六课时回家路上(运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6)第六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教室有多长(初步学习测量知识)………38 第二课时课桌有多长(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40)第三课时 1米有多长(认识长度单位米) (42)第四课时 1米有多长(二)(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44)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时分物游戏(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46)第二课时分苹果(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48)第三课时分糖果(大数目的平均分) (50)第四课时分香蕉(初步认识除法) (52)第五课时小熊开店(用乘法口诀求商) (54)第六课时快乐的动物(一)(倍的认识) (56)第七课时快乐的动物(二)(倍数的运用) (58)第八课时花园(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60 第八单元 6—9的乘法口诀第一课时有多少张贴画(6的乘法口诀) (62)第二课时一共有多少天(7的乘法口诀) (64)第三课时买球(8和9的乘法口诀) (66)第四课时做个乘法表(整理乘法算式) (68)数学好玩第一课时班级旧物市场(复习乘除法及人民币有关知识) (70)第二课时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复习测量的知识) (72)第九单元除法第一课时长颈鹿与小鸟(一)(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74)第二课时长颈鹿与小鸟(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76)第三课时农家小院(用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78)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第1页共79页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 第2页 共79页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第一单元 加与减第一课时 谁的得分高(连加的竖式计算)班级 姓名【知识目标】1.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

2.会用连加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归纳题中的数学信息,理解列竖式计算连加的算理。

【知识链接】用竖式计算。

28+35= 53+17= 43+25=【合作探究】1.观察教材第2页主题图,与同桌说一说:从表中你找出哪些数学信息?2.同桌讨论:你认为谁说得对?【自主尝试】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24+30+41=□( ) □+□+□=□( )答:淘气共得了 分,笑笑共得了 分, 获胜。

【精要点拨】【例】【思路分析】1.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三个班人数的总和,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5+26+27= 。

2.可以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方法1:口算。

方法2: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竖式计算,也可写成连加的竖式计算。

答:参加兴趣班的同学一共有68人。

【方法宝典】笔算100以内数的连加时,可按照运算顺序列竖式分步计算,也可将几个加数列成连加的竖式进行计算,从个位算起。

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当堂检测】一、用竖式计算。

33+25+18= 29+52+19=他们分别打中多少环?第一名是谁?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第3页共79页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 第4页 共79页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第一单元 加与减第二课时 秋游(连减的竖式计算)班级 姓名【知识目标】1.掌握100以内数连减的计算方法,掌握连减竖式的写法。

2.会用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00以内数连减的计算方法。

难点:会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链接】用竖式计算。

35-28= 54-46=【合作探究】观察教材第4页主题图,与同桌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自主尝试】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答:______ 。

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 【精要点拨】【例】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 第5页 共79页【思路分析】 1.从图中可以提取如下信息:一共有70人,一辆车上有38人,另一辆车上有24人,求还有多少人没有上车?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总人数减答:还有8人没有上车。

【方法宝典】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用连减的方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也可以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再用被减数减去这个和。

【当堂检测】一、用竖式计算。

80-26-13= 71-35-29=二、图书馆里有89本图画书,二(1)班借走了35本,二(2)班借走了28本。

图书馆里还剩下多少本图画书?□○□○□=□( )答: 。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 第6页 共79页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第一单元 加与减第三课时 星星合唱队(加减混合运算)班级 姓名【知识目标】1.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会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算理。

【知识链接】用竖式计算。

28+35+17= 89-26-18=【合作探究】观察教材第6页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与同桌说一说:合唱队的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题意的?【自主尝试】试一试用竖式计算: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答:_____ __。

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 【精要点拨】【例】图书角原来有75本书,借出46本,还回12本。

图书角现在有多少本书?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 第7页 共79页【思路分析】 1.要求图书角现在有多少本书,就需要用图书角原有的本数减去借出的,再加上还回来的,所以列式为:75-46+12=( )。

2.用竖式计算。

(注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7 5 2 9 -4 6 +112 2 9 4 1答:图书角现在有41本书。

【方法宝典】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当堂检测】一、用竖式计算。

73-24+46= 38+19-26=二、在○里填上“>”、“<”或“=”。

28+41-22○49 67-24+25○6745+18-29○60-27 72-29+25○60-42三、商店原有42箱饮料,卖出了27箱,又运进了48箱。

商店现在有多少箱饮料?□○□○□=□( )答: 。

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 第8页 共79页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第二单元 购物第一课时 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班级 姓名【知识目标】1.认识常用的面额较小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难点:能准确进行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知识链接】说一说:你知道这些物品的价钱吗?【合作探究】1.你认识这些人民币吗?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与同桌说一说。

2.完成教材第10页填一填。

1元= 角 1角= 分 与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填?3.师讲解人民币的知识:人民币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单位有元、角、分。

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是10,即1元=10角,1角=10分。

【自主尝试】1.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2.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3.和同伴说一说: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 第9页 共79页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想的? 【思路分析】1.1支钢笔1元,组成1元的方法能很多,如:10张1角是1元,5张2角是1元,2张5角是1元……可以灵活运用。

2.1把尺子8角,求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用减法计算,1元=10角,列式为:10-8=(2),答:应找回2角。

3.求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也就是找出哪些物品的价钱是1元,也可以算一算哪几种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

钢笔1元:可以买1支钢笔。

铅笔5角:5角+5角=10角,10角=1元,可以买2支铅笔。

尺子8角,练习本2角:8角+2角=10角=1元,可以买1把尺子和1本练习本……【方法宝典】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1元=10角,1角=10分。

2.在用人民币付款时,相同的钱数可以有不同的付款方法。

3.计算钱数时,相同单位的钱数可以直接相加减,不同单位的钱数要先变成相同单位的钱数再相加减。

【当堂检测】 一、填一填。

(1)3角=( )分 1元=( )角 40角=( )元 (2)70分=( )角 1角=( )分 1元=( )角 (3)( )张 能换成1张 。

(4)( )张 能换成1张 。

二、看图写钱数。

1. + =( )角2. + + =( )元( )角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 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 第10页 共79页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第二单元 购物第二课时 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班级 姓名【知识目标】1.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2.会用大面额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会用大面额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知识链接】填一填。

5元=( )角 20分=( )角 7角=( )分能换成( )张 。

【合作探究】1.你认识这些大面额的人民币吗?你会互换这些大面额的人民币吗?与同桌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师生共同归纳:大面额的人民币分别有:( )元、( )元、( )元和( )元。

在换算时,是几十元,里面就有几个10元。

【自主尝试】1.妈妈买1件 ,可以怎样付钱?小组讨论:你是怎样付钱的?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2.请你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