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电移动通信重点整理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移动通信是指在移动终端之间进行的无线通信。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以下是一些移动通信的重要知识点。
1. 无线通信技术蜂窝网络:蜂窝网络是指将通信区域划分成多个小区,每个小区由一个基站提供覆盖。
常见的蜂窝网络包括2G(GSM)、3G (CDMA2000、WCDMA)和4G(LTE)等。
调制技术:调制技术是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
常用的调制技术包括调频(FM)、调幅(AM)和正交振幅调制(QAM)等。
2. 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架构:移动通信网络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移动终端、基站和核心网。
移动终端通过基站连接到核心网进行通信。
移动通信协议:移动通信协议指的是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进行通信时所采用的规则和标准。
常见的移动通信协议包括GSM、CDMA、UMTS和LTE等。
3. 移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方式:移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可以通过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两种方式进行。
电路交换将通信资源独占给用户,而分组交换则将数据分成小块进行传输,提高了通信资源的利用率。
移动网络优化:为了提高移动网络的性能,常采用的优化方法包括信道编码、调度算法和干扰管理等。
4.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5G技术:5G技术是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
它将推动物联网、智能交通和远程医疗等行业的发展。
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网络是一种以软件为基础的网络架构,它可以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管理性,降低部署和运营成本。
边缘计算:边缘计算是将计算和存储功能移到网络边缘,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响应时间。
以上只是移动通信领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领域还有许多其他的细节和内容需要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移动通信复习要点

移动通信第一章知识点:1.、1G、2G和3G代表性的标准制式。
1G:AMPS ,TACS2G:GSM和窄带CDMA3G:WCDMA,CDMA2000,TD-SCDMA2、移动通信中面临的干扰主要有哪些?是何原因?同频、临频干扰、互调干扰互调干扰: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同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构成干扰邻道干扰: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同频干扰(蜂窝系统特有):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3、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双工、单工、半双工第二章知识点:1、阴影效应(怎么产生)、多径效应(概念)、多普勒效应产生原因、产生多普勒频移(计算)、慢衰落、快衰落、相关带宽(时延扩展)、相关时间(多普勒频移)、相关距离等概念阴影效应:由地形结构引起,表现为慢衰落多径效应:由移动体周围的局部散射体引起的多径传播,表现为快衰落阻挡体比传输波长大的多的物体产生多径衰落的主要因素多普勒效应:由于移动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引起多径条件下多普勒频谱展宽⏹慢衰落:由阴影效应产生,一般服从正态分布。
⏹快衰落:由多径效应产生,一般服从瑞利分布。
⏹是运动速度,是波长,是夹角2、信道衰落:慢/快衰落;大/小尺度衰落;(非)频率选择性/衰落;(非)时间选择性衰落;(非)空间选择性衰落第三章知识点:1、语音编码方案(波形编码、参量编码、混合编码)2、QPSK、OQPSK和π/4QPSK信号的星座图及相位跳变路径及相位的最大跳变量。
3、π /4 QPSK调制原理。
设起始附加相位 θk=0 ,比特流为 1 1 -1 1 1 -1 -1 -1,用π/4QPSK 发送,比特从左到右送入发射机,确定发送期间相位θk 和Uk 、Vk 。
(π/4QPSK 调制原理及载波相移如下所示)LPFLPF差分相位编码S/P S IS QU kV ksin c tωcos c t ω∑S QPSK (t )+-输入数据kU 'k V '4、MSK 调制方式及其相位轨迹图第四章知识点: 1、抗衰落三大措施(分集、均衡、信道编码各自作用)– 分集:补偿衰落信道损耗– 均衡:补偿时分信道中由于多径效应而产生的码间干扰– 当传输的信号带宽大于无线信道的相关带宽时,信号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接收信号就会产生失真,它在时域表现为接收信号的码间干扰。
杭电-移动通信

1、多普勒效应:2、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1单工制2双工制3半双工制3、多址方式: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空分多址(SDMA)3.蜂窝移动系统基本结构:AUC:鉴权中心,认证移动用户身份以及产生相应认证参数的功能实体,MSC:移动交换中心,全网资源管理,对MS进行交换和控制4.移动通信系统按其经营方式或用户性质可分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和公共移动通信系统。
4、其他重用技术:1均衡2分集3信道编码5、分集技术是通信中的一种用相对低廉的投资就可以大幅度改进无线链路性能的接收技术空间分集:无线通信使用醉倒的形式之一,获得多路信号的方式(双天线手机)频率分集:在多于一个的载频上传送信号时间分集:以超过信道相干时间的时间间隔重复发送信号,以便让再次收到的信号有独立的衰落环境从而产生分集效果(扩频CDMA的RAKE接收机)极化分集:减少多径时延扩展,而不会明显的降低效率6、三代系统的典型系统:1G(AMPS系统TACS系统均为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采用FDMA方式的模拟蜂窝系统)2G(采用TDMA和CDMA数字蜂窝系统,如GSM/DCS1800 D-AMPS(IS-136) CDMA(IS-95)等)3G(采用SDMA数字蜂窝系统如TD-SCDMA WCDMA CDMA2000)7、增大系统蜂窝容量方式:小区分裂小区扇形化覆盖区域逼近8、无线信道的种类:业务信道TC 控制信道CC9、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干扰:解决无线覆盖区域和无线电干扰是两大难题。
干扰方式分为:1同频率干扰2邻频道干扰3互调干扰4阻塞干扰5近端对远端的干扰10、近端对远端的干扰:A距基站d1 B距基站d2(d2<d1)B对A接受有用信号的干扰或抑制,甚至B对A的有用信号淹没的现象。
克服措施:1使两个MS所用频道拉开必要间隙2 MS端加自动发射功率控制(APC)11、信道自动选择方式1专用呼叫信道方式2循环定位方式3循环不定位方式4循环分散定位方式12、移动通信中的传播方式:直射波反射波地表面波13、Okumura-Hata模式适用于基站天线高度高于其周围的宏蜂窝系统,不适用。
移动通信主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1.移动通信的发展简述主流标准编码典型特征第一代AMPS、TACS FDMA 频谱效率低,网络容量有限,性差第二代GSM、CDMA TDMA第三代WCDMA、CDMA2000、CDMATD-SCDMA2.移动通信的分类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Ps:SDMA 空分多址第二章1.电波传输的三大特性:多径衰落、阴影衰落、多普勒效应2.三种电波传送机制:反射、绕射、散射3.什么是阴影衰落?阴影衰落时移动无线通信信道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它障碍物对它的电波传输途径的阻挡而形成的电磁场阴影效应。
4.多普勒公式:(λ:电波访问与移动方向的夹角,0~180°)5.相关带宽与信号带宽之间对传输特性的影响P31信号带宽< 相关带宽平坦衰落信号波形不失真信号带宽> 相关带宽频率选择性衰落引起波形失真,造成码间干扰6.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P39平坦衰落(非选择性衰落) : 信号带宽< 相关带宽条件: B 《B 、T 》σ频率选择性衰落:信号带宽> 相关带宽条件: B 》B 、T 《σPs:T 信号周期(信号带宽B 的倒数);σ:信道的时延展宽;B :相关带宽7.预测模型适用围Okumura模型150~1500MHz ,主要应用于GSM 900MHzCOST-231模型2GHz 用于GSM1800 以及3G系统第三章1.什么是信源编码,目的是什么?信源编码位于从信源信宿的整个传输链路中的第一个环节,其基本目的是压缩信源产生的冗余信息,降低传递这些不必要的信息的开销,从而提高整个传输链路的有效性.2.话音编码技术2G/3G系统中的话音信源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采用了矢量量化和参数编码的方式,它不同于PCM方式,没有直接传递话音信号的波形。
而是对这些波形进行参数提取,传递的是这些参数。
移动通信重点总结

移动通信重点总结移动通信技术是指通过移动网络进行信息传输和通信的技术。
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移动通信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包括移动通信的定义、发展历程、技术架构和应用领域等。
一、移动通信的定义移动通信是指通过移动网络实现移动终端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和通信。
它不受时空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音通话、短信发送、数据传输等操作。
二、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1G、2G、3G和4G。
1G时代主要采用模拟信号进行通信,传输速率较低,无法满足多媒体应用的需求;2G时代引入了数字信号技术,实现了通话的加密和信号的复用,开启了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3G时代实现了高速数据传输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网、下载应用等;4G时代提供了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为视频通话、高清直播等应用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三、移动通信的技术架构移动通信的技术架构主要包括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两部分。
无线接入网通过基站向移动终端提供信号覆盖,包括室内分布系统、室外基站和无线传输等。
核心网则负责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包括移动交换中心、位置寻址中心和服务控制中心等。
四、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移动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个人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移动通信实现语音通话、短信发送、社交媒体使用等;在商业领域,移动通信技术为手机支付、移动办公、移动医疗等提供了支持;在工业领域,移动通信技术可以用于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场景;在公共服务领域,移动通信技术可以用于应急通讯、城市管理等方面。
五、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通信也在不断演进。
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G技术的商用推广,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物联网的普及,实现无线设备互联互通;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结合,实现更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更智能化、个性化的移动通信服务。
(自己总结答案)移动通信课程重点知识内容提纲

1. 移动通信系统数字调制技术的要求;恒定包络调制与非恒定包络的分类情况解:移动通信系统要求:频带利用率高( bit/s/Hz )、功率效率高、具有恒包络特性、易于解调、带外辐射少不恒定包络:ASK (幅移键控)、QSM (正交幅度调制)、MQSM (星座调制)恒定包络:FSK (频移键控)、PSK (相移键控)、CPM (连续相位调制)2. 抗衰落技术:1) 常见的宏观/微观分集技术类型;宏观:多基站分集;微观: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 2) 无线数字通信系统中常用的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及合并增益; 合并技术及合并增益:选择合并:等增益合并: 最大比合并:3) 信道均衡的分类和作用。
分类:频域均衡、时域均衡;作用:克服符号间干扰3. 扩频增益的定义和计算扩频增益:用输出信噪比与输入信噪比的比值表征扩频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扩频增益:Gp = 10lgB/Bm4.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陆地移动信道电波传播机制和分类;移动通信信道具有的多种效应;多径衰落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多径信道分类答:1、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地波传播与通信、对流层电波传播与通信、天波传播与通信、卫星通信2、陆地移动信道电波传播机制和分类:直射波(最强)、反射波(次强)、()114M E c M G πγΓ=+-=M M c G M γΓ==00//SO NO D SS P SI NI SS D P P S N W W G P P S N W W ====解扩器的输出信噪比解扩器的输入信噪比11MM S k c G k γ=Γ==∑SS W :扩频带宽D W :信息带宽绕射波(次强)、散射波(最弱)3、移动通信信道具有的多种效应:1多径效应2阴影效应3远近效应4多普勒效应4、多径衰落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多径信道分类:产生原因:发射的电波经历了不同路径,导致传播时间和相位均不相同;合成的接收信号幅度在较短时间内急剧变化,产生了衰落。
特点:(1)、当移动台朝向入射波方向运动时,多普勒频移为正。
杭电移动通信重点整理

郭锐:计算题:(第二,三章)话务量计算,奥村模型简答题:软容量,软中断……基本概念GSM 30分,CDMA 30分,移动通信基本知识 10分,LTE 10分CDMA 2000 协议,带宽……架构图要画交织方式:比特交织,块交织CDMA三个标准→WCDMA 网络架构图→GMS协议架构图帧结构图肖明波:填空 20*1’选择题 10*2’(单选或多选)问答题 6*7’计算题 2*9'第一章1.移动通信的基本特点 P1(1).电波传播条件恶劣(2).具有多普勒频移效应,会导致附加调频噪声(3).干扰严重(4).接收设备动态范围大(5).需要采用位置登记、过境切换等移动性管理技术(6).综合了各种技术(7).对设备要求苛刻(2005=2006)已知移动台运动速度v、工作频率f及电波到达角0,则多普勒频移为(fd=(vf/c)cos0)(2011=2013)由于移动台的运动而产生的多普勒效应,其多普勒频移值d f 与移动台运动速度、电波到达角和工作频率有关。
2.移动通信使用的频段 P5 移动通信使用VHF (甚高频)和UHF (特高频)频段,主要原因:(课后题1)⑴ VHF/UHF 频段较适合移动通信,其传播范围在视距范围内。
⑵ 天线较短便于携带和移动。
⑶ 抗干扰能力强3.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均衡、分集、信道编码(信道编码郭锐说不用看) P9(1)均衡技术可以补偿时分信道中由于多径效应产生的符号间干扰(ISI )接收机的均衡器可对信道中的幅度和相位进行补偿.由于无线信道的时变性,均衡器往往需要自适应的.自适应均衡器一般包括两种工作方式:训练模式和跟踪模式.注:(2013) 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均衡器的目的是为了对抗无线多径信道所引起的(ISI )(2)分集技术是另外一种用来补偿信道衰落的技术,它通常使用两个或多个接收天线来实现。
注:(2013)(2011)(2008)(2007)常用的分集技术包括:空间分集,时间分集,频率分集,极化分集(2013)下列技术可以用来抑制信道衰落影响的是( B ,C )。
移动通信课程重点详解

移动通信课程重点详解说明:页码都是参考移动通信基础<第二版)第一章:概述1、移动通信的多址方式基本类型有? P11答: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2、移动双向传输方式有? P3答:单工、双工、半双工3、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优点有? P4答:(1>、频谱利用率高有利于提高系统容量;(2)、能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提高通信系统的通用性;(3)、抗噪声、抗干扰和抗多径衰落的能力强;(4)、能实现更有效、灵活的网络管理和控制;(5)、便于实现通信的安全保密;(6)、可降低设备成本,同时减小用户手机的体积和质量。
4、移动通信分集技术主要有? P12答:空间分集、极化分集、角度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
5、数字移动通信对数字调制技术的主要要求是?答:(1>、已调信号的频谱窄和带外衰减快;(2)、易于采用相干或非相干解调;(3)、抗噪声和抗干扰的能力强;(4)、事宜在衰落信道中传输。
6、什么是线性调制技术与恒定包络调制技术?它们的优缺点? P10答:线性调制技术:是指传输信号的幅度随调制信号的变化而呈线性变化,主要包括PSK、QPSK、DQPSK和多电平PSK等调制方式,优点是频谱利用率高,缺点是放大要保持线性会增大成本。
恒定包络调制技术:是指使用调制的通信中,调频和调相信号的幅度是不变的,主要包括MSK、GMSK、GFSK和TFM等调制方式,优点是对放大设备没有线性要求,具有较窄的功率谱,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
b5E2RGbCAP7、GSM与GPRS的工作频段是? P15答:900、1800、1900MHz。
8、3G工作频段是? P15答:1885—2025、2110—2200、806—960、1710—1885、2500—2690MHz。
p1EanqFDPw第二章:移动信道1、简述移动信道研究的基本方法? P18答:理论分析、现场电波传播实测、移动信道的计算机建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锐:计算题:(第二,三章)话务量计算,奥村模型简答题:软容量,软中断……基本概念GSM 30分 ,CDMA 30分 ,移动通信基本知识 10分 ,LTE 10分CDMA 2000 协议,带宽…… 架构图要画交织方式:比特交织,块交织CDMA 三个标准 →WCDMA 网络架构图 →GMS协议架构图帧结构图肖明波:填空 20*1’选择题 10*2’(单选或多选)问答题 6*7’计算题 2*9'第一章1.移动通信的基本特点 P1(1).电波传播条件恶劣(2).具有多普勒频移效应,会导致附加调频噪声(3).干扰严重(4).接收设备动态范围大(5).需要采用位置登记、过境切换等移动性管理技术(6).综合了各种技术(7).对设备要求苛刻(2005=2006)已知移动台运动速度v 、工作频率f 及电波到达角0,则多普勒频移为(fd=(vf/c )cos0)(2011=2013)由于移动台的运动而产生的多普勒效应,其多普勒频移值d f 与移动台运动速度、电波到达角和工作频率有关。
2.移动通信使用的频段 P5移动通信使用VHF (甚高频)和UHF (特高频)频段,主要原因:(课后题1) ⑴ VHF/UHF 频段较适合移动通信,其传播范围在视距范围内。
⑵ 天线较短便于携带和移动。
⑶ 抗干扰能力强3.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均衡、分集、信道编码(信道编码郭锐说不用看) P9(1)均衡技术可以补偿时分信道中由于多径效应产生的符号间干扰(ISI )接收机的均衡器可对信道中的幅度和相位进行补偿.由于无线信道的时变性,均衡器往往需要自适应的.自适应均衡器一般包括两种工作方式:训练模式和跟踪模式.注:(2013) 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均衡器的目的是为了对抗无线多径信道所引起的(ISI )(2)分集技术是另外一种用来补偿信道衰落的技术,它通常使用两个或多个接收天线来实现。
注:(2013)(2011)(2008)(2007)常用的分集技术包括:空间分集,时间分集,频率分集,极化分集(2013)下列技术可以用来抑制信道衰落影响的是( B ,C )。
A 、均衡技术B 、分集技术C 、交织和信道编码技术D 、信源编码技术(3)信道编码:在传输数据中引入冗余度来纠错和检错,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冗余比特的引入增加了原始信号的传输速率.第二章1.移动通信中的干扰 P30无线电干扰一般分为同频道干扰、邻频道干扰、互调干扰、阻塞干扰和近端对远端的干扰等。
近端对远端的干扰:概念:当基站同时接收从两个距离不同的移动台发来的信号时,距基站近的移动台B (距离d2)到达基站的功率明显要大于距离基站远的移动台A (距离d1,d2<<d1)的到达功率,若二者频率相近,则距基站近的移动台B 就会造成对接收距离站远的移动台A 的有用信号的干扰或仰制,甚至将移动台A 的有用信号淹没。
这种现象称为近端对远端干扰。
解决措施:⒈ 使两个移动台所用频道拉开必要间隔;⒉移动台端加自动(发射)功率控制(APC ),使所有工作的移动台到达基站功率基本一致。
注:(2007)(2013)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干扰主要包括:(A,B,C,D )A 、同频干扰B 、互调干扰C 、阻塞干扰D 、远近干扰(2007)下列哪些技术不会减少无线信号之间的干扰。
(C )A.DTXB.调频C.调制D.功控2.话务量与呼损 P40(郭锐:例题重点!)(⒈) 呼叫话务量(2005,2007=2008)☆概念:指单位时间内(1小时)进行的平均电话交换量。
☆公式表示: A=Ct0C ——每小时平均呼叫次数(包括呼叫成功和呼叫失败的次数);t0——每次呼叫平均占用信道的时间(包括接续时间和通话时间)。
如果t0以小时为单位,则话务量A 的单位是爱尔兰(Erl)。
例:设在100个信道上,平均每小时有2100次呼叫,平均每次呼叫时间为2分钟,求这些信道上的呼叫话务量。
解:A=2100×2/60=70 Erl(⒉)呼损率(服务等级或业务等级)☆概念:在一个通信系统中,造成呼叫失败的概率称为呼叫失败概率,简称为呼损率(B )。
如已知呼损率B ,则可计算出A 和n (信道数)的对应数量关系。
详见表2-6(考试要会查表,表给出)。
(3.)每个用户忙时话务量(Aa )(2006,2007)☆公式:Aa =CTK/3600其中C 为每一用户每天平均呼叫次数,T 为每次呼叫平均占用信道的时间(单位为秒),K 为忙时集中度。
(4)当每个用户忙时的话务量确定后,每个信道所能容纳的用户数m 可由下式决定 :n Aa A Aa n A CTK n Am ===3600例:(2006,2007,2008,2013年大题与这道书上例题类似)某移动通信系统,每天每个用户平均呼叫10次,每次占用信道平均时间为80秒,呼损率要求10%,忙时集中率为0.125。
问给定8个信道(1个控制信道,7个话音信道)能容纳多少用户?解:⑴ n=7,B=10% 查表求得A=4.666Erl.⑵ 求每个用户的忙时话务量Aa ;C=10,T=80s ,K=0.125Aa =CTK/3600=0.0278Erl/用户⑶ 求每个信道能容纳的用户数m: m = a A n A / =24⑷ 系统所容纳的用户数:mn = 168用户3.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性管理 P44移动性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位置管理和切换管理。
其中,位置管理确保了移动台在移动过程中能被通信网络有效地寻呼到。
位置管理分成两个部分,即位置更新和寻呼(2007)移动台可以任意移动但不需要进行位置更新的区域称为(C )。
C :位置区4.切换 P58所谓的“软切换”就是在上述切换中,当移动台开始与一个新的基站联系时,并不立即中断与原基站的通信,而是先与新基站(可能不止1个)取得联系,在保证业务切换成功后,才中断与原基站的通信,即所谓的“断前通(make before break )”软切换的优点是:信道转换平滑。
新BS 渐渐接入,在MS 从原小区走向新小区前就已经开始了。
当原小区的信号功率比新小区弱很多时,MS 根据收到的引导信号强弱或者由原小区采取行动让MS 完成切换。
为避免在小区边界附近的频繁切换,软切换在新小区信号比原小区足够高时启动,先建立新链路,稳定后再拆除原连接。
由于在软切换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同时保留2条以上链路,因此软切换明显地加大了蜂窝系统的负荷。
3.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技术 P63无线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功率控制、接入控制、负载(拥塞)控制、信道分配、分组调度。
6.信道自动选择方式 P65专用呼叫信道方式,循环定位方式,循环不定位方式,循环分散定位方式(学姐:专用呼叫信道方式适合于大容量的通信系统,其余适合于小容量通信系统)第三章1.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方式 P68(2011,学姐)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方式主要有(直射波)(反射波)(地表面波)。
(2005)在考虑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影响时,通常纵向街道上损耗较横向街道的(小);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强)。
2.多径衰落 P71(2005)移动通信由于(多径)传播造成(瑞利)衰落,使其电波传输条件恶劣,接收电平幅度起伏深度达(30)dB 以上。
(2006=2013)经过多径传输之后,接受信号的包络满足(瑞利)分布,相位满足(均匀)分布,当多径中存在一个起支配作用的直达波时,接受信号的包络满足(莱斯)分布。
(2008)采取下列哪些技术能减少无线多径传播带来的影响(ACD )A.跳频B.加密C.分集D.交织3.奥村模型 P75(各种修正、影响趋势)重点!(2005=2006=2007=2008=2013大题) 任意地形的信号中值预测:⑴ 计算自由空间的传播衰耗根据式(3-1),自由空间的传播衰耗Lbs 为:)1.3()(lg 20)(lg 2045.32dB MHz f km d L bs ++=⑵计算准平滑地形市区的信号中值 )193.(),(),(),(---+=f h H d h H d f A L L m m b b m bs T查表:基本衰耗中值Am(f,d)若基地站天线有效高度不是200m ,修正因子Hb (hb ,d )若移动台天线高度不等于3m 时,修正因子Hm (hm ,f )⑶计算任意地形地物情况下的信号中值)22.3(TT A K L L -= )23.3(0s sp js hf h r mr T k k k k k Q Q k K +++++++=KT 为地形地物修正因子第四章1.数字调制技术的性能指标 P86⑴功率有效性 (越小越好)⑵ 带宽有效性 (η越大越好)香农定理)N S 1(log B C 2+=)N S 1(log B C 2BMAX +==η例:(2005大题类似,2006=2008,2007填空)对于GSM 系统,B=200kHz ,SNR=10dB ,则其带宽有效性?解:SNR=10dB=10lgS/N ,S/N=10 Hz /)s /k b (46.3)101(log B C s /k b 886.691)101log(200)NS 1(log B C 2BM A X 2=+===+=+=η2.QPSK 、OQPSK 、π/4-QPSK 的原理与性能 P93(2005=2006=2007=2008=2013)OQPSK 信号在实际信道中的频谱特性优于QPSK 信号的主要原因是,OQPSK 的最大相位变化为__±π/2 _,而QPSK 最大相位变化为__ ±π ___。
(2011)QPSK,OQPSK,π/4-QPSK 的最大相位变化分别限制在(±π)(±π/2)(±3π/4)。
3.恒包络调制 P99恒包络调制:不管调制信号的变化,保证载波振幅恒定,即所谓的恒包络调制。
(2013)以下调制方式属于恒包络调制技术的有( A ,B ,D (不确定) )。
A 、QPSKB 、GMSKC 、QAMD 、MPSK(学姐:简答题)为什么小功率系统数字调制采用π/4-QPSK ?大功率采用恒包络调制?答:实践证明,π/4-QPSK信号具有频谱特性好,功率效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可以在25kHz带宽内传输32kb/s数字信息,从而有效地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大系统容量。
对于大功率系统,易进入非线性,从而破坏线性调制的特征。
而采用恒包络调制正好能解决此问题。
4.GMSK的基本原理与解调方式P108GMSK的基本原理:GMSK调制,是在MSK调制间加入一个基带信号预处理滤波器,即高斯低通滤波器(GLPF),由于这种滤波器能将基带信号变换成高斯脉冲信号,其包络无陡峭边沿和拐点,可达到改善MSK信号频带特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