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整理(1)

合集下载

文言文复习+(1)

文言文复习+(1)

1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介词 14、且在邦城之中矣: 连词,况且
1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动词,走向; 16、且尔言过矣:连词
1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发语词
18、则俢文德以来之: 则,连词; 来,动词的 使动用法,使……来
之:助词,用于凑足音节, 1、寡人之于国也: 舒缓语气.于:介词,在, 对
因,介词,动作、行为的发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试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诫: 表假设,译为那么,就
7、诫奢以俭: 动词,用
8、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以,介词,用 9、牵手绣索,其可忽乎:语气助词,表反问 1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连词,而且
11、人君当神器之重:助词
12、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3、虚壅蔽则思虚心以下: 连词,表下修饰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填然鼓之:
音节助词,无义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则:连词,表假设,如果…就 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其:代词,那里的
6、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连词,表转折
7、弃甲曳兵而走: 连词,表修饰 介词,凭 8、以五十步笑百步:
3、以弱天下之民: 连词,表目的,以便 4、以弱天下之士: 连词,用来 介词,用 5、尝以十倍之地:
6、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连词,就 连词,表并列 7、皆明智而忠信: 转折,可 8、争割地而赂秦: 9、因遗策:动词,沿袭
介词,凭借 10、因河为池:
于 其 1)介词 耻学于师 乎 1)代词 其为惑也 贤于弟子 1)介词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其可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共乎吾 其出人也 2)助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下圣人也 其皆出于此乎 2)副词 其皆出于此乎 也 1)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吾惑也难矣

文言文短文1(原文、注释、翻译)

文言文短文1(原文、注释、翻译)

文言文短文(原文、注释、翻译)1、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①。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②。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④:“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⑤,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⑥,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⑦,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⑧。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⑨,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⑩,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注释〗①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

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

中子,就是次子。

②盍:何不。

③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

④叩马:勒紧马缰绳。

叩,通“扣”,拉住,牵住。

⑤爰:于是,就。

干戈:古代常用兵器。

干,盾。

戈,戟。

此处引申为战争。

⑥弑: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

如子女杀死父母,臣杀死君。

⑦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

⑧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

⑨暴:前一“暴”指暴臣,后一“暴”指暴君。

易:换。

⑩于(xū)嗟:叹词,表示惊异。

徂(cú):通“殂”,死亡。

〖翻译〗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

一、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慢)(2)乃四顾.胆落(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椎鼓径进……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或.谓之曰(有人)(2)以.子之长(凭)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学生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学生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经典例题】(一)慎其所处子曰:“商①也好与贤已者处,赐②也好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

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⑤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谱》)注释:①商:卜商,字子夏。

②赐:端木赐,字子贡。

③化:同化,与……趋向一致。

④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鲍鱼,咸鱼;肆,店铺。

⑤漆:墨漆。

思考练习:1.请解释下列画线字的意思(1)故曰,与善人居 (2)与不善人居(3)如入鲍鱼之肆 (4)亦与之化矣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久而不闻其香”与“广起,夺而杀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与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D.“丹之所藏者赤”和“漆之所藏者黑”中的“之”用法相同。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文:(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译文:4.根据文义,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请写出这个成语。

5.对君子“慎处”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6.这段文字意在告诫人们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作答)(二)杀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①。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②,首不得出③。

既④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⑤。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注释:①先瓮(wènɡ)中盛谷:先在瓮中装进谷子。

②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骆驼将头伸入瓮中吃谷子。

③首不得出:(骆驼的)头不能够缩出。

④既:已经。

⑤其人以为忧:那个人为此事发愁。

其,指示代词,那个。

以为忧为(这件事)发愁。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1)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1)

陈恪勤市米陈恪勤之被逮入.都也,除夕,市米潞河①,主人问:“客何来?”曰:“陈太守。

”“是湘潭陈公邪?”曰:“然。

”曰:“是廉吏,安用钱为?”还.其值,问寓何所。

次日,门外车槛槛②,馈米十石,书一函,称:“天子必再用公,公宜以一节终始,毋失天下望。

”【注释】①潞河:地名,今河北通县东。

②槛槛:车子行走的声音。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陈恪勤之被逮入.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其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得最准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能安心的用钱呢?B、这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需要付钱呢?C、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能安心的用钱呢?D、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需要付钱呢?14.文中主人用“还其值”、“____________ ”的行为来表达他对陈恪勤的敬重。

15.信函中“公宜一节始终,毋失天下望。

”体现了主人期望陈恪勤要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自己的话)各言尔志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①善,无施②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①伐:夸耀。

②施:散步、摆放。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文中三个人的“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生猪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

初中文言文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加点字、翻译、问答题 (1)

初中文言文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加点字、翻译、问答题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七里之郭:外城2、环而攻之:围3、池非不深:护城河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5、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7、多助之至:极点8、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畔:通“叛”,背叛9、固国:国防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二、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线。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整理(一)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整理(一)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整理(一)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

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

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

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

长:cháng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

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

文言(一)

文言(一)

文言文(一)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2分)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
3.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整理21 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作者:陶渊明(东晋),又名潜,字元亮。

二、重点实词缘.溪行:沿着,顺着渔人甚.异之:很,非常。

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欲穷..其林:欲:想要。

穷:穷尽。

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光线充足、明亮。

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

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总意)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

才.通人才:副词,仅仅,刚刚。

土地平旷..平:平:平坦。

旷:宽阔。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着:着:穿着。

悉: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

并.怡然自乐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大:很,非常。

问所从来..从来:从……地方来。

具.答之具:都。

要(yāo):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咸:副词,都,全问讯:探问消息。

邑人:同乡的人。

乡邻。

不复.出焉复:再,又。

间隔:隔离不通音讯。

断绝了关系。

问今.是何世:现在。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延至:邀请到。

延,邀请。

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详细、具体。

停.数日,辞.去:停:住。

辞去:辞别离开。

语(yù):向……人说,告诉。

云:说。

不足:不必,不值得。

扶:沿着、顺着。

向:从前,旧。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

志:动词,作标记。

及:到了。

诣:到,拜访。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

如此,判断句,像这样。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所志,所做的标记。

志:做的标记。

遂:终于。

复:又,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欣然:高高兴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寻:随即,不久。

未果:没有实现。

果:理想实现。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这里是访求的意思。

津:渡口三、重要虚词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3)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乃(1)见渔人,乃大惊: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4)得其船:自己的(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四、多词一义(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具.答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五、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六、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七、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八、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

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

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

(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

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

“之”代“渔人”。

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九、文章主题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22 短文两篇《陋室铭》一、文学常识作者:刘禹锡(唐)二、重点实词(1)在: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3)灵:神奇,灵验,这里作动词,显现灵验。

(4)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

(6)上:长上(7)入:映入(8)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学识渊博的学者。

鸿:通“洪”,大。

儒:有学问的人。

(9)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调:弹奏(11)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音乐。

(12)乱耳:使耳朵扰乱(使动用法)。

乱:使……扰乱。

(13)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三、重点句式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全句意为“有何陋”。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文章主题: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爱莲说》一、文学常识作者:周敦颐(北宋)二、重点实词可:值得。

蕃:多独:只,唯独。

自:自从予(yú):我。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妖艳通:空。

直:挺立。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鲜(xiǎn):少。

闻:听说。

宜:应当。

众:多。

二、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香远益清三、重点虚词之:1.相当于“的”。

(1)水路草木之花(2)花之隐逸者、花之君子者、花之富贵者(3)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2.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表转折,但是、却(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四、特殊句式【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濯清涟而不妖(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五、本文主题作者借助莲的形象含蓄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表达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