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整理归纳终结
文言文整理归纳终结

文言文整理归纳终结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文言文一直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先秦诸子的深邃思想,到唐宋八大家的文采飞扬,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对于文言文的整理归纳也逐渐走向了一个终结的阶段。
回顾过去,我们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从最初的字词释义、语法结构,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我们曾经为了一个生僻字的读音和释义而绞尽脑汁,为了理解古人的行文逻辑而反复琢磨。
还记得那些早读课上,教室里回荡着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之乎者也”的韵味仿佛还在耳边。
但是,为什么说文言文的整理归纳走向了终结呢?首先,从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需要平衡语文、数学、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
文言文作为一种相对古老和复杂的语言形式,其在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减少。
这并不意味着文言文不再重要,而是教育部门在权衡各种因素后做出的调整。
其次,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对文言文的地位产生了影响。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
白话文以其通俗易懂、表达直接的特点,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
文言文由于其语言的晦涩和理解的难度,在日常交流和现代社会的应用中逐渐边缘化。
再者,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求出发,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往往是一种负担。
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产生共鸣。
这也导致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文言文整理归纳的终结而忽视它的价值。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能够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虽然文言文在教育中的比重减少,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传承和弘扬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比如,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开展文言文阅读活动、举办文化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最后总结

82治乱:7 日薄西山:88秩:89却敌、却馈、却与小姑别: 90靡有朝矣、望风披靡: 91吾其还也、其皆出于 此乎、其孰能讥之乎、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92向 使: 93故事:94徒、空、坐:95徒、特、第、顾、 但、唯、直: 96、庸、岂、孰、何、盍、曷、胡、 安、焉、乌、恶、宁、奚:97、无以、有以:98 乘城、乘风:99、孰与:100:诚、信、良有以也
82、太平、乱世;83写文章;84、通课,赋税、考核;85、因为、 因…获罪、获罪;86、考核官员的成绩,最,最好,殿、最下等; 87、迫近;88、官阶、俸禄;89、击退、拒绝、退出来;90、没 有、倒下;91、还是、大概、难道、一定;92、假使;93、旧例; 94、白白地;95、只;96、哪里、怎么、什么、为什么;97、没 有…的办法、有…的办法;98、登上、趁着、凭借;99、和…相比, 哪一个更;100、确实、如果、确实、确实有原因
1爱: 2按、案: 3鞠、鞫: 4拜、除:5领: 6丁 艰 、遭 忧 7假、权、行、摄、守、署:8迁、 擢、陟 : 9:移、徙、转 10病水: 11疾之: 12 次、屯: 13酒课、劝课、考课守宰:14过、造、 顾、幸、诣、谒: 15权、聊、姑、且:16淫、羡: 17卒然: 18卒、竟: 19不报:20存故人: 21贷: 22逮、及、迨、比: 23比: 24 趣 : 25劳:26 德我: 27典,知、主、司:28鄙
29文不加点: 30不刊之论: 31厘正: 32多其行: 33舅夺母志、夺情: 34阿谀奉承、阿有罪:35矜 伐:36、矜悯:37干暴、干请: 38格物致知: 39更匈奴中、更始、少不更事: 40:购千金 41 恨:42羁留: 43岁俭、歉、凶:44简拔:45捐背、 捐不急之官: 46克敌、不克蒙其泽: 47离秦之酷: 48被灾者: 49榜掠: 50掠: 51逆击:52邀击: 53罢极: 54属、值、会、适:55寝: 56穷: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为了帮助大家更好更高效的记忆文言文词语,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的归纳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的归纳总结《鸿门宴》知识点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3、臣之不敢倍德:倍——背,背叛;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隔阂,嫌隙;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二、词类活用1、沛公欲王关中:王:大王——称王;2、范增数目:目:眼睛——使眼色;3、道芷阳间行:道:道路——取道;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5、吾得兄事之: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6、常以身翼蔽:翼:翅膀——像翅膀一样;7、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8、日夜望将军至: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9、臣活之:活:使……活;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从;11、素善留侯张良:善:善良——交好、友好;1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三、一词多义(一)虚词“为”1、用作动词音wéi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使子婴为相表观点: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表判断;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用作介词表被动;为所/为……所音wéi若属皆且为所虏表原因、涉及对象音wèi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3、用作助词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音wéi何辞为?(二)虚词“因”1、动词: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2、名词:原因、缘由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表原因,因为,由于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4、介词:凭借、条件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着、趁机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三)虚词“而”1、表目的:来,用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表转折:但,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3、表修饰:(地,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4、表修饰:(地,着)项王按剑而跽曰5、表递进: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劳苦而功高如此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拨剑切而啖之(四)实词1、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抬起;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动词,举荐,推荐范进中举:名词,科举考试制度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攻克,占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全、尽2、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动词,谢罪、道歉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动词,道歉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动词,辞别阿母谢媒人动词,推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动词,劝诫四、重点句式(一)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1)籍何以至此;2)沛公安在?3)大王来何操?4)客何为者?(常见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胡)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文言文实词1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妻子。
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12 一词多义本义:指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1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说”通“悦”。
近音通假:如“亡”通“无”。
形似通假:如“诎”通“屈”。
二、文言文虚词21 之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作助词: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作动词:“到……去”。
22 而表并列:“和”“又”。
表承接:“就”“接着”。
表转折:“却”“但是”。
表修饰:“地”“着”。
表递进:“而且”。
23 以作介词:“用”“凭借”“按照”等。
作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表结果,“以致”。
作动词:“认为”。
三、文言文句式31 判断句“……者,……也”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式:如“夫战,勇气也”。
“……者,……”式:如“粟者,民之所种”。
用“乃”“则”“即”“皆”“为”等表判断。
32 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用“之”“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中心词+数量词。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以……”后置。
33 省略句省略主语: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省略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
四、文言文词类活用4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意为“用箕畚”。
名词的使动用法:如“汗牛充栋”中的“汗”,意为“使……出汗”。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一、通假字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人。
(: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登高而招(4)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郯子之徒(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5篇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5篇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1)名词用作动词晋军函陵(驻军)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填然鼓之(击鼓,敲起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东面而视(面对)履而制六合(登上)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以绳系)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籍吏民(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以目示意)道芷阳间行(取道)刑人如恐不胜(处罚)(2)名词用作状语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必庙礼之(在庙堂上)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秋水时至(按季节,随着时令)顺流而东行(向东)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对内)天下云集响应(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头发上指(向上).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常)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文言文总结(实用6篇)

文言文总结第1篇【《劝学》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二、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如:用心一也9.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如:蟹六跪而二螯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如:非蛇鳝之无可寄托者。
文言文总结第2篇一词xxx1、望: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2、长: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3、然: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②何为xxx也(这样,代词)4、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5、白:①白露xxx(白色的,形容词)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6、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②歌曰(歌词,名词)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7、如:①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②如怨如慕(副词,像)文言文总结第3篇1、xxx说乎:通“悦”,愉快。
2、罔(wǎng):通“惘”,迷惑。
3、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整理归纳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某些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不属于它的
语法功能,相应的具有了新的意义,甚至改变了音调,这
种用词的特殊现象,我们叫它词类活用。
【课本例子】公将鼓之。
(《左传·庄公十年》)
乃使从者衣褐”(《史记·廉蔺列传》)关键词释义:鼓”这个名词,在这个句子里没做主语或宾语,却副词“将”的修饰,做了它不该做的谓语,并且也有了“击鼓”的意义,因此,我们说“鼓”这个名词活用做动词了。
又如“乃使从者衣褐”(《史记·廉蔺列传》),“衣”是名词,却在这个句子中带了宾语,做了谓语,有了“穿”的意思声调也有一声变为四声,那么,这个“衣”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了。
二、辨析词类活用的条件
1、注意这个词的位置变化。
2、注意这个词的功能变化。
3、注意这个词的前后环境变化
然后灵活的根据语境,就完成了词类活用
当然活用,简单变换形态不行,请参照下述三种活用
使动(使··)、意动(认为··)和为动(为··
三.课本例句
使动
(一)名词活用为使动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动用法。
使……称王。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
1.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
使……吃惊)《滕王阁序》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1
1.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意动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
1.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
为动
(一)动词活用为为动词
1.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
普通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二).名词作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表时间:“在早上”“到
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三).形容词作动词
1.火尚足以明也(“明”用作动词:照明)《游褒禅山记》
情景
不同情景词的意思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各种上述活用也就出现,掌握情景下惯用翻译词,对翻译有益。
1.论事议政类
【真题回顾】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
薪以图内治。
关键词释义:贤否杂糅:有德才的人和无德才的人混合在一起。
浇浮 :浇薄虚浮内治:安定太平
【真题回顾】且与公行无爽,但恐浸以成俗,此政之大弊也。
关键词释义:公行:公开行动爽:错误,差失浸:逐渐
【真题回顾】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赂,继缘二帅贪固威权。
关键词释义:推:推究,推求缘:因为
【真题回顾】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
关键词释义:乱常:扰乱常理亡:垮台,败逃
【课本寻根《伶官传序》】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抑或本其成败之际;逸豫可以亡身;积于忽微。
(原=本:推其根本)忽微:微小的事逸豫:安乐
总结:议事议政,有议论历史数理,议论国家政策,下面是一
些议事议政类常见的词语
风、化:教育感化论:研究治:治理得好;惩处
乱:动乱,不太平平,泰:安定乖方:违背常理
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
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党,若,假使,则也可以表示推测)
2.军旅之事
【真题回顾】寻从上柱国于翼率众数万,自三鸦道以伐陈,克陈十九城而还.
关键词释义:率:带领伐:讨伐克:攻克
【真题回顾】从国荃乘胜下沿江各城隘
关键词释义:从:跟随下:攻占
【真题回顾】会契丹南侵,次于澶州
关键词释义:次:驻扎
【课本寻根《过秦论】追亡逐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亡:逃跑这里指逃跑的人,逃兵追,逐:追击叩:打开
延:引敌入城
总结:军旅之事,涉及范围广。
下面是一些军旅之事常用类词语
兵:兵器。
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怀辑:怀集;招来部曲:私家军队。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掎摭:牵制
军旅:指军队,引申为指有关军队及军队作战的事情
寇:劫掠,入侵据:抵挡,占据,盘踞质:作人质;
抵押
3.司狱法案
【真题回顾】隐甫执故事,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
之厨院
关键词释义:执故事:按照旧例废掘:废除狱:牢狱(有时指案件)
系:关在
【真题回顾】俄械琮等百余人至,帝亲鞫问,尽得其情,既各伏辜。
关键词释义:械:捆绑鞫问:审讯情:案情伏辜:服罪
【真题回顾】转运使掎摭郡县,苛束官吏,人不得骋其材,宜
稍宽假,不为改者绳治之。
关键词释义:宽假:宽贷;宽恕绳治:制裁;惩办
【真题回顾】今盗贼慢法;再思···并受制考按其狱。
关键词释义: 慢:怠慢,轻视按:审理,考察
总结:司狱法规,涉及范围广。
下面是一些司狱法规常用类词语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考察官吏秩:官吏的俸禄,
僭:超越本分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按:追究,考察,调查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
省,蠲(juan一声):减免执:捉拿典:主持
抄没:查抄家产、籍没入官劾:举报,检举,揭发
输:缴纳(贡品或赋税)当:判刑,判罪。
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君君臣臣
与皇帝有关的:践祚登基(登上皇位),(驾)幸(到)、对
策轮对(古代以对答形式考试的一种文体)、奏、表、疏
与京城有关的:禁中(帝王所居宫内,也做禁内)
京畿(国都和国都周围的地方)
表说话的: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表暗中的:阴、间、密表诬陷的:中、谮、诬
表揭发的:劾、讦、揭、擿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其他:忤:违反,抵触。
牾:逆。
下车:刚上任、刚到任
用事:掌权,主管。
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人物品性(李梦微的)
【真题回顾】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少秉清操
关键词释义:慷慨:胸怀大志,有远大谋略
清操:高尚的节操
总结:人物品性,涉及范围广。
下面是一些人物品性常用类词语
器度,器局:才能和气度学行:学问和品行任侠:行侠仗义,见义勇为
轻侠:为人轻生重义,急人之难敦睦:敦厚和睦
清慎:清廉慎重谨厚:谨慎忠厚雅量:宽宏的度量
雅望:美好的名声清素:清廉雅言:正确的言论蚩妄:愚昧无知
翦翦:心胸狭隘谠言:正直的言论耿介:正直,孤高
骨鲠:正直墨:贪污矜:庄重,夸耀谲:欺诈,诡诈情感色彩的词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忿:愤怒,怨恨。
侧目:害怕
恚:恨、怒。
衔:怨恨憾:怨恨,不满意
附录: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
“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
“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