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历史整体备课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整体备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历史教训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尊重和理解。
4. 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学科的兴趣和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2. 世界近现代史3. 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4. 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
2. 理解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结合启发式教学法。
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知识。
4. 案例分析和历史故事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故事来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并分析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教训。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和交流。
4. 演示: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讨论,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六、课时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保证教学过程的顺畅和有效。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作业考查评价:通过布置和批改作业、考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3. 课程评估:定期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反思针对每次教学,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学质量。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者赞扬他的志向,这位历史人物
是谁?
2. 他一生经历了两次具有重大的战
争,这两次战争有什么共同的特
点?结果对他来说截然相反,写
出这两次战争的名称和结果。
3. 分析两次战争的影响。
探究
课堂小结: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与三国鼎立有何关系
3,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背景。
以谈话的
2、引出“三国”概念。 方 式 导
新课
3,提出本课的学习任务。 入。
看课文,填表格
战 争 时间 人物 结果
名称
官渡
预
之战
习 赤壁
之战
国家 建 立 建 立 都城
时间 者
思考
魏
蜀
吴
看书,笔记勾画 填空
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
议 讲
师生 互动
课堂
问题探究
结合课文内容,小组讨论:
败说明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 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Biblioteka 思 考 ,畅怎样借鉴作用?
条件和主观原因,提高学生 所 欲 言 ,
4, 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导致了什么 分析历史现象,达到“读史 培 养 学 生
结果?
明志”的目的。
的表达和
5, 三国建立之后,都采取了怎样的 3,发展国力的目的是想统 归 纳 能
措施来发展国力的?其目的是什 一天下,到底是谁统一了天 力。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 集体备课时间:11 月 26 日
个人授课时间: 11 月 28 日
课 题: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建议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执 笔:
曹峥嵘 , 张俊
课标呈现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充分分析事件成败的原因和对人物进行正确评价。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备课思路: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中很重要的一课,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1、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分别确定为: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包括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的经过;《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从原因上来看,应该从当时英国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的分析,概括出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苏格兰人民起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也就是直接原因。
3、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
教学中,教师应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多次的反复,最终才取得革命的成功。
4、教学方法采用区教研室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
首先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的影响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课所讲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教师讲解应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预习情况有重点的讲解,体现有针对性,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面面俱到。
师生共同探究是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中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精彩环节,教师应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总结历史结论的能力。
上历史第21课

1、王羲之书法特点。 2、顾恺之的作品及特点。 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佛教的盛行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石窟艺术包含的内容。
教学 过程
导
入 新 课
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
农田水利学家、文学家所重视。
三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让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 概括《齐民要术》的内
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 容及评价。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齐民要术》是
一部承上启下的农学著作?要求学生结合教材
正文与小字进行回答。
他们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题,并将自主学习里所
2、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制成如下表格(见 涉及的知识点从教材上
课堂小结)
勾画出来并作好批注。
二次 备课
一、 祖冲之与圆周率
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
教师重点讲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 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概
推算圆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把圆周率推算到 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
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知识方面: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
《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能力方面: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
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杰出的
写出综合性地理学专著。以水道系统为
地 理 学 《 水 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
上历史第14课

学生阅读教材,完 成自主学习所涉及的问 题,并将自主学习里所 涉及的知识点从教材上
二次 备课
激趣 导入
着力 培养 学生 的阅 读习 惯。这 需要 反复 地强 调。
勾画出来并作好批注。
有问有答,为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或简单或复杂
学生进一步阅读教
议
的问题喝彩!
材,前后左右分组讨论
问题预设:
并尝试着提疑质惑。提
讲
1、 匈 奴 族 在 我国 古 代 历史上 做 出 了 哪些 贡 出的问题可以是自己不
师
献?
生
2、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懂的、有疑惑的地方, 也可以是对自己感兴趣
互
3、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有什么意义?
的知识设计的问题。
动
4、 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
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
课
么?
堂
你怎么认识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
探 究
5、班超对西域的管辖。
教学 过程
导
入 新 课
预
习 思 考
江夏区中学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诗、句赏析:
1、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以《长江学案》上的自主学习为蓝本,让学生 带着问题走向教材。 具体问题见《长江学案》P39 业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
江夏区中学历史学科课时集人授课时间:
编号:
编制人 何育华 审定人 胡宜桐 总第 17 学时 授课时间
课 题 第 14 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课型
新授课
课标呈现
教学 目标
上历史第10课

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的必要性;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焚书坑儒
三、修建长城和开发边疆
请学生看书回答: 什么是"焚书坑儒",秦 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 果怎么样?
放到 下节 课诛 暴秦 后一
1.秦长城的修建
起讲。
秦把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
再向东西延伸,使其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
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时间? 2、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 施?(注意分类归纳) 3、秦朝的疆域东南西北各到达了哪里?
1、 看书,笔记勾画 2、 填空《长江学案》
自主学习部分
直接 以谈 话的 方式
4、秦朝的建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导入。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纸 说 说
3、原因:
4、意义: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创立
2、经济:统一
3、文化:统一、 4、思想: 5、军事:
三、秦朝的历史作用
长江全能学案:
C 组:“自主学习”部分 B 组:“自主学习”+“课时作业”部分 A 组:“自主学习”+“互动探究”+“课时作业”部分
1、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完成表格:
3、秦朝是被谁灭亡的呢?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1.秦灭六国(前 230--前 221 年)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
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 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学生 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 处吗? (学生回答:略)
你眼 中的 秦始 皇。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 提问:秦的统一有什么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互
动
课
堂
探
究
重视农业 ③提倡节俭 ④以德
化民。 4. “文景之治”的表现: 请同学口述“文景之治”的表现。 教师小结: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 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的基础上的,而汉初的休养生息 政策的实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 条件下开始的。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 [学生回答]一、汉初分封的诸 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二、西 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 很活跃,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教师补充]除上述两点之外, 还有匈奴仍然威胁北部边境,商 人势力开始膨胀。 2. 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 是否具备?如具备,主客观条件 各是什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 下。 [学生回答]汉武帝雄才大略、 重用人才是主观条件;客观条件 是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加强中央 集权提供了物质条件。 3.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 些措施? [学生回答]政治上:为加强中 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 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 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使 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又找借 口一次就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 思想上: 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 “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 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辩论会:汉武帝是功大于过还是 大功大于过?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组,展开辩论, 各代表一方的观点。教师引导学 生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人 物,学会“论从史出” 。 教师可结合毛泽东的评价,肯定 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实现了政治 上、思想上的经济、军事的大一 统,不愧为一代杰出人物,虽然 晚年他也犯了一系列的过错,连 年穷兵黩武,加重赋税,给人民 带来灾难,但是功大于过,仍要 对他持有肯定态度。 如果时 间不够, 辩论会 可另行 安排时 间。 学生可结合“动脑筋”关于董仲 舒下马陵一事探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利弊。
上历史第7课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编演历史剧“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的品质。
我国现在正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我们应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国家改革做出贡献。
预习思考1.说出铁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的时间?意义?2.记住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结合《都江堰示意图》分析它的作用吗?3.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
4.结合《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分析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及产生的作用?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议讲师生互动课堂探究(一)、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二)、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出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等生产工具的图片,指导学生结合发展历程,分析由此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结合61页李冰石像和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产生的作用?3.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②教师出示下列图片,重点点拨,分析:③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经济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
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
4.结合39页动脑筋,讨论一下: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商鞅变法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标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石器木棒→青铜器→铁农具、牛耕出现→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推广共同得出启示:生产工具不断进步,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目
学 标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 历史的基本功。 情感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 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A 等生《长江全能学案》全部练习: B 等生 置
板
书
设
计
(东汉的统治不必展开讲述)
教 反 学 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授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注
也可借 用课本 导入框 刘邦论 汉胜楚 败原因 导入。
结合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说明: 上节课我们学 习了《秦王扫六合》一 学生回答:你了解秦皇、汉武哪些历史 功绩? 引导学生看课本汉武帝插图, 产生直观 印象; 课,认识了千古一帝秦始皇,毛泽东的 《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 输文采” ,在历史上和他并称的帝王还 有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今天,我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授课教学设计
课 课 题: 型: 第 12 课
新授课
大一统的汉朝 执 笔:
朱四祥
课标呈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知识目标: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 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
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 安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作为主 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4.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教师重点强调:经过汉武帝的大 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也进入它的第一个 鼎盛期。 ) 三。东汉的统治 [教师引导]同学们,大一统的 汉朝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 那么东汉的历史是怎样发展的? [教师梳理] 1. 西汉后期,朝政 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 动荡不安。公元 9 年,王莽夺取 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 在农民起义推翻莽新政权的过 程中,西汉皇族刘秀发展了自己 的势力,公元 25 年在洛阳称帝。 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可以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主 题歌《最后的倾诉》 ,加深对汉武 顿吏治,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帝的认识。 被史家誉为光武中兴。 3. 刘秀在位期间,轻徭薄赋,整 4. 在东汉中期后,出现了外戚和 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朝政更加 黑暗。最终东汉政权在农民战争 的打击下,名存实亡。 对于东汉衰落的原因可结合课文 诸葛亮《出师表》 “亲贤臣,远小 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 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简 述。
互
动
课
堂
探
究
重视农业 ③提倡节俭 ④以德
化民。 4. “文景之治”的表现: 请同学口述“文景之治”的表现。 教师小结: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 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的基础上的,而汉初的休养生息 政策的实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 条件下开始的。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 [学生回答]一、汉初分封的诸 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二、西 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 很活跃,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教师补充]除上述两点之外, 还有匈奴仍然威胁北部边境,商 人势力开始膨胀。 2. 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 是否具备?如具备,主客观条件 各是什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 下。 [学生回答]汉武帝雄才大略、 重用人才是主观条件;客观条件 是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加强中央 集权提供了物质条件。 3.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 些措施? [学生回答]政治上:为加强中 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 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 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使 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又找借 口一次就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 思想上: 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 “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 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辩论会:汉武帝是功大于过还是 大功大于过?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组,展开辩论, 各代表一方的观点。教师引导学 生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人 物,学会“论从史出” 。 教师可结合毛泽东的评价,肯定 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实现了政治 上、思想上的经济、军事的大一 统,不愧为一代杰出人物,虽然 晚年他也犯了一系列的过错,连 年穷兵黩武,加重赋税,给人民 带来灾难,但是功大于过,仍要 对他持有肯定态度。 如果时 间不够, 辩论会 可另行 安排时 间。 学生可结合“动脑筋”关于董仲 舒下马陵一事探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利弊。
预习题 使用投 影仪 (或 者抄在 小黑板 上展示)
议 讲
师 生
1.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济萧 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 2.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 [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 农民战争的破坏以及楚汉战争的 破坏。 3. 了解一下汉朝的统治者是怎样 克服这种困难的?采取了哪些措 施? [学生回答]汉高祖和他的后继 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 教训, 采取措施: ①轻徭薄赋 ② 结合“动脑筋”关于“汉文帝陵 的修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书 中插图,联系课外中的一些知识, 增强感受。 明确:秦始皇陵规模巨大,里面 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预 修陵墓,要求从简,只要陶瓦作 装饰。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生自由发 言,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 法。
导
入
新
课
将步入大汉的历史。
预
习
思
考
学生预习,完成填空题: 1、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 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 统一货币) 2、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汉景 帝)两个皇帝。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预习练 3、 史书记载: 主父偃说上曰: “愿 习。 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文中的“上”指 的是(汉武帝) 。 4、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本目的是 (加强中央集权) 5、 从战国 “百家争鸣” 到西汉 “独 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 加强思想控制) 。 6、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 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 有了基本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 源于(儒家思想) 。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议的是(董仲舒) 。 一、文景之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用具
汉武帝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
1.投影仪。2.相关历史图片。3.收录机。
课 小
堂 结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及措施; 2 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2.措施:①政治上;②思想上; 3 结果; 三、东汉的统治 1、西汉灭亡于 9 年; 2、东汉建立于 25 年,定都洛阳,建立者刘秀; 3、光武中兴; 4、东汉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