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指南—甜饮料是致白领脂肪肝新元凶

合集下载

糖吃多了危害大?真相远超出你的想象

糖吃多了危害大?真相远超出你的想象

糖吃多了危害大?真相远超出你的想象作者:明月来源:《分忧》2018年第05期不久前网上有一篇文章,从一段尘封了50年的秘密开始。

50 年前,美国是所有发达国家中“饮食最不健康”的,高糖、高脂、高热量是美国人的饮食特色,这也导致美国肥胖、冠心病、糖尿病高发。

为了维持庞大的糖工业帝国的市场销售,从20世纪 60 年代开始,各大糖业巨头组织的糖业协会就利用自己的“金钱”影响力,不断对营养学专家进行渗透。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让顶级营养学专家在顶级杂志上刊登“糖无害”的观点,于是他们找到了哈佛医学院的几名教授,和医学领域最牛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当时每名教授收到了相当于现在5万美元的商业贿赂,于是他们在之后的几十年都在为糖工业摇旗呐喊。

50年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糖遭受病痛,仅在 2012 年,美国就有702308例心血管及代谢疾病相关的死亡,其中已被证明有10.8% 的冠心病死亡及 14.8% 的糖尿病死亡与含糖饮料相关。

真相在 2010 年才被发现,并在不久前被发布出来。

糖到底有哪些危害?有临床研究发现,如果把饮食中的饱和脂肪酸代替以相同能量的糖(蔗糖或果葡糖浆,含糖饮料常用添加物),会发现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这些变化都与冠心病风险增加相关。

一项纳入十七多万人的研究探讨了含糖饮料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者发现,每天多喝1份含糖饮料(1 份=330 毫升,大约一听饮料),冠心病的风险就增加16%,喝得越多,风险越高。

看来,糖吃多了真的会“伤心”。

除此之外,食糖过量还有如下危害——1. 可引发肥胖糖类物质在人体内能以2到5倍的速度转化成脂肪。

也就是说,糖可以直接转化为脂肪。

此外,人体摄入的果糖类物质通过肝脏代谢,过量使用容易导致脂肪肝。

另一方面,食糖过量还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最终患上2型糖尿病,这是一种终身疾病。

2. 影响人的心情少量糖可帮助人体合成血清素,让人释放好心情,但若是过量食用则可能导致抑郁和焦虑。

食品安全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食品安全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食品安全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关于食品安全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我们在学习上得到收获,有这样的时机,可以好好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食品安全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仅供参考期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食品安全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1二十一世纪,科学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可就在最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却在不断产生,近几年的“多宝鱼致癌”“苏丹红”“问题奶粉”“病虫橘”。

事件,令人闻风丧胆。

人人都期盼食品得到保证。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们的饮食得不到保证,何以来谈健康话题,一句顺口溜这样说:“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

”不知道,我们还能吃什么,摆在眼前的菜,你敢不敢吃。

怕里面有农药残留物,有虫子。

人心惶惶而且磨牙切齿,消费者对政府失去信心,对商贩失去信心。

对生产者失去信心,我们竟没想到,我们会为了食品安全而担忧。

那些商贩的良知还在不在,他们为了那几个黑心钱,把自己的人格与道德无情的践踏。

还要问那些生产者们,你们用心何在,有没有想过事情的严重性,把自己商业的信誉毁于一旦。

最后问问政府,一次又一次的让不安全食品流向人群,进入老百姓的口中,难道这没有错吗?一切的一切全因你们而起。

期盼着,食品安全得到保证,但何时才能到达这一目标,除了政府部门加强监督外,也需要消费者们提高食品安全认识,不要随便买路边摊食品,与“三无”产品,更不要轻信广告,俗语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

”更需要那些幕后老板们留点公德心,期望不要为了一时利益,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谁不期盼,能吃上放心的食品,期盼着,等待着。

食品安全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2食品,说的普通一点就是我们每天吃的和喝的。

人的生长发育,健康水平,劳动能力和寿命长短所需要的营养都来源于我们一日三餐中的食品。

食品安全指的就是无毒、无害,符合它该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急性、慢性危害。

—个瞒了50年的骗局:它是癌症元凶比香烟还容易上瘾可你家孩子却天天在吃

—个瞒了50年的骗局:它是癌症元凶比香烟还容易上瘾可你家孩子却天天在吃

—个瞒了50年的骗局:它是癌症元凶,比香烟还容易上瘾!可你家孩子却天天在吃!世卫组织曾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结论:糖的危害,甚于吸烟。

美国权威专家在《自然》杂志上公开提出:糖就像烟草和酒精一样,是一种有潜在危害且容易上瘾的物质,摄入多了如同慢性自杀。

近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Circulation》更是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

一项针对11.8万美国人的34年随访研究显示,饮用含糖饮料越多,早死的风险就越大。

其中女性的几率更是可高达63%,男性则高达29%。

而另一项最新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的研究发现,富含果糖的玉米糖浆会直接促进肿瘤的生长。

而玉米糖浆正是可乐等含糖饮料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这意味着,如果肠道在不知不觉中癌变,而人喝了可乐等含糖饮料,等于在间接“喂食”癌细胞,癌细胞将长得更快!由此可见,含糖饮料的危害,远超你的想象!一段隐瞒了50年的真相,让人们付出了惨痛代价其实,糖的危害,也是最近几年才被挖掘出来的。

为什么以前我们不知道呢?这事还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说起。

那时候,心脏病逐渐成为了美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但是致病原因却迟迟未能查明。

有人说是糖,也有人说是脂肪的原因。

就在大家都拿不定主意的时候,糖研究基金会和糖企先出手了!他们一边买通科学家、专家,让他们发表对糖有利的研究论文,控制舆论。

给糖洗白,转嫁“罪证”、把锅都甩给脂肪。

最有名的就是用5万美金收买哈佛营养学教授Dr. Hegsted。

另一边,围攻那些意见相左的科学家,把这些抨击糖的理论,扼杀在摇篮里。

比如剑桥科学家John Yudkin提出糖才是健康杀手。

于是,他的书被描述为垃圾科学,他的名声被摧毁,职业生涯也毁于一旦。

一时间,所有人都对脂肪唯恐避之不及。

美国公共卫生部也发表声明,鼓励美国人少吃脂肪。

于是,我们常常在商店里看到,低脂酸奶、低脂牛奶、各种零脂肪饮品,而且脂肪含量越低,价位越高。

但是各种添加了糖的加工食品却被打上了“健康”、“全天然”等标签。

营养专家不建议吃的10种食物

营养专家不建议吃的10种食物

营养专家不建议吃的10种食物营养专家一直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而我们的饮食习惯往往是导致许多疾病的根源。

为了保持健康,营养专家通常会建议我们远离一些不利于健康的食物。

接下来,我将介绍营养专家不建议吃的10种食物。

第一种食物是高糖饮料。

这些饮料包括碳酸饮料、果汁和能量饮料等。

高糖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添加糖,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第二种食物是加工肉制品。

肉制品中的添加剂和防腐剂如亚硝酸盐和亚硝酸会与肠道中的细菌反应,产生有害物质,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第三种食物是人工甜味剂。

人工甜味剂可以为食品添加甜味,但它们被认为会破坏健康的概念,导致身体对甜味的依赖性增加,并与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

第四种食物是盐。

高盐摄入与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第五种食物是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加工食品中,包括快餐、饼干和炸薯条等。

摄入反式脂肪会增加患心脏病、中风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第六种食物是加工谷物。

加工谷物通常经过了去壳、精炼和加工等步骤,去除了大部分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

这些食物会导致血糖升高并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第七种食物是垃圾食品。

垃圾食品通常富含高热量、高盐和高糖,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第八种食物是人工色素和添加剂。

这些添加剂被认为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和过敏等问题有关。

第九种食物是饼干和糖果。

这些食物富含精炼糖和加工谷物,摄入过多会增加患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

第十种食物是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通常含有大量的油脂和脂肪,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营养专家建议我们远离高糖饮料、加工肉制品、人工甜味剂、盐、反式脂肪、加工谷物、垃圾食品、人工色素和添加剂、饼干和糖果、油炸食品等10种食物。

通过远离这些食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健康和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而且,我们应该选择更多新鲜的水果、蔬菜、全谷物、瘦肉和健康的脂肪等食物,以获得更多的营养和能量。

健康与营养的心得体会5篇

健康与营养的心得体会5篇

健康与营养的心得体会5篇健康与营养的心得体会篇1?指南》是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整改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是对《纲要》的细化,为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对各年龄段幼儿大致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

它从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方面,分别阐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征。

其中,健康领域中: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指南》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由此提出教学建议的第一条就是成人要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健康的饮食。

这一观点是《指南》的一个新观念。

我觉得很有必要性。

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幼儿正处于逐步形成生活方式的阶段,帮助幼儿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运动的习惯等等),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与健康并会对其今后的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幼儿的早期教育很重要,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点,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自立要求,鼓励幼儿自理、自立。

我们老师和家长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在细读“健康”领域环节,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成人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所以,又那么一句话:能学会“偷懒”的老师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

患了脂肪肝,多吃这10种食物,少吃这8种

患了脂肪肝,多吃这10种食物,少吃这8种

患了脂肪肝,多吃这10种⾷物,少吃这8种脂肪肝,很好理解,就是你的肝脏脂肪太多啦。

肝脏是我们⾝体最⼤的解毒器官,脂肪性肝病会损害肝脏让它没办法正常⼯作。

脂肪肝有两种主要的类型:酒精引起的和⾮酒精性的脂肪性肝病。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最常发肥胖、久坐不动以及爱吃⾼度加⼯⾷品的⼈。

⽣于肥胖、久坐不动以及爱吃⾼度加⼯⾷品吃就占了俩。

这⾥⾯吃就占了俩遵循10+10+8的饮⾷法则~想要预防或者已经患有脂肪肝,在吃这⼀关,我们建议遵循建议吃这10种⾷物1. 鱼脂肪酸,它可以帮助改善肝脏脂肪⽔平和像鲑鱼、沙丁鱼、⾦枪鱼和鳟鱼等都含有丰富的ω-3脂肪酸降低⾝体的炎症反应,对肝脏有好处。

红烧⼤⽐⽬鱼,这种鱼不仅富含ω-3脂肪酸,⽽且它的脂肪含量更低哦。

在家做饭不妨试试红烧⼤⽐⽬鱼当然吃鱼油、坚果(特别是核桃)、亚⿇籽和亚⿇籽油也可以摄⼊这种优质脂肪酸。

2. 橄榄油、葵花籽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它们做菜⽐起那些黄油、起酥油、猪油等要健康许多。

吃太这类植物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多脂肪对肝脏不利,但吃优质油可能有助于减少氧化应激、帮助降低肝酶⽔平和控制体重。

3. ⿊莓、蓝莓、覆盆⼦、蔓越莓浆果类⽔果含有较多的多酚4. 葡萄柚葡萄柚含柚⽪苷,它可以通过减少炎症和保护肝细胞来保护肝脏免受伤害。

5. 葡萄葡萄、葡萄汁和葡萄籽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以减少肝脏中的脂肪堆积并增加燃烧脂肪的酶。

6. 西兰花、菠菜、抱⼦⽢蓝、⽻⾐⽢蓝菠菜、抱⼦⽢蓝和⽻⾐⽢西兰花被证明有助于预防肝脏中脂肪堆积。

多吃深⾊绿叶蔬菜,⽐如菠菜、抱⼦⽢蓝和⽻⾐⽢蓝,也可以帮助减轻体重,毕竟肥胖可是脂肪肝的巨⼤推⼿!7. ⾖腐⼤⾖被称作“植物蛋⽩之王”,⾖制品脂肪含量低、蛋⽩质含量⾼,⽤它来代替部分红⾁代替部分红⾁可减少脂肪在肝脏堆积。

除了⼤⾖,豌⾖也是⼀种很不错的选择~8. 燕麦⽚燕麦⽚属于全⾕物,虽然同样是碳⽔化合物,但是⽐起精⽩⽶⾯,含有更多的纤维。

不仅提供能量,还能帮助维持健康的体重。

“隐形糖”:让你不知不觉吃出一身病

“隐形糖”:让你不知不觉吃出一身病

“隐形糖”:让你不知不觉吃出一身病与30年前相比,中国人的糖摄入量整整上升了5倍。

吃糖多除了引发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外,还会带来骨质疏松、胆结石、视神经炎、阴道炎,甚至是表现为任性、易冲动、易暴躁的“甜食综合征”。

害怕肥胖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女性哪怕吃一块糖、一点甜食都要前后思量,怎么糖的摄入量还是越来越大呢?专家指出,并非甜的食物里才含糖,很多吃着无味,甚至是酸的、咸的食物里,都可能有大量“隐形糖”存在。

专家还提醒,别让“无糖概念“钻了空子,无糖并非就是健康。

与30年前相比,中国人的糖摄入量整整上升了5倍。

有调查显示,2008年每个中国人在这一年里吃下了19.6公斤的糖,相当于每天吃了50克糖。

这一数字让人惊诧,也让人万分不解:生活越来越好,害怕肥胖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哪怕吃一块糖、一点甜食都要前后思量,怎么糖的摄入量还是越来越大呢?原因就是,并非甜的食物里才含糖,很多吃着无味,甚至是酸的、咸的食物里,都可能有大量“隐形糖”存在,这些“隐形糖”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营养学界关注的焦点。

而吃糖多的危害,一点也不亚于吃盐多的危害,除了引发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外,还会带来骨质疏松、胆结石、视神经炎、阴道炎,甚至是表现为任性、易冲动、易暴躁的“甜食综合征”,这些是相当一部分人没想到的。

一份红烧肉竟藏着50克糖,淀粉升高血糖的速度比糖还快加工食品是最大的“隐形糖”藏匿者。

“大部分‘隐形糖’都藏在加工食品和餐馆做的菜里。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很早就开始关注“隐形糖”的危害,她提醒,膨化食品和核桃粉、芝麻糊等速溶糊是加工食品中最大的“隐形糖”藏匿者。

比如雪饼、鲜贝、虾条等膨化食品,因为含油脂少,被不少商家抓住这一点大打健康牌,很多家长也喜欢买给孩子吃。

它们吃起来虽是咸的,但里面含有大量淀粉,却不含任何能抑制血糖上升的膳食纤维。

核桃粉和芝麻糊也是如此,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它们即使磨成粉,加入沸水后也不能搅成糊,厂家一般都会加入淀粉糊精等添加剂让其成糊。

这些健康禁忌你知道吗?

这些健康禁忌你知道吗?

这些健康禁忌你知道吗?很多不正确的行为方式或饮食行为会让你丢失大量的营养素,下面这些习惯你注意了吗?空腹喝牛奶有人喜欢清晨空腹喝杯牛奶就当早餐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很不好。

食物经过了一晚上的消化吸收,胃肠道里几乎空空的了,如果早晨起来空肚子喝牛奶,就使牛奶还未等被机体充分的吸收,就顺着空空的胃肠道排了出去,造成营养的极大浪费。

所以喝牛奶时最好吃些饼干、面包或花卷、馒头之类的碳水化合物,千万不要空腹喝牛奶。

多吃纤维,钙质流失过多的膳食纤维使食物通过肠道速度增加,使钙的吸收率降低;有研究表明:两个成年人的饮食从每顿纤维含量低的精面包改为每顿纤维含量高的粗面包时,钙(镁、锌和磷)随着出现负平衡。

狂吃肉和蛋,导致铁“滚蛋”现在的孩子大都爱吃各种肉类,就是不爱吃蔬菜和水果,家长也认为:只要多吃富含铁锌的肉鱼蛋,蔬菜水果吃不吃无所谓。

结果是:不但孩子的体重蹭蹭地往上“窜”,而且一检查照样患有缺铁性贫血。

因为人们膳食中所摄入的瘦肉、动物内脏、蛋黄中的铁多为三价铁,不易被人体吸收,只有在有维生素C和酸味物质(富含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存在的情况下,转化成二价铁才能被人体充分地吸收和利用。

而维生素C和酸味物质在蔬菜和水果(如猕猴桃、柠檬、鲜枣、酸枣、橘子、草莓、苹果)中含得最多。

如果一味地只吃瘦肉、动物内脏、蛋黄等食物,而不吃或少吃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中的铁质就不能被人体吸收与利用,造成营养的极大浪费,出现缺铁性贫血。

钙磷失衡“赶走”钙钙磷比例失衡是导致目前人们缺钙的元凶。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钙磷比例是2∶1,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过多地摄入碳酸饮料、可乐、咖啡、汉堡包、比萨饼、小麦胚芽、动物肝脏、炸薯条等大量含磷的食物,磷的摄入量往往超过了钙10倍以上,使钙∶磷比例高达1:10~20,钙磷的比例严重失衡,这样,饮食中过多的磷便会拼命地把体内的钙“赶”出体外。

药物导致营养流失大多数使用避孕药的女性朋友可能还不知道避孕药有阻碍维生素B6、B12、叶酸及维生素C的作用,避孕药中的黄体素会阻碍维生素B6的功能,妨碍叶酸的吸收;阿司匹林则会使排出体外的维生素C较正常量增加3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指南—甜饮料是致白领脂肪肝新元凶
最新公布的“中国城市健康调查之白骨精健康状况”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白领中有26.5%患肠胃、肝脏等消化系统疾病。

还有调查显示在城市白领一族所患肝脏疾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较五年前增加了50倍,而且患者越来越年轻化。

脂肪肝发病越来越年轻化
赵女士今年刚30岁就已经是某银行的人事经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整日坐在电脑旁,各类饮料不离手,出门以车代步,很少活动的“白骨精”生活方式。

最近单位组织体检,身材苗条的她竟被查出轻度脂肪肝。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王凤梅介绍说,导致赵女士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就是她多坐少动、爱喝甜味饮料等不良生活习惯。

临床的病人中,这种低龄化的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并不少见。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具有分泌胆汁、储存肝糖原及解毒等重要机能,在各种代谢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脂肪的消化、吸收、(去掉消化吸收)氧化、转化及分泌等过程都离不开肝脏,若因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脂类物质的平衡失调,脂肪在肝细胞内储积,其储积量超过肝重量5%以上,或在组织学上有30%以上肝细胞脂肪化,便可称为脂肪肝。

可乐等甜饮料成为年轻人脂肪肝的元凶
许多白领都喜欢喝可乐等甜饮料,尤其是夏天冰冰凉凉的饮料喝下去真的是很畅快。

但欧美诸多国家研究显示,高果糖摄取已成为肝脏健康隐忧,饮料中的果糖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不受磷酸果糖激酶的控制可以转化为更多合成脂肪需要的甘油。

当果糖摄入量大时,果糖就成为合成脂肪的原料。

研究表明果糖能降低人体内胰岛素的敏感度以及处理脂肪的能力,同时使肝脏的脂肪产生过氧化反应,引发细胞衰亡、肝纤维化等病变。

果糖因其生产成本低而甜度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中。

因此过度摄入甜饮料成为年轻人脂肪肝的元凶。

如何预防脂肪肝?
预防脂肪肝最重要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即使已经患了脂肪肝的人,随着饮食合理化,坚持体育锻炼,如适当进行一些慢步跑、快步走等有氧运动后,在减轻肥胖症状(去掉症状)的同时,肝脏中的脂肪也会随之消退,严重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联合药物治疗。

来自:/html/2010/nxyy_1115/2052.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