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⑴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⑵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专题概述本专题概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丰富多彩,包含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

依据课程标准,把以上内容分成三课时,其中第一课将“衣”、“食”、“住”和习俗风尚放在一起,进行粗线条但有系统地概述;第二课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交通、通信单独提炼出来,进行重点阐释;第三课选择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载体,阐述其影响力。

本专题的各课间存在互补性和交叉性,如第一课的“物质生活”通常指的是衣、食、住、行、用等,而第二课则把“行”单独列出来做更详细地叙述,说明本单元是把“行”作为重点内容介绍的。

第三课“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一课的“习俗风尚”也是精神层面的,但本专题并没有合二为一,主要是为了突出“大众传媒”在中国近现代的演进历程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课时《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第二课时《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重点讲述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情况。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西方的一些先进文明由排斥转而接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高效率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中国近代以来通信手段巨变的集中表现。

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必修2

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必修2

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必修2一、学习目标本单元学习目标在于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这一变迁的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并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一变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概念及原因:通过历史文献的解读和相关学术研究,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定义、分类和主要影响因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通过对于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的学习,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大致历程和主要事件。

3、社会生活变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对于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的学习,理解社会生活变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习方法本单元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献阅读:通过阅读历史文献,了解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

2、案例分析:通过对于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过程和影响。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于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提高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四、学习成果本单元的学习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掌握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分类。

2、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大致历程和主要事件,理解了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了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加深了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

五、学习计划本单元的学习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深入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加深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

2、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更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资料。

第五单元健康地生活单元测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健康生活。

本单元将重点介绍健康生活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实现健康生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掌握维护健康的方法,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答案
(3)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生治活 联 系 在 一 起 。 中 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 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 得个性过渡。
解析答案
123456
3.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 )
A.北京四合院
B.上海石库门里弄
C.山西乔家大院
D.福建土楼
解析答案
123456
4.1872 年 《 申 报 》 报 道 : “ 妇 人 女 子 原 宜 深 藏 闺 阁 , 不 令 轻 见 男 子 之 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 道路,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 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开始走向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重点精讲
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1)这些地区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 思想的影响比较小。 (3)这些地区人员流动性较强,家族、宗教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 比较自由。
归纳总结
深化探究
探究点 婚俗的变化 材料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
1.自由恋爱
3.会亲(即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

2020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 人民版必修2

2020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
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题时空线索串联]
[自我校对]
A.鸦片战争
B.中华人民共和国
C.火车
D.电报
E.互联网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一、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时期历史背景表现
鸦片战争
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
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
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
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
辛亥革命
前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着民主平等色彩的
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落后
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
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
尚未解决
改革开放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
二、近现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发展
三、近现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人民版必修2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教案

人民版必修2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教案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国内政治、经济、思想变革的影响下,中国近现代人们的生活 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1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中国政治运动、经济发展、民主思想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西装、西餐、欧式建筑、汽车等交通工具,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电报、电话、报刊、电影等影响着人们的信息交流,西方礼仪也使中国婚丧嫁娶、社交礼仪 等民俗风情发生变化,这一时期中西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但趋势是逐步近代化。

2、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但受国内政治影响、经济制约和思想束缚, 人们的生活单调、呆板。

3、 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成果渗透人们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信息交流和社 会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中国近现代生活变迁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反映着各阶层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

第一课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知识线索(本课主要讲解的问题整合)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注意它与经济基础、科技水平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联系。

教材解析:、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服饰变化的背景:近代中国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封建传统到向近代化趋势。

2、 近代服饰的变化(1 )男子服饰①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人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③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 )女子服饰① 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 20世纪20年代后,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 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 现代服饰的变化(1 )新中国成立后至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式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布拉吉)为 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 干部服”盛行。

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一、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阶段历史背景表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变化尤其明显中华民国成立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不高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切实关注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全面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原因(1)“欧风美雨”的影响。

(2)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3)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5)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

2.规律(1)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2)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

(3)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4)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特点(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社会生活,因此,受西方的影响明显。

(2)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因此,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3)从空间上看发展不均衡,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较显著的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农村和内地变化缓慢。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4.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

【提分必做】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提分必做】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特点、影响及认识1.趋势: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特点(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社会生活,因此,受西方的影响明显。

(2)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因此,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3)从空间上看发展不均衡,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较显著的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农村和内地变化缓慢。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3.影响(1)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2)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4.认识(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比较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化典例分析 (2016·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 .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 .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 .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题规范]一定考向: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抓关键:“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 三辨选项答案 C题型解读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直接”“最早”“主要影响”“本质”“正确的是”等。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一、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二、全面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原因(1)“欧风美雨”的影响。

(2)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3)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5)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

2.规律(1)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2)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

(3)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4)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特点(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社会生活,因此,受西方的影响明显。

(2)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因此,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3)从空间上看发展不均衡,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较显著的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农村和内地变化缓慢。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4.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5.认识(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典型例题(2018·4月浙江学考)《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第一步:审题干一定考向: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学习总结
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阶段历史背景表现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
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
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中华民国成立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
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
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
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
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不高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实
行改革开放,切实关注民生,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
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特点、影响及认识
1.趋势: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特点
(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社会生活,因此,受西方的影响明显。

(2)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因此,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3)从空间上看发展不均衡,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较显著的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农村和内地变化缓慢。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3.影响
(1)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2)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4.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比较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近代现代
衣穿西装、“断发易服”、中山装、百
姓穿洋衣、洋袜增多
着装从灰蓝色调走向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
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西式糖、烟、
酒、饮料为百姓所接受
1987年解决温饱问题,进一步提
高饮食水平,注重吃好,政府还
实施“菜篮子工程”
住西式住宅增加,官员和商人建造洋房
或中西合璧住宅
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政府还
实施“安居工程”
行轮船
(1)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
(2)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
强垄断局面
发展较快,但20世纪90年代,
因其他交通工具的发展,轮船运
输业开始萎缩
铁路(1)19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诞生(1)铁路运营总里程跃居亚洲第
(2)辛亥革命前夕形成铁路网的基本
格局一、世界第四
(2)机车制造有新突破
公路(1)20世纪初出现汽车
(2)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
建立密集的公路交通网
航空冯如制造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
开始
航线、航班不断增加,中国成为
世界民航大国
典例分析(2016·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解题规范]
一定考向: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抓关键:“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
三辨选项
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项材料描述的仅是个别现象,并不是妇女的普遍选择排除B项男女平等思想在当时并没有深入人心排除
C项材料信息“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体现了政府的态度是限制该
行为,可知当时女性的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
正确
D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法治精神排除
答案 C
题型解读
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直接”“最早”“主要影响”“本质”“正确的是”等。

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

解题技巧
(1)排除法:排除错误的、不够严密的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

(2)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

注意不能“以偏概全”“范围过大”“过于间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