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芦花荡》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芦花荡》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芦花荡》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

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

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2、给加点字注音。

悠.闲()疟.子()寒噤.()吆喝..()蹿.()仄.歪()飒飒..()泅.着()转弯抹.角()张皇.失措()3、解释词语。

能耐:悠闲:央告:吆喝:转弯抹角:4、梳理文章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地点:芦苇塘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

3.再读课文,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为情节展开作铺垫)课文思路。

理清小说的三要素。

二、自主探究1、三读一批注。

2、探究发现。

此二环节课前完成。

3、整理归纳:学生再花几分钟的时间将预习了的知识在脑海中疏理一遍。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做学案的情况。

三、教师总结点评第二课时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

(开端、发展)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叙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的经过。

(高潮、结局)二、探究发现(一)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

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芦花荡》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芦花荡》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版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1.2学习课文中描绘景物的技巧。

1.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课文中描绘景物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

2.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家乡的芦花荡有什么印象?2.课文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堂讲解3.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3.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与景物描写的关系。

4.课堂讨论4.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5.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6.课后作业6.1学生根据所学,进行景物描写创作。

6.2学生将作品至班级群,互相学习、交流。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教学意见和建议。

七、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芦花荡,了解其生态环境。

2.邀请环保专家到校进行环保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附:课文《芦花荡》简介《芦花荡》是孙犁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作者家乡的芦花荡美景,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家乡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情感,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孙犁先生的《芦花荡》,这篇散文不仅语言优美,还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推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学重点: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习难点: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前准备: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1)芦(w i)(2)冀(3)y o子(4)寒(j n)(5)(l ng)角(6)清(shu ng)(7)仄歪(8)蹿(9)莲(p ng)(10)丝(r ng)(11)穿(su )2、掌握下列多音字(1)提:提防提纲(2)疟:疟子疟疾(3)喝:吆喝喝水3、词语积累:(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3、作者简介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八年级《芦花荡》课上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芦花荡》课上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芦花荡【学习目标】1. 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 能流畅地复述故事情节。

3.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了解其作用。

4. 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多重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

她就是:白洋淀。

二、预习检查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1) 作者简介孙犁,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 背景资料本文是“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3)小说知识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的三要素是: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的情节:小说的环境:3. 检查字词和课文诵读情况。

三、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 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故事梗概。

2. 文中有哪些人物?3. 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四、细读课文,问题探究1.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 如果你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二菱的身份,设身处地,把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4. 找出文章开篇揭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句子。

5. 这是一片怎样的芦花荡啊?6. 以上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五、归纳总结,探讨写法和主题1. 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2. 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3. 小组讨论: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4. 作者表现了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的深意是什么?六、拓展延伸小说中,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请用一段文字描述苇塘里的部队生活。

七、达标检测八、作业结合课后练习三,仿写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课《芦花荡》导学案新部编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课《芦花荡》导学案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二芦花荡【学习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教学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

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2、走近作者: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仄.歪()阴惨.()泅.()着飒.飒()悠.闲()2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风云初记》《荷花淀》)。

3.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合作探究】5、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6、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7、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芦 花 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芦 花 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和投身革命的两个女孩以及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并且坚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因为《芦花荡》地体裁是小说,指导学生阅读就必须紧扣小说三要素来进行: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只有透彻地把握了它们,才能挖掘出作品的主题。
四、赏析人物,把握性格。
主要运用朗读、探究、讨论等方法逐层深入地解读人物形象。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提问: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故事主要表现他的什么性格?你是从哪些内容来作出判断的?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所找出的语句。
设计此主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来把握人物性格,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教师补充、归纳、出示投影: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和《芦花荡》已成为广为流传的名篇。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作者文笔婉约而流畅,感情的抒发、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刻画自然能融合在一起,篇篇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的韵致,形成了清新、雅丽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对青年作家很有影响,形成了一个很有实力的作家群体——“荷花淀派”。
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复述法、讨论探究法、品读法、配读法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 2《芦花荡》(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芦花荡》(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课《芦花荡》(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文中“老头子”的形象因其个性鲜明而丰满,在充满神奇色彩的芦花荡的映衬下,尤为奇特。

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3、中招考点:
通过对河南近8年中考试题的分析,作家作品、字音、解释以及对文章大意的归纳概括仍是中招考察的对象。

4、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作家作品、及重点字词等基础知识仍是需牢固掌握的,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多次证明,此部分仍是学生的失分点,需要强化记忆。

而复述故事则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归纳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了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及故事的写作背景;
2、能识记重点字词;
3、能把握故事情节,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作品的方法思路。

(重点)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师课上抽查落实。

针对目标二:师问生答,课后生识记。

针对目标三:师方法引导,生理清文章情节,复述故事。

四、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耐: 央告: 吆喝:
悠闲: 转弯抹角:
三、教师总结点评
4、梳理文章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
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
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
发恨要讨
还血债。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
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学生互相点
队伍。
三、合作探究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 1、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
了伤。
找出本文主人公,并从课文中找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 出作者是怎样刻划人物性格的。
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总结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55-末尾)叙述老头子智斗日 2、深入探讨主人公的典型性格,
了强烈的反响。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 2、练习回顾: 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 指名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 检 查 字 词 自 学 情 况 。 出 示 小 黑 表作。
2 / 12
b.写作背景: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 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 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 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 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 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本鬼子的经过。(高潮、结局)
揣摩作者的组织方法。
老头子是白洋淀的传奇英雄,具
二、探究发现
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和爱憎分明、
(一)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这是抗战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 年代里所有英雄的共性,但是对
么?
属于老头子个性特征的“过于自
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 信与自尊”学生体会不细致。在
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 导学生充分而大胆的发表自己的
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 观点。
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
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4 / 12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
方法刻画人物的?画出来分析
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
言,行动,心理,神态。
第三课时
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 一、导入。
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
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处理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 带学生体会这一点。
话进行概括。
四、展示探究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 学生按课代表分好的题目,按小
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 组进行展示,然后请同学分别进
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 行点评。最后教师总结。重在引
板,指名读。 阅读并复述课文, 把握课文大 意,梳理课文思路。 理清小说的三要素。 二、自主探究 1、三读一批注。
2、给加点字注音。
悠闲(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蹿
()
仄歪( ) 飒飒( ) 泅着(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
3、解释词语。
2、探究发现。 此二环节课前完成。 3、整理归纳:学生再花几分钟的 时间将预习了的知识在脑海中疏 ) 理一遍。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做 学案的情况。
例如:
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
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
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
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
了的鱼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
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
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八年级语文上册 《芦花荡》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1 / 12
课 题
2、《芦花荡》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 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3、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点 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教学难点 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知识链接 搜集有关本文作家作品的资料。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流程
学生 活 动
教师活动
一、练习回顾
第一课时
1、作家作品资料。
a.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 一、导入探究 树勋,河北省××县人。1913 年 4 月 6 日 1、激趣导入:我们热爱和平,反 出生。 1937 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 对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 文化工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 却时有发生。于是,热爱和平的 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 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 曲可歌可泣的乐章。电视剧《小 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 兵张嘎》就是一例。在嘎子的故 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 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 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 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 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 位神奇的老英雄。(板书课题、 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 作者) 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
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
怕 , 他 打 不 着 我 们 ! ”“ 我 没 脸 见
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
明 天 我 叫 他 们 十 个 人 流 血 ! ”“ 为 什 么 不
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
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
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
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
3.再读课文,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3 / 12
明确: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
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
铺垫)
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 一、导入。
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 二、自主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