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芦花荡》导学案三
《芦花荡》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芦花荡》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导入新课:白洋淀位于河北保定境内的安新县。
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
处于冀中平原的腹地。
白洋淀有143个淀泊,被3700多条沟濠连接,淀淀相通,沟濠相连,形成巨大的水上迷宫。
淀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景随时移。
春季,水域清澈,烟波浩淼,芦苇翠绿,一片勃勃生机;夏季,莲菱蒲苇随风摇曳,满淀荷花盛开,湖内白帆点点,使人暑意顿消------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二、简介作者孙犁。
三、介绍小说的有关文体知识。
四、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默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三要素;3、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复述小说的故事梗概。
五、自学指导一:初读小说,正音释词。
六、再读小说,复述故事情节。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和故事的感受说出来。
七、自学指导三:速读小说,划分情节结构第一段(1-8)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介绍了老头子的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外貌、性格特点等);第二段(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
一层(9-19)开端-----护送二层(20-54)发展---受伤三层(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八、课堂检测:1、给下列不同颜色的字注音。
寒噤()仄歪()张皇失措()提防()吆喝()芦花淀()疟子()舀水()2、填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
第二课时一、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导入新课:二、展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中老英雄的性格特征;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3、体会小说富有诗意的语言。
三、自学指导一:快速默读小说,找出文中描写老英雄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分析老英雄的性格特征,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四、自学指导二: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一般作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八年级语文上册 《芦花荡》导学案 新人教版

2.《芦花荡》导学案教学目标:一、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二、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三、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能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人物。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年近六十了,还在芦花荡中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
他曾经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欲知详情,请看课文《芦花荡》。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苇塘(wěi)寒噤(jìn) 疟子(yào) 舀水(yăo) 竹篙(găo)提防(dī)悠闲(yōu)仄歪(zè)阴惨(căn)2.走近作者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孙梨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
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这篇小说主要刻画了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他像青壮年人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自由出没苇塘。
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刻骨仇恨。
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正包含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用竹蒿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表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从苇塘的歌声中还可以想见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乐观豪迈和昂扬斗志。
这一切都能使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二)小组合作1.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阅读时要把握哪些要素?小说。
阅读时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2.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请速读课文,理解情节,全班交流。
全文可分为三个片断: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兵。
4.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
《芦花荡》导学案

举例解释:
-对于情感的深入理解,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字里行间捕捉作者的情感变化,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这种细腻的情感。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教师应通过对比不同文段的例子,帮助学生识别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在信息提炼和整合方面,教师应设计相关练习,如概括段落大意、制作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形成清晰的理解和思考。
-在写作实践方面,教师应提供指导,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手法,难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指导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写作中。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芦花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个地方,让你至今难忘,想要与人分享?”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芦花荡》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美好。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景物描写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芦花荡导学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芦花荡》导学案设计一、《芦花荡》预习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及小说三要素等有关常识。
2、朗读课文,理顺文章内容。
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形象。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1、把握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学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导学内容:1、走进作者:(1)请你通过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有关孙犁的文学常识。
(温馨提示:从作者作品、评价、等方面介绍)(2)根据你的积累设计一道文学常识题,写在下面。
(制成卡片,准备交流检测。
)2、文体知识:你知道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吗?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3、积累词语:(1)读课文,画出你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写在下面。
(2)结合书下注释把你认为很重要的字词写下来。
(温馨提示:从读音、字形、解释几方面来写)(制成卡片,准备交流检测。
)4、自读课文:(要求:自信、流利、有感情。
)5、感知内容:(1)走进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复述故事。
“这是一个…………的故事”(结合下列内容即记叙文六要素来复述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将自己对文中人、事情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芦花荡》探究学案导学目标: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探究教学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导学内容:一、走进人物,探究性格内涵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与品质?找出来分析。
(温馨提示: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请用:“通过第()段中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人”的形式说话,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导学案

3、预习训练
一.给加点字注音
悠闲()疟子()寒噤()吆喝()
蹿()仄歪()飒飒()泅着()
2).本文概括介绍老头子的文字是第段至第段,分别介绍了老头子的及,具有传奇色彩。
3).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和,其中者更具有传奇色彩。
反思建议(我的收获):
导入设计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应该是养老的年龄,可是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2).“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3).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4).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5).“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
得妙,为什么?
6).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4、文中的老英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3、知识网络(板书设计)
训练反馈案
1、片段训练:
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运用心理、动作描写的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导学案人教版

2、芦花荡孙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学习重点: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
学习难点: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使用说明】1、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自主学习。
2、新课交流合作、展示、总结本节知识,完成检测题。
【知识链接】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自主学习】认真预习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1、积累本文生字词。
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给这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合作探究】1、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2、★这篇小说是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3、★★小说为什么不以“老头子”为题而以“芦花荡”为题?【课堂小结】1、★根据小说情节的发展,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复述故事情节。
2、归纳本文主题。
【当堂检测】1、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掌出来。
()②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小船很利害地仄歪了一下。
()③拾起篙,撑了一下。
初二语文导学案 芦花荡

初二语文导学案课题芦花荡学习目标1. 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 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 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课前预习知识链接:1.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他的《白洋淀纪事》为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集结而成,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也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
它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其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把它当作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贴,视其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 小说的三要素:(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初二上册第二课《芦花荡》导学案

初二上册第二课《芦花荡》导学案«芦花荡»导学案【学习目的】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情。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才干。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肉体及文章对立日军民的讴歌,培育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情,感悟其性情中的真善美。
【教学难点】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情中〝过于〞二字。
探求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标题解读: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表达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特性情鲜明的英雄笼统。
走近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作风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束缚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指导下停止战争、土地革新、休息消费、互助协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普遍传达的名篇。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
疟( )子寒噤( ) 仄歪( ) 阴惨( ) 泅( )着飒飒( ) 悠闲( )2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 («风云初记»«荷花淀»)。
3.指出以下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义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欢!自己素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出来,怎样张嘴说话?( )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肉体,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锐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 )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使用班级:1、2班制作人:赵军
第2周3课时总第7课时制作日期:2016-08-26
《芦花荡》导学案三
班级:姓名:学号:日期:得分:
【学习目标】
1.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 把握小说的主题。
【学习重点】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写作背景】
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孙犁的作品风格秀雅、隽永,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作品收在《孙犁文集》中。
本文写于1945年8月。
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展。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敌,保家卫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表现了中华儿女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自学指导:
速读课文,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自学8分钟后展示。
合作探究:
先自主思考3分钟,然后小组讨论、明确:本文通过写“老头子”的传奇故事想要表现什么主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榆林华栋中学初中部语文组倾情奉献
当堂检测:
总分:10分时间:10分钟得分:
一、阅读《荷花淀》片断,回答问题。
(10分)★★
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着()的苇眉子。
苇
眉子(),在她怀里()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
只晓得,每年芦花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
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女人们,在场里院
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A.缠绞又薄又细柔滑修长跳跃
B.缠绕柔滑修长又薄又细蹦跳
C.缠绞柔滑修长又薄又细跳跃
D.缠绕又薄又细柔滑修长跳跃
2.这一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法,用“像……也像……”造一个句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说说你读了《荷花淀》片断以后,对孙犁小说的语言特点的感受。
(2分)(选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长意见:
科目: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使用班级:1、2班制作人:赵军第2周3课时总第7课时制作日期:2016-08-26
学后反思:
参考答案
1.C
2.皎洁的月色、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飘香的荷花。
3.(略)
4.孙犁小说的语言具有清新、雅丽的特点。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