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案设计
《芦花荡》设计教案

《芦花荡》设计教案《芦花荡》设计教案一1、知识:积累生难字词,丰富自己的词汇。
2、能力: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景物)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1教师: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的了解。
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文章《荷花淀》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相关知识;预习课文,积累字词。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吧?里面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没错,就是荆柯刺秦王的故事,荆柯是战国时期燕赵人,为了挽救国家,他毅然前往刺杀秦王,所以,古语有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然而时隔上千年,仍旧在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这种慷慨悲歌的义士精神,一个年龄将近六十的干瘦老人,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下面我们就让我们走进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二、介绍作者情况及故事背景。
(1)作者人生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孙犁不但熟悉白洋淀,而且更熟悉那些在苇塘中坚持抗战的白洋淀英雄人民。
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孙犁文集》共5集。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篇1学习目的: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
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
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
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
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
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
(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二、作者、作品简介1、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2、读幻灯②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三、介绍小说的基本常识。
幻灯③小说的定义及三要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四、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1、文章题为“芦花荡”,前八自然段交代了与芦花荡有关的哪些内容?(学生通读前八段后回答,不清楚时教师做引导分析)明确:⑴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塘。
幻灯④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等分析)⑴人物:①老头子:神奇的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②战士:情绪乐观、信心十足(从“响”字分析)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2、在这样的环境中,“芦花荡”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速读后文简述故事,教师引导总结)幻灯⑤ 开端--护送,发展--受伤,高潮、结局--复仇五、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极富有传奇色彩,你能说说它奇在那里吗?明确:幻灯⑥(1)用强烈的反差渲染。
芦花荡优秀教案6篇

《芦花荡优秀教案》芦花荡优秀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明白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
这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以前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明白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
(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能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描述,我看到了一位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但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个性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个性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但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芦花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测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考虑课后练习,写动身言提纲。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解决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协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三、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导学生整体掌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泾渭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略)五、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示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安全”,这句话充沛表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依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身高兴也使他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沛表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芦花荡》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芦花荡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教学重难点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河北保定的白洋淀吗?白洋淀有“华北明珠” 之称,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风景如画。
在春天,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
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
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
惊天我们要讲的《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白洋淀。
课堂实录一、作者简介【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他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二、了解小说的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7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7篇探究特色篇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预期目的: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篇二导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内容。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会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能把握其性格特点。
3.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4.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风格。
课文初读1.看导语,默读课文,标注课文段落,给课文划分结构。
2.读课文3—5遍,划出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最好是对老头子的精彩描写),做好批注。
3.读完《芦花荡》,文中老头子的形象使你联想到了谁?请把他的故事简要写在下面。
4、你认为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用几个词语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字词精粹1.给加点字注音并且抄写下列词语,写会为止。
悠闲()疟子()寒噤()吆喝()蹿()仄歪()飒飒()泅着()转弯抹角()张皇失措()2.解释词语。
能耐:悠闲:央告:吆喝:转弯抹角:3.词语积累:(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遮掩:遮蔽,遮盖。
(17)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8)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走近文体与作者1.小说的三要素是:、、。
2.《芦花荡》从体裁上来看是,作者是,他是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
《芦花荡》教案优秀3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3篇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目标2、3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
今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曾经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
(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描写,我看到了一位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花荡教案设计
芦花荡教案设计范文
《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
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课前交流(投影一:课题)
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我们初二()班同学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
发言积极、响亮了。
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
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
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
(注意点评,如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
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
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概括故事,整体感知
(投影: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板书学生不会读的字。
可能有:竹篙疟子飒飒
师: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
那好,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告诉同学们全文讲
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引导学生点评。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
复述故事情节时,就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四、赏析人物,深入研读
师: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
结合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投影:议一议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学生一般只分析到老人的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爱国等,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老人性格的另一面。
师:老人身上就没有让大家不喜欢的地方?
(学生思考、分析、交流)
师: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
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
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师小结:课文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作家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各个方面,使他身上具有一种立体美(板书)
同时,这个人物想象并不是完美无缺、高大全;他也有疏忽、也会犯错误,犯了错误也会自责、懊悔、内疚……他就是我们身边一个真实、可爱的.人,具有一种真实美。
(板书)
五:角色体验,说出所想
师:这样一位率真而又个性鲜明的老人,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二菱,你亲眼目睹了老人的英雄行为,你会怎么想呢?把你心中所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投影:说一说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
引导两生交流、点评
六、品味景物,适当延伸
师:老人的形象无处不折射出可贵的人性之美,但我要说:芦花荡美丽景色的映衬使老人的形象更美。
你们同意老师的这个观点吗?
投影:品一品
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
明确: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
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
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
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
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
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
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
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
敌人封锁。
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
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
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
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
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
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
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
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此时投影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风格
七、课堂小结,拓展熏陶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更让我们赞叹不已。
其实,在那个年代,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像这样的英雄又何止一位?
投影:结束语。
从这些英雄的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同学们,老师们,我提议: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这些英雄吧!
下课!
●板书设计
情节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人物立体美真实美
环境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