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芦花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篇1学习目的: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

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

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

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芦花荡优秀教案6篇

芦花荡优秀教案6篇

《芦花荡优秀教案》芦花荡优秀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明白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

这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以前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明白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

(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能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描述,我看到了一位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但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个性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个性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但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芦花荡》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芦花荡》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芦花荡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教学重难点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河北保定的白洋淀吗?白洋淀有“华北明珠” 之称,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风景如画。

在春天,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

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

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

惊天我们要讲的《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白洋淀。

课堂实录一、作者简介【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他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二、了解小说的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7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7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7篇探究特色篇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预期目的: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篇二导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内容。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会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能把握其性格特点。

3.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4.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风格。

课文初读1.看导语,默读课文,标注课文段落,给课文划分结构。

2.读课文3—5遍,划出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最好是对老头子的精彩描写),做好批注。

3.读完《芦花荡》,文中老头子的形象使你联想到了谁?请把他的故事简要写在下面。

4、你认为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用几个词语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字词精粹1.给加点字注音并且抄写下列词语,写会为止。

悠闲()疟子()寒噤()吆喝()蹿()仄歪()飒飒()泅着()转弯抹角()张皇失措()2.解释词语。

能耐:悠闲:央告:吆喝:转弯抹角:3.词语积累:(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遮掩:遮蔽,遮盖。

(17)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8)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走近文体与作者1.小说的三要素是:、、。

2.《芦花荡》从体裁上来看是,作者是,他是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

《芦花荡》教案优秀3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3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3篇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目标2、3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

今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曾经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

(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描写,我看到了一位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课前交流(投影一:课题)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我们初二(1)班同学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

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

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注意点评,如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出示目标,板书课题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概括故事,整体感知(投影:读一读)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板书学生不会读的字。

可能有:竹篙疟子飒飒师: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

那好,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告诉同学们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引导学生点评。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

复述故事情节时,就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四、赏析人物,深入研读师: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投影:议一议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学生一般只分析到老人的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爱国等,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老人性格的另一面。

芦花荡教学设计两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两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芦花荡》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和尊重。

教学重点:理解《芦花荡》的文学价值,掌握其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芦花荡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景。

2. 提问:你们知道芦花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样的背景来写作?二、新课讲解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难句。

2. 教师讲解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4. 小组合作,探讨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

5. 教师总结,强调《芦花荡》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巩固练习1.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内互相讨论,解决练习中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爱国情感。

芦花荡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流利朗读《芦花荡》,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心,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芦花荡》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分析,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对历史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芦花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芦花荡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感受?你们认为这样的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二、新课讲解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小组讨论,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芦花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词语;2.了解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相关知识,体会人物及环境描写妙处;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学会复述故事情节;2.通过人物及环境描写的分析,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央视曾经有一个调查:你幸福吗?今天我也想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你幸福吗?请大家说说心里话。

有的人认为很幸福,有的人觉得不够幸福。

可是,在八十多年前我们的同胞却经历着不幸。

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他们的生命被任意践踏。

然而英勇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他们奋起反抗。

在这一反抗日寇的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就走进《芦花荡》,来结识一位老英雄。

二、出示目标1.积累重点词语;2.了解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相关知识,体会人物及环境描写妙处;3.默读课文,学会复述故事情节;4.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作家作品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些作品,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芦花荡
编写:陆国汉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周建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感知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难点:(1)人物形象;(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疟.子()寒噤.()蹿.()仄.()
拂.晓()地窖.()飒飒
..()白洋淀.()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阴cǎn()转弯mò()角月明风qīng ()张huáng()失措
3.《芦花荡》的作者是,这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
说。

他的小说被称为“”,他着力追求一种诗一般的意境。

4.小说的三要素是、和。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
有、、、和。

二、整体感知课文
5.复述故事。

6.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7.老头子的自信来自哪里?
三、语言品析(合作探究)
8.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的这种
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9.为什么直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10.“苇子还是那么狠狠
..地住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点的字可否
删去?为什么?整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11.老头子真的“张皇失措”吗?
12.为什么写战争,却有“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还有“莲蓬的清香”这种描写?
四、学习反馈
五、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