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

合集下载

简述闻一多诗歌三美的具体含义

简述闻一多诗歌三美的具体含义

简述闻一多诗歌三美的具体含义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诗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他在诗歌创作中强调了三个美的具体含义,即形式美、思想美和情感美。

形式美是指诗歌作品在形式上的美感。

闻一多注重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音韵的运用,他追求诗行的和谐、节奏的流畅,以及音韵的悦耳。

他善于运用诗歌的押韵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诗歌读起来既优美又富有节奏感。

形式美的追求使得闻一多的诗歌具有一种流畅而鲜明的音韵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思想美是指诗歌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闻一多的诗作多涉及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的诗作常常具有启迪性和思想性,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启发。

情感美是指诗歌作品所传达的真挚情感。

闻一多的诗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他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状态。

他的诗歌常常富有情感的张力和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情感美使得闻一多的诗歌具有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情感力量,能够触动人心。

总的来说,闻一多所强调的诗歌的三美,即形式美、思想美和情感美,使得他的诗作在艺术上既有精细的构思与表达,又有思想深刻和情感真挚的内涵,成为中
国现代诗坛的瑰宝。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深刻的思想意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滋养。

闻一多的三美诗论名词解释

闻一多的三美诗论名词解释

闻一多的三美诗论名词解释
三美诗是一首由中国古代词人闻一多创作的优美古典诗作,它借用樱花、芦苇和夏蝉三种自然元素,以自然之美形象化地展现了流逝与静谧的美好之意,栩栩如生地描绘出灵动的气氛和温柔的情思,从而让读者体会其无限的古典之美。

三美诗是闻一多的一套诗歌,它有三个不同的解释。

首先,三美诗是指一个朦胧而模糊的文学形式,包含了短句,韵律,主题和诗风。

它扩展和重新定义了日常语言,提供了一种拟人化的语言,激发了想象,从而揭示了对宇宙和人类的秘密。

其次,三美诗有一种天籁般的美,它邀请诗人和读者一起分享激情的心情,储存美之光的瞬间,让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风景,感受世界的变幻。

最后,三美诗指的是一种巧妙而节制的诗体,可以让诗人们把灵感融入诗句之中,使它们充满美感,呈现出时间的隐喻,让文件中的简短诗句变成深奥的心灵景观,代表着诗人永恒的精神世界。

总之,三美诗是闻一多独到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是一种神秘而虚幻的文学形式,它融合了简短却朴素的文字,有着天籁般的美,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色,以及由极简的诗句构筑出的深刻的意境。

三美 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

三美 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

三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文学评论家闻一多在其著作《诗的格律》中提出。

三美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也称为“格律美”,是指诗歌在形式上所具有的美。

具体来说,“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包括平仄、押韵等要素;“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包括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建筑美”则指的是诗歌的结构和布局,包括章节、段落等组织形式。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整体美感。

三美的提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致力于追求诗歌形式上的完美,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得中国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富有表现力。

同时,三美也对中国现代散文和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许多作家也开始关注作品的形式美和结构美。

浅述闻一多“三美理论”在诗歌创作中的实践

浅述闻一多“三美理论”在诗歌创作中的实践

浅述“三美”理论在新诗创作中的实践摘要:在20世纪20年代新诗创作过于随意散漫,闻一多就此提出“三美”理论,提倡诗歌的创作应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成为当时新月派诗人的理论纲领,并对当时诗人产生巨大影响,新月派诗人和后世的诗人将“三美”理论运用于实践,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

关键词:“三美”理论;闻一多;格律浅述“三美”理论在新诗创作中的实践引言20世纪20年代,受到西方诗歌的影响,早期的白话诗走向“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造成诗歌过度的随意和自我,诗歌界乱象丛生。

在这种情况下,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在1926年5月的《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一、“三美”理论三美理论即指要求诗歌的创作讲究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世上只有节奏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

”从表面上来看,格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属于视觉方面和属于听觉方面的。

这两类其实又当分开来讲,因为他们是息息相关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就没有节的匀齐。

”也就是,闻一多认为,诗的韵脚、音尺、节的匀称句的匀齐构成了诗的节奏,诗的节奏使诗富于音乐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闻一多的所说的格律是区分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的,闻一多所说的格律提出诗人可以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自己创造格律,一首诗可以使用多个韵脚,而不是如中国古典诗歌一般只有固定的格律。

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强调“词藻”的运用和鲜明的色彩感,讲究诗得到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运用具有色彩的词藻,从而实现诗中所描述的画面有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具有画面感,达到诗画相通。

以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

以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

徐志摩诗歌语言艺术——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摘要: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韵律清新、灵动优美、自然飘逸;选词注重色彩运用、感情变化,极具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歌形式精巧灵活,富有变化。

所以诗歌玲珑剔透,浑然天成,将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样就使得诗歌语言的艺术性独具魅力。

关键词:诗歌语言、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相互融合正文: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与斗士于一身的重要人物。

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三美理论”是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来的新诗标准。

他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结构巧妙,情景新颖,感情犹如江南水乡的少女一般柔美、细腻,而又灵动自然。

他的诗歌语言自然飘逸,用词优美清新,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更使得诗歌情景交融,犹如一场绝美的盛宴,使人美不胜收。

茅盾先生更是称他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

同样作为现代诗坛的两大诗人,徐志摩的诗歌是对闻一多先生“三美理论”的具体实践和创新。

下面简单的以个别诗篇简单分析徐志摩诗歌语言中的“三美”具体体现。

一、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

他宣扬格律,认为“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格律可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闻一多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

[2]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了诗的基本动力。

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及其评价

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及其评价

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及其评价
闻一多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他提出了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并作出了深入研究和评价。

新格律诗三美诗论是对唐宋格律诗文化传统的发扬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强调诗歌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闻一多认为,诗歌要追求音韵和谐、字句优美,同时注重形象的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这种注重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特点,使得新格律诗在表达情感和思想内涵上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贴近读者的感受。

其次,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评价是积极的。

他认为新格律诗在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自由的诗歌形式,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

同时,新格律诗能够通过形象和音韵的运用,表达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评价肯定了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推动和发展的作用。

然而,对于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三美诗论也存在一些质疑和批评。

有人认为,新格律诗在强调音韵美和形象美的同时,可能过于注重了技巧和形式,使诗歌的表达变得繁琐和复杂。

另外,一些人也指出,新格律诗在追求个性和创新的同时,可能忽视了传统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规律,导致诗歌的整体效果不够协调。

总结而言,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强调了诗歌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推动了诗歌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尽管存在一些质疑和批评,但新格律诗通过注重个性和创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闻一多倡导新诗应具有的三美

闻一多倡导新诗应具有的三美

闻一多提倡诗歌具备“三美”是哪“三美”?闻一多诗歌创造的"三美"主张指的是: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

闻一多“三美”诗学观概述新格律诗是相对于以严格声律要求的旧体诗而言的具有诗行匀称、韵律鲜明、有规律可寻的现代新诗体。

这种新格律诗以闻一多在诗学论文《诗的格律》里提出新诗创作要达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为标志而深受人们关注,并蔚然成为时代之风尚。

“三美”是人们对闻一多新诗格律理论内涵的简要概括,即指新诗应该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均齐)。

“三美”诗学理论观较好地体现了闻一多建立中国新诗的艺术形式的规范的宗旨。

音乐美一一讲究平仄韵脚,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律感。

绘画美一一选择词藻,符合诗主题的鲜明色彩,富有画面感。

建筑美一一强调节、句,匀称整齐,富有层次结构美。

闻一多三美的新诗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某钟程度上克服、纠正五四运动以来,白话诗过于松散、随意,及散文化顷向。

为中国现代新诗,健康发展,做出特有贡献。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

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三美”诗论《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

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

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浅谈闻一多的三美论

浅谈闻一多的三美论

浅谈闻一多的“三美”诗论、创作实践及对后来创研者的影响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学者。

他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

音乐美则是格律诗理论的核心,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整齐与和谐。

为此,闻一多提出了“音尺”的理论,《死水》,全诗五节二十行,每行均九字(即九个音节),这九个音节均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词结尾。

全诗在变化中保持着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加之双句末尾的“沦”与“羹”,“花”与“霞”,“沫”与“破”的压韵,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亦有音乐般的美感,堪称是格律诗歌体的典范之作绘画美则体现为“词藻”的运用和鲜明的色彩感,讲究诗得到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死水》中绿、白、青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带有鲜丽色彩感的物象,使这首诗错彩漏金、斑斓繁平,另人民目迷五色,从而实现色彩对比,诗画相通。

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在视觉上表现为“豆腐干”状的方块诗,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

《死水》共分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在整齐中抒发了诗人跌宕起伏的思想感情。

老舍茶馆的语言特色《茶馆》的语言特色第一点就是“京味儿十足”。

他有极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尤其是这“北京话”他运用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他戏剧的语言也是来自生活的“活的语言”。

其次,《茶馆》中语言还能体现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点。

《茶馆》中每一个人的身份都能从简单的几句对话中一目了然。

主要人物“王立发”的语言色彩在《茶馆》中始终发生着层次的变化,从年轻时要大干买卖的风趣圆滑到改良不见起色的牢骚不平,再到老年的冷嘲热骂,老舍正是这样通过王立发语言的变化揭示了他的性格和命运的变化。

再次,《茶馆》中的语言充满了幽默、讽刺的色彩。

例如“李三”一出场就埋怨“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字音相同而字义却着改变了,着实的幽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作者:陆仲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1期摘要: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唯美诗人,他倡导的新诗格律理论对中国诗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人们对他的新诗格律理论内涵的简要概括。

余光中《乡愁》的形式十分雅美,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因而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点。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格律;风格;节奏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01-02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由于他追求艺术上的严谨,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特质的同时,吸收了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弗莱契诗歌上的艺术特征而提出并倡导新诗创作要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等特点。

进而以及综合灵活运用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所营造臻致的思想性、艺术性交汇融合的艺术效果。

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些都是诗人在“三美”诗学理论主张下内容与形式高度结合的成功试验。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它不仅以深刻丰富的意象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强烈精神诉求,而且在诗歌形式上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有效地助成了诗歌内在的哀婉情韵。

因此,笔者认为,《乡愁》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观点。

一、余光中《乡愁》的形式美在《乡愁》里,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乡愁》的这些意象情感和主题是通过它独特的诗歌结构形式来体现的。

《乡愁》的形式十分雅美。

主要表现为结构美与音乐美。

结构美,就是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比较和谐对称。

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

但诗人在这对称中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得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音乐美,就是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如“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叠音词在同一位置上的运用,如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此外,“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因而李元洛先生认为“《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此外,鉴于《乡愁》中叠音词如“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处在每节同一位置上而音韵悠长,因而可以视之为词藻美。

如上所述,《乡愁》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韵味,它继承并体现了闻一多新诗格律的“三美”诗学理论观点。

二、闻一多“三美”诗学观概述新格律诗是相对于以严格声律要求的旧体诗而言的具有诗行匀称、韵律鲜明、有规律可寻的现代新诗体。

这种新格律诗以闻一多在诗学论文《诗的格律》里提出新诗创作要达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为标志而深受人们关注,并蔚然成为时代之风尚。

“三美”是人们对闻一多新诗格律理论内涵的简要概括,即指新诗应该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均齐)。

“三美”诗学理论观较好地体现了闻一多建立中国新诗的艺术形式的规范的宗旨。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闻一多《诗的格律》)这里分别简述如下:(一)音乐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它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

(二)绘画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三)建筑的美“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三、闻一多新诗格律“三美”诗学观主张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现代新诗创作日益发展繁荣。

但是,当时人们考虑的只是如何打破旧诗格律的束缚,而且认为打破得越彻底越好,因而导至了新诗形式失范无序的极端散文化的倾向。

即使是诗坛名将郭沫若也在诗歌形式上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认为“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为诗”。

面对新诗形体散漫、节奏杂乱的散文化状况,一些有志于诗体建设的诗人和诗评家开始了对诗体形式的重新思考、探索与追求。

闻一多就是在这方面卓有建树者。

他在《诗的格律》里说:“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这是没有人怀疑过的天经地义。

”“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

”为此,他提出了被人们概括为“三美”的新诗格律理论:音乐美——音节,或称节奏(rhythm),是指诗歌中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语音现象,主要包括语音的长短与强弱等。

它是闻一多新诗格律的核心。

他认为,“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

”“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没有节奏的诗。

”绘画美——词藻,是指诗歌色彩与绘画形象。

它是闻一多新诗格律理论的要素之一。

在这点上,闻一多吸收、继承了宗白华的对诗的理论见解:“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底情绪中的意境。

”(宗白华《新诗略谈》)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是指诗歌中诗节布局均匀对称,诗句整齐划一。

它是闻一多新诗格律的要素之一。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个肯定新诗建筑美的诗人,而这种“建筑美”是根据汉语象形文字的特点提出来的,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

他指出:“在我们中国的文字里,尤其不当忽略视觉一层,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

”“从表面上看来,格律可从两方面讲:一是属于视觉方面的,二是属于听觉方面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闻一多《诗的格律》)这视觉方面的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就是格律的建筑美。

四、闻一多诗歌“三美”诗学观重要代表作品——《死水》闻一多新诗格律的“三美”理论,是在吸收、继承前人和时贤的成果下的高度概括与大力倡导,从而成为当时新诗坛最富有影响的诗歌美学原则。

前人的见解主要有清代随园老人(袁枚),闻一多指出,“我以前说诗有四大原素:幻象、感情、音节、绘藻。

随园老人所谓‘其言动心’是情感,‘其色夺目’是绘藻,‘其味适口’是幻象,‘其音悦耳’是音节……”(《闻一多书信选集》,《致吴景超》)时下的观点有宗白华,他认为文字具有两种作用:一是音乐的作用,文字中可以听出音乐式的节奏和协和;二是绘画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表写出空间的形相与色彩。

闻一多正是本着保持有中国诗的艺术的精神,认为应讲究“均齐”、“浑括”、“蕴藉”、“圆满”的艺术特质而独树一帜地提出了新诗创作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

同时,他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如《死水》、《你莫怨我》、《忘掉她》、《我要回来》《发现》《一句话》《洗衣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等。

试以《死水》为例浅析如下:《死水》是闻一多“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

它体现了“三美”的基本特色而成为中国现代新格律诗的典范之作,广受传诵。

作品以一沟死水为喻形象地再现了旧中国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黑、聊无生气的社会现实。

音乐美(音节)——从诗歌的音韵方面看,全诗每个诗节4行,每行4个音尺,都是由3个二字尺和1个三字尺所组成,而且每行都以1个双音词收尾,再加上隔行押韵,念起来音调铿锵,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富有鲜明的节奏感,给人以音乐的美的感觉存在。

因此,闻一多先生自己分析《死水》认为:“这首诗从第一行‘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起,以后每一行都是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数也是一样多。

结果,我觉得这首诗是我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

”(闻一多《诗的格律》)绘画美——从诗歌的色彩方面看,诗人虽然写的是“死水”,但是词藻丰赡华美,选用了最富色彩的词汇,描写了如“翡翠”、“桃花”、“云霞”、“绿酒”、“白沫”等一系列具有鲜艳、美丽色彩的形象,使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画面形象,而且产生了一种绘画的色彩美。

这种美的色彩与恶臭的死水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讽喻使死水显得更加腐烂不堪。

建筑美——从诗歌的格式方面看,全诗5节,每节4句,每句9字,齐整划一,做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从外在形式上给人们的视觉以和谐、匀称、整齐之感,显示了一种端庄严肃的语言建筑美。

总之,《死水》的格律谨严、整饬,风格深沉、凝重,非常适合用来表现诗人悲愤的深沉感情,它能使人在冷静的表面中深藏着一股意欲毁灭一切的感情力量。

因此,沈从文先生在论述《死水》的艺术追求及其成就时指出,它“文字和组织上所达到的纯粹处,那摆脱《草莽集》(朱湘著)为词所支配的气息,而另外为中国建立一种新诗完整风格的成就处,实较之国内任何人皆多。

”(《论闻一多的》,《新月》3卷2)《死水》这种尝试性创作的成功,不仅闻一多自己引以为满意而自豪,就连同为当时“新月派”的著名诗人徐志摩也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注,指朱自清、饶孟侃、朱湘、刘梦苇等)多少都受到《死水》的影响。

我的笔本来是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看到了一多谨严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自己的野性。

”(徐志摩《猛虎集序》,《徐志摩全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这里,我们不妨又以徐志摩的重要诗作《再别康桥》来略作分析以印证他所受到闻一多《死水》的深刻影响:(一)音乐的美《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这种和谐节奏形成音乐美。

它的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