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格律诗的仄声韵
谈谈格律诗的格律2篇

谈谈格律诗的格律2篇格律诗是一种具有严格规定的韵律和节奏特点的诗歌形式。
它要求诗人严谨地遵守特定的音韵和句式规则,使得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达到一种完美的和谐。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谈谈格律诗的格律。
第一篇:格律诗的音韵规则在格律诗中,音韵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诗人需要注意每个音节的长度、音调和重音的位置,以保证整个诗篇在读起来时呈现出一种和谐的韵律。
格律诗在音韵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则:1. 押韵规则:格律诗通常要求每行的末尾音节相同或相似,形成一种韵的对称感。
常见的押韵方式包括平仄押韵和全韵押韵。
平仄押韵要求每个韵脚的声调必须相同,而全韵押韵则要求每个韵脚的音韵必须完全相同。
2. 字数规定:格律诗通常要求每行的字数是固定的。
比如,古汉语诗歌中的七言绝句,每行七个字,五言绝句每行五个字。
这种规定不仅要求诗人在创作时注意字数的控制,还要求在表达意思时保持朴实和简洁。
3. 韵律结构:在格律诗中,诗人需要注意韵律的结构。
韵律的结构包括韵脚的摆放位置、每个音节的长短和音调的变化等。
这需要诗人具备一定的音乐感和对韵律的灵敏度。
4. 语法规则:格律诗还要求诗人遵守一定的语法规则。
诗人需要在保持韵律的前提下,正确地组织词语和句子,保持诗歌的逻辑和连贯性。
格律诗的音韵规则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挑战,要求他们精确地把握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的位置和变化,融入到整个诗篇的韵律之中。
第二篇:格律诗的节奏规则除了音韵规则外,格律诗还有严格的节奏规则。
节奏是诗歌赋予读者一种鲜明的印象,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格律诗中的节奏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音节的长度:格律诗要求诗句中的每个音节的长度必须恰到好处。
有些音节需要长读,有些音节需要短读,诗人需要在创作时灵活运用,使得整个诗篇在读起来具有一种鲜明的节奏感。
2. 重音的位置:格律诗中的重音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诗句的重心和节奏的起伏感。
诗人需要在创作时准确地把握每个音节的重音位置,使得诗句在朗读时产生一种韵律的冲击力。
谈谈格律诗的押韵

谈谈格律诗的押韵古代的诗,格律都不甚严谨,到了齐梁时候,人们写诗渐渐注重声律,经过了多时的酝酿,到了唐朝遂有了所谓的“律诗”。
为别于向来的诗体起见,当时人称这种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同时叫向来的诗为“古体诗”。
但就今日讲,“古体”固然已很古,而“近体”也有一千多年了。
律诗是一种极有规律的诗体,它在排比方面以及声韵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
“律诗”的律字,可以作法律解,也可作音律解,更可作纪律解。
根据个人的初浅认识,我对律诗的押韵写点读诗心得,愿和朋友们商榷。
押韵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为同韵字。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诗经》、《楚辞》、“五四”以后的《自由体诗》;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外国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等等。
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
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我们现在写近体诗比较常用的是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每一韵部的字,有多有少。
多的,当然对作者多了挑选的余地,诗好写;少的,像“上平三江韵部”总共只有15个字,要写一首“七律”,从中挑选5个韵字,那就很难了。
但古人喜欢用这种窄韵作诗,以显示自已的才华和功底。
红楼梦大观园的儿女们,有次在一起聚会,以白海棠为题吟咏,一共写了6首“七律”,其中林黛玉是这样写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上诗押韵的“门、盆、魂、痕、昏”五个字都在“上平·十三元韵部”,用这五个韵字作诗,事前都指定好了,次序都不能颠倒的。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规定是很严格的。
从《红楼梦》“咏白海棠”诗,也可看出古人对于押韵是十分讲究的。
诗词格律浅谈之一

诗词格律浅谈之一四声与平仄古典诗词,独特的韵味。
最主要的特点是讲求格律。
为了帮助初学的朋友,我写了这篇”诗词格律浅谈”,供大家参考。
不当处,请指正。
我想在这篇浅谈中,不求其全,而求简明易懂。
要讲格律,先必须弄清平仄,而要弄清平仄,先要弄清四声。
首先要说明,这里所说的四声,是古汉语中的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平声,古汉语和现在的汉语变化不大,但有上下平之分。
一般说来,现在汉语中的第一声为上平声,又叫做阴平声。
第二声为下平声,也叫阳平。
但也不尽然,须查韵书才分得清上下平声。
如东,江,支,鱼等。
上声,一般为现代汉语的第三声,有上扬的音,如懂,讲,址,雨等。
去声,即下沉的声音,一般为现代汉语的第四声,如冻,降,志,遇等。
入声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但在江浙和广东人的方言中仍有入声,是一种短促的调子。
这对北方人有些麻烦,容易弄不清。
所以在用平水韵时,要注意入声字。
其实熟悉了,也没有什麽。
但入声字有特别的韵味,尤其在填词时,入声显得重要。
在用今韵,即以拼音的韵母为基础时,入声就没有了,并入了其他的声部。
说明四声是为了分清平仄。
平声就是上下平声。
仄声则包括上,去,入三个声部。
即上声,去声和入声都是仄,说方言的人,要区分平仄,最好按普通话来读字,较易分清平仄。
格律是按平仄来形成的,所以分清平仄是基础。
再谈入声:由于入声字,在区分平仄时容易弄错,也由于入声在“词”中的特殊性,就想再谈一下。
在写诗或填词时,入声字读做上声或去声,问题不大,因为都是仄。
而有些入声字读似平声,容易错用为平声,这些字应特别记住是入声字,如屋,福,觉,学,佛,石,白,国等。
不熟悉的字要查一下韵书,在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中,就附录有“诗韵举要”,一查便知。
此外,在一些词牌中,要求押入声韵,不知入声是不行的。
押入声韵,有特别的韵味,常给人一重激或壮悲烈的感觉,如贺新郎,就常用入声韵。
又如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念奴娇,都是押的入声韵,给人以壮烈之感。
浅议格律诗的平仄规律

浅议格律诗的平仄规律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浅议格律诗的平仄规律文/穆世文(四川)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我国汉语诗歌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五言绝句和律诗、七言绝句和律诗四种。
它不同于古代的古风诗,也有别于现代的散文诗,不仅要求字句数相等、颔颈联对仗,在平仄声调上的要求也特别严格。
所谓平仄声调,是指汉字读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有平声和仄声之分。
平声即平直之声调,指平水韵、词林正韵等旧韵中的平声,或中华新韵、中华通韵等新韵中的阴平、阳平。
仄声即曲折之声调,指平水韵、词林正韵等旧韵中的上声、去声、入声,或中华新韵、中华通韵等新韵中的上声、去声。
只是要注意,一首诗中新旧声调不能混用。
格律诗的平仄是一种有规律的平仄汉字排列组合。
一些初学者不了解诗中的平仄变换规律,写诗时不得不翻格律书籍对照,写完后还要借助检测工具进行检测。
笔者经过多年的写作实践,总结出格律诗平仄排列的八个基本规则,试图揭示格律诗的平仄规律。
一、八个基本规则格律诗以七律为基础,其平仄排列有八个基本规则。
即:一三五灵活,二四六仄明。
平仄两交替,粘对要记清。
单句应仄尾,双句押平声。
尾忌三同调,倒四不孤平。
“一三五灵活”就是七律诗中每句的一、三、五字可平可仄,较为灵活,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二四六仄明”就是七律诗中每句的二、四、六字已经明确必须为仄声字。
“平仄两交替”就是七律诗每句中的平仄必须隔两个字一换,交替排列。
“粘对要记清”就是七律诗中的双句与上一句要相“对”(二、四、六字平仄与上一句相反),三、五、七句与上一句要相“粘”(二、四、六字平仄与上一句相同)。
“单句应仄尾”就是七律诗中单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选择仄声字。
“双句押平声”就是七律诗中双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且为平声字。
“尾忌三同调”就是七律诗中每句的后三字不能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字或三个仄声字。
“倒四不孤平”就是七律诗中每句的倒数第四字若为平声字,则第三、五字不能同时为仄声字而造成孤平。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之前我在自己的头条号上发了几篇关于格律诗的学习笔记,分享了一些关于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知识,如果大家想深入的了解,可以查看我头条号前面的文章,也可以关注我的谢小楼(ID:xxlou),回复“01”,就可以看到我那几篇文章。
而现在这篇文章,是想要把之前的那些文章总结简化,在这一篇文章里把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要求简洁明了地归纳出来。
既然要简洁明了,那就不废话了。
一、格律诗的押韵要求。
1、什么是韵诗词中所谓韵,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不过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以加i、u、v,如ia,ua,uai等,这种i,u,v叫做韵头,不同的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可以通押。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2、格律诗的押韵要求1)押韵的位置,律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称脚,故韵又可以称为韵脚。
律诗的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首句押韵与否一般与对仗有关,首联不对仗,首句常押韵:首联对仗,首句常不押韵。
2)押平声韵。
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不逐渐抛弃了仄声韵,只押平声韵,而且不分阴平阳平。
3)一韵到底,律诗是不能中途换韵的,一首律诗只能押一个韵。
4)不能使用同一个字押韵。
5)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做韵,少量使用,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6)不押韵。
韵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不准押韵(第一句可以放或关)。
如果这三个句子也押韵,那就叫押韵,押韵里是不允许的。
二、格律诗的平仄要求1、四声与平仄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古代四声中,平仄里的平即平声,平仄里的仄即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普通话里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即平,上声去声即仄。
我们现在学写格律诗,用普通话的平仄即可。
2、格律诗的平仄声律四大原则1、句内平仄相间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具体要就是“句内平仄相间”。
格律诗的句内平仄相间,并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决定于诗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
如何判定格律诗中的平仄声字?

如何判定格律诗中的平仄声字?格律诗,是平仄相间、骈散结合的韵文。
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一般是指平韵诗,下面的内容均从平韵诗出发,阐述观点。
这里有三个要素。
一、平仄相间平仄相间,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如果平平平平或仄仄仄仄,则缺乏节奏韵律,那样既失了美感,读起来也会感觉很累而且很别扭。
当然,古人也有拗句本句救或邻句救之法。
如需展开,可另提问题邀请我解答。
二、骈散结合骈散结合,骈,即对偶句,要求对仗工整。
在律诗中,将八句分为四组,两句一组,称为一联,从上到下,分别为首、颔、颈、尾四联。
骈,就是指一联中上下两句,词性相同或相近,平仄相反。
散,就是说,上下两句不需要词性对仗,但平仄还是有一定遵循。
我为什么说是一定遵循,而不是必须全部遵循,这是因为,格律诗中每一联下句,必须平收且同部押韵。
下面我举个例子:第一句如果是“仄仄仄平平”,那么按平仄完全相反,第二句则变成“平平平仄仄”,成了仄收,这显然不符合下句平收押韵的要求。
所以需要变为“平平仄仄平”。
反过来,如果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那么第二句相反则为“仄仄平平仄”,也成了仄收,不符合,则需变为仄仄仄平平”。
三、韵文即首颔颈尾四联中,尾字为平声的,均需同部押韵。
可以百度查《平水韵》,个人建议,写古典诗词,尽量不要使用新韵。
区分平仄字比较简单。
平,即阴平、阳平,就是现在的第一声、第二声。
但是由于文字发展到今天,许多古时读成仄声的字,到现在读成了平声,藏进了第一声第二声中,这就尴尬了,怎么办?《入声字表》送你一双火眼金睛。
写诗填词的时候,只需去“入声字表”这个魔镜前去对照一下,就会让入声字现真身。
把它们替换掉就可以了。
仄,就是上(赏)声、去声,即现在的第三声第四声,再加上入声字,OK,搞定。
但需要注意一点,有些多音字,会同时分属两个韵部哦。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规律及其应用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规律及其应用格律诗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是一种严格按照平仄格式编写的诗歌。
在中国文学史上,格律诗的地位非常重要,不仅是文学的精华,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格律诗平仄格式的规律及其应用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格律诗平仄格式的规律格律诗的平仄格式是指诗句中的音节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平声是指声调平稳的音节,仄声是指声调有变化的音节。
平仄格式的规律是:平仄相间,平仄相对,平声韵脚,仄声韵脚。
1.平仄相间平仄相间是指在一首格律诗中,平声和仄声必须交替出现。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句子,就是按照平仄相间的规律编写的。
2.平仄相对平仄相对是指平声和仄声的比例要相对平衡。
在一首格律诗中,平声和仄声的比例一般为1:1或者2:3,这样可以使诗歌更加和谐。
例如《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句子,就是按照平仄相对的规律编写的。
3.平声韵脚平声韵脚是指在一个诗句中,最后一个平声字必须与前面的韵母相同。
例如《离骚》中的“骊山一峰出翠微,丹霄鸟道远凝碧”,“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句子,就是按照平声韵脚的规律编写的。
4.仄声韵脚仄声韵脚是指在一个诗句中,最后一个仄声字必须与前面的韵母相同。
例如《长恨歌》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等句子,就是按照仄声韵脚的规律编写的。
二、格律诗平仄格式的应用格律诗平仄格式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在诗歌创作中有所应用,而且在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也有所应用。
1.诗歌创作在诗歌创作中,格律诗平仄格式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诗人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诗歌更加优美。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按照格律诗平仄格式编写的。
2.教育格律诗平仄格式在教育中也有所应用。
简述格律诗的平仄

简述格律诗的平仄
格律诗是汉语诗歌中的一种传统形式,其韵脚和字数都有严格的要求。
而在格律诗中,平仄也是一项重要的要素。
平仄是指汉语语音中的音调,可以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
平声是说话时喉咙不震动的声音,如“一、二、三”;仄声则是喉咙震动的声音,如“山、水、云”。
在格律诗中,每个字都必须符合平仄规律。
一般来说,韵脚是以仄声为主,因此整句诗的平仄应该以仄声为多。
平仄的正确运用可以为格律诗增加音韵美感和意境深度,也是衡量一首格律诗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然,在创作中,诗人也可以适当变通平仄规律,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的仄声韵初探
2012年我县“双创”时期,我写了一首押仄声韵的诗,有人说这不符合格律,我请教中华诗词学会资深老会员邓家福老师,他说这诗可以,都是押的仄声韵,可以这样写,于是我获得了自信。
后来研究发现格律诗不仅可以写平声韵,也可以写仄声韵。
当然格律诗的韵一般都押平声韵。
押仄声韵的相对要少得多。
古律诗和绝句都有押仄韵的。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五绝《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箬笠翁,独钓寒江雪。
”像两把钥匙,打开了仄韵格律诗的难关。
唐著名诗人刘长卿五律《湘中纪行》:“秋月照潇湘,月明闻荡桨。
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
众岭猿啸重,空江人语响。
清晖朝复暮,如待扁舟赏。
”唐代另一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五律《蒙池》:“潆渟幽壁下,深净如无力。
风起不成文,月来同一色。
地灵草木瘦,人远烟霞逼。
往往疑列仙,围棋在巖侧。
”
仄韵五律还有杜甫的《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清乾隆进士法式善《宝珠洞》:“行到翠微顶,翠微全在下。
峭壁不洗濯,孤青自淡冶。
山声石上来,暮色天地写。
土灶燃松柴,放出烟一把。
”
七律如宋代苏轼的《台头寺中送李邦直赴史馆分韵得忆字人字兼
寄孙巨源二首》(其一):“霜林日夜西风急,老送君归百尤集。
清歌窈眇入行云,云为不行天为泣。
红叶黄花秋正乱,白鱼紫蟹君须忆。
凭君说向髯将军,衰病相逢应不识。
”
从唐朝到宋朝、再到清朝,都有诗人写律诗押仄韵。
押仄声韵,能吟唱出一种刚烈悲壮或幽凉凄绝的气氛,往往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但为何很少有人写,甚至有人以为律诗不能押仄韵?原因如下:
一、仄韵结尾不便吟唱。
古代吟诗词,实际是吟唱,甚至摇头晃脑。
押韵句唱腔很长。
平声字是开口音,适合吟唱;仄声字是闭口音,不便吟唱。
近代很少听得到吟唱诗词的,不便举例,但戏剧中有类似情况。
如京剧,唱腔结尾一般都是平声。
《杜鹃山》中柯乡的大段唱腔《乱云飞》押的是仄韵,每句结尾用不上优美的拖腔,作曲特意设计了一种把拖腔放在唱句中间的唱腔,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仄韵结尾的律诗是变体格,不如正体格用得多。
经过六朝到唐朝近五百年的发展完善,格律诗词的写作规则已相当丰富完美,历代诗人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古人是非常重视格律诗词写作规则的,作诗尽量不出拗句格诗(一句或一联拗而不救的诗),不写成拗体诗(即两联不依平仄常格的诗),多用正体格,少用变体格。
因为有诗格词牌、押韵对仗等诸多限制,创作出规范的格律诗词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所以,读古代的诗词可以发现,拗句格和拗体诗也为数不少。
古人诗词中出现拗句格和拗体诗,并非故意而为之,多是诗词中提及人名、地名、或某事某物的名称,不合诗格词牌、押韵对
仗的要求,又没有恰当的字词可替换,比方说“天津”不能说成“武汉”,“杨柳”你不能换成“海棠”。
只好留有遗憾。
三、押仄韵的诗一般在一些特殊场合才写。
如宋代苏轼的押仄韵的七律《台头寺中送李邦直赴史馆分韵得忆字人字兼寄孙巨源二首》(其一),从标题可以看出,东坡先生是分得“忆”字和“人”字(诗友相约赋诗,选定一句诗文或几个字为韵分拈,依拈得的字所在的韵部押韵赋诗)。
“忆”字属唐韵仄声“十三职”,所以,他必须写一首押“十三职”的仄韵律诗了。
但“十三职”的字又不够用,所以和“十四缉”(急、泣)通押。
创作格律诗词,就是努力使自己的作品符合格律诗词的写作规则。
至于押什么韵不是重要的。
只要一句中平春交替,铿锵顿挫,对句相对,诗中句子该粘则粘,该对则对,形成铿锵跳跃的音乐美就行了。
那么仄声韵的格式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和押平声韵一样有章可循。
如“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
即《石头记》缘起:满纸荒唐言,仄仄平平(平),
一把辛酸泪!仄仄平平仄!
都云作者痴,平平(仄)仄(平),
谁解其中味。
(平)仄平平仄。
顾况《忆旧游》
悠悠南国思,平平平仄仄
夜向江南泊。
仄仄平平仄
楚客断肠时,仄仄仄平平
月明枫子落。
平平平仄仄
在此基础上,对仄韵律诗全部体式作个系统的推导。
(一)仄韵五绝四种格式
(1)“首句不入韵、平起平收式仄韵五绝”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2)“首句不入韵、仄起平收式仄韵五绝”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3)“首句入韵、平起仄收式仄韵五绝”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4)“首句入韵、仄起仄收式仄韵五绝”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二)仄韵五律四种格式
依平韵律诗律绝组合关系,可推导出仄韵五律的四种基础格式:(1)“首句不入韵、平起平收式仄韵五律”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此即仄韵五绝第一式之重叠。
(2)“首句不入韵、仄起平收式仄韵五律”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此即仄韵五绝第二式之重叠。
(3)“首句入韵、平起仄收式仄韵五律”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此为仄韵五绝第三式与第一式之相加。
(4)“首句入韵、仄起仄收式仄韵五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此为仄韵五绝第四式与第二式之相加。
(三)仄韵七绝四种格式
与平韵五绝与七绝之演变道理相同,在仄韵五绝每句前,按平仄交错原则添加一个“二字冠”,便为仄韵七绝:
(1)“首句不入韵、仄起平收式仄韵七绝”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2)“首句不入韵、平起平收式仄韵七绝”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3)“首句入韵、仄起仄收式仄韵七绝”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4)“首句入韵、平起仄收式仄韵七绝”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四)仄韵七律四种格式
依平韵律诗组合关系,亦可推导出仄韵七律的四种基础格式:(1)“首句不入韵、仄起平收式仄韵七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此即仄韵七绝第一式之重叠。
(2)“首句不入韵、平起平收式仄韵七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此即仄韵七绝第二式之重叠。
(3)“首句入韵、仄起仄收式仄韵七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此为仄韵七绝第三式与第一式之相加。
(4)“首句入韵、平起仄收式仄韵七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此为仄韵七绝第四式与第二式之相加。
总之,写诗虽然讲究平仄格律,但又要灵活运用,一首诗可以押平韵,也可以押仄韵,但不能混押,押平韵一是便于吟唱,二是平声韵字部本身就多,而仄声韵字部本身就少,写作起来是很大的的难度。
所以格律诗词通常都是押平声韵。
参考文献:西山布衣《律诗为何很少押仄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