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
近体诗的概念

近体诗一、概念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诗体名。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这一叫法在中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今秋,伯应(袁可立子袁枢)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属余序。
”二、类别观点一: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
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观点二: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
三、特点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四、基本格体一、五绝类型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例诗: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
类型二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
(韵)⊙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类型三⊙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例诗:南行别第韦承庆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类型四⊙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
(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例诗: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五律类型一⊙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类型二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
近体诗有哪些

近体诗有哪些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1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4
崔颢《行经华阴》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
5
戴叔伦《山居即事》
岩云掩竹扉,去鸟带余晖。
地僻生涯薄,山深俗事稀。
养花分宿雨,剪叶补秋衣。
野渡逢渔子,同舟荡月归。
6
元稹《寄洛中诸姊》
旧国经年别,关河万里思。
题诗凭雁翼,望月想蛾眉。
白发愁偏觉,归心梦独知。
谁堪离乱处,掩泪向南枝。
名词解释近体诗

名词解释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近体诗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步到底的平声韵。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
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
到了唐朝,诗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
因为这种受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约束的诗体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称之为近体诗。
近体诗称之为格律诗,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近体诗一是:五言绝句。
二是:五言律诗。
三是:七言绝句。
四是:七言律诗。
近体诗只许押同韵部的平声韵。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这两类的区别,是体裁上的区别。
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当然,这样讲是一种很粗略的说法。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
它的特点是:(1)字数固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
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
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
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用韵严格。
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讲究平仄。
(4)讲究对仗。
第(3)(4)两点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
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
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
这些因素,古体诗都是具备的,所以不能说古体诗完全不讲格律。
但古体诗格律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么严,即前面所说的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四方面的要求,古体诗都没有。
也就是说,古体诗不同于近体诗的地方在于:(1)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2)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3)不讲平仄。
(4)不讲对仗。
古体诗也叫古诗。
作为一种体裁来说,在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汉魏六朝五、七言诗,都可以称为古体诗或古诗。
在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后,唐代的诗人除了写近体诗外,还继续写这种不大讲究格律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乐府等,也都可以称为古体诗。
但是在习惯上,往往把“乐府”另立一类,而把其余的称为古诗,特别是把五言的和七言的称为古诗,这是狭义的古诗。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近体诗指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近体诗这一叫法在中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今秋,伯应(袁可立子袁枢)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属余序。
”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国文知识:近体诗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语译】渭城清晨的小雨润溼了轻尘,旅舍外, 嫩绿的杨柳更显得苍翠。再干一杯吧!再向西 出了阳关以后,你就看不到老友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语译】滔滔黄河流向远方,彷彿飘上云端,一座 孤城立在万仞高山之上。羌笛何必吹〈折杨柳〉 这曲调,徒然使人心酸;中原的春风吹不到玉门 关外。
时代
代表作家
金 元好问诗称大家,慷慨悲凉。
明 高启诗风豪放清逸,与刘基齐名。
清 王士祯、龚自珍有名于时。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比较
种类 古体诗(古诗) 近体诗(今体诗)
时代 作者
起于两汉, 兴盛于六朝, 后代仍有所作
士大夫
盛于唐, 唐宋之后亦有所作
士大夫Βιβλιοθήκη 音乐性 徒诵不歌徒诵不歌
字句 多五言、七言
五言、七言
种类
现代诗
别称 新诗、白话诗
年代 民国以后
韵脚 不一定押韵
句型 长短句
古典诗
旧诗(古体诗、近体 诗) 清代以前 押韵, 古体诗、乐府诗可换 韵
近体诗限定字数
现代诗与古典诗的比较
种类
句数 对仗
现代诗
不限 不必
古典诗
近体诗分律诗(八句)、 绝句(四句),其余不限
近体诗中律诗有规定对仗
平仄 不限平仄 近体诗有平仄限制
意气浩然。
情境冷峭。
前人对唐诗与宋诗的各类比喻
唐诗
宋诗
以年岁 喻之
少年才气发扬,中 岁意气遄飞,遂为 唐体。
晚节思虑深沉,老来 吟咏适意,乃染宋调。
近体诗【九首】

【导语】近体诗是诗歌的⼀种。
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和七⾔。
篇式、句式有⼀定规格,⾳韵有⼀定规律,变化使⽤也要求遵守⼀定的规则。
下⾯是⽆忧考整理的近体诗,欢迎阅读与借鉴。
1、转⼭
⼀江春意千帆起
百峰朝阳万⽊青
风雪才上东⼭顶
回⾸却现西岭晴
2、观⽔
春⼭捧⽇升
秋⽔映⽉秀
古今兴亡事
付与⼀江流
3、⽆题
⽇⾼巴⼭俊
⽉秀秋池清
古今兴亡事
携⼿⼤江⾏
4、悟时
我乐少年时
君怨黄昏近
两般皆幻影
应惜今时景
5、悟情
君爱⽵马郎
我怜青梅影
两般皆幻景
惜取眼前⼈
6、哀刘帅
挑灯看剑寻常事
苍狗晓⽉梦⼤同
百年求索随风逝
记取关⼭第⼏重
7、2015年元旦万源徐庶寺 庙内⾹旺风畏冷
寺中⽕盛鸟空鸣
善男信⼥盲敬佛
普罗⼤众佑何⼈
8、中秋⼀
⽉中树婆娑
⼀枝遗⼈间
凭此匀昼夜
寒暑各相参
9、中秋⼆
⽉上龟⼭顶
巴河今夜宽
桂⾹嫌秋晚
⼀曲相见欢。
古代近体诗

古代近体诗1. 《春夜喜雨》作者:杜甫原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 《望岳》作者:杜甫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 《登高》作者:杜甫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8.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9. 《旅夜书怀》作者:杜甫原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1、同句交替
(组句规则)
如果第一个节奏用“仄仄”, 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 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如果第一个节奏用“平平”, 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 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 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组联规则)
出句为“仄仄平平仄”
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 平”。 出句为“仄仄仄平平”
词类也相同的叫工对。
(同类同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荆门送别》
“星”对“月”,“月”对
“云”, 属于天文对。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晓”对“夜”, 属于时令对。
2、宽对
与工对相对而言, 只要词性相同, 便可相对。
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寻常是“平常”的意思, 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所以借来对数目。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
② 借音
就是把修辞中的谐音 双关运用到诗的对仗中来。
(借音多见於颜色对)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借“沧”为“苍”,与“蓝” 相对。 “沧”和“蓝”,形容词对, 是宽对, 因为“沧”表大小,“蓝” 表颜色。 但“沧”和“苍”同音,而 “苍—蓝”,形容词对,就是工 对了,因为它们都表示颜色。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赠孟浩然》
器物类名词“轩”,
对草木类名词“松”,
衣饰类名词“冕”, 对天文类名词“云”。
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元稹《早归》
“马”、“雨”、“水” 和“花”、“露”、 “衣”, 名词对名词,
可称宽对。
3、合掌对
指一联中,上下 两句的意义完全相
同或基本相同。
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宋之问《初到黄梅》
4、借对
利用词的同音关系 或一词多义的关系 构成的对仗。
① 借义
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
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
又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 一词相对。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 平”。
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
要相“粘”,即相同。
(组篇规则)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五)近体诗的句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唐宋诗中比较罕见)
《少年》 李商隐 外戚平羌第一功,(一东) 生年二十有重封。(二冬) 宣登宣室螭头上, 横过甘泉豹尾中。(一东) 别馆觉来云雨梦, 后门归去蕙兰丛。(一东) 灞陵夜猎随田窦, 不识寒郊自转蓬。(一东)
3. 平仄相间 4.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三)对仗的一般形式
1.工对
词性相同,
三、近体诗
(一)何谓近体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
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 绝句的通称。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因在押韵、平仄、对仗、
格律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故又称之为格律诗。
古 诗
古体诗(古风)
近体诗
律诗:五律 七律 绝句:五绝 七绝
要押韵,要对仗(对偶) 特
点
篇有定句(8\4),句有定字(7\5)
字有定音(平\仄)
桃花带露浓。(二冬)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二冬)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二冬)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二冬)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二冬) 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东)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东)
近体诗如果不是在首句, 而是在其他地方用邻韵, 叫做“出韵”。
(二)近体诗的四项基本要求
1. 句数、字数有规定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
五律40字,七律56字。 五绝20字,七绝28字。
2. 押韵 ☞ 首句可押可不押; ☞ 偶句一定要押韵; ☞ 押平声韵; ☞ 一韵到底; ☞ 不准出韵、换韵; ☞ 首句可以用邻韵。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一东)
5、流水对
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 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 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 意思。而且上下两句的意思前 后相承,不能颠倒,势如流 水,故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哪堪玄鬓影,来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