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的对仗(一)

合集下载

第一章 近体诗 第十三节 近体诗的对仗

第一章 近体诗 第十三节 近体诗的对仗

第一章近体诗第十三节近体诗的对仗第十三节近体诗的对仗13·1关于对仗的规矩,下节将有详细的讨论,现在先来一个很粗的说法,只须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副词和副词相对,就行了,其实,在诗句里,只有名动两种词为主要的成分,尤其是名词必须和名词相对,形容词有时可认为与动词同类(尤其是不及物动词),相为对仗,至于对仗的工整与否,就要看它们二者是否属于同一最小的范畴。

这也等到下节再谈了。

13·3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

就一般情形而论,律诗的对仗是用于颔联和颈联;换句话说,就是第三句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对仗。

例如:1、首句入韵者。

观猎王维将军猎谓城。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颔联草与雪,名词;枯与尽,不及物动词;鹰眼与马蹄,名词仂语;疾与轻,形容词;颈联忽与还,副词;过与归,动词;新丰与细柳,专名,市与营,名词。

)刘长卿却到番禺日,应伤昔所依。

路识梅花在,家存棣萼稀。

(颔联炎与故,形容词,洲与国,名词,百与几,数目字,口与人,名词,住与归,动词。

颈联路与家,名词,识与存,动词,梅花与棣萼,名词仂语,在,不及物动词,稀,形容词。

)1、首句入韵者。

皇甫冉登重玄阁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色秋。

清梵林中人转静,夕阳城上角偏愁。

谁怜远作秦吴别,离恨归心双泪流。

(颔联,孤独万里,数目;云鸟井山,名词,川光与海色,名词仂语;暮与秋,名词当形容词用。

劲联清梵与夕阳,名词仂语,林中与城上,名词仂语;人与角,名词,转与偏,副词。

静与愁,不及物动词。

)2、首句不入韵者。

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餮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颔联,花径与蓬门,名词仂语;不曾与今始,副词仂语;缘与为,介词,客,名词,君,代名词,扫与开,动词。

颈联,盘餐与樽酒,名词仂语,市与家,名词,远与贫,形容词,无,动词,只,此处作只有解,兼与旧,形容词,味与醅,名词。

近体诗的对仗

近体诗的对仗
做工对很难,我们不必为了工对而凭空虚构。据清《嘻谈录》,一人纳官, 献百韵诗于上司,中一联云:“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上官恻然,曰: “君之家运,一至于此。”答曰:“实无此事,只图对偶亲切耳。”一客谑 之曰:“何不说‘爱妾眠僧舍,娇妻宿道房’,犹得保全两兄弟性命。”后 人为一打油诗,云:
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只求诗对好,不怕两重丧。
“六幅”对“一段”,“湘江”对“巫山”,但位置不相当。
借对——有借音借义两种。 ①借音对是借同音或近音字与另一个字相对。如: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孟浩然:裴司士吴司户见寻)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例一借“杨”为“羊”,来与“鸡”相对,例二借“沧”为“苍”,来与“蓝”相对。这种借音,多见于颜色对。 ②借义对是指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却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如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马嵬) 例一“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因古代“寻常”曾用为数量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与数量词“几度”相对。例二“竹叶”是酒名,借为植物名 来与“菊花”相对;“既无分”的“分”原是缘分的“分”,借为分散的“分”来与“开”相对。例三“牵牛”是星宿名,借来与动宾组“驻马”相对。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一样,首联对仗可用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要用对仗,尾联一般不用对仗。
(二)绝句的对仗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要对仗也行。一般来说,在 格式上是截取律诗首尾两联绝句,则全首不用对仗; 格式是截取后两联的,则前联用对仗;格式是截取 前两联的,则后联用对仗;格式是截取中间两联的, 则全首用对仗。但这些要求也不是绝对的,总之绝 句的对仗要求是自由的。这是绝句不同于律诗的地 方。

近体诗分类

近体诗分类

近体诗分类近体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是从汉代乐府诗发展而来的。

它的特点是按照平仄、韵脚和字数的要求和限制,以五言、七言或其他长度的诗行为基础,通过句式的变化和使用修辞格,表达感情、思想和景物。

下面将近体诗按照不同的特征分类。

1. 按照句式的特征分类(1)对仗句。

这是近体诗最常见的一种句式,指的是每个句子中的词语或字句在韵脚、平仄、字数上都相同或相似。

如唐代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押韵句。

此种句式在每一联中都有同韵的词语出现,不一定要求每句的平仄和字数都和对应的句子相同。

比如宋代陆游的《秋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排比句。

包括两种构思方式,一种是按照平仄和韵脚相同,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另一种是按照意义相同或相似进行排列,如唐代杜甫的《丽人行》:绿蚁新醅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1)五言诗。

五言诗就是每行五个字,相对于其他长度的诗行来说,最为自由。

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五言诗。

(2)七言诗。

七言诗就是每行七个字,其长度比五言诗长,更加庄重。

如唐代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其他长度诗。

除了五言、七言诗外,还有很多其他长度的近体诗,如宋代陆游的《钱塘湖春行》就是九绝句:水满西施夸海容,美人如花隔云峰。

豪家千室万门径,绿杨陌上晓烟浓。

(1)山水诗。

山水诗是用诗歌来表现自然景观的一种形式,在诗中以神韵、音韵等手法表达景物之美。

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首山水诗。

(2)抒情诗。

抒情诗是通过情感的表达、细腻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

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议论诗。

议论诗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形式。

【初中语文】近体诗的对仗

【初中语文】近体诗的对仗

【初中语文】近体诗的对仗中时有这种形式,后人模仿者较少。

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杜甫《悲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泗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律诗中也有四联全部用对仗的,这种形式出现得较早,如唐初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盛唐时,王维、杜甫作品中有不少四联全对仗的律诗,其后也有诗人仿效的,故这种形式虽比较罕见,但较后三联对仗的稍多些。

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

生擒白马将,连破黑雕城。

忽见刍灵苦,徒闻竹使荣。

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之一)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旗列紫营。

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树管弦声。

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

幸睹八龙游阆苑,无劳万里访蓬瀛。

(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排律的对仗和律诗同,首联、尾联可用可不用,但中间不论有多少联,必须全部对仗。

例如: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

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

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兵戈犹拥蜀,贼敛强输秦。

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

(杜甫《上白帝城二首》之一)山容水态使君知,楼上从容万状移。

日映文章霞细丽,风驱鳞甲浪参差。

鼓催潮户凌晨击,笛赛婆官彻夜吹。

唤客潜挥远红袖,卖炉高挂小青旗。

剩铺床席春眠处,乍卷帘帷月上时。

光景无因将得去,为郎抄在和郎诗。

(元稹《和乐天重题别东楼》)律诗以颔联、颈联对仗为正例,上面介绍的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颔联、颈联、尾联三联对仗,以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对仗,称为变例,也有书上叫做别格、变体的。

这些变例,唐宋以后,以至现代人写旧体诗也有仿效的。

近体诗句法

近体诗句法

近体诗句法
近体诗句法是近体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古体诗。

它遵循了古代诗歌的格律和韵律,常使用五言、七言等等古体诗的格式。

以下是近体诗的一些常见句法:
1. 对仗句法:近体诗常使用对仗句法,即前后两句的字、词、句型相呼应、对称或相反,形成一种韵律感和音韵美。

如“山
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重复句法:近体诗中常使用重复句法,通过重复相同的字、词或短语,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3. 赋比句法:近体诗常使用赋比句法来进行形象化的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的对比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4. 倒装句法:近体诗中常使用倒装句法,即动词和主语的位置调换,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音韵美。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


5. 平行句法:近体诗常使用平行句法,即通过相同或类似的句式和结构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增强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感。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近体诗句法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艺术美感和诗意,使诗歌更
加优美、动人。

不同的句法手法可以根据诗人的个人风格和主题要求进行灵活运用。

【诗词学堂】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诗词写作之对仗与押韵

【诗词学堂】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诗词写作之对仗与押韵

【诗词学堂】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诗词写作之对仗与押韵【诗词学堂】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诗评万象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常见的有九种,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条件,选择,假设,⽬的,问答,下⾯我分别简单的说说1并列关系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致,在形式上平⾏并列,从两个不同的⾓度来说明同⼀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就叫做并列关系。

有的⽤关联词语组联,常常⽤“也”、“⼜”、“既......⼜......”等等。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更幽。

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意集中,遣词造句也⽐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

这种逻辑关系的作⽤在于,使上下联语⽓⼀致,并⾏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件事物或⼀种主题;不⾜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

2转折关系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向发展,从语⾔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

常⽤关联词有:“但”、“然”、“却”、“犹”等。

例如下⾯这⼀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联:⼀味⿊时犹有⾻,⼗分红处便成灰。

从字⾯上看“⿊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

再看⼀幅: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依据转折关系结构⽽成的对联,对⽐鲜明,波澜起伏较⼤,⽐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些。

3连贯关系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

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

常⽤关联词有,“才......⼜......”、“已......⼜......”、“曾......⼜......”等。

例如兰州“河神庙”的⼀副对联:曾经沧海千重浪,⼜上黄河⼀道桥。

再如:才饮长沙⽔,⼜⾷武昌鱼。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仗,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

近体诗(律诗)的对仗(一)

近体诗(律诗)的对仗(一)
楹联 (对 联 ) 来 自唐 代 的律诗 。
律诗的形成 与南北 朝骈体文赋及初唐骈俪化 的七 言歌行
有 关 。 前者如北 周瘐信 《哀江 南赋序》叫寺军一 去 , 大树飘零 ;
壮 士 不 还 , 寒风 萧 瑟 ” , 《哀江 南 赋 》“ 十 里 五 里 , 长 亭短 亭 ” ,
“ 秦 中水 黑 , 塞上 泥青 ” , “ 雪暗如沙 , 冰横似岸 。 逢赴洛之 陆
(题略) 唐 王维 渭 水 自萦秦 塞 曲 , 黄 山 旧 绕 汉 宫 斜 。 銮舆 迥 出千 门 柳 , 阁道 回 看上 苑花 。 云 里 帝城 双 凤 阙 , 雨 中春树 万 人 家。 为乘阳 气行 时令 , 不 是宸游玩 物 华。 (通首用对仗 )
亥年残秋偶作 鲁迅
曾惊 秋 肃 临 天 下 , 敢 遣春 温 上 笔 端 。 尘 海苍 茫沉 百 感 , 金 风 萧瑟走千官。 老 归 大 泽菰 蒲尽 , 梦 坠 空 云 齿 发 寒 。 竦 听 荒鸡偏 阒寂 , 起 看星 斗正 阑干 。
机 , 见 离 家之 王 粲 ” , 南朝 齐孔 稚 硅 《北 山移 文》“ 风情张 H ,
霜气横秋 ” , “ 于是南岳献嘲 , 北 陇腾笑 ; 列壑争讥 , 横峰撤
竦诮 ” ,
南朝 梁江 淹
得 0赋》“ 见红 兰 之 受露 ,
望 青楸 之 离霜 ” ,
“ 使人 意夺神骇 , 心 折 骨惊 ” 等等 ;后 者如 卢照邻 《长 安古 意》
访 陆鸿渐不遇 唐 皎然
移 家虽 带郭 , 野 径 入 桑麻 。 近 种 篱边 菊 , 秋 来 未著 花 。 扣 门 无 犬吠 , 欲 去 问西 家。 报 道 山 中去 , 92- 来每 日斜 。 ( 通 首无 对 仗 ) ■
(未完待续)

近体诗对仗

近体诗对仗

海西诗词网校课件近体诗对仗律诗要求对仗,使得诗的结构匀称、圆满,体现律诗的整齐美,避免结构过于单调枯燥乏味。

一、九品词:按汉语词性,词可分成九种,称为九品词,它们是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

二、名词十四小类:名词又可细分十四小类,它们是:天文类、时令类、地理、宫宝、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动物、形态、人事、人伦。

三、对仗一般的要求1、一联上下两句,句式与词性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状词对状词;又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

2、排律之对偶,则除首联与末联不对外,中间不论句数多寡,皆须用对。

3、对仗位置原则上颔联和颈联,但也有特殊的:●全篇不对者,如李白之【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杨慎【升庵诗话】云:五言律八句不对,太白、浩然集中有之,乃是平仄稳贴古诗也。

●全篇仅颈联相对,颔联不对,谓之”蜂腰格”;如贾岛【下第诗】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起联成对而颔联不对者,称”偷春格”,谓似梅花之先偷春光而放也。

如杜甫【寒食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娥;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四、对仗宜忌对仗须诗意贯通;贵在自然,宜避免雕斲之病,妙手偶得之天然工对固佳,然如求工太过而刻意雕琢,殊失自然之妙,诗家所谓斧凿痕是也。

最忌同义相对,如”室”对”房”、”别”对”离”、”住”对”宿”等,两句同一意思,即诗家所谓”合掌”之病。

颔联颈联对仗结构雷同。

又叫“同律”,指颔、颈两联句式相同,即节奏、结构雷同,两联四句都成一个模式。

不规律重字:指对仗中两句出现同字互对。

五、常见对仗种类对仗的种类历来众说纷纭,尚无统一说法。

刘勰之【文心雕龙】举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种,【诗苑类格】引唐上官仪言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迭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体诗的对仗(一)
五七言律诗:正格:首尾两联散句,颔颈两联对仗
变格:与正格不合的对仗情况
五七言绝句:正格:两联散句。

变格:一联以上对仗。

五七言排律:正格:首尾散句,其余皆对。

变格:每联对仗。

二、五七言律诗对仗变格1、宗楚客体:又称“全首对”,即四联皆对。

始见于梁简帝萧纲的《登烽火台》、《楚妃叹》等诗。

唐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学用此法,被时人称为宗楚客体。

2、首尾不对体:又称“无对仗体”,即全诗皆散句,无一联对仗,极其罕见,也可视为古体诗的变体。

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首联增对体:“富对仗”的一种,即首、颔、颈三联
对仗,尾联用散句。

4、尾联增对体:“富对仗”的一种,即颔、颈、尾三联对仗,首联用散句。

注意:因对仗行文严谨,故不适合于尾联作结。

所以一般尾联对仗,例用流水对或接近散句的半对半不对,以增强流动感,并暗暗回应尾联不对仗的规则。

5、前半首对仗体:即首、颔两联对仗,颈、尾则用散句。

其实,这是把颈联的对仗移到了首联对仗,从而造成全诗前半首对仗,后半首不对仗。

此种情况极其罕见。

如:杜甫《客亭》。

6、偷春体:又称“换柱对”,即首、颈两联对仗,颔联则用散句(或半对半散),多见于五律。

这种本该在颔联的对仗,提前换到首联去用的情况,类似于梅花先于百花开放,偷取了春色一般,故名。

注意:采用偷春体,有时为回应颔联必对的规则,也可以在颔联使用半对半散的形式。

7、蜂腰体:“贫对仗”的一种,又称“蜂腰格”,即首、颔、尾三联散句,仅颈联对仗,多见于五律。

这种颔联不对之后,形成了两头有宽松的散句而中腰却用骈偶紧束的情况,类似于蜜蜂的细腰一般,故名。

(1)注意:采用“蜂腰体”后,首颔两联散句必须遵循“十字格法”(即“十字叙一事法”)各叙一事,然后让颈联在语意上总束,意贯上两联。

(2)注意:采用“蜂腰体”,最好在颔联用些似对非对的句子,暗暗回应律诗颔联必对的要求。

8、颈联不对体:“贫对仗”的一种,即仅颔联对仗,首、颈、尾则用散句。

注意:一般而言,颈联处于律诗之颈,颈联不对仗犹如一诗折颈,是断不容许的。

但特殊情况下,律诗颈联也可不对仗。

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9、隔句体:把隔句对用在首联和颔联,构成隔句体.三、对仗的类型:1、工对:又称“的名对”。

(举例略)
2、邻对:门类邻近的词语相对。

(见无名氏《词林典掖》三十门)
3、宽对:按词性相同成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