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对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通称对子、联句、联语、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将诗歌的高雅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以下是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欢迎阅读。
一、对仗有3个基本要求如下:1、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2、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代词、数量词、以此类推。
3、词义相对如:我说天你说心脏,虽然都是名词,但意义相差太远,所以不行。
在所有字词中数量词、代词、副词、形容词、动词,都没什么讲究只要词性相同,基本就可以。
二、名词对的要点:名词对是诗词对仗的主力军,也是最复杂的常见的。
名词对有5种:天文、地理、动物、植物、时令。
天属于天文门,所有天文门的字都可以对。
如: 雨、日、月、雾君属于人伦门,所有人伦门都可以对如:臣佐使子卿老夫妇等。
本门相对,属于工对,临门相对,属于宽对,比如,鸟对林前者是动物门,后者是植物门所以是宽对。
但对于一些常见的并称词汇,也可以认为工对比如: 酒对剑花对鸟等。
三、严格对仗的3种情况: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这三类,一般不能对不上,也不能宽对,必须各自相对。
但偶尔有例外,这个例外来自于借音对、借义对。
记住,上联有颜色的话,下联必须对颜色,四、特殊对仗:特殊对仗包括:借音对、流水对、错综对。
借义对比如:青山对沧海沧借了苍的音是借音对比如:杨柳对海天杨本身跟柳相对海本身跟天相对那么,杨柳对海天,虽然比较宽泛,但仍然认为很工整。
五、对联的3种特殊格式:1、无情对比如:(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木已半残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比如:(一匹天青缎,六味地黄丸)每个字都能对得上,整句话连在一起,含义却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叫做无情对。
2、析字对:比如:(二人土边坐,一日月边明)3、集句对就是把古人现成的古诗词,对在一起比如:(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上句是杜甫的,下句是李白的。
三类特殊的对仗1、借对借对包括借音对,借义对。
流水句

流水句——连谓句汉语中的连谓句是谓词或谓词结构连用的句子,每个谓语都与谊句主语有陈述关系。
该句型在英语中并无对等的句型,英语学习者在遇到多个谓语的汉语句子翻译时,往往无从下手或者根据字面直译,最终导致词不达意或犯诸多语法错误。
从汉语连谓句句型结构的角度去分析该类句型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学习者能更好地把握该类句型的翻译。
提高他们的汉译英水平。
所谓连谓词组是这样一种词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词语连用,在意义上每个都能与同一主语发生主谓关系,谓词性词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
下面几个句子都是连谓句:1.我‖去打点酒来。
2.王大伯‖进城看儿子。
3.她‖眯着眼睛想心事。
4.他妻子‖得理不饶人。
5.李明‖有条件做这工作。
6.那小姑娘‖看到这个场面很害怕。
7.他‖这辈子受苦受(够)了。
英语与汉语不同,在一个句子中,除了并列谓语外,一般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其它都以动词的非谓语形式出现。
形容词也不能单独作谓语。
所以在翻译这类连谓句时,一定要根据英语句法结构和表达习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译出。
根据汉语连谓句中谓谓词性词语之间的各种不同关系,连谓句大致可分为七种类型。
(上文中提到的七个例句,分别属于这七种类型)。
笔者试图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连谓句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译法进行初步探讨。
类型一基本特点:趋向动词和行为动词连用,或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行为动词连用,后一动作常常表示前一动作的目的。
......1、什么是连谓句连谓句是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例如:老王天天骑自行车上班。
他挣扎着下地去劳动。
耳朵听都快听腻歪了。
他卖废品卖了两块钱。
连谓短语中的谓词性成分都与同一个主语发生主谓关系。
第一个谓词是“来、去”及由“来、去”组成的短语,可以独立充当谓语。
除此之外,一般不能用光杆动词,而要带上宾语或补语等成分。
对于第二个谓词没有什么限制。
古唐诗:横吹曲辞·陇头吟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诗基础知识: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称。
格∶平仄、字数、对、粘、对偶、压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
对,即平仄相对。
粘,也是平仄相粘都是指每一句在2、4、6位置上相对或相粘的平仄规则。
对偶,是指词性的对仗,词语或短句结构的相称。
押韵,是为了达到诗词整体的音律和谐,而人为地要求诗句尾字要符合统一的韵字法度。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句韵字的选取。
那么,今天在讲律诗的起承转合之前,我们先学一下流水对(对联的一种),这对写诗很有帮助。
流水对:是指对偶的诗句在诗意上就像流水一样,上流下接,不能截断。
因此,在形式上虽然分成两句,但意思却互相连贯,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说,上下紧密结合,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就不完整了,如杜甫:如:忽闻哀痛诏,又下盛明朝.又:可惜欢吴地,都非少壮时.又: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再举例说明“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
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孟浩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与流水对相反,对偶时如对出了两个意思不相贯通的句子,则称为并肩对,往往显得板正生硬。
并肩对跟犯了相隔的对联差不多。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比较不容易弄出来的一种对子。
一首诗里面有了一联的流水对,就显得灵动了许多。
关于流水对,有这样一些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
”“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著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
对偶的诗句分类

对偶的诗句分类
对偶的诗句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
1.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2. 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3.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4. 工对:对偶形式在词性、词意、声调、语法等方面都严格要求对仗工整。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5. 宽对:对偶形式在词性、声调等方面要求不太严格,相对较为宽松。
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6. 借对:对偶形式中,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例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中的“怜”字,在这里用的是可怜之意,但同时借用了其爱怜之意来与“忆”相对。
7. 错综对:古代诗人在律诗中运用对偶时,为了避免
形式上的呆板,故意变换词性、词序、平仄等,使对偶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中的“风急”对“鸟飞”,“天高”对“沙白”,“猿啸哀”对“渚清回”。
以上分类方式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一个诗句可能同时属于多个分类。
同时,对偶的诗句在诗歌中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杜甫制作流水对方法 (1)

杜甫制作“流水对”之方法研究流水对”是一种特殊的对仗,它与一般的对仗迥然不同。
一般的对仗,上下两句各自表达一个意思,能够各自独立成文,两句之间互不依存,是并列的关系,如李白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横在城北的青山与绕过城东的白水,两者无依存关系。
“流水对”就不同了,从内容上看,是一个意思由上下两句连贯起来才表达清楚的;从语法角度看,上下两句或者就是一个单句(一个单句拆成形式上的两句),或者是一个复句中的两个分句。
上下两句在表意的流程中构成对仗,是流动中的对仗。
它能够克服一般对仗的呆板、凝滞,具有生动、流转的特征,在动态中实现了匀齐美,让静止的双峰对峙变成流动的前波对后浪,让纸剪的鸳鸯化作游动的情侣,从而把对仗的美学效应推向极至。
诗词技巧晚清许印芳说:“少陵妙手,惯用‘流水对’法,侧卸而下,更不板滞。
”[1]这几句话扼要地说明了“流水对”不同于其它对仗的特殊性质与独特功能。
历代诗论家都已注意到,杜甫是大量使用“流水对”的诗人。
可以说,在“流水对”这一概念的产生过程中,杜诗起了重大作用。
笔者对杜诗使用群主☆枫(1156291978) 2013-12-26 17:12:23“流水对”的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与研究,从全部杜诗(1458首)检出268副“流水对”,对它们进行比较,加以分类,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制作“流水对”的一些方法。
本文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理论,对杜甫制作“流水对”的方法进行理性归纳,或许能够有益于杜诗对仗艺术的认识,有益于今人创作近体诗。
[例1] “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
”(《怀锦水居止》)这本是一个省略了主语(即诗人自己)的单句,谓语是“犹闻”,宾语是“蜀父老不忘舜讴歌”。
作者把宾语拆开,把“蜀父老”分到出句上,而把“不忘舜讴歌”作为对句,使出句与对句词性对应相同。
出句与对句既对仗稳妥,又在意思上连成一脉,真像流水一样没有间隔。
[例2]“不堪垂老鬓,还对欲分襟。
”(《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垂老鬓”是对老垂之人的具体描写,“欲分襟”是对离别的具体描写。
6.律诗的对仗

六、格律诗的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要对仗的。
“对仗”就是两句中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这就像古代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子”、“对联”、“对偶”、“楹联”都是对仗。
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
一般,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对仗。
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
(中间两联全不对的、颔联不对的、颈联不对的,或者八句全不对的、或者首尾两联对仗,而中间两联不对的等等情况,只要不失粘,都可以称作律诗。
失粘的就不是律诗了。
)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不对仗外,中间部分都要对仗。
对于绝句来说,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可以不用,可以用在首联,可以用在尾联,也可以两联都用。
这在唐诗中都是可以找到例证的。
对仗要求句型一致,词性相对,平仄对立。
在词性相对中,还有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等等。
在名词对名词中,我们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比如天文、地理、时令、动物、植物、宫室、服饰、人事等等。
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数目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颜色对)“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方位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既有天文又有地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有天文地理又有时令)一、对仗有许多形式,一般地分为以下几类:1、工对:出句和对句的句型一致,词性也一致,对得工整就叫工对。
凡是工对,词性不但一致,而且在同一类词中又按细分的小类相对,比如颜色对、天文对、地理对等等。
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在平常的语言环境中经常平列使用的词,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等也算工对,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义词也算工对(《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同义词相对比正对更差一筹);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作桥”;句中自对又两句相对的也算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望月怀远·张九龄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望月怀远·张九龄|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望月怀远》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清风朗月之夜,最易牵动相思,牵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
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曲曲折折地道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原文】《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⑴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⑵情人: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⑶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⑷末两句:月光虽可爱,却不能用手抓: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希望得个好梦。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妙趣横生的对仗技法:流水对

妙趣横生的对仗技法:流水对流水对:是指对联在意义上就像行云流水一样,上流下接,不能截断。
因此,在形式上虽然分成两句,但意思却互相连贯。
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说,上下紧密结合,互为关联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就不完整了。
如杜甫:1、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2、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有些流水对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
例如: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2、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2、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一般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我们举例说明:1连贯关系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
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
例如兰州河神庙的一副对联:曾经沧海千重浪,又上黄河一道桥。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
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
2递进关系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
例如: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一生不曾屈服,临死还要斗争。
3条件关系(1)、出句提出条件,对句说出结果。
例如:苏振民赠李必才联:必须经得千般冷;才可炼得一段香。
(2)、上联说结果,下联则说行动。
例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4假设关系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
例如: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
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水对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不求形式上的严格工整,注重情感思绪的自然贯通,两句连贯而下如行云流水,所以叫做流水对。
流水对是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
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对。
又如《秋兴》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尾联也是一流水对。
流水对一般也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如果尾联要用对仗,经常就用流水对收住全诗。
流水对流水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
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承,两句可以当作一句来读。
... 由此看来,流水对
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像流水一样,得流下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
流水是一个比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