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对仗技巧的变化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律诗对仗详解一、对仗的定义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1.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2.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
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在律诗中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再看: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符合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意思相关的要求,但平仄不相对,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日、而等字,所以这两个例子只符合对偶的要求,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只是对偶句。
律诗对仗攻略:20种对仗技法

律诗对仗攻略:20种对仗技法展开全文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五七言律各四联八句,习惯上将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
颔联两句和颈联两句要对仗.如:七律《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首联)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颔联)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颈联)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所谓对仗就是词性的对称,名词对名诃,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
凡叠字处也要对称。
各类词性的对仗划分愈细,对仗则愈工致,例如名词,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l、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8、动物 9、人伦10、人事 11、形体。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颌联和颈联。
例如:无题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颌联:金蟾对玉虎;啮锁对牵丝;烧香入对汲井回。
【诗词格律】律诗中的变格

【诗词格律】律诗中的变格
律诗一般要求除首尾联不拘对仗外,其他诸联都要对仗。
凡是中间联运用对仗的属于正格,不符合这个规定的都叫变格,如下几种古人常用的对仗变格:偷春格、藏春格、蜂腰格。
【律诗分: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偷春格:
首联、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偷春比喻首联偷了颌联的对仗,如梅花偷春而先开。
藏春格:
首联、颔联不对仗,颈联、尾联才对仗的称为藏春格。
蜂腰格:
首联、颔联、尾联皆不对仗,仅颈联对仗的称为蜂腰格,此格多见于五律。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律诗两对仗联的写作技法

律诗两对仗联的写作技法律诗两对仗联的写作技法律诗分五律、七律,每首律诗八句,计四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按写格律诗的写作章法“起承转合”,我们可将律诗的首联叫起联:可以因事,因景或者直接破题写来;颔联叫承联,主要是承接第一联;颈联叫转联,可以转入主题情感的抒发,也可以继续由第二联细致描写;尾联叫合联,是结语。
写律诗,要有中间的两对仗联作为支撑,这样,想写好律诗,写好中间的两对仗联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两对仗联(承转联)写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律诗的成败。
毛泽东《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间这两对仗联写得非常工整漂亮,这就给这首七律增光添彩。
颔联写:在红军脚下,绵亘于江西、湖南、广西等之间“逶迤”的峰峦起伏的五岭,只不过像河里泛起的细浪;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只不过像滚动着小小的“泥丸”。
颈联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写好承转联是写好律诗的第一步,那么,律诗的承转联该如何写?根据诗的内容来说,诗一般有四种表现方式,分别是:写景、抒情、叙事、议论。
律诗的中间两联(承转联)也多是由这四个部分组成,其实,律诗的中间的两联无外乎两种组合:一种是情景;一种是叙议。
承转联的表现手法大致有三种:一是全是在写景;二是移步换景;三是移思换景。
一、全是在写景。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承转联:从耳中听到的,然后写到眼中看到的景物。
这些景物正好串成了一副完整的画面。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歌》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律诗中的对仗

作者:枣庄市第十一中学冯建峰许增辉【学习内容】一、律诗对仗的位置及对仗的规则。
二、律诗中对仗的作用即表达效果。
【分析讲解】一、律诗对仗的位置及对仗的规则1、中间两联对仗为了说明的便利,人们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中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以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中的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对仗,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仗。
2、律诗对仗的变例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
有的诗,有三联对仗,也有四联全用对仗的,这都是允许的。
(1)首联也用对仗的颇为不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用韵的诗。
例如:送友人李白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
这种只用一联对仗的律诗,盛唐、中唐比较多见。
其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例如:塞下曲(第一首) [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首联和颈联对仗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
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4)尾联对仗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七律的5大对仗形式

七律的5大对仗形式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仗,是七律中最常见的一种对仗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每个句子的平仄音节交错排列,呈现出一种平稳而抑扬顿挫的韵律感。
例如,“春风吹又生,花开花落,万物绽放满山川。
”这种对仗形式的特点是平仄音节的交替出现,给人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
二、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对仗,是七律中另一种常见的对仗形式。
这种对仗形式中,每个句子的平仄音节相对较为平均地排列,呈现出一种稳定而平和的韵律感。
例如,“明月照河山,星光闪烁,夜空中闪耀万颗繁星。
”这种对仗形式的特点是平仄音节的均匀分布,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三、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对仗,是七律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对仗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每个句子的平仄音节相对较为稀疏地排列,呈现出一种跳跃而有节奏感的韵律。
例如,“高山巍峨,青草茵茵,绿树成荫遮盖天空。
”这种对仗形式的特点是平仄音节的间隔较大,给人一种轻快活泼的感觉。
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对仗,是七律中一种较为少见的对仗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每个句子的平仄音节相对较为密集地排列,呈现出一种紧凑而有力的韵律感。
例如,“山水相连,云彩飘散,大自然展现出它的神奇。
”这种对仗形式的特点是平仄音节的紧凑排列,给人一种厚重庄重的感觉。
五、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对仗,是七律中一种较为独特的对仗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每个句子的平仄音节相对较为均匀地排列,呈现出一种平稳而流畅的韵律感。
例如,“蓝天白云,碧水蓝天,大自然的美丽无法言表。
”这种对仗形式的特点是平仄音节的均匀分布,给人一种舒缓优美的感觉。
总的来说,七律是一种充满韵律美的诗歌形式,通过平仄押韵的对仗形式,使诗歌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不同的对仗形式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的平稳安详,有的活泼欢快,有的跳跃轻快,有的厚重庄重,有的舒缓优美。
这些不同的对仗形式,使七律具有了更大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无论是写景抒怀还是叙事抒情,都可以利用七律这一形式表达出更深刻的意境和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好与哲理。
6.律诗的对仗

六、格律诗的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要对仗的。
“对仗”就是两句中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这就像古代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子”、“对联”、“对偶”、“楹联”都是对仗。
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
一般,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对仗。
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
(中间两联全不对的、颔联不对的、颈联不对的,或者八句全不对的、或者首尾两联对仗,而中间两联不对的等等情况,只要不失粘,都可以称作律诗。
失粘的就不是律诗了。
)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不对仗外,中间部分都要对仗。
对于绝句来说,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可以不用,可以用在首联,可以用在尾联,也可以两联都用。
这在唐诗中都是可以找到例证的。
对仗要求句型一致,词性相对,平仄对立。
在词性相对中,还有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等等。
在名词对名词中,我们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比如天文、地理、时令、动物、植物、宫室、服饰、人事等等。
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数目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颜色对)“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方位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既有天文又有地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有天文地理又有时令)一、对仗有许多形式,一般地分为以下几类:1、工对:出句和对句的句型一致,词性也一致,对得工整就叫工对。
凡是工对,词性不但一致,而且在同一类词中又按细分的小类相对,比如颜色对、天文对、地理对等等。
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在平常的语言环境中经常平列使用的词,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等也算工对,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义词也算工对(《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同义词相对比正对更差一筹);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作桥”;句中自对又两句相对的也算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对仗技巧的变化在律诗中,对偶句的位置大多在颔联、颈联,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
它是律诗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仅能使律诗显得凝练、整齐、匀称、典雅,而且也是律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更能展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气度,可见在律诗中的重要作用非同寻常。
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仗,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那么,在律诗的创作中如何运用好对仗句呢?通常有以下方法。
1、时空交替:即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增强表达内容的变化。
如:①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②十年尘土青衫色,万里江山画角声。
(陆游《晚晴闻角有感》)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维《山居秋暝》)④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李商隐《隋宫》)以上的“浮云一别后”、“万里江山画角声”句从空间角度写,而“流水十年间”、“十年尘土青衫色”句从时间角度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联从时间角度写,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联从空间角度写。
时空两个角度相互映衬,从而拓展了诗句的表达内容。
2、动静有序:即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
如:①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杜审言《送崔融》)②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阮中丞》)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④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柳宗元《岭南江行》)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军麾动洛城”、“孤城背岭寒吹角”,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祖帐连河阙”、“独树临江夜泊船”。
或一联描写动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3、视听转换:在律诗中,视觉与听觉是构成对仗句最常见的感觉形式,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等。
如:①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刘昚虚《阙题》)②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钱起《赠阙下裴舍人》)③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杜甫《春宿左省》)④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
(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深柳读书堂”、“长乐钟声花外尽”,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如“闭门向山路”、“龙池柳色雨中深”。
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为听觉形象,而“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为视觉形象。
视听结合,声色相映。
4、宏微对比:对仗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从大场面描写;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从小场面描写。
如:①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宵。
(陈子昂《春日登九华观》)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③越国旧无唐印绶,蛮乡今有汉衣冠。
(许浑《朝台送客》)④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
(元稹《以州宅夸乐天》)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有镜头远推近拉变化之妙,增强诗的灵动性,调动读者思维。
5、数字巧对:在同一联的的对仗句中,虽然只有寥寥的几个数字,却能变化无穷,使人得到极大的趣意。
通过数字的对比,使语句开合有度,以增强语言张力。
如:①一旦雄图尽,千秋遗令开。
(沈佺期《铜雀台》)②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崔曙《奉试明堂火珠》)③多时行径空秋草,几日浮生哭故人。
(《题灵祐和尚故居》)④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⑤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以上句中“一旦”与“千秋”、“双月满”与“一星孤”,“六时”与“几日”、“一身”与“万死”、“六千里”与“十二年”、“万里”与“千家”都是以意象数目形成强烈的反差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殊环境下的情感。
既可使句式显得格外工整,又令人爽心悦目。
此外,诸、众、独等字均可作为数字用。
6、情景分述:即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则侧重于抒发情感。
但上下联应尽可能有所变化,要力免“合掌”之嫌。
如:①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岑参《寄托左省杜拾遗》)颔联写在朝为官的平时之景象,颈联写向老友倾吐内心之悲情,节奏也所有改变。
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颔联写岸上与江面之景,颈联则是失意、潦倒的之恨。
③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李颀《送魏万之京》)颔联写别时及别后的孤独、冷清之情,颈联写友人路上、赴京之景。
④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颔联写舟中生活之情,颈联写异地逢秋之景。
7、虚实相生:即一句或一联写虚,另一句或一联写实。
如:①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上官婉儿《彩书怨》)②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兵无阻,穷边有客游。
(张乔《书边事》)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④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此四联中①④颔联写实,颈联写虚;②③颔联写虚,颈联写实。
虚实结合,相映生辉。
8、行云流水:即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如同流水般一气呵成。
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关系,但位置不能互换。
如:①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③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④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流水对使句子转换自然流畅,形式活泼多样,又能提高遣词炼句的能力。
9、虚字奇趣:在古今律诗中,将文言虚字“之乎者也矣哉”嵌入联,若运用的恰到好处可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孙德谦在《六朝丽指》中指出:“对句之中,亦当少加虚字,使之动宕。
”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
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幅联中不可能全是虚字。
主要是说虚字在律诗中,上下对偶,妙趣横生,又无形中增加了对偶句的古典韵味,亦不失化平淡为奇趣之一法也。
如:①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
(杜甫《峡口》)②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
(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③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关故依然。
(苏东坡《书普慈长老壁》)④日之夕矣归何处,天有头乎想什么。
(聂绀弩《代答周婆》)⑤老夫耄矣人谁信,微子去之迹悲哀。
(聂绀弩《寄高旅》)10.色彩鲜艳:即以颜色词入对,能使诗句优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①绿奔穿内水,红落过墙花。
(韦庄《延兴门前作》)②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
(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③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④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白居易《西湖留别》)11、叠字连用: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
叠字在对偶句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是联中的精华所在。
运用的好,能大大增加诗的品味。
如:①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王绩《野望》)②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
(李商隐《细雨》)③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杜牧《早雁》)④远树依依如送客,平田漠漠独伤春。
(李嘉祐《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以上所述的只是我们在创作律诗时经常遇到的几种形式和方法,但文无定法,要灵活掌握,力求“中律而不为律所缚”,多出新鲜活泼,与时俱进的佳作。
继承传统,汲取精粹,这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