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合集下载

格律诗的对仗规则

格律诗的对仗规则

格律诗的对仗规则
以下是 7 条关于格律诗的对仗规则:
1. 词性要相对呀,你看“两个黄鹂鸣翠柳”里,“黄鹂”是名词对“翠柳”也是名词,这多恰当呀!
2. 平仄得协调哇,像“无边落木萧萧下”和“不尽长江滚滚来”,平仄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呢!
3. 结构也要类似呢,“映阶碧草自春色”和“隔叶黄鹂空好音”,这结构对仗多工整呀!
4. 词义不能乱凑哇,可不能强行对仗,不然就像乱点鸳鸯谱一样,多别扭呀!比如“乱云低薄暮”对“急雪舞回风”,词义也相符呀!
5. 数量词要找对伴儿哟,“万里悲秋常作客”里的“万里”,就得和合适的数量词对仗呢!
6. 颜色词也要对上呀,“青山横北郭”对“白水绕东城”,这“青”与“白”对得多妙呀!
7. 虚字实字要分清楚嘞,“江间波浪兼天涌”和“塞上风云接地阴”,它们在对仗上就很讲究虚实呢!
总之,格律诗的对仗规则就像是搭建一座精美的建筑,每一块砖瓦都要放置得当,才能展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呀!大家要好好琢磨哦!。

古代诗歌的格律与韵脚

古代诗歌的格律与韵脚

古代诗歌的格律与韵脚古代的诗歌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格律与韵脚构成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就古代诗歌的格律与韵脚进行探讨,以展现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古代诗歌的格律古代诗歌的格律是指诗歌的诗句规则和结构,是诗歌形式的基础。

古代诗歌的格律有以下几种:1. 句法格律:指的是古代诗歌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

在古代诗歌中,诗句的长度和构造是严格受限制的,常常是以字数为基准。

例如,五言绝句中每句由五个字组成,七言绝句则由七个字组成。

这种格律的要求使得古代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2. 对仗格律:对仗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仗格律要求句子中的字词在音韵、平仄、声调等方面相互呼应。

常见的对仗形式有平仄对仗、声调对仗、韵脚对仗等。

对仗的使用使得古代诗歌在语言美感上更加精细,表达更加传神。

3. 长短格律:长短格律是指古代诗歌中有规定长度和结构的格律。

例如,律诗是指按照特定的字数和字序进行排列的诗歌形式,如七言律诗、五言律诗等。

这种格律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和统一。

二、古代诗歌的韵脚韵脚是指古代诗歌中用于表达音韵美感的一种手法。

韵脚可以分为押韵和韵律两种类型。

1. 押韵:押韵是指古代诗歌中相邻的诗句末尾的字音相同或近似的情况。

押韵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使得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韵味。

古代诗歌中的押韵有平水韵、聿修韵等多种韵脚体系。

2. 韵律:韵律是指古代诗歌中有规律的韵音排列,包括韵母的变化和对仗。

韵律使得古代诗歌更加富有变化和层次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古代诗歌中的韵律有平声韵律、仄声韵律等多种形式。

总结:古代诗歌的格律与韵脚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格律使诗歌形式更加规范和统一,而韵脚则在音韵美感上为诗歌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古代诗歌的格律与韵脚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也为世人留下了一道道美的印记。

它们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研究。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诗基础知识: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称。

格∶平仄、字数、对、粘、对偶、压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

对,即平仄相对。

粘,也是平仄相粘都是指每一句在2、4、6位置上相对或相粘的平仄规则。

对偶,是指词性的对仗,词语或短句结构的相称。

押韵,是为了达到诗词整体的音律和谐,而人为地要求诗句尾字要符合统一的韵字法度。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句韵字的选取。

那么,今天在讲律诗的起承转合之前,我们先学一下流水对(对联的一种),这对写诗很有帮助。

流水对:是指对偶的诗句在诗意上就像流水一样,上流下接,不能截断。

因此,在形式上虽然分成两句,但意思却互相连贯,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说,上下紧密结合,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就不完整了,如杜甫:如:忽闻哀痛诏,又下盛明朝.又:可惜欢吴地,都非少壮时.又: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再举例说明“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

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孟浩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与流水对相反,对偶时如对出了两个意思不相贯通的句子,则称为并肩对,往往显得板正生硬。

并肩对跟犯了相隔的对联差不多。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比较不容易弄出来的一种对子。

一首诗里面有了一联的流水对,就显得灵动了许多。

关于流水对,有这样一些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

”“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著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

学习旧体诗基本格律的三要素

学习旧体诗基本格律的三要素

学习旧体诗基本格律的三要素韩志清旧体诗的格律十分严谨,尤其是律诗、绝句等近体诗(这里重点讲近体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要素:1、诗的韵格:(1)什么叫韵?韵是诗歌音乐美的基本条件,是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古体诗、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为诗,可以说这是诗区别于其它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

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更多的字,配置于诗的一定位置(每联的对句即双句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同声效应,声音回环之美。

如:“窗前明月光……霜。

……月,……乡”。

押韵的目的,是利用韵增加诗的和谐和美感,使人读之顺口,听之悦耳,记之容易。

(2)韵的由来,古代写诗就讲究用韵,近体诗(唐诗)兴起以来,更加严格,并开始照韵书押韵。

最早的韵书见于三国时期魏国李登的《声类》十卷(后失传),以及晋代左静的《韵集》六卷等。

现存最早的韵书是北宋初年陈彭年的《广韵》和由此修订的《集韵》,韵部206个。

南宋平水人刘渊把前人206个韵部归并为107个,元代阴时夫又把107个归为106个,这就是后人常用的“平水韵”,流传至今700余年。

为适应读者、诗人的需要,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根据国家汉语拼音方案,以《中华新韵》为基础,出版了《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平水韵106个韵部简化为18个。

即:一麻(a)、二波(o)、三歌(e)、四皆(ie)、五支(zi)、六儿(er)、七齐(i)、八微(ui)、九开(ai)、十模(uo)、十一鱼(ü)、十二侯(ou)、十三豪(ao)、十四寒(an)、十五痕(en)、十六唐(ang)、十七庚(eng)、十八东(ong)。

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对《诗韵新编》进行修订重印,增添了“通押”的内容,相当于把18个韵减少为13个,近似于十三辙。

(3)如何押韵?如何用韵,可自选,从宽可用十八韵或十三辙(即新声韵),从严可用平水韵(106个)。

根据诗词格律要求和实践体会,为了便于自己记忆,我把押韵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四句话:逢双押韵,韵押平声,韵在句尾,一韵到底。

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

即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①仄仄平平仄 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②平平仄仄平 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 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④仄仄仄平平 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A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

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

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

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

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

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

也就是一个字在中古时期所属平仄的识别——一定要突破这个难点,否则诗词格律部分将永远无法掌握!有多种识别方法:1、利用方言识别中古平声字。

格律诗押韵的规则

格律诗押韵的规则

格律诗押韵的规则格律诗,又称“律诗”,是唐代以来流传下来的一种诗歌形式。

相比于自由诗,格律诗的押韵和平仄要求更加严格,它的格式和规则也更加固定,因此难度也更高。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格律诗押韵的规则。

一、句式格律诗中,每句诗都需符合一定的句式。

通常来说,一首格律诗中的每一句的句式都要一致。

这种句式一般由四个字或八个字组成。

二、平仄格律诗的平仄要求也很严格。

一般来说,每句诗中的字都必须符合平仄要求。

平声字的韵脚必须为平声,上声字的韵脚必须为上声,去声字的韵脚必须为去声,入声字的韵脚必须为入声。

三、押韵在格律诗中,每个句式都需要有一个韵脚。

通常一个句式对应一个韵脚。

其中,平声和上声可押平韵和仄韵,去声和入声只能押仄韵。

在一首格律诗中,每个韵脚只能出现一次。

四、词牌格律诗的词牌也和其他的诗歌形式不同。

在格律诗中,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韵脚和诗句。

不同的词牌需要遵照不同的规则。

五、唱和在古代,格律诗通常是唱和,也就是一人一句地唱出来。

在唱和的时候,要保持和谐,既要注意诗句的平仄和押韵,又要注意整体的韵律和情感。

六、对仗对仗是格律诗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在格律诗中,通常每两个句子之间都会形成对仗,这个对仗要求诗歌的词句具有相对位置、语音、音韵的对称或者相似,同时要求提供对比积极作用和营造和谐的音乐般韵律。

以上就是格律诗押韵的规则和相关介绍。

尽管格律诗的要求十分严格,但它却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汉语诗歌中独特的韵律和美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性。

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

(3)小拗救
仄仄平平仄句型中第三字拗,称小拗,用对
句第三字救。 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送友人》尾联中出句的“自”拗,对句 “班”救。 小拗可以不救。如《送友人》颔联中出句 “一”拗,没有救。
小拗救常和孤平拗救结合起来。
即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三字即救本句第一字,
近体诗有四大特点:
(1)讲究平仄 (2)注重对仗 (3)押韵严格 (4)句数、字数固定
◎字句有定◎用韵严格◎平仄协调◎讲究对仗
(一)近体诗的字句数
字数: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杂言; 近体诗固定为五言、七言两种。
句数:古体诗没有固定,近体诗律诗为八句
(排律除外),绝句为四句。
(二)近体诗的押韵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大小拗可同时救
“向晚意不适”句中同时大拗、小拗,都用
对句第三字“登”救。 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变为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句型。 在这种情况下,可只指出大拗救。 此诗有大拗救,不拗登救。 有小拗救,意拗登救。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练习:标出下列格律诗的平仄 (注意其中的入声字)
旧国经年别, 关河万里思。 题书凭雁翼, 望月想蛾眉。 白发愁偏觉, 归心梦独知。 谁堪离乱处, 掩泪向南枝。 元淳《寄洛中诸姊》

仄起平收式: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格律诗形成过程

格律诗形成过程

格律诗形成过程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唐朝时期。

然而,它的演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和多代诗人的探讨、取舍、实践。

在唐朝之前的时期,古诗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这些诗歌的格式和韵律相对较为自由,还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规则。

到了唐朝,诗人们开始尝试在形式上对诗歌进行规范,逐渐形成了格律诗。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四个要素:平仄、押韵、对仗、黏连。

这些要素的出现并不是同时的,而是经过了多代诗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平仄是指诗歌中声调的抑扬顿挫,通过平仄的交替使用,使得诗歌具有优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押韵是指诗歌中的韵脚,通过押韵的方式可以使诗歌具有和谐、优美的韵律。

对仗是指诗歌中的对偶句,通过对仗的方式可以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

黏连是指诗歌中的上下句之间的连接方式,通过黏连的方式可以使诗歌在内容上更加连贯、有逻辑性。

在初唐时期,格律诗逐渐形成了严密的规则,并且被应用到了科举考试当中。

然而,即使在盛唐时代,各个诗人也还不一致。

一些诗人如王维的格律诗相对较为宽松,而杜甫等人的格律诗则更为严格。

这种历史事实证明了一个重要的原理:诗的格律是历代诗人们艺术经验的总结,是艺术的积累。

这样的格律才能使社会乐于接受,使诗具有真正的形式的美,即声调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

即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①仄仄平平仄 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②平平仄仄平 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 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④仄仄仄平平 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A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

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

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

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

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

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

也就是一个字在中古时期所属平仄的识别——一定要突破这个难点,否则诗词格律部分将永远无法掌握!有多种识别方法:1、利用方言识别中古平声字。

因为粤方言中的几种次方言(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等)都还保留着入声字,同时也保留着阴平和阳平两种调类。

由于这些方言中的入声字并未与平声相混,因此只要认识了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的代表字,则与它们同调的就都是中古的平声字了。

例如,凡是与广州方言中读“诗、时”“花、华”二字同声调的,就都是古代平声字。

2、利用方言识别古入声字。

有的学生可能识别方言调类的能力差些,一时不易掌握以平声代表字类推的办法。

则可教他们利用识别入声字来检验现代汉语中读平声的字是否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

因为现代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字,除了从中古的平声演变而外,还混入了古代的入声字。

而这些字是不能视为平声的。

如果能把这些字从现代的阴平、阳平字中识别出来,则其余的自然就都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了。

学生们的现代汉语语音都较好,识别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声调较容易,又由于粤方言中无论是广州方言,还是客家方言、潮州方言都保留着中古的入声调类,依调类推,用方言识别入声字是不困难的。

例如:广州方言的6个(实际是9个)调类:名称和调值阴平55阴入15 阴上35 阴去33中入33 阳平21 阳上13 阳去22阳入22调号 1 2 3 4 5 6例字诗色史试锡时市事食从表中可看出:凡是与“诗”、“时”同调类的字就都是中古的平声字,否则就都应归到中古的仄声字中。

-------------------------------------------------------- 还可以用一中所谓“八声调法”来类推某字所属调类。

即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诗史试色时市事食升醒性○成○盛蚀淹掩厌馌严染艳业央鞅怏约阳养让若烟演宴噎言岘现热英影应益仍○认翼空孔控哭红○哄酷崧耸送叔崇○○熟风俸讽福冯○奉服安○汉渴寒旱汗曷渊苑怨○元远愿月堪坎勘洽含颔撼合心审沁湿岑○甚拾音饮荫邑人荏任入所谓“类推”,指的是熟悉上表以后,遇到表外的字,也按照这种音调读去,以判断出它的声调。

如“器”,可以念出“嬉、喜、器、悉”,则知“器”为“阴去”即去声字,如“谷”,则念出“工、拱、贡、谷”则知其为入声字了。

当然,这是用广州音为准,熟悉以后也可帮助自己判断广州话的发音是否准确了。

有人说,广州话实际是九个声调,还有中入字,为什么没列出呢?这是因为中入字不多,常见的仅“客、炙、赤、撇、泼、抹、阔、括、茁、撮、雪、决、鸽、壁、臂、劈、踢、锡、吃、跖、八、法、刮”这二十来个,死记住它们也就可以了。

八声调法主要强调阴阳相配,四声各分阴阳而形成八个音,更加便于诵读。

客家话也有6个声调,见下表:梅县话声调普通话声调例字阴平44 阴平花家多张上声马买领语阳平11 阳平华爬狂常上声31 上声摆斗比米去声52 去声教帝骂浪阴入21 阴平八托七阳平橘觉足上声百曲脊去声涩率魄阳入4 阳平拔石协读去声猎业玉获注意,从上表可以看出:客家话读阴平的,不一定都是古代的平声字,因为它还包括了古代的上声字在内。

要从阴平中把普通话的上声字挑出,剩余的就都是中古平声字了。

至于客家话读入声的,倒可以肯定它们也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潮汕话也有八个声调,见下表:阴平33 阴上53 阴去313 阴入1 阳平55 阳上35 阳去11 阳入5 诗始世薛时是示蚀分粉奋忽云混份佛窝袄奥呃蚝卧哦学颁板扮北房棒办缚冬党蛋靼同荡洞达刀短倒桌逃在袋夺低抵帝滴池弟治碟狮虎豹獭鱼蟹鲎蛴3、利用普通话读音识别平仄首先,要懂得古今四声的对应关系,即下表。

平仄关系平声仄声中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四声例字阴平江香薛约阳平详聋学竹上声养党访卜蜀法去声样对泪洞似卉肉沃质没阅注意:薛、药、学、竹、卜、蜀、法、肉沃质没阅均为古代入声字;洞、似、卉本古代上声字。

从表中箭头可看出,如果普通话里读上声或去声,则可毫不犹豫地确定它是中古的仄声字。

中古的四声到了现代,平声一分为二,而仄声中有部分中古的入声字却跑到现代的阴平或阳平里去了。

也就是说,单靠普通话读平声就认定它是平声字就不一定正确了。

所以就还要把混入普通话平声中的入声字识别出来。

剩余的则是真正的平声字了。

那么,怎样识别古代的入声字呢?--------------------------------------------------------古代入声字的方法(一)由b、d、g、j、zh、z这七个不送气声母所构成的阳平字(也叫“第二声调”的字)都是中古的入声字,例如:b 拔、跋;勃、渤、博、薄、泊、驳、箔、伯、帛、舶;别、蹩;白、雹d 答、妲、怛、达;得、德;掇、夺、铎;笛、迪、敌、嫡、狄、镝;独、读、犊、椟、渎、毒g 革、葛、阁、格、隔;国、掴、帼、虢、馘j 荚、颊、铗;集、辑、急、级、汲、疾、吉、即、极、脊、籍;局、桔、菊、掬、鞠、局、鞫、跼zh 闸、扎、札、铡、霅;折、哲、辄、蛰、谪、磔;酌、斫、浊、涿、啄、琢、焯、濯、着;执、职、直、埴、踯、植、侄;逐、筑、舳、烛、竹;宅、翟;轴、妯z 杂、砸;则、舴、责、择、泽、啧、帻;昨;卒、镞、族、足(二)由zhuo、chuo、shuo、ruo、fa、fo、la、ye、ce这九个音节组成的字,不论现在读什么声调,除极个别外,都是中古入声字。

例如:zhuo 拙、卓、涿、捉、着、酌、灼、斫、焯、琢、啄、浊、濯、擢、镯chuo 绰、戳、辍、啜shuo 说、烁、铄、朔、槊、硕ruo 若、弱、箬fa 发、乏、伐、筏、阀、罚、法、发fo 佛la 蜡、辣、拉、腊、垃ye 叶、噎、咽、业、掖、页、腋、晔、谒、液、腋(注意:“椰、耶、爷、也、野、冶、夜”等字除外,它们不是入声字!)ce 测、策、册、厕、恻(三)韵母是“—ue”的字,除极其个别者外,都是中古入声字,例如:nue 虐、疟lue 略、掠、劣jue 决、觉、绝、厥、抉、掘、倔、诀、爵、谲、噘、噱、镢que 却、确、阕、雀、鹊、悫、炔、缺xue 学、雪、血、穴、薛、谑、削、踅yue 月、曰、越、约、阅、岳、悦、刖、钺、粤、瀹(四)韵母“—ie”与声母b、p、m、d、t、n、l相拼,所产生的字也绝大多数都是入声字。

例如:bie 鳖、憋、别、瘪、蹩字也都是入声字;“甲”是入声字,那么,可推出“闸、押、匣、狎、胛……”等字也是入声字。

pie 撇、瞥、苤mie 灭、蔑、篾、乜die 叠、谍、迭、跌、蝶、牒、垤、喋、耋(“爹”除外,它非入声字)tie 铁、贴、餮、帖nie 捏、聂、镍、啮、孽、涅、陧、蘖lie 列、烈、裂、劣、趔、捩、咧、埒、猎、裂、冽、躐(五)普通话中有两个读音,但又没有意义上的区分的字,大都是中古入声字。

如“色、剥、血、壳、角、薄”等在普通话中都有两读,但意义相同。

它们都是入声字。

(六)利用谐声偏旁也可帮助确定入声字,例如:“出”是入声字,则可断定“屈、茁、倔、诎……”等以“出”为声旁的字也都是入声字。

“夹”入声字,则“侠、狭”亦必入声字;“各”是入声字,则“胳、搁、貉”皆是;“合”是入声字,那么,可知“恰、洽、答、鸽、塔……”等以“合”为声旁的利用现代读音来识别(七)还可利用排除法去掉一些不可能是入声的字,这样,入声字的范围也就相对小些了。

例如:1.因为入声字都是中古以[-p](-b)(如“及、鸽、鸭”)、[-t](-d)(如“法、铁、八”)、[-k](-g)(如“则、尺、锡”)等塞音结尾的字,语音变化的结果,使这些塞音韵尾脱落,于是现代汉语中,所有的中古入声字都是元音结尾的字。

那么,现代汉语中所有的以辅音结尾的字,也就是以-n 和-ng结尾的字,都可以肯定它们不可能是入声字。

此外,广州话里还有个以-m结尾的辅音,如“天阴”的“阴”、“心情”的“心”等字,都不可能是入声字。

2.现代汉语中“zi、ci、si”这三个音节的字,是没有入声字的,虽然它们是以元音-i结尾,但它们这几个音节构成的字(无论四声)都不会是入声字。

3. er和wei(作韵母时写作-ui)音节也没有入声字。

因此,看到“资、姿;呲、慈、辞、词;丝、司”或者“儿、饵、威、微、辉、规、推、亏、葵、追”等字,也可毫不犹豫地断定它们不可能是中古的入声字。

(八)以上方法都解决不了现代读平声而又较常见的百余个入声字:八、搭、塌、邋、插、察、杀、煞、夹、侠、瞎、辖、狭、匣、黠、鸭、押、压、刷、刮、滑、猾、挖、蜇、舌、鸽、割、胳、搁、瞌、喝、合、盒、盍、曷、貉、涸、劾、核、钵、剥、泼、摸、脱、托、捋、撮、缩、豁、活、切、噎、汁、织、只、掷、湿、虱、失、十、什、拾、实、食、蚀、识、石、劈、霹、滴、踢、剔、屐、积、激、击、漆、吸、息、媳、昔、席、锡、檄、觋、揖、一、壹、扑、匍、仆、弗、绂、拂、福、蝠、幅、辐、服、伏、茯、督、突、秃、俗、出、蜀、窟、哭、忽、惚、斛、鹄、屋、屈、诎、曲、戌、拍、塞、摘、拆、黑、勺、芍、嚼、粥、妯、熟-------------------------------------------------------(二)格律诗的押韵标准:诗韵(平水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