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与对仗

合集下载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律诗对仗攻略:20种对仗技法

律诗对仗攻略:20种对仗技法

律诗对仗攻略:20种对仗技法展开全文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五七言律各四联八句,习惯上将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

颔联两句和颈联两句要对仗.如:七律《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首联)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颔联)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颈联)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所谓对仗就是词性的对称,名词对名诃,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

凡叠字处也要对称。

各类词性的对仗划分愈细,对仗则愈工致,例如名词,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l、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8、动物 9、人伦10、人事 11、形体。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颌联和颈联。

例如:无题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颌联:金蟾对玉虎;啮锁对牵丝;烧香入对汲井回。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律诗对仗详解一、对仗的定义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1.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2.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

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在律诗中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再看: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符合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意思相关的要求,但平仄不相对,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日、而等字,所以这两个例子只符合对偶的要求,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只是对偶句。

格律诗中的修辞手法

格律诗中的修辞手法

格律诗中的修辞手法》露珠在语言学中,所谓修辞,就是一种语言活动,是利用各种语言手段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

格律诗是追求美的,有形式美、音律美、意境美,而音律美和意境美都需要语言美来作为保障。

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增强诗句的感染力,也能增强诗句在语言上的美感。

现在可知的语言修辞手法多达六七十种,这一讲里,介绍若干种格律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对仗。

我们知道,律诗的中间两联是需要对仗的。

长律除了首尾两联,均需要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

虽然绝句不要求对仗,但我们在创作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应用一些对偶句。

对仗的基础知识,前面的老师已经讲解过,就不重复了,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对仗的特殊形式。

1、流水对,也称串对或走马对。

流水对的特点是,单独一句不能完整地把意思表达出来,需要两句合并,才能使要表达的意思连贯一气。

一般上下联之间有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故在构建流水对时一般会有一些连词出现。

比如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一种承接关系;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一种递进关系;江畔渔火的“欲起蛟龙清积弊,纵横狐兔叹台臣”,是一种转折关系;江畔渔火的“若教龙剑云中合,便取闲心花下移”,是一种假设关系;江畔渔火的“前世当投石,今生可画眉”,既有假设关系,又有因果关系。

2、当句对,也称自对或句中对。

就是在一个句子里一些词与另一些词相对。

有时字数不等,亦被认可。

黄庭坚的“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野水自添对田水满,晴鸠却唤对雨鸠归属于字数不等的当句对。

比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对水复,柳暗对花明,属于字数相等的当句。

3、借对。

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借字义。

比如江畔渔火的“酒最伤人无月夜,情难回首少年期”,少年对无月,就是利用了少的另一种含义来对无,用月的另一种含义来对年。

另一种是借字音,也称谐音对。

比如孟浩然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用杨谐羊的音来对上句中的鸡。

律诗押韵规则和对仗规则

律诗押韵规则和对仗规则

律诗的押韵规则和对仗规则
律诗的押韵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押韵的位置:律诗通常在句尾的三个位置押韵,即第二句和第四句、第六
句和第八句的末尾字。

2.押韵的声调:律诗的押韵声调通常遵循平仄交替的原则,即第二句和第四
句、第六句和第八句的末尾字的声调必须是平声或仄声,且不能连续使用相同的声调。

3.押韵的字数:律诗的押韵字数通常为三个字或五个字,不能超过五个字。

4.押韵的韵脚:律诗的押韵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即属于同一韵母的字的集
合。

对仗规则则是律诗中的另一种重要规则,主要用于增强诗歌的对仗工整和美感。

具体规则如下:
1.对仗的规则:律诗的对仗通常是在颔联和颈联之间进行,即第三句和第四
句、第五句和第六句之间。

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关,并且平仄相对。

2.对仗的类型:根据对仗的严格程度,可以将对仗分为工对、宽对和流水对
三种类型。

工对要求最严格,必须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关,并且平仄相对;宽对则相对较为宽松,只要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即可;
流水对则是指两句之间没有明显的对仗关系,而是通过整体的意义和情感来表达一种连贯和流动的感觉。

总的来说,律诗的押韵和对仗规则都是为了增强诗歌的美感和表达效果,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6.律诗的对仗

6.律诗的对仗

六、格律诗的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要对仗的。

“对仗”就是两句中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这就像古代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子”、“对联”、“对偶”、“楹联”都是对仗。

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

一般,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对仗。

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

(中间两联全不对的、颔联不对的、颈联不对的,或者八句全不对的、或者首尾两联对仗,而中间两联不对的等等情况,只要不失粘,都可以称作律诗。

失粘的就不是律诗了。

)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不对仗外,中间部分都要对仗。

对于绝句来说,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可以不用,可以用在首联,可以用在尾联,也可以两联都用。

这在唐诗中都是可以找到例证的。

对仗要求句型一致,词性相对,平仄对立。

在词性相对中,还有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等等。

在名词对名词中,我们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比如天文、地理、时令、动物、植物、宫室、服饰、人事等等。

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数目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颜色对)“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方位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既有天文又有地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有天文地理又有时令)一、对仗有许多形式,一般地分为以下几类:1、工对:出句和对句的句型一致,词性也一致,对得工整就叫工对。

凡是工对,词性不但一致,而且在同一类词中又按细分的小类相对,比如颜色对、天文对、地理对等等。

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在平常的语言环境中经常平列使用的词,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等也算工对,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义词也算工对(《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同义词相对比正对更差一筹);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作桥”;句中自对又两句相对的也算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律诗要精于对仗

律诗要精于对仗

律诗要精于对仗陈中寅律诗中二联对仗必须工稳,这是唐代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

律诗作者只有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才能创作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的崭新篇章。

为此,律诗作者必须精于对仗,坚持“三审四避”。

“三审”是,审音:字声是否平仄相对;审词:词性和词类是否同性相对,是否门类相对;审句:句型是否构句一致。

“四避”是:避“合掌”;避“正对”;避“同字对”;避“四言一法”。

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律诗精品来。

一、精于对仗,先得看重实字对(此处的“实字”依旧说,指意义比较实的名词),在名词的门类上分清高下,力避“合掌”等毛病。

旧时的《词林典腋》一书把名词划分为天文、地理、人物、飞禽、走兽、昆虫等三十个门类。

根据名词的这种分类,同一门类的事物相对被认为“最工”,相邻或并列门类的事物相对只能算“工整”。

试举近代小说《镜花缘》涉及的有关对仗加以说明。

该书提到“云中雁”索对,有人对以“水上鸥”,有人对以“水底鱼”。

还有人对以“鸟枪打”,惹得众人发笑。

依过去的标准看,“鸥”对“雁”是同一门类的事物相对仗,最工;“鱼”对“雁”是相邻门类的事物相对仗,只能算工整。

因此,“水上鸥”对“云中雁”比“水底鱼”对“云中雁”要工整一些。

但依今天的看法,两者都很工整。

况且,同一门类的事物相对,极有可能造成两个意义相近的名词互为对仗,从而易犯“合掌”的毛病(此系狭义的“合掌”,广义的“合掌”是指出句和对句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

人们熟知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便是如此,联中“豪杰”与“英雄”同属人物门类,两者相对似乎“最工”,但细加考察,两者皆指才能勇武过人者(今有词“英豪”和“英杰”),这就犯了“合掌”的毛病。

又如:“狂澜滚滚侵江岸,猛浪滔滔撼海峤”。

“浪”与“澜”皆属地理门类,但两者同义反复,亦属“合掌”。

合掌乃诗家大忌,必须避免。

有鉴于此,为了少犯合掌的毛病,今天不宜力倡同一门类的事物相对仗,而应提倡相邻门类或并列门类的事物相对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与对仗》讲师诗梦凝香
在诗经流行的年代
作品里常见到对偶句
在正式开讲前,我简单说一下:对偶;对仗;对联,这三者的关系
对偶句,在远古时就常被用于诗歌里
对偶的上下句,允许有字的重复
后来,人们将对偶严格规范了一下,就出现了不允许在上下句有字的重复,而且上下句同字位必须平仄相谐,词性相对,句子结构相应。

这就是对仗。

可以说,对仗一定就是对偶,但对偶未必是对仗。

至于对联,就是在对仗的基础上,将上下句以某种关系联系起来的对仗。

就是后来被称之为“楹联”的文体。

我们今天着重讨论对仗
大家都知道,格律诗中,只有律诗要求中间二联对仗,绝句可以不对仗。

律诗的对仗有三项要求:
(一)平仄声相对。

即:上下句同一位置,平声字对仄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

这是格律诗的音律调和所必须的
(二)词性词义相对。

即: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

比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今天汉语对词性的划分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等等
但古汉语,是以词类来划分的
词类相比词性来说,更具体更细微
比如,山水,风云,都是名词类
按现代汉语来看,词性相同,可以对仗
按古汉语来看,山水属于地理类,风云属于自然类
不同类别的词,如果相对了,不属于工对
古人把名词分成了若干的小项
如:天文对;时令对;地理对;地名对;宫室对;植物对;动物对;形体对;人事对;人名对;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虚字对。


我用古诗中的对仗举例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月=云《闻笛》张巡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关=海《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太华=中条《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阁=窗《晚晴》李商隐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莲《山居秋暝》王维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鹰=马《观猎》王维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其实,律诗中的对仗也是为诗意的营造服务的
因此,不必太拘泥于对仗是否非常工整
如果对仗很工整,但诗的表达一团糟,又有何意义呢
所以,按今天现代汉语的词性划分,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就足够了
(三)语法句式相对。

所谓句式相对,指的是句子成分中,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

例如,出句的结构是:“主----谓---宾---补”,那么对句的结构也必须是:“主----谓---宾---补”
这方面,我不多说了,大家应该能明白的
在古人的律诗中,还有种特殊的对仗形式,称为“借对”。

借对,又分为“借义对”和“借音对”两种。

例如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白=玄因“玄”有黑色的意思,所以用来借对“白”。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王维
这就是“借义对”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这是杜甫的名句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个含义为“平常”,另外一个含义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也是“借义对”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这是孟浩然的名句。

鸡=杨因“杨”与“羊”同音,所以用来对“鸡”。

这就是“借音对”。

对仗常见的都是正儿八经地对词性对句子结构
借对,虽然不多见,但也是可以应用的,这样的对仗,能让律诗生色不少。

刚才讲了对仗在律诗中应用时的三个要求。

这些都是基本要求,相信大家都很容易明白。

现在继续讲对仗在律诗中的五种形式。

(1)并肩对两句意思并立,不分主次,不相连贯。

这样的对仗最常见。

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杜甫
写过律诗的人,也许对这种形式的对仗最熟悉了。

(2) 映比对两句意思相映比,有主次,一为正意,一为旁衬。

如:“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闻笛》张巡
这对仗,上句为衬,下句为正。

又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空流。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这对仗,上句为正,下句为衬。

(3)反比对上下句整句或局部意思相反,常用有反义词。

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李商隐
这是名句啊,大家都曾听说过的
对仗中,以“有”对“无”
(4)顺接对下句承接上句之意,多见前后相承。

如:“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观猎》王维
又如:“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这是出句与对句在承接上有关联的对仗
(5)流水对两句一意贯通,如一道水流,不能颠倒不能分割。

如:“不辨风云色,安知天地心。

”《闻笛》张巡
有些朋友会将流水对与顺接对混淆。

两者是有共同点:出句与对句的动作衔接紧密
但两者也有不同点。

顺接对,出句与对句的动作可以颠倒,也就是可以先做对句的动作,再做出句的动作。

可是流水对就不一样了,只能是先有出句的动作,才能有对句的动作。

这是二者的区别。

说完了对仗的五种形式,我也来说说对仗的忌讳。

第一个忌讳是:合掌。

相信平时玩对联的朋友都很熟悉这个忌讳了。

神州滋雨露,赤县灿春花。

比如这对仗,神州与赤县,意思相同,都是指中国。

关于合掌的例子,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忌讳:对仗方式雷同。

所谓雷同,指第二联和第三联的语法句式相同。

比如:第二联的语法句式为:主。

谓。

宾。

补第三联也一样是:主。

谓。

宾。


假如一首律诗中,两联对仗的句式相同(或者接近),那么就显得很呆板了。

律诗中的对仗,必须时刻要为表达诗意服务,时刻围绕主题的表达,千万不要为了对仗而对仗,否则,就失去了对仗的意义了。

因此,写对仗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工整”,而是要考虑能否表达诗意,能否向着主题“靠拢”
刚才说了律诗中的对仗。

接着,我说说绝句方面的对仗。

很多人说,绝句没有要求对仗啊。

是的,没有要求,但古诗中,绝句有对仗的情况也不少见,我这里就介绍一下对仗在绝句中的应用。

绝句使用对仗有三种情况:
1)首二句对仗,即所谓“对起”。

绝句首句不入韵时,前两句平仄完全相对,适合对仗。

对于律诗,首二句也有对仗的
对仗一般要求首句不入韵
五言格律诗(绝句和律诗)中,首二句对仗比较多见
例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独坐敬亭山》李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杜甫
这是绝句首二句对仗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送友人》李白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王湾
这是律诗首二句对仗的
2)后二句对仗,即所谓“对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孟浩然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前两个例子是绝句,后一个例子是律诗。

都是“对结”的。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对结,还是个“流水对”。

3)四句全对仗。

(律诗是八句全对仗)
这种真的很少见,七绝尤其少。

因为全篇具严整对称之美,兼具流动飘逸之姿,实非易事。

例如: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以上两个例子,一个是五绝一个是七绝
陈后宫
作者:李商隐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这个例子,是律诗八句全对仗(四联皆对仗)
绝句全对仗的已经难找了,律诗全对仗的更少之又少。

我们写格律诗,对仗固然能为诗添色彩,但也容易为对仗而对仗,使得诗意表达受阻。

因此,为了诗能写得更灵动感人,请大家能灵活应用对仗的各种形式。

今晚的讨论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