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中的对仗
格律诗的对仗规则

格律诗的对仗规则
以下是 7 条关于格律诗的对仗规则:
1. 词性要相对呀,你看“两个黄鹂鸣翠柳”里,“黄鹂”是名词对“翠柳”也是名词,这多恰当呀!
2. 平仄得协调哇,像“无边落木萧萧下”和“不尽长江滚滚来”,平仄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呢!
3. 结构也要类似呢,“映阶碧草自春色”和“隔叶黄鹂空好音”,这结构对仗多工整呀!
4. 词义不能乱凑哇,可不能强行对仗,不然就像乱点鸳鸯谱一样,多别扭呀!比如“乱云低薄暮”对“急雪舞回风”,词义也相符呀!
5. 数量词要找对伴儿哟,“万里悲秋常作客”里的“万里”,就得和合适的数量词对仗呢!
6. 颜色词也要对上呀,“青山横北郭”对“白水绕东城”,这“青”与“白”对得多妙呀!
7. 虚字实字要分清楚嘞,“江间波浪兼天涌”和“塞上风云接地阴”,它们在对仗上就很讲究虚实呢!
总之,格律诗的对仗规则就像是搭建一座精美的建筑,每一块砖瓦都要放置得当,才能展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呀!大家要好好琢磨哦!。
什么是对仗句

什么是对仗句
对仗句是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一、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
1.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
2.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
3.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
例:《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词语对仗的要求是:
1.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
2.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3.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
4.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
5.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三、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律诗对仗攻略:20种对仗技法

律诗对仗攻略:20种对仗技法展开全文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五七言律各四联八句,习惯上将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
颔联两句和颈联两句要对仗.如:七律《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首联)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颔联)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颈联)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所谓对仗就是词性的对称,名词对名诃,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
凡叠字处也要对称。
各类词性的对仗划分愈细,对仗则愈工致,例如名词,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l、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8、动物 9、人伦10、人事 11、形体。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颌联和颈联。
例如:无题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颌联:金蟾对玉虎;啮锁对牵丝;烧香入对汲井回。
律诗中常用的对仗反义虚词锦集

律诗中常用的对仗反义虚词锦集展开全文在创作律诗时,我们经常会选用虚词,也就涉及虚词对仗是否工整漂亮,在整首诗中尤为重要。
虚词,不仅有串联整首诗句之间的效果,还有增添诗句气势顺畅的功能。
合理的虚词对仗,可以承上启下,朗朗上口,让诗句行云流水般顺畅。
律诗常用对仗虚词但觉--何曾只为--岂因已是--况逢已是--况值只知--谁道何似--未曾有愿--无缘漫道--岂缘似闻--恐是莫道--只缘几度--也曾尚想--徒怜岂闻--始信但见--焉知自是--何须誓欲--休将忽逢--顿觉慢嗟--且喜未必--难为但得--何须犹自--何曾几日--三番幸有--不须任是--也应几处--谁家莫向--何妨那知--从此时有--更无尚有--应怜何处--此间权借--欲凭一自--终教一去--独留一从--几度任是--不随徒令--终见但得--即为既定--笃知挥将--铺就似听--何凭可知--足信不因--那得谁知--又到莫道--自言幸有--但无安得--孰来但见--不知争奈--不堪但期--何望纵是--从知每羡--定看莫为--合将昔曾--自可似闻--恐是自顾--空知试问--别云若非--会向欲试--惊看但恨--喜看但留--换得安能--愿借了得--莫非谁将--侬欲暗随--一任纵然--依旧我亦--谁还借问--总因我曾--谁复总道--莫因自谓--安知还似--何如不惧--何辞终期--莫望方被--却教从来--自是不知--但觉但见--不明幸有--能无周览--犹存尽有––更因多情––薄幸谁料––却教但使––好同何须––自有欲把––犹须偶有––自因且拆––同吟道是––行看非同––宁为未许––已将虽难––却对慢吐––悠然怅望––追思不为––何须但喜––何嗟虽有––却无闻将––只待汉语的实词在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时一般不用变化形态,虚词成了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虚词是个封闭类,每类词数目有限,但使用频率却很高,比如助词“的”。
同一类的虚词有共性,又有个性,很多虚词还往往不止一种语法意义。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律诗对仗详解一、对仗的定义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1.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2.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
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在律诗中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再看: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符合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意思相关的要求,但平仄不相对,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日、而等字,所以这两个例子只符合对偶的要求,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只是对偶句。
格律诗中的修辞手法

格律诗中的修辞手法》露珠在语言学中,所谓修辞,就是一种语言活动,是利用各种语言手段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
格律诗是追求美的,有形式美、音律美、意境美,而音律美和意境美都需要语言美来作为保障。
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增强诗句的感染力,也能增强诗句在语言上的美感。
现在可知的语言修辞手法多达六七十种,这一讲里,介绍若干种格律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对仗。
我们知道,律诗的中间两联是需要对仗的。
长律除了首尾两联,均需要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
虽然绝句不要求对仗,但我们在创作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应用一些对偶句。
对仗的基础知识,前面的老师已经讲解过,就不重复了,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对仗的特殊形式。
1、流水对,也称串对或走马对。
流水对的特点是,单独一句不能完整地把意思表达出来,需要两句合并,才能使要表达的意思连贯一气。
一般上下联之间有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故在构建流水对时一般会有一些连词出现。
比如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一种承接关系;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一种递进关系;江畔渔火的“欲起蛟龙清积弊,纵横狐兔叹台臣”,是一种转折关系;江畔渔火的“若教龙剑云中合,便取闲心花下移”,是一种假设关系;江畔渔火的“前世当投石,今生可画眉”,既有假设关系,又有因果关系。
2、当句对,也称自对或句中对。
就是在一个句子里一些词与另一些词相对。
有时字数不等,亦被认可。
黄庭坚的“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野水自添对田水满,晴鸠却唤对雨鸠归属于字数不等的当句对。
比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对水复,柳暗对花明,属于字数相等的当句。
3、借对。
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借字义。
比如江畔渔火的“酒最伤人无月夜,情难回首少年期”,少年对无月,就是利用了少的另一种含义来对无,用月的另一种含义来对年。
另一种是借字音,也称谐音对。
比如孟浩然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用杨谐羊的音来对上句中的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枣庄市第十一中学冯建峰许增辉【学习内容】
一、律诗对仗的位置及对仗的规则。
二、律诗中对仗的作用即表达效果。
【分析讲解】
一、律诗对仗的位置及对仗的规则
1、中间两联对仗
为了说明的便利,人们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中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以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中的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对仗,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仗。
2、律诗对仗的变例
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
有的诗,有三联对
仗,也有四联全用对仗的,这都是允许的。
(1)首联也用对仗的颇为不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用韵的诗。
例如:
送友人李白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
这种只用一联对仗的律诗,盛唐、中唐比较多见。
其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首联和颈联对仗
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
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4)尾联对仗
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的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
3、律诗对仗的规则
对仗是律诗的基本要求之一。
除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外,律诗中的对仗还要求词性相同,并有它的规则。
这个规则是:(一)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二)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符合上述原则的诗歌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根据对仗的工稳程度可分为工对,宽对,邻对,借对,流水对等。
二、律诗中对仗的表达效果
1、律诗中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2、律诗中的对仗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对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我们以《过零丁洋》中的颔联和颈联为例分析。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颔联紧承上联,对“辛苦遭逢”,“干戈寥落”作具体的描写。
用“风飘絮”,“雨打萍”两个形象的比喻,勾画出国运衰颓,人民流离的景象,也是对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时局的高度概括。
这两句对仗严密工整,形式上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内容先后映衬,相得益彰。
颈联进一步就家国身世而抒发情怀。
诗人选取两个在自己戎马生涯中有深刻意义的地名作为当时特殊心境的写照,贴切自然,恰如其分。
诗人利用“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地名的多义性,构成重叠复沓的句式。
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当日战败时的“惶恐”心境与今日的“零丁”处境。
这两句亦工对精巧,读来铿锵有力。
【归纳总结】
总之,律诗中的对仗的要求是严格的,诗人在运用对仗时又有更大的自由。
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
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