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对仗

合集下载

对联 古诗中的对仗68页文档

对联 古诗中的对仗68页文档
对联 古诗中的对仗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Hale Waihona Puke

古诗对仗的作用

古诗对仗的作用

古诗对仗的作用一、形式美。

1. 整齐对称。

- 古诗中的对仗就像是给诗句穿上了一身整齐的制服。

你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对“一行”,数量词相对;“黄鹂”对“白鹭”,鸟类相对,颜色也相对,黄对白;“鸣翠柳”对“上青天”,动作加地点相对。

这样整整齐齐的,就像阅兵式上的方阵一样,让人看了特别舒服。

就好比我们看到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心里就会有一种愉悦感。

这种整齐对称的对仗,让古诗在外观上就先声夺人,有了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2. 节奏感增强。

- 对仗还能让古诗的节奏感更强烈。

读诗的时候就像在打节拍一样。

比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读起来“海日 - 生 - 残夜,江春 - 入 - 旧年”,对仗的部分就像是节拍器的稳定节奏。

因为对仗的词语在音节上往往也是相对应的,平仄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我们走路的时候,左右脚交替有规律地前进,不会乱了步伐。

二、表意丰富。

1. 对比与衬托。

- 对仗可以用来做对比或者衬托。

就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和“路”,一个是富贵人家的大门,一个是外面的道路,这是地点的对比;“酒肉臭”和“冻死骨”,一边是酒肉多得发臭,一边是有人冻死在路边,这是贫富的强烈对比。

通过这种对仗的对比,诗人想要表达的社会不公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比直接说“富贵人家很奢侈,穷人很可怜”要有力得多。

这就好比把黑的和白的放在一起,黑白分明,让你一眼就能看出差别。

2. 拓展内容。

- 对仗还能在有限的诗句里拓展更多的内容。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和“长河”,一个是广阔的沙漠,一个是长长的河流,描绘出了塞外两种不同的壮丽景色;“孤烟直”和“落日圆”,又分别刻画了沙漠中的孤烟和黄河上的落日的形态。

通过对仗,诗人在短短十个字里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非常丰富的塞外风光图。

这就像我们把不同的好东西都放在一个小盒子里,虽然盒子不大,但是里面的宝贝可不少呢。

三、文化内涵的体现。

1. 语言的精炼与典雅。

古诗词对仗

古诗词对仗

古诗词对仗
1、《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唐・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6、《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诗词中的对仗问题⼆、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展开全部诗词中的对仗除了⼀般地要求相对的两个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之外,还要求它们字⾯相对,并且词性⼀致。

⼀字⾯相对。

所谓字⾯相对,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其⼀)在这⼀联中,“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意义都是两两成对的;动词“兼”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意义也是相对的。

⼜如:新松恨不⾼千丈,恶⽵应须斩万竿。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其四)在这⼀联中。

“新松”对“恶⽵”,“恨不”对“应须”,“⾼千丈”对“斩万竿”,字⾯意义正好相反,表达出很鲜明的爱憎。

⼆词性⼀致。

所谓词性⼀致,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求⼀致。

⼀般来说,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

如:欲寻芳草去,还与故⼈违。

——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和“还”都是连词,“芳草”和“故⼈”都是名词,“去”和“违”都是动词。

三另外,近体诗中的对仗,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之外,还有不能在对应的位置⽤同⼀字。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雪霏霏”,有点类似于后⼈所说的扇⾯对。

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

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较多出现,如“春洲⽣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河豚鱼》)之类。

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

三、何谓⼯对?何谓宽对?⼯对即词性完全相同的对仗。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黄鹂”对“⽩鹭”,“翠柳”对“青天”,不仅是名词对,⽽且还包含颜⾊对。

“两个”对“⼀⾏”,量词和量词相对,名词和名词相对,“鸣”和“上”是动词对。

像这样上下句每个词的⼩类都是⼀致的,是标准的⼯对。

⼯对以追求对仗的⼯整为⽬的。

在对仗上就有这样⼀种追求。

如:字⾯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古诗对仗句集锦

古诗对仗句集锦

古诗对仗句集锦
1.人间盛事今全得,江上政声复欲归。

2.风起满城山果落,雨馀穿宅水禽飞。

3.春尽酒杯花影在,潮回画槛水声微。

4.闲吟山际邀僧上,暮入林中看鹤归。

5.溪石谁思玉匠爱,烟鸿愿与弋人疏。

6.自来江上眠方稳,旧在城中病悉除。

7.诗中得意应千首,海内嫌官只一人。

8.苍鹰落日饥唯急,白马平川走似飞。

9.异花多是非时有,好竹皆当要处生。

10.斜立小桥看岛势,远移幽石作泉声。

11.近砌别穿浇药井,临街新起看山楼。

12.偶逢游客同倾酒,自有前驺耻见山。

13.到处为怜烟景好,隔帘多爱语声娇。

14.欲泥山僧分屋住,羞从野老借牛耕。

15.旌旗严重临关外,庭宇清深接禁中。

16.芳春山影花连寺,独夜潮声月满船。

古诗中对仗的诗句

古诗中对仗的诗句

古诗中对仗的诗句
古诗中对仗的句子很多,比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颢《黄鹤楼》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七律·到韶山》
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送瘟神二首》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七律·登庐山》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滕王阁》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菩萨蛮·黄鹤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

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 满招损,谦受益。

(反对--意义相反,互相映照。

《尚书·大禹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串对--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因果等关系。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古诗中的对仗可以使诗词更加工整、优美,表达出更加深刻的含义和情感。

五十首对仗古诗

五十首对仗古诗

五十首对仗古诗五十首对仗古诗如下:1.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出自唐代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四首》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出自唐代杜甫的《登高》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5.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出自唐代杜甫的《曲江二首》6.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出自唐代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7.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出自唐代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8.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出自唐代杜牧的《齐安郡晚秋》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10.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1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锦瑟》12.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出自唐代李华的《春行即兴》13.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出自唐代卢照邻的《长安古意》1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15.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16.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出自唐代白居易《长恨歌》17.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寄黄几复》18.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鄂州南楼书事》19.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登快阁》2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出自宋代晏殊的《寄远》2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出自宋代晏殊的《浣溪沙》22.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出自宋代晏殊《玉楼春·春恨》2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出自宋代秦观的《浣溪沙》24.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出自宋代秦观的《春日》2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出自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2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古诗对仗歌诀

古诗对仗歌诀

古诗对仗歌诀2016-03-29 22:33阅读:79上平声篇【一东】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曰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河对汉,绿对红。

雨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云叆叇,曰曈朦。

蜡屐对渔篷。

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

四岳对三公。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清暑殿,广寒宫。

拾翠对题红。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曰省冬烘。

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二冬】晨对午,夏对冬。

下饷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垂钓客,荷锄翁。

仙鹤对神龙。

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

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恃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

暮鼓对晨钟。

山花对石菊,烟锁对云封。

金菡萏,玉芙蓉。

绿绮对青锋。

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

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

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

意懒对心慵。

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

花灼灼,草葺葺(茸茸?)。

浪蝶对狂蜂。

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

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

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三江】奇对偶,只对双。

大海对长江。

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

朱漆槛,碧纱窗。

舞调对歌腔。

汉兴推马武,诛夏着龙逄。

四收列国群王伏,三筑高城众敌降。

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弄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

步辇对徒杠。

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

灯闪闪,月幢幢。

揽辔对飞艭。

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

酒量微洒琼杳颊,香尘没印玉莲双(原字=左足右双)。

诗写丹枫,韩文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四支】泉对石,干对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描写三峡仙境的: 两崖如剑立,一江似布悬。
描写鼓浪屿情趣的:(不是一般重字,追求一种格式) 雾销山头山镇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咏人称美的三苏祠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叹感伤时的岳阳楼楹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叹山称奇的泰山南天门楹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考点探究:
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的应用文。它言简意深,对 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 艺术形式。 对联属于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的范围, 也属于仿写句式考查范围,是语法知识、文化知识 和思想积淀的综合体现,它直接指向考生语文素养 的考查。 能力要求:D(表达应用)
对联的基本知识
卷别
广 东 浙 江
题目设计
命题材料
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 荔枝龙眼木瓜 皆是岭南佳果 联,请对出下联。 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 拟下联。 学问藏今古
福 建
全国 甲 全国 乙
全国 丙
全国 丁
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 数相等、结构相似的 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平仄不论) 第一题①处处春光好②一代园丁乐 第二题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面两题都是 第一题①春晖盈大地②科学能致富 春联的上联, 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请选择其中一 第一题①扫千年旧习②祖国江山好 题对出下联 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第一题①爆竹声声脆②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⑤内容相关 。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 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 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 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 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 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规则: 1、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以 互相商量; 2、题目分抢答题和必答题两 种,每道(组)题均为10分, 答对得分,答错不扣分。 3、必答题如该组同学均不会, 其他同学可以帮助答题,谁 答题谁得分。
必答题一、评改对联
要求:每个小组任一人说出所供对联的错误之处, 并加以修改即可得分,每小题10分。 第一组:上联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 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另有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才华横溢,曹植走 七步、深思熟虑,子建速成诗) 分析:上联看似平常,实际上设了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个 “巧”字。前面的“足智多谋”修饰孔明,而“巧”字则修饰 了“借箭”,“借箭”属动宾结构,在动宾结构前面再加上一 个形容词,这个题难度较大。 才华横溢,曹植走七步这个答案是不能得分的。抛开前面的 “才华横溢”不说,后面的“走七步”怎么能对“巧借箭”呢? 很明显 ,深思熟虑,子建速成诗就比较工整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三个参考答案,分别是: 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中间一联,“义盖云天”是不能对“足智多谋”的。前者 是主谓结构,后者是并列结构,结构不同,何以成对?另两联 可以成对,但上下联之间毫无关联。这样组成的对联其实没有 什么意义,近于文字游戏。对联应该是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4.行业联:表明职业的对联
酿成春夏秋冬酒 醉倒东西南北人
5.交际联:包括喜联、寿联和挽联等
红梅吐芳喜成连理
福如东海长流水
绿柳含笑永结同心
寿比南山不老松
三、对联的形式:
A、 就上下联(出句、对句)在意义上的联系一
般可分为三种。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如“泰山不辞抔土故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 可成其大”。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如“横眉冷对千夫 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ECAB
第三组: (9) 荡漾香汤和气脉;淋漓津汗长精神。( ) (10)新花雪色晴能舞;古调琴声静可弹。( ) (11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 (12)刻刻催人资惊醒;声声呼汝惜光阴。( )
L、竹器店 N、钟表店 J、弹棉花店H、澡堂
HJ LN
第四组: (13) 摄将真面去;幻出化身来。( )
四、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一)字数相等 结构一致
(二)词性相对 位置相同
(三)仄出平对 音调和谐
(四)内容相关 上下衔接
①字数相等。 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联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 等。还须注意的是,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②结构相应。 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 并列,动补对动补。 ③词类相当。 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 体地说,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数 量对数量,方位对方位。 ④平仄相对。 现代对联的平仄要求已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但还须 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 “仄起平收”。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成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 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现代 汉语词典》)
楹就是柱子,古人常把对联悬于楹柱,因此而得 名。
在旧体诗词中,对联又被称为对仗,古代的仪仗 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名称的来历。民 间则简单地称对联为对子,创作对联就叫“对对子”。 名称不一,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指汉语所特有的一种 文体形式。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风”和 是名词对名词:“潜”和“细”是副词对 副词:
“物”
“野径”和“江船”,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 “黑”和“明”形容词对形容词。
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绝句不要求用对仗。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须 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对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 间两联即领联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初学写诗 的,应坚持这种形式。但也需要知道,还有一些例外。 第一、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 有的诗,有三联对仗,也有的四联全用对仗,这都是允 许的。如:杜甫的<登高>四联全对仗.
即“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这是定律,轻 易不能违反的。汉语声调有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其中“上去入”三声又 合起来归入仄声一类,通俗地说,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就是 仄声。 有这样一副老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联最末用“水”字,仄声,下联末字“松”,平声,前 后分明,错落有致。如果我们把它改一下: 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松不老 读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大家把次序颠倒过来试试: 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另有岳阳楼上一副名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下面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最适合的对下联。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_________。( 树时代新风、做时代新人、
树一代新风)
分析
第一题第1联,上联(出联)“扫千年旧习”,有些考生顺笔写 出“树时代新风”“做时代新人”自我感觉良好,粗略看两个联 对的还可以,但以“符合要求,优中选优”的标准来看就发现了 问题。“扫”动词,可以对“树”“做”,“旧习”名词偏正短 语,对“新风”“新人”都可以,只是“千年”为数量词,对名 词“时代”不甚恰当。
例如我们都熟悉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 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 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 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 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 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 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 “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 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14) 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
(15) 寻寻觅觅韶华转眼飞逝;犹犹豫豫知音再度难求( ) (16) 瓦缶澄来银有影;金刀割处玉无瑕。( ) I、照相馆 F、豆腐店
(3)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 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B、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联分为 严式对和宽式对两种。 宽式对只具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即 可 。 严式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 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春节所用的春联一般用严式对,但不太严格。 作为高考题,为了有一个相对规范的标准,一 般还是强调用严式对。即强调“字数相等,词 性相对(很重要的一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 字(对‘平仄’不做要求)”。
古诗中的对仗
对仗的基本含义 所谓对仗,就是每一联的 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按照平 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 应词的词性还必须相同,即: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 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 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 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春夜喜雨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第二组:上联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第三组: 上联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联 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第四组: 上联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 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抢答题一:把下列句子中的红色部分改写成一 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10分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 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 奇画卷。 上联: 斩断长江千里水 下联: 锁住三峡无数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四联对仗工整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学生分析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