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近体诗的体制特点

合集下载

近体诗的特点有哪些呢?

近体诗的特点有哪些呢?

近体诗的特点有哪些呢?首先是诗有定句。

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最适合的就是绝句,无论是多少言的,都必定只能是四句;不像古风,可以四句,可以八句,还可以是六句,比如说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而在律诗上,只能是八句。

律诗之上的长律虽然没有句数的要求,但必须是双数。

然后是句有定式。

也就是说每一句诗的字数是固定的,这很好理解。

第三是平仄有规。

就是每句诗的平仄都要在一定的规则、规律和规范内变化。

在诗句中,都是两个、三个相同的平声或相同的仄声相连,然后转换到相对的仄声或平声,只有结尾处有的是两个相同的平声或者仄声相连,有的是单独的一个平声或仄声。

因为这样,格律诗有着固定的句型和格式。

比如无言格律诗的基本句型有四种,像仄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和仄起平收式。

第四是押韵有位。

就是押韵都有固定位置的要求,不管是绝句、律诗还是排律,都是隔句押韵。

而在用韵上,要注意的是,即可以用旧韵,也可以用新韵。

第五是对仗有别。

这是指格律诗中的绝句、律诗和长律在对仗上的要求有所不同——绝句不要求对仗,即在绝句中对仗可用可不用;而在律诗和排律上,出首联和尾联外,中间各联要求必须使用对仗。

对仗上,有一些特别的要求,比如说其中的一个大忌“合掌”,即两句或者两联太相似了,以至于合在了一起;或者说是上下联有表示相同的事物的同义词来表达同一内容的对仗,举例而言,就是“落日”对“夕阳”。

扩展阅读:近体诗的概念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诗体名。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这一叫法在中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今秋,伯应(袁可立子袁枢)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属余序。

”观点一: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近体诗的特点

近体诗的特点

同学们,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古诗,这些古诗有些是古体诗,有些是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学生容易混淆。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近体诗的特点。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近体诗在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数、字数固定。

近体诗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绝句、律诗和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一般是十句以上,最多可至三百多句,不论是绝句、律诗还是排律,句数都是偶数。

近体诗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近体诗的第二个特点是用韵严格。

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近体诗的第三个特点是讲究平仄,第四个特点是讲究对仗。

其中讲究平仄和对仗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

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平仄”常被称为“绝学”,大概因为难以捉摸,历来能说的人都不愿多说,以致知音稀少,几近失传。

下面只作简单介绍:我们现在普通话里有四个音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古时却多一个声调:入声这个入声现在混进了普通话中的平(阴阳)、上、去声调中了,所谓“入派三声”。

近体诗的特征

近体诗的特征

近体诗的特征
近体诗特指近代汉语诗歌中自然韵律的诗歌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1. 韵律规则:近体诗在韵律上遵循规则,通常采用五言或七言的句子,每句都有固定的字数,并且要求符合平仄平行的要求。

2. 平仄平行:近体诗要求每个句子的平仄要求相同,并且保持平行。

平仄是指汉语古代韵文中声调的分布情况,平指声调平缓,仄指声调变化。

3. 词章丰厚:近体诗在词章上要求意境丰富、构思巧妙,词句之间的关联紧密,表达思想感情的层次丰富。

4. 用典贯通:近体诗常常运用大量的典故、历史人物、文化符号等来贯通作品的意思,通过引用和扩展传统文化元素,增加诗歌的厚重性和意义。

5. 表现力强:近体诗倾向于表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近体诗在韵律、平仄、词章、用典和表现力方面有着独特的特征,凭借这些特征而成为近代汉语诗歌中重要的形式之一。

古代诗歌之美:近体诗鉴赏

古代诗歌之美:近体诗鉴赏

平仄规则
平仄的概念:平声 和仄声的合称,是 诗歌中的声调分类。
平仄的规则:在近 体诗中,平仄的交 替和对应构成了诗 歌的节奏和韵律。
平仄的运用:平仄 的运用使得诗歌在 朗读时具有抑扬顿 挫的美感。
平仄与韵律的关系 :平仄与韵律共同 构成了近体诗的韵 律美。
韵脚规范
韵脚:指诗歌中押韵的字,通 常在句末
感谢您的观看
汇选择
意象:是构成诗歌形象的基本要素,是诗人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 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特点: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寄寓着作者 主观情感、思想的形象。
作用: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之中,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比喻:通过比喻来形象生动地表达意思,使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体化。 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该事物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代替。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尺寸、数量、程度等来表达情感或强调事物的特点。
语言风格
平仄工整:近体诗讲究平仄声调, 语言节奏感强
修辞丰富:运用比喻、拟人、夸张 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意境感悟:通 过想象和联想, 感悟诗歌所营 造的意境,理 解其艺术魅力。
评价示例
语言优美:近体诗 的语言精练、含蓄、 形象,富有音乐美
意境深远:近体诗 的意境高远、深邃, 能够引发读者的联 想和想象
思想内容深刻:近 体诗的思想内容深 刻、丰富,能够反 映社会现实和人生 百态
艺术手法独特:近 体诗的艺术手法多 样、独特,能够突 破传统诗歌的限制 ,展现出新的艺术 魅力
技巧:诗人通过选取典型的意象、赋予意象以象征意义、运用意象叠加 等技巧来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
意境营造

近体诗的名词解释

近体诗的名词解释

近体诗的名词解释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固定的诗体形式。

它具有明确的结构和特定的韵律,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本文将就近体诗的起源、特点以及发展历程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诗歌形式。

近体诗最早出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当时的赋诗体裁已经逐渐受到士人的喜爱。

但直到魏晋时期,近体诗才逐渐成为主流诗体。

近体诗的形式要求诗句以五言、七言为主,每句具有平仄格律,通过押韵、束韵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

近体诗的特点之一是形式严谨,具有一定的结构要求。

五言绝句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

七言绝句也是同样如此,每首诗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

这样的结构要求为近体诗赋予了一种简洁、紧凑的特点。

其次,近体诗注重意象的创造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生哲思、感情思索等方面的描写和抒发,近体诗创造了大量富有意境和情感的诗作。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描绘月夜下的庐山环境和作者心境,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还有一点是近体诗对音韵的要求很高。

它通过使用押韵和平仄格律,以及精确的字数掌握,使诗歌达到一种韵律和节奏的完美统一。

这使得近体诗在口传写诵时更富有韵律美感,容易被人们所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近体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和诗作。

他们在近体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多的诗体形式,例如唐代的律诗和宋代的词。

这些不同形式的近体诗都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和文化的演变,近体诗的影响力逐渐淡化。

现代诗歌更加注重表达自由和个性,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和押韵。

但近体诗的形式和审美价值仍然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总结而言,近体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固定的诗体形式。

它以五言、七言为主,追求形式严谨、意象丰富、韵律和情感统一的艺术效果。

近体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体诗的格律特点

近体诗的格律特点

近体诗的格律特点
1. 近体诗的格律特点之一就是讲究押韵呀!就像唱歌要找准节奏一样,你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光”和“霜”读起来多顺口!这押韵让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超有意思呢!
2. 平仄也是很重要的呢!诗里的平仄就好比走路的步伐,有轻有重、有起有伏。

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的搭配多和谐,读起来那感觉,妙啊!
3. 对仗简直太神奇了!这就像两个人在比谁更厉害一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绝了呀!
4. 近体诗还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呢!这就如同给你一个框框,你得在里面发挥。

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多精确呀!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五个字就把那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5. 格式规则也是不能忽视的呀!它就像是一个框架,让诗有了规矩。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格式多规范!
6. 近体诗情感表达很厉害呀!有时候几个字就能让你感受到喜怒哀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忧伤的情绪一下子就出来了,对吧?
7. 它还具有音乐美呢!读起来节奏感十足,好像在听一首动听的曲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节奏,多带感!
8. 韵律和谐也是一大亮点呀!让诗听起来那么舒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韵律,是不是超吸引人呢!
总之,近体诗的格律特点让它变得超级有魅力,就像一座宝藏等你去发掘!。

近体诗格律的特点

近体诗格律的特点

近体诗格律的特点【含义】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严格要求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因而诗歌的音律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美。

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类别】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

【特点】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发展】初唐:平仄和谐、五言律诗的前驱:宋之问、沈佺期完成五律格律。

杜审言,完成七律格律。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

其它:陈子昂、杜审言、张九龄。

盛唐:边塞诗派边塞风光、打仗感想、厌战思想、战争情形: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

浪漫诗派、作品丰富、五花八门:李白。

社会写实派反映社会、民间疾苦、写实人生:杜甫(开启中唐社会写实之先驱)。

田园诗派田野风光、乡居情形、隐居生活:王维、孟浩然。

中唐:社会写实派:刘禹锡(诗豪)、白居易、元稹、张籍、韦应物(渊明风)以文为诗:韩愈。

怪诞诗人:韩愈、孟郊、贾岛(郊寒岛瘦)、李贺(诗鬼)自然诗人:柳宗元、韦应物、刘禹锡。

晚唐:李商隐、杜牧,人称“小李杜”。

其它:温庭筠、韩偓。

北宋:西昆体(以李商隐为宗)。

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苏轼、叶燮:(开宋诗一代之面目)。

江西学派 (以杜甫为宗,以黄庭坚为首)。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依据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依据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依据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诗歌的结构、句式、音韵因素
以及内容的不同。

古体诗是古代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一般指宋代“全唐诗”中所译
作品,包括毛詩、李白、杜牧等诗人的作品。

这类诗经常采用五言诗、七言诗以及五律诗等不同格律格式,古人称之为“古体”。

古体诗的最
大特点就是在其术语、表现手法、结构上充满古风,且行文生硬,压
抑着极大的张力。

而近体诗是近现代文学形式。

从它的字面表示就可以知道,近体诗是
比古体诗更近的格式,它生动、浪漫、富于传神,而且抑扬顿挫的句
子常有妙处,采用五言两句诗、三言两句诗、七言四句诗以及自由诗
等多种格律格式,行文活泼,前句与后句的衔接女性,抒情的氛围浓重,大都注重意境的表现。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内容上,古体诗主要是古代文人
励志写作,常用以神话传说、神族血统、生态环境中描绘意境,里面
充满着思想艺术因素;而近体诗常常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主要以当代
人们所拥有的各种经历、感受和思想等为写作主题,注重于意境的抒发。

总之,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结构、句式、音韵因素以
及内容的不同,充分反映出古体诗的古风结构压抑感以及近体诗的活
泼、浪漫及富于传神的风格。

它们也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差异,从而引出了古代与现代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延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中近体诗的体制特点
近体诗的体制特点:
一、近体诗的用韵。

由于近体诗是由古体诗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近体诗的用韵古体诗有更严格的规则。

(一)、近体诗的押韵位置是固定的。

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排律也是偶句押韵。

近体诗是不能每句都押韵的,更不许中间换韵。

凡是不符合这一规则,即便韵律和风格都近于律诗的五言、七言八句诗,也不能算作律诗。

无论绝句或律诗,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

(二)、近体诗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许转韵,也不许邻韵通押。

(三)、近体诗多数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比较少。

因为从同声相应,前后呼应的角度看,在音响效果上仄声韵不如平声韵调谐柔和,平声韵是比较平展的声调;仄声韵是有升降变化的声调;平声韵是长节奏,仄声韵是短节奏。

近体诗无论五言或七言,句末的位置都是由一个字组成的一个短的节拍,如果再用仄声韵,就更显得不协调了。

二、近体诗的对仗。

由于对仗在语意表达上,上下相对,相辅相成;在平仄声律上,前后相应,铿锵和谐,因此,对仗便成为近体诗构成格律的要素之一。

近体诗的对仗位置比较固定,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例诗:/
五律: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首联当春仍发生。

随风潜入夜,对仗句
颔联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里,对仗句
颈联江船火独明。

尾联晓看江湿处,
花重锦官城。

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底。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对仗句
谁家春燕啄新泥。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对仗句
浅早才能没马蹄。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有的律诗,不但中间两联对仗,首联或尾联也对仗。


如五言律诗中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等,都是首联对仗。

七言律诗首联对仗的较少,但杜甫的《恨别》、《登高》也是首联对仗。

尾联是全诗的结束,不适于对仗,但是也有用对仗的,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即是对仗句。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但是也有前两句对仗,也有后两句对仗,还有全诗两联都对仗的。

排律的对仗和律诗一样,首联一般不用对仗,中间各联一律要对仗,尾联不用对仗,以便结束全篇。

下面是近体诗中的几种对仗方法。

近体诗的对仗一般有工对、宽对、流水对及借对几种。

(一)、工对
工对,就是指工整的对偶,即对偶的上下句,在词类、词性、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

传统上不仅要求词类相同的词互为对仗,而且把名词又分为许多小的门类,并要求同一门类的词对仗。

工对的要求比较严格,大体上又有三种情况。

一是字字工对,如: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白居易《杭州名胜》
二是同门类,如:
莺声诱引来花下,早色勾留坐水边。

白居易《春江》
三是词类虽然属于不同门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并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用为对偶也算工对,如:早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白居易《感春》
(二)、宽对
宽对,就是一联诗中,词性对仗不十分工整,词组对仗不十分严格。

也就是放宽了工对的要求,对仗的词句只要在大的方面相对就可以了。

诗的体裁形式应该服从于思想内容。

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内容,在近体诗的对仗时,工对的束缚常常被束缚。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里的“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对仗很工整,但“疑无路”与“又一村”相对就不工整了。

但是诗人不因词害意,没有去追求工对,而着重在思想意义的阐发,遂使这联成为千古名句。

(三)流水对。

流水对,又叫串对,就是一联诗的出句和对句意义连贯,不可分割,如同流水一般,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都不完整,这种对仗形式叫做流水对。

流水对的上下两句一般互为因果,上句表示原因或条件,下句表示结果。

例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

再例王维在《送梓州李使君》中的“山中一夜雨,树林百重泉。

”正因为“山中一夜雨”,所以有“树林百重泉”,上下两句即是因果关系。

(四)、借对。

借对,又叫假对,用于对仗的词语,字面上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对仗的词语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都称为“借对”。

例如杜甫《曲江》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中,借“寻常”与“七十”对仗,(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借对,有时不是借意,而是借声,即借对仗词的谐音对仗。

而借音对仗多见于颜色对。

如借“珠”为“朱”,借“清”为“青”,借“沧”为“苍”,例如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水白日眠”,这里的“清”是指清爽,“白”是指颜色。

从词义和字面上看不能对仗,可是他借“清”的谐音“青”,与“白”对对。

三、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近体诗的平仄,主要有黏对的规则。

所谓对,是指律诗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平仄相对。

例五律的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必须是“平平仄仄平”;出句是“平平平仄仄”,对句必须是“仄仄仄平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