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为何很少押仄声韵
律诗和绝句的平仄格律浅析

律诗和绝句的平仄格律浅析格律诗词主要弄清楚平仄、用韵、对仗。
关于“对仗”,我在《岳麓诗韵》第六期《对联、对偶、对仗》一文中已有阐述。
很多喜爱诗词的朋友认为平仄很难弄懂,于是对学习格律诗词望而却步。
我花时间找了些资料,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整理出七律,五律,七绝,五绝,排律的平仄规则,希望对诗词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诗词的朋友,有些益处。
七律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七言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基本句式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仄声韵较少。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且只有四个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两字是平仄称为平仄脚);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两字是仄平称为仄平脚);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两字是仄仄称为仄仄脚);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两字是平平称为平平脚)。
基本格式上述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说明:〇表示可平可仄)第一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例: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二种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韵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例: 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谈谈格律诗的押韵

谈谈格律诗的押韵古代的诗,格律都不甚严谨,到了齐梁时候,人们写诗渐渐注重声律,经过了多时的酝酿,到了唐朝遂有了所谓的“律诗”。
为别于向来的诗体起见,当时人称这种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同时叫向来的诗为“古体诗”。
但就今日讲,“古体”固然已很古,而“近体”也有一千多年了。
律诗是一种极有规律的诗体,它在排比方面以及声韵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
“律诗”的律字,可以作法律解,也可作音律解,更可作纪律解。
根据个人的初浅认识,我对律诗的押韵写点读诗心得,愿和朋友们商榷。
押韵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为同韵字。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诗经》、《楚辞》、“五四”以后的《自由体诗》;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外国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等等。
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
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我们现在写近体诗比较常用的是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每一韵部的字,有多有少。
多的,当然对作者多了挑选的余地,诗好写;少的,像“上平三江韵部”总共只有15个字,要写一首“七律”,从中挑选5个韵字,那就很难了。
但古人喜欢用这种窄韵作诗,以显示自已的才华和功底。
红楼梦大观园的儿女们,有次在一起聚会,以白海棠为题吟咏,一共写了6首“七律”,其中林黛玉是这样写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上诗押韵的“门、盆、魂、痕、昏”五个字都在“上平·十三元韵部”,用这五个韵字作诗,事前都指定好了,次序都不能颠倒的。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规定是很严格的。
从《红楼梦》“咏白海棠”诗,也可看出古人对于押韵是十分讲究的。
诗歌的平仄怎么区分

诗歌的平仄怎么区分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平仄怎么区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的平仄怎么区分篇1一,什么是平仄简言之,平仄是就声调而论。
汉字是单音节字,声调具有区别字义的作用。
所以声调是汉语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哪个人的发明创造。
最先从理论到实践发现并运用声调的是南朝的沈约,他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即所谓的“沈分法”)。
平指的是平声,仄的本意是“不平”,包括上、去、入三声。
平仄是相对于古四声而定的。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四声已大不相同。
但是,今四声和古四声是一脉相承的:古平声分化成今四声的阴平、阳平两个声调。
古上声和古去声也大大致相当于今四声的上声和去声。
古入声字消失了,只是在一些方言中,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
那么,古入声字到哪里去了呢?分别转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四声里,叫“入派三声”(阴平、阳平通称为平声,再加上声去声,合计为三声)。
这就会给今人识别平仄造成一定的困难。
进一步探讨,由于汉字的读音是由三部分决定的,即声母、韵母、声调。
因此,平仄不单指声调,还和声母、韵母有关系。
除去声调外,韵母对区分平仄的影响要大于声母。
因为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元音也叫母音;声母则完全由辅音构成,辅音也叫子音,顾名思义,子音没有母音发音响亮清淅,辅音发音时声音受阻。
还因为韵母处在音节中声母的后面,发音时大致以韵母的发音口型结束,声母只起到辅助发音作用。
二,为何要讲平仄汉语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通过字音微妙多变的对比,也就是平仄交错,可以达到听觉上的享受,使之悦耳动听,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效果,形成汉语的音乐美。
平仄是汉语特有的东西,并非古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历代声韵学家在研究分析古代语音规律后所达成的共识,也带有一定的约定束成的因素。
格律诗的仄声韵初探

格律诗的仄声韵初探○邱世堂(湖北省巴东县民族职业高中,湖北 恩施 444300)[摘 要] 格律诗不仅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古律诗和绝句都有押仄韵的,只不过押仄声韵的相对要少得多。
[关键词] 格律诗; 仄声韵; 平声韵[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2-0059-02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不仅在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很多人都非常热爱。
但是格律诗到底可不可以押仄声韵,有很多说法。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五绝《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箬笠翁,独钓寒江雪。
”像两把钥匙,打开了仄韵格律诗的难关。
唐著名诗人刘长卿五律《湘中纪行》:“秋月照潇湘,月明闻荡桨。
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
众岭猿啸重,空江人语响。
清晖朝复暮,如待扁舟赏。
”唐代另一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五律《蒙池》:“潆渟幽壁下,深净如无力。
风起不成文,月来同一色。
地灵草木瘦,人远烟霞逼。
往往疑列仙,围棋在巖侧。
”仄韵五律还有杜甫的《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清乾隆进士法式善《宝珠洞》:“行到翠微顶,翠微全在下。
峭壁不洗濯,孤青自淡冶。
山声石上来,暮色天地写。
土灶燃松柴,放出烟一把。
”七律如宋代苏轼的《台头寺中送李邦直赴史馆分韵得忆字人字兼寄孙巨源二首》(其一):“霜林日夜西风急,老送君归百尤集。
清歌窈眇入行云,云为不行天为泣。
红叶黄花秋正乱,白鱼紫蟹君须忆。
凭君说向髯将军,衰病相逢应不识。
”从唐朝到宋朝、再到清朝,都有诗人写律诗押仄韵。
押仄声韵,能吟唱出一种刚烈悲壮或幽凉凄绝的气氛,往往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但为何很少有人写,甚至有人以为律诗不能押仄韵?原因如下:仄韵结尾不便吟唱。
古代吟诗词,实际是吟唱,甚至摇头晃脑。
押韵句唱腔很长。
近体诗(唐诗)的格律与压韵

近体诗(唐诗)的格律与压韵文:网络近体诗或今体诗,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近是相对的,我们跟着古人这么叫罢了。
据专家研究,近体诗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和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一般被称为古体。
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五花八门,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可以说古体基本不讲格律。
所以只谈近体诗。
基本格式基本格式还是必须遵守的。
如同馒头和水饺的区别,不遵守就不伦不类了。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
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五言和七言格式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每句的字数不同。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
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律诗共四联八句。
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绝句的两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可以认为是从律诗转化而来的。
若两联都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颈联和尾联;若第一联不对仗第二联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首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和第二联都不对仗,则是截取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用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
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近体诗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写诗的平仄押韵的技巧

写诗的平仄押韵的技巧
写诗的平仄押韵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押韵的位置:律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称脚,奇数句尾字叫白脚,偶数字叫韵脚。
律诗的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首句押韵与否一般与对仗有关,首联不对仗,首句常押韵:首联对仗,首句常不押韵。
2.押平声韵: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已逐渐抛弃了仄声韵,只押
平声韵。
3.一韵到底:律诗是不能中途换韵的,一首律诗只能押一个韵。
4.不能使用同一个字押韵。
5.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做韵,少量使用,间隔使用是可以
的。
6.不可撞韵,律诗中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规定是不能押韵的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总之,写诗的平仄押韵是有一定技巧和规律的,需要多读多写多实践。
关于格律诗是否能押仄声韵的讨论

关于格律诗是否能押仄声韵的讨论格律诗平、仄声皆可入韵李庶民《书法》杂志二〇一四年第一期有俞丰先生《诗词写作俚谈(四)》,文章说:“格律诗的押韵,必须要求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
也就是说,格律诗押韵的字,只能是上平声十五韵或下平声十五韵中的字,除此以外其他韵部都是不允许的。
押其他韵部的诗,就不是格律诗了。
”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的说法不知起自何人,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是与格律诗的历史与现状都不相符的。
格律诗自其在唐代成熟历经宋、元、明、清诸代以至在当代,诗人以仄声入韵所作的诗历代有之,有的还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上佳诗作。
仅最为普及的孙洙(蘅塘退士)所选《唐诗三百首》中,二十七首五言绝句中便有至少九首是押仄声韵的。
下面举出几首: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押入声屑韵。
被前人誉为唐诗中五绝之冠,其韵脚所用的入声“绝”、“灭”更是被诗评家誉为“何等有力”!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押去声御韵。
前人评为:“只觉一片天机,纯乎自然。
”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此诗押上声篠韵。
前人评为:“明明是寻常言语,一入诗人口中,就觉格外有味。
” 以上三例可见韵脚押仄声中的入、去、上三声皆有。
《唐诗三百首》中的五绝中还有王维《竹里馆》押去声啸韵;《杂诗》押去声未韵;《鹿柴》押上声养韵。
裴迪《送崔九》押上声纸韵。
刘长卿《送上人》押去声御韵;《送灵澈》押上声阮韵。
五言乐府(属五绝)中至少还有崔颢《长干曲》之二押入声职韵(之一押平声阳韵)。
李白《玉阶怨》押入声月韵。
这些诗,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好诗。
唐诗中,五绝、七绝、五律比较规范的仄声韵诗作数量较多,唯七律以仄声入韵的诗作很少,这是因为“诗惟七律为难”。
宋范仲淹说:“七言律诗极不易,唐人以诗名家者,集中十仅一二,且未见其可传。
”清人方贞观也曾说,“体制惟七律最难”。
律诗的韵和平仄

律诗的韵和平仄一、律诗的韵现在写律诗只要依照汉语拼音的韵母来就行了,通常一般只用平声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押韵八戒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圮。
韵不稳,则诗必恶劣。
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1、戒凑韵俗亦称挂韵脚。
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
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2、戒落韵落韵者,出韵之谓也。
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时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3、戒重韵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
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
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4、戒倒韵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
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
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
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5、戒用哑韵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
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
6、戒用僻韵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字,训轻举。
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
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音,则亦不妨押之。
7、戒用同义之韵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8、戒用字同义异之韵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
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讽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
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黏等弊。
初学最宜审慎。
二、律诗的平仄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
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㈠五律的平仄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为何很少押仄声韵
——五谈格律诗词的写作规则
律诗一般都押平声韵。
押仄声韵的相对要少得多。
古诗和绝句都有押仄韵的,但律诗一般不押仄韵(但也不是没有)。
有的书上说律诗不可押仄韵,那是作者读诗太少,不知道有押仄声韵的律诗。
唐著名诗人刘长卿五律《湘中纪行》:“秋月照潇湘,月明闻荡桨。
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
众岭猿啸重,空江人语响。
清晖朝复暮,如待扁舟赏。
”唐代另一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五律《蒙池》:“潆渟幽壁下,深净如无力。
风起不成文,月来同一色。
地灵草木瘦,人远烟霞逼。
往往疑列仙,围棋在巖侧。
”
仄韵五律还有杜甫的《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清乾隆进士法式善《宝珠洞》:“行到翠微顶,翠微全在下。
峭壁不洗濯,孤青自淡冶。
山声石上来,暮色天地写。
土灶燃松柴,放出烟一把。
”
仄韵七律如宋代黄庭坚的《秋怀二首》(其二):“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云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再如宋代苏轼的《台头寺中送李邦直赴史馆分韵得忆字人字兼寄孙巨源二首》(其一):“霜林日夜西风急,老送君归百尤集。
清歌窈眇入行云,云为不行天为泣。
红叶黄花秋正乱,白鱼紫蟹君须忆。
凭君说向髯将军,衰病相逢应不识。
”
你看,从唐朝到宋朝、再到清朝,都有诗人写律诗押仄韵。
押仄声韵,能吟唱出一种刚烈悲壮或幽凉凄绝的气氛,往往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但为何很少有人写,甚至有人以为律诗不能押仄韵?尚未看到权威的解释。
笔者试分析原因如下:
一是,仄韵结尾不便吟唱。
古代吟诗词,实际是吟唱,押韵句拉长声。
平声字是开口音,适合吟唱;仄声字是闭口音,不便吟唱。
近代很少听得到吟唱诗词的,不便举例,但戏剧中有类似情况。
如京剧,唱腔结尾一般都是平声。
《杜鹃山》中柯乡的大段唱腔《乱云飞》押的是仄韵,每句结尾用不上优美的拖腔,作曲特意设计了一种把拖腔放在唱句中间的唱腔,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是,仄韵结尾的律诗是变体格,不如正体格用得多。
经过六朝到唐朝近五百年的发展完善,格律诗词的写作规则已相当丰富完美,历代诗人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古人是非常重视格律诗词写作规则的,作诗尽量不出拗句格(一句或一联拗而不救的诗),不写成拗体诗(即两联不依平仄常格的诗),多用正体格,少用变体格。
因为有诗格词牌、押韵对仗等诸多限制,创作出规范的格律诗词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所以,读古代的诗词可以发现,拗句格和拗体诗也为数不少。
古人诗词中出现拗句格和拗体诗,并非故意而为之,多是诗词中提及某物某事,不合诗格词牌、押韵对仗的要求,又没有恰当的字词的字词可替换,只好留有遗憾。
三是,押仄韵的诗只是在一些特殊场合才写。
如宋代苏轼的押仄韵的七律《台头寺中送李邦直赴史馆分韵得忆字人字兼寄孙巨源二首》(其一),从标题可以看出,东坡先生是分得“忆”字和“人”字(诗友相约赋诗,选定一句诗文或几个字为韵分拈,依拈得的字所在的韵部押韵赋诗)。
“忆”字属唐韵仄声“十三职”,所以,他必须写一首押“十三职”的仄韵律诗了。
但“十三职”的字又不够用,所以和“十四缉”(急、泣)通押。
创作格律诗词的过程,就是努力使自己的作品符合格律诗词的写作规则的过程。
对现代人来说,创作出规范的格律诗词就更难了。
我时常遇到过有创作愿望而没有灵感的情况,身在某处某景,十分欣赏,非常感慨,吟出一句,就再也想不出合适的对句,时过境迁,也就作罢。
如在四川黄龙见宝顶山尖上飘起一片旗云,当时吟得上句“旗云疑是风吹雪”,到下山也想不出合适的下句。
还有一次在东便门角楼上,看见一门古铜炮,想到清朝军队的愚昧,吟了
一句“清军炮队善扶乩,”到下城墙也想不出合适的下句,该日无诗。
我的体会是:写格律诗词首先要学习古人尊重写作规则,写不出来时可以先放一放,写好后要反复推敲,写诗要顺其自然,不可硬凑瞎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