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民族的、诗意的乐艺人生——记著名作曲家曹光平教授
曹光平无伴奏合唱《卓鲁·西藏牧歌》的创作

摘 要摘 要:《卓鲁·西藏牧歌》是作曲家曹光平在藏族牧歌曲调基础上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无伴奏合唱。
作品的歌词呈现和保留了藏族民族语言的独特特性,在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上赋予单旋律的牧歌曲调以新的发展,集现代性、民族性、艺术性于一体,在表现民歌独特魅力的同时又呈现给听众独特的听觉色彩。
通过对该曲的分析,可以为中国民族合唱元素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民族合唱;少数民族母语音韵运用;西藏牧歌;合唱音响造型思维《卓鲁·西藏牧歌》是作曲家曹光平a 在藏族牧歌曲调基础上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地域风格的无伴奏合唱。
这首作品的歌词完全采用藏语发声,听觉上保留了藏族语言的独特特性;创作技法上结合了复调音乐手法,借鉴了古典音乐的规整框架,采用了五声性调式;节奏节拍上运用了西藏民间舞蹈里的节拍,作品中包含大量的3/4拍、5/4拍和6/4拍、7/4拍,还保留了该地区独特的前短后长的节奏型,体现出原始民歌的节奏自由、不规则的特点;声部关系上运用了藏族风格鲜明的二度叠置音程,采用了色彩性和声来弥补民族和声的不足,将现代性、民族性及艺术性融于一体。
“真正的创作必须是链接过去和将来的桥梁。
” b 通过《卓鲁·西藏牧歌》这首作品可以看出,中国民族特色合唱作品的创作思维既不是简单的民族特色旋律加上和声配置,也不是乐队思维或者人声器乐化思维,而是应该将创作重心放置于民族特色旋律的复调性的运用、和声整体色彩的音响构建等方面。
本文将以指挥的音乐表演角度为切入点,在对该曲结构框架安排、旋律走向特征、乐曲演唱处理技巧以及排练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民族合唱的传承与发展。
一、作品的基本结构分析“卓鲁”(在藏语中是牧歌的意思),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其本身的演变,具有可以诵读、可以演唱和边歌边舞的特点,按照结构和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鲁体”和“谐体”两大类。
“谐体”民歌是由“鲁体”民歌发展而来,是“鲁体”民歌派生的一支,其表现形式为a 曹光平,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现任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作曲学科带头人,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合唱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电子音乐协会理事。
岭南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曹光平室内乐作品《粤调》探究

岭南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曹光平室内乐作品《粵调》探究杨婷深圳大学音乐系摘要:《粤调》是作曲家曹光平2017年创作的室内乐作品,同时也是当代岭南音乐的经典代表之一。
作品吸取了多种传统岭南音乐的音调特征,并结合了如多调性、十二音序列等现代的创作手法,展现了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本文旨在通过对作品《粤调》的分析探究,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岭南音乐传承与创新曹光平《粤调》音乐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009-02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血脉的区域文化之一。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移民过程,岭南文化除包 含本土文化之外,还融人着迁徙过程中的多重文化,以及 海外文化的特质。
而岭南音乐作为岭南文化的有声载体,是中华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具备了中国大部分 民族和地域民间音乐的文化因子。
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以及对多元文化的融人与创 新构成了中华民族音乐的一枝独秀。
在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大背景下,当代岭南音乐如何 在传承与发扬传统岭南文化艺术特色的同时融人多元文 化影响下的创新特质,是岭南音乐发展的方向,亦是当代 作曲家不断探索的课题。
岭南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曹光平 教授通过多部不同体裁的岭南风格音乐作品,展现了其 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的室内乐作品《粤调》吸取了广东粤 剧《叹五更》乙反调、曲江民歌《落水天》、中山咸水歌《对 花》以及广东音乐《荡舟》的音调特征,将岭南传统音乐元 素与多调性、十二音序列等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展现了 作曲家深厚的创作功底与精湛的艺术造诣。
弦乐四重奏 《粤调》创作于2017年,作品力求表达岭南地区的风土人 情及广东地区文化开放的新气象,这部作品2017年首演 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
一、结构特征作品《粤调》运用了一种非常自由的结构设计,但具有较强逻辑性的整体结构力使其音乐发展进行得顺理成 章。
刚柔相济、多元并列:南方风情的当代诗意音画--曹光平第十一交响曲《南方》评介

842019年第2期《》刚柔相济、多元并列:南方风情的当代诗意音画——曹光平第十一交响曲《南方》评介◎余艺芸田彬华摘要:作曲家曹光平教授2009年创作的第十一交响曲《南方》,是一部中西融合的音乐历史产物,其民族思维外显的旋律、节奏等技术元素与深层次结构思维、发展思维和标题思维相契合。
作品采用二乐章形态,作曲家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立场,在所谓的“未完成”中建立完满的结构逻辑,建立了不同于传统西方交响音乐乐章的结构布局逻辑。
全曲并不以强烈的戏剧性对比作为推动全曲音乐发展的动力,而是以相互之间既具有内在联系又具有地方音乐风格差别的民族音乐曲调作流淌式横向衍展进行,以此来获得一名中国当代作曲家的鲜明文化标签和内在审美的独特性。
关键词:曹光平;交响曲;南方;未完成;并列面对“交响曲”这一西方音乐传统体裁,如何在创作中寻找艺术风格之个性所在,对作曲家文化族群身份进行音乐显现,是我国作曲家们在交响曲体裁创作领域所共同面对的问题。
从我国早期的交响曲创作中对于民族乐派的学习借鉴,到20世纪80年代作曲家们对于西方现代技法研究学习后的探索,我国交响曲创作走过了一个模仿、借鉴、探索的阶段。
面对国内学界关于“中国乐派”的期待和争论,作曲家最好的回答应该是高质量的作品。
交响曲以其宏大复杂的构思、深刻的思想立意和包罗万象的丰富表现力获得众作曲家们青睐,成为他们挑战自己、勇于探索的体裁之一。
作曲家曹光平教授就是坚守理想、锲而不舍的典型代表,待人平和质朴的他如今虽已年近八旬,却有着几十年如一日追求艺术的火热之心,从1977年创作第一部交响曲开始,迄今为止已经创作了12部交响乐。
①他在1999年创作出第十交响曲《中国大曲》,时隔十年①他的创作范围很广,体裁涉及交响曲、交响诗、钢琴协奏曲、器乐重奏曲、独奏曲、独唱曲、合唱套曲等,数量多达500多部,一些代表性作品如交响乐《天梦》、合唱《天湖•纳木错》等多次荣获大奖,可谓是硕果累累。
2019年第2期《打就作》■之后,他又创作了第十一交响曲《南方》(实际创作时间为2001年4月一2009年4月),可谓是十年磨一剑!①这部《南方》交响乐在2010年广东省首届交响乐作品评奖中获金奖, 2012年星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在新作品音乐会上演奏了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五单元《诗乐相彰——歌曲艺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诗乐相彰--歌曲艺术》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五单元——《诗乐相彰---歌曲艺术》。
课标引领1、感知、探究歌曲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聆听中外经典艺术歌曲、合唱作品,在参与和探究学习中感受不同风格声乐作品及其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
了解作品创作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
加深对人声的了解和体验,能够说出人声的音色特点。
2、能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主题或合唱片段,学会用美妙的音色表现内心情感,积累演唱经验。
3、感知中国现当代艺术歌曲、合唱作品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感悟中华民族坚韧、乐观、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树立家国情怀、打开国际视野。
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聆听中外经典艺术歌曲、合唱作品,感知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体会人声的独特魅力,体验音乐情绪、感受音乐意境及音乐风格。
进一步认识独唱、合唱的分类及特点,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1.艺术表现:在聆听歌曲的基础上,能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演唱歌曲的主题或片段。
用歌声表现歌曲的语言美和旋律美的完美结合,表达作品的思想意境,2.文化理解:学习《大江东去》、《大漠之夜》、《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中国声乐作品,感知中国现当代声乐艺术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感悟中华民族坚韧、乐观、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化,坚定文化自信。
学习《重归苏莲托》、《夜莺》、《命运女神》等国外经典声乐作品,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音乐文化背景。
教材分析1.第五单元涉及的内容面广、量大,难易有别。
作品在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且既有中国作品,也有外国作品;既有早期作品,又有现代作品。
由于课时有限,基于大单元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曲目进行了合理、科学的整合,利于学生走近经典音乐的美好世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怀旧演唱会主持词资料

歌声飘过30年第二场(上)三门峡曹成路整理赵忠祥:(让世界充满爱)这充满了爱的旋律呀,让我想到了激情四溢的岁月。
董卿: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周年特别节目---歌声飘过三十年,百首金曲演唱会。
赵忠祥:今天,我们的歌会得从1986年说起,1986年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感,有很多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事情发生的一年,这一年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出现了很多万元户、专业户和个体户,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
董卿: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当中,开始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彻底打破了中国几十年一贯制的大锅饭、铁饭碗,而在这一年的八月,中国也出现了第一家破产企业。
赵忠祥:这一年的改革之风也吹到了中国的歌台上,198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第一次设立了通俗唱法,这说明内地流行音乐第一次得到了官方认可。
董卿: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5月9日,128名第一次参加青歌赛通俗唱法比赛的选手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首都体育场参加纪念世界和平年举行的演唱会,这就是著名的百名歌星演唱会,而这次演唱会的主题歌就是让世界充满爱。
赵忠祥:在此之前几个月,为了纪念国际和平年,海峡对岸的台湾也有60多名歌手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它的主题歌是明天会更好。
这好像是海峡两岸音乐人心灵上的一次互动。
董卿:所以,在今天节目开始,就让我们静静回顾这段优美的旋律.1《让世界充满爱》马东:让世界充满爱,被音乐界和评论界认为是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闪耀着时代光彩的通俗歌曲,被誉为通俗音乐领域一个重大突破,在联合国面向全世界播出的节目,曾经隆重介绍过这部曲,这首歌的出现和音乐会成功举办,与一位老艺术家息息相关。
有请东方歌舞团团长王昆和作曲家郭峰。
王昆老师还是老当益壮。
今天,我们在这个现场会看当年那段录像,一个一个人特别眼熟,当年他们都很年轻,现在看起来,当时是群星璀璨,现在把这些人聚起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让世界充满爱在当年改变了主流媒体对流行音乐的印象,同时,预示者一大批创作型的歌手和一大批创作者的出现,也预示着中国流行音乐高速繁荣发展的开始。
笙曲《欢乐的草原》的演奏分析

17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4理论研究少之又少,笙在传统伴奏中经常以配乐的形式存在,从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专业学者和演奏人士开始分析笙独奏的可能性,并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因此在不同年代,笙曲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时间点进行探讨:独奏形式的雏形。
20世纪20世纪50年代后,有关笙独奏曲的概念被提出,为广大笙乐人士开辟了一条更加宽泛的创作思路,因此也诞生了许多优质曲目:1956年,由胡天泉、董洪德两位老艺术家协力创作的笙独奏曲《凤凰展翅》,被业界认为是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音乐艺术品;在此基础上,胡天泉先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与原野等人又创作出了独奏曲《草原骑兵》;60年代起,笙的独奏创作进入了高潮期,阎海登将50年代的作品《孔雀开屏》进行改编,并发挥余热创作出《晋调》;此后,王庆琛先生又贡献出《水库引来金凤凰》等作品。
笙独奏曲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一定关联,时值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国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被西方列强排挤打压,但举国上下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有着无限的希冀与期望,因此笙曲的表现形式多以歌颂或弘扬中华民族抗争精神为重点,在伟大领袖的引领下,社会主义必将战胜一切困难,成为人民百姓坚强的靠山。
笙曲的进一步发展。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也诞生了多部影响深远的笙曲作品,如胡天泉先生的《红花遍地开》[3]。
该时期的笙作品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作品虽仍以赞誉奉献精神为主题,但同时也暗示着我国进入了一段波折动荡的发展期。
在党中央的正确带领下,社会环境逐渐趋于稳定和谐,再次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岁月。
键笙独奏曲《欢乐的草原》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而出,在张之良先生细心打磨、苦心钻研下,用抽象的音乐概念为大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景象,原生态的气息展现出热情奔放、美不胜收的一面,令人如痴如醉、深陷其中,表达了一种全国人民摆脱精神枷锁、开辟美好生活的愿景,因此有很多笙演奏者认为,《欢乐的草原》带给人们无穷的信念和决心,是同类笙曲中少有的一部经典作品。
现当代音乐家们的童年回忆系列之六

音乐家的故事漫击乐赫a l现当代音乐家们的童年回忆系列之六“一曲成名”从此操弦—板胡名家沈诚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沈诚,出生在上世纪50年 代末的西安,成长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国初期,再加之后来的各种“运动”,他是在那个教育相对贫乏的年代中渡过的。
沈诚对音乐的学习完全是天然形成的。
他说:“那时候学校都有宣传队,水平比较业余。
我哥是校 宣传队员,拿了一把破二胡回家,他平时在家拉琴,等他不拉了我就 模仿他的样子拉琴,但拉的是什么,我都不知道。
平时我在学校里 唱的歌曲,自己都能拉出来。
我第 一次演出是在小学四年级时,老师 知道我会拉二胡,就让我在班级里表演,于是演奏了当年最‘流行’的音乐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主题曲。
演完后,我就出名了,大家都知道我会拉二胡了。
”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给沈诚莫大的鼓励。
尽管没有老师,他还是坚持练琴,很快升到/中学。
进入中学之后他被认定为文艺人才,招进了中学的乐队。
说是乐队,其实把会乐器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杂牌军”,只要一起出声就行。
此时,沈诚还未意识到他正在慢慢靠近板胡。
某日,乐队要排练当时马玉涛演唱的《老房东查铺》这首歌,而这首歌的前奏就是一段板胡,作为乐队的二胡手,他必须要把这段板胡“摸”下来,学校发给沈诚…把板胡,他就幵始琢磨了。
沈诚说道:“我没有谱子,就是靠听马老师的录音,一遍遍地在胡琴上试奏,这样就把这段前奏给拉出来了。
自打那次演出后,我在乐队里是又拉二胡,又拉板胡。
就算是开启了板胡这条路了。
”1974年,经人介绍沈诚结识了西安板胡名家—程连福老师,开始拜师学习板胡演奏。
“那会没有教学体系,没有进阶化的练习曲,程老师上来就让本刊记者/柳苏凌我拉当时特别流行的一首板胡作品《秦川新歌》。
当时能完整演奏这首作品的人也不多,我当时才十几岁,凭借着这首《秦川新歌》我在西安中学生文艺汇演中获了奖,很快大家都知道西安有个拉板胡的少年叫沈诚。
获奖后,我经常被邀请去参加各种汇报演出,医院、工厂、学校、国家单位等等,大大小小的舞台不计其数。
从“前卫、中卫、后卫”到“新东方音乐”——访作曲家曹光平教授

品音乐会上 (9 5年 1 19 2月 )提 出的 。我在 策划第二 次音乐会时 ,在我音乐会主题 的开场 白中阐述 的观念
就 和 现 在 讲 话 的 意 思 差 不 多 。 当时 写 的j 篇 论 文 是 从 不 同 角 度 来 说 明 其 意 义 的 。 无 非 强 调 两 点 :一 是 继 承 ,一 是 创 新 。但 两 者 又 是 统 一 的 , 只有 在 继 承 的 基
王 :这 些 道 理 在 原 则 上 是 对 的 。在 理 论 上 讲 ,统
有两种 :一种 是抽 象 的统一 ,一种 是具 体 的统 一 。 哲 学 家 黑 格 尔 反 对 抽 象 统 一 ,认 为任 何 统 一 都 是 具 体
一
的、有一定基础 的。结合您提 出的三个概念 ,您认 为
应 该 以哪 个 为 基 础 ?
接 受 其 影 响 。前 卫 是 西 方 的 产 物 ,它 包 括 美 术 、雕 塑 、建 筑 等艺 术 各 方 面 。前 卫 说 明 超 前 ,前 卫 艺 术 主 要 指 欧美 2 O世 纪 5 0年 代 起 的 先 锋 派 艺 术 。 中 卫 、后
础 上才能创新 ,同样 ,只有 在创 新 中才能 真正 继承 , 决不能否定传统 。
继 承 ,即要 把 三 个 概 念 结 合起 来 。 王 :这 些 概 念 最 早 是 什 么 时候 提 出 的 ?提 出这 些
王 :2 0 0 1年 由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文 献 出 版 社 出 版 了
您的专著 《 前卫 ・ 中卫 ・ 后卫 》 ,全 书分作品 和论文 两 卷 ,达 百 万 字 之 巨 ,是您 二 十 多 年 创 作 和研 究 的 结 晶 。我 无 不 为您 的创 作 和研 究 精 神 所 折 服 。首 先 被 其 书名所 吸引。它看上去好像是 打篮球的专用 术语 ,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 和 四川 省川 剧 院工 作 ,认 识 了很 多 老 艺 人 ,也 对 川 剧 有 了 比较 深 入 的 了解 。文 革 期 间 ,他 也 难 逃 被 下 放 劳 动 的命 运 ,但 是 并 没 有 放 弃 对 事 业 的追 求 ,先 后 写
曲家的气质 ,却没有作 曲家 的架 子。也 正 由此 ,我有
2 1 年 第 2期 01 总 第 1 3期 2
星 海 音 乐 学 院 学 报
J OUR NAL OF XI GHA 0N E N I C S RVAT RY OF MUS C 0 I
No. Ol 22 l 1 S m u No.1 3 2
现 代 的 、民族 的 、诗 意 的 乐 艺人 生
提起作 曲家曹光平 ,熟悉他 的人 都知道 ,这是一
位真 诚 坦 荡 、儒雅 随 和 的人 。 他梳 着 一 头 灰 白 的 中 长 发 ,总是 西 装 革 履 ,手 提 公 文 包 ,踱 着 小 步 ,有 着 作
l6 9 5年 ,曹 光 平 大 学 毕 业 后 先 后 到 四 Jf 文 化 i省
展 ,而 “ 卫 ” 则 是 一 种 中 间 状 态 ,一 种 联 系 和 融 中 合 。事 实 上 ,历 史 的 车 轮从 未停 止 这 样 的 前进 。 在西
作者简介 :祁斌斌 (9 1 ) 18 一 ,女 ,河北秦皇 岛人 ,文学博士 ,星海音 乐学 院音 乐学 系教 师,主要 从事 中国近 现代 音 乐史
记 著 名 作 曲家 曹 光 平 教 授
祁 斌 斌
( 星海音 乐学院 音 乐学 系 ,广 东 广 州 5 0 0 ) 10 6
中 图分 类 号 :J0 63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0 7 8 ( 0 1 0 0 9 0 0 8~ 39 2 1 ) 2— 0 5— 5
下了 《 第一交响 曲》 (9 8 、《 17 ) 第二交响曲》 (9 0 18 ) 等大量器乐 、声乐 作 品 。18 9 3年 ,在 上 海音 乐 学 院 老院长贺绿汀亲 自推荐 下 ,他 调到广州音乐学 院 ( 星 海音乐学院的前身 )任教 ,先后担任广东省音乐家协
会 副 主 席 、星海 音 乐 学 院 音 乐 音 响 导 演 系 主任 职 务 。 】8 97年 1 月 起 任 副 教 授 , 19 1 9 2年 升 为 教 授 ,现 如 今
幸 与 他有 了越 来 越 多 的接 触 。 曹光 平 教 授 是 上 海 人 ,14 9 2年 出 生 于 一 个 知 识 分 子 家 庭 。他 的 父 亲 曹 明 道 先 生 是 一 位 经 济 学 家 和 英 语 翻译 家 ,母 亲 祝 匡 正 女 士 是 一 位 法 学 家 ,精 通 法
收 稿 日 期 :2 l 0 1—0 6—0 6
Hale Waihona Puke 这本 专著收 录了他近 3 0年来对 音乐 创作 、音 乐发 展 与前景等 问题 的思 考 结 晶。 专著 的标 题 “ 前卫 、中 卫 、后 卫 ” 是 一 组 很 有 学 理 意 义 的 名 称 ,其 中 的
“ 前卫 ” 与 “ 卫 ” 体 现 了传 统 与 创 新 、继 承 与 发 后
力学专 家 ,二哥是机械学专家 、原机械1 业 部教授级 二 高级工程 师 ,妹妹是物理学家 ,都在高校 和高级研究 机构任职 。这种多元文化 的家庭环境也为曹 光平 以后
走 上 艺 术 道 路 拓 宽 了视 野 。曹 光 平从 小 就 是 一 个 兴 趣
乐 的作 曲家 ,他的作品大多前卫 、新潮 ,运用 了很 多 现代性的技术与手 段 ,甚至很 多上 世纪 8 0年代 的作 品现在听起来 仍然很 新颖 ,但是 实际上 他的创作却从 : 未离开过 中同的历史与传统 。
20 年 ,曹 光 平 教 授 出 版 了 专 著 《 卫 ・中卫 ・ 01 前 后 卫 — — 曹 光平 教 授 17 2 0 论 文 卷 、作 [ 卷 》 9 8— 0 1 f } 1 ,
爱好广泛 的人 ,对体育 、数学 、文 学 、哲学 、音乐 都 曾情有独钟 。他 4岁上小学 ,少年 时代就显露 了出众
研 究。
・
9 ・ 5
星 海音 乐 学 院 学报
21 0 1年 第 2期
方 音 乐 史 上 ,莫 扎 特 继 承 了海 顿 ,凯 奇 则 创 造 了新 的
形 成 了 自己 的音 乐 风 格 取 向。 贝 多 芬有 戏 剧 性 与 悲 剧
风格 ,但是也有处于 中间状态的 ,比如 巴托 克 、肖斯 塔科维奇 。对于现代的作曲家来说 ,他 们同样不能完 全脱 离传统 ,完全脱离前人的创造 ,否则 ,音乐 的美
的音 乐 才 能 ,初 中 时 已 弹得 一 手 好 钢 琴 ,是 班 里 的 文 艺活 跃 分 子 。 15 9 6年 ,他 考 入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附 中 的
钢琴专业 ,从此走上音乐之路 。在 附中的 4年 ,他 的 理想 又从 钢琴转 向指挥 ,最终确定在作 曲方 向,并 于 16 9 0年J f考入上海 音乐学 院作 曲系 ,跟随 陈铭志 、 I , b J  ̄ 钱仁康 、贺绿汀 、丁善德等著名作 曲家学 习作 曲。也 就是在这一 时期 ,他接触到 了巴托克 、斯特 拉文斯基 等一些 2 0世纪的作f 家 ,眼界大为开阔。 f } 1
黾星海 音 乐 学 院 作 曲学 科 带 头 人 ,硕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
中同音乐家协会创作委 员会委员 ,中国合 唱协会创 作 委员 会副 主 任。至今 ,他 已在 星海 音乐 学 院执 教 近
3 0年 。 在 大 多 数 人 的眼 中 ,曹 光 平 教 授 是 一 位 写 现 代 音
:
语 。两人育有 =子一女 ,曹光平排 行第 。 自幼 曹光 三 平兄妹便接受四书五经、唐诗宋词 的熏 陶,曹父对传 统戏 曲的爱好也潜移默化地影 响着他 们 ,家 中宽松 的 学习氛同为孩子们提供 了多元 的文化 熏陶 ,使他们走
上了不同的发展道 路。曹光 平教授 的大 哥是数 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