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芦花荡》教案2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 2 芦花荡2 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2 芦花荡2 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芦花荡●学习目的: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民斗争为题材的小说。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

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

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

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民的激情。

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资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1、芦花荡景:学生一边欣赏芦花荡优美景色,一边听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冀中平原上的故事。

2、激趣引读: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

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80字左右。(提示:要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2.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校本作业。
2.预习第三课。
2 芦花荡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难点)。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重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备:
关于孙犁:孙犁 (1913-2002),现代作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fɑnɡ)竹篙(ɡāo)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he)
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飒(sà)转弯抹角(mò)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因寒冷而哆嗦。(寒噤)②倾斜、歪斜。(仄歪)
③慌慌XX,不知怎么办才好。(X皇失措)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过程和方法:揣摩体味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但在《芦花荡》这篇课文中,学生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深度理解上还有待提高,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难点:小说中人物性格进行探究: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教学过程【导入】芦花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观看小视频(《亮剑》片头曲)2、同学们喜欢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吗?能否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你从影视剧中看到的战争场面?(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金戈铁马......)“血肉横飞”“刀光剑影”充满血腥的战争场面的确让人惊心动魄。

作家孙犁笔下的芦花荡虽有日本鬼子的严密封锁,却有一个干瘦的老头子能够整天在芦花荡里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

那么这位抗战中的传奇英雄————老头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孙犁的介绍走进那片神秘的芦花荡。

(创设情境,把学生引领到小说的环境“美”的情境中来。

)二、一读课文,了解情节1、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这篇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现在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学生复述故事情节)3、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故事情节吗?(传奇色彩)三、二读课文,感知环境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划一划,文中有哪些描写芦花荡景色的句子。

例: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2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2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luhuadang lesson 2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芦花荡模板(通用版)2、篇章2:芦花荡范文(标准版)篇章1:芦花荡模板(通用版)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词语;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

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揭题解题,简介作者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识记重点字词:提防()竹篙()苇塘()疟子()寒噤()一梭机枪()蹿()仄歪()趴()飒()转弯抹角()吆喝()()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人物性格):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2、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①、爱国。

八年级语文上册 2《芦花荡》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芦花荡》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⑴ 爱国: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① 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自尊心受到伤害)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过于自信和自尊。
3、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他没有某某,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三、分角色朗读,品味人物对话
孙犁先生十分推崇《水浒》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说这两小说的人物对话读起来“叫人就像看见了说话人的神情,听见了说话人的声调。”也就是说这两部小说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把人物写活了。孙犁的《菏花淀》汲取了传统经典小说的精华,把对话写得简洁朴素,读后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窥见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

1.3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3.2理解作品中的人物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感悟作品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其创作背景。

1.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了解课文大意。

2.课堂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内容3.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梳理故事情节。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生字词4.1教师逐个解释生字词,学生跟读并记忆。

4.2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词的句子,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时内容。

1.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分析人物形象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芦花荡、老爷爷、小女孩等。

2.2学生分组讨论,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形象的关键语句。

3.感悟作品主题3.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主题,如家乡之美、亲情、友情等。

4.欣赏文学作品4.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描写自然风光、人物形象等。

4.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2.摘录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仿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感悟,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2 芦花荡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情节,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2、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3、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体会“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4、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

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

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

二、认识作者孙犁——现、当代作家。

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

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等,此外还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叙事诗集、通讯报告集、散文集、论文集、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

《芦花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和环境的分析,来理解本文中国式的传奇色彩,深刻、具体地体会本文小说三要素构思的精巧。

2.鉴赏环境描写的特点,体会其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3.从美的角度体会战争的罪恶。

教学重点目标一教学难点目标二教学设想孙犁的这篇《芦花荡》是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

情节舒缓中曲折,人物个性鲜明,环境充满诗情画意。

讲授这篇文章,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解“写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应该从“为什么这样写”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小说的构建技巧,培养有意写作的意识。

教学围绕传奇展开,在学生的原始问题中层层展开,以抽丝剥茧的形式呈现思考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方法自读发现,提取信息。

文本细读,深思争鸣。

教学过程:一、引入文本,简单认识小说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写了什么。

1.浏览全文,说说这篇小说写了什么。

明确:老头儿,在芦花荡,护送两个女孩,因为失误大菱受伤,老头子用一根竹篙智杀鬼子为大菱报了仇。

2.设疑激趣,明确目标。

(1)设疑:小说有哪些地方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2)明确目标:孙犁是如何打造这一传奇的。

三、鉴赏情节之传奇(一)情节是怎么写的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句子。

(可以用原文)①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菱不可能受伤,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大菱就是受伤了。

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老头子不可能放弃护送,但是,因为_____________老头子想放弃护送。

③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老头子不可能杀掉鬼子,但是,因为_____________老头子就是杀掉了鬼子。

2.学生交流,教师评价引导。

如:因为老头子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一样,从来没有出过事情,所以大菱不可能受伤,但是,因为老头子过于自信大菱就是受伤了。

因为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闺女,老头子不可能放弃护送,但是,因为觉得没脸见人(过于自尊)老头子想放弃护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2 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词语;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2、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德育目标: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二、重点难点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

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

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识记重点字词:提防dī竹篙g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he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趴pā扒bā飒sà转弯抹角mò(四)整体感知: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地点:白洋淀地区;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1.爱国。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

“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

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

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

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六)教师小结(七)作业练习1.巩固字词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3.课后练习预习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检查字词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二、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分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

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明确:(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第1段)【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

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

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

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

她们长大成人了。

”(第13段)【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

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

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8)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9)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

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

(《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三、探究置疑1、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

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

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

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

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A、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第48—50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B、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

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

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

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

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四、作业练习1.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2.阅读课外阅读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分析两文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