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设计样本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篇1学习目的: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
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
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
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
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
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
(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二、作者、作品简介1、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2、读幻灯②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三、介绍小说的基本常识。
幻灯③小说的定义及三要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四、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1、文章题为“芦花荡”,前八自然段交代了与芦花荡有关的哪些内容?(学生通读前八段后回答,不清楚时教师做引导分析)明确:⑴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塘。
幻灯④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等分析)⑴人物:①老头子:神奇的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②战士:情绪乐观、信心十足(从“响”字分析)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2、在这样的环境中,“芦花荡”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速读后文简述故事,教师引导总结)幻灯⑤ 开端--护送,发展--受伤,高潮、结局--复仇五、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极富有传奇色彩,你能说说它奇在那里吗?明确:幻灯⑥(1)用强烈的反差渲染。
芦花荡优秀教案6篇

《芦花荡优秀教案》芦花荡优秀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明白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
这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以前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明白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
(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能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描述,我看到了一位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但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个性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个性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但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7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优秀7篇探究特色篇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预期目的: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篇二导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内容。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会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能把握其性格特点。
3.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4.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风格。
课文初读1.看导语,默读课文,标注课文段落,给课文划分结构。
2.读课文3—5遍,划出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最好是对老头子的精彩描写),做好批注。
3.读完《芦花荡》,文中老头子的形象使你联想到了谁?请把他的故事简要写在下面。
4、你认为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用几个词语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字词精粹1.给加点字注音并且抄写下列词语,写会为止。
悠闲()疟子()寒噤()吆喝()蹿()仄歪()飒飒()泅着()转弯抹角()张皇失措()2.解释词语。
能耐:悠闲:央告:吆喝:转弯抹角:3.词语积累:(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遮掩:遮蔽,遮盖。
(17)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8)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走近文体与作者1.小说的三要素是:、、。
2.《芦花荡》从体裁上来看是,作者是,他是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课前交流(投影一:课题)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我们初二(1)班同学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
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
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注意点评,如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出示目标,板书课题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概括故事,整体感知(投影:读一读)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板书学生不会读的字。
可能有:竹篙疟子飒飒师: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
那好,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告诉同学们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引导学生点评。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
复述故事情节时,就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四、赏析人物,深入研读师: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投影:议一议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学生一般只分析到老人的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爱国等,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老人性格的另一面。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芦花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词语;2.了解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相关知识,体会人物及环境描写妙处;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学会复述故事情节;2.通过人物及环境描写的分析,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央视曾经有一个调查:你幸福吗?今天我也想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你幸福吗?请大家说说心里话。
有的人认为很幸福,有的人觉得不够幸福。
可是,在八十多年前我们的同胞却经历着不幸。
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他们的生命被任意践踏。
然而英勇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他们奋起反抗。
在这一反抗日寇的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就走进《芦花荡》,来结识一位老英雄。
二、出示目标1.积累重点词语;2.了解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相关知识,体会人物及环境描写妙处;3.默读课文,学会复述故事情节;4.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作家作品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些作品,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芦花荡》教案篇一训练重点:复述故事情节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步骤:一课时1、导入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
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 2、简介作者、作品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其名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茅盾评介:“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正音、解词)浸提防尖利悠闲疟yo子疟疾寒噤n 蹿un 仄歪飒飒挂花泅i’水转弯抹角吆喝yo 张皇失措央告4、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 概述故事(芦花荡里生活着那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
一次,她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一个女孩受了伤,他觉得丢脸,发誓要报仇。
他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日寇。
⑴ 文中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老头子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5、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编号:__________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目录一、教学内容1.1 课文简介1.2 课文主题1.3 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2 教学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2 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自主学习5.3 课堂讨论5.4 课堂练习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2 板书结构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改进措施九、拓展及延伸9.1 拓展阅读材料9.2 延伸思考题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课文简介:通过学习《芦花荡》,使学生了解作品背景,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课文主题:通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1.3 教学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等元素。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和自然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2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4.2 学具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芦花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5.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 Symbol 意义和深层含义。
5.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花荡教案
教学目的
1、多角度解读“老头子”形象,感知这一人物英雄性格。
2、结识到非正义战争罪恶,回绝战争,呼唤和平。
教学重点:多角度解读“老头子”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性格是她铁汉柔情和高度责任感体现。
教学办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白洋淀优美自然风光)
同窗们,在这风光秀丽白洋淀里,正义洪流铸就了许许多多具备传奇色彩英雄人物。
你们还认得她吗?(多媒体显示:小兵张嘎照片。
)
机智勇敢嘎子识破敌人奸计,救出老钟叔,火烧鬼子炮楼,是本地家喻户晓抗日小英雄。
同样也是在这片白洋淀里,还活跃着一位更具传奇色彩老头子。
今天让咱们走进孙犁《芦花荡》,去结识一下这位老人吧
板书题目作者
二、我眼中老头子----初阅读,理情节
1、请人们迅速阅读课文,从老头子角度,用第一人称概括故事内容。
也就是说,你就是老头子,你来讲讲你亲身经历这件事。
板书我
温馨提示:当论述人称发生变化时候,要注意视角转换和先后衔接。
教师点拨:同窗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
刚刚咱们从老头子角度梳理了故事情节。
板书理情节
2、咱们懂得这篇文章体裁是故事。
那么,咱们如何读故事呢?
知名学者朱光潜给了咱们启示。
咱们来读一下。
第一流故事家不尽是会讲故事人,第一流故事中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气愤蓬勃葛藤花卉。
这些故事以外东西就是故事中诗。
读故事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掉架上花。
——————朱光潜
因此,欣赏故事重要欣赏故事三要素此外两个:环境和人物。
今天咱们来欣赏这篇故事中人物。
这篇故事主人公是谁呢?
师:对,“老头子”。
板书老头子那么请人们谈谈“我”眼中老头子是如何人呢?
张佳音:我觉得老头子是个英雄。
她只身一人出入芦花荡,为咱们运送粮食,冒着枪林弹火护送两位小姑娘,我非常敬佩她!
张靓颖:我以为老头子过于自信。
由于她过于自信,她不谨慎导致大菱了受了伤。
人们眼中老头子形象有不尽相似之处。
老头子究竟是如何人呢?接下来,咱们从课本中人物视角探究老头子形象。
三、课本人物眼中老头子-----析描写,明形象
课本中人物尚有谁呢?对,大菱和二菱,尚有鬼子。
下面就让咱们探究二菱眼中老头子。
板书二菱
(一)二菱眼中老头子------ 抓语言,议形象
请同窗细读课文,思考二菱眼中老头子又是如何人呢?在文中圈点勾画。
温馨提示:阅读时可以抓人物描写,也可以是某些细节。
好,谁来展示你学习成果?
龚怡然谈到,初见老头子和大菱受伤后,二菱对老头子感情是有变化。
哦,这个切入点较好。
谁再来谈谈。
嗯,刚才同窗们交流,咱们看到了二菱对老头子感情是有变化。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由初见时信赖,到大菱受伤后质疑,再到复仇后敬佩。
正是由于在每个阶段二菱眼中老头子形象发生了变化,才会有感情变化。
咱们继续探究。
1、初见时信赖---------二菱眼中守护神
刘海南说:“初见时,二菱对老头子是布满信任。
在她眼中老头子是她们守护神。
由第10段中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她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尚有大米和鱼吃”当两个女孩经历了炮火洗礼,长途奔波,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此时老头子对这两个女孩安慰多么温暖。
在这时二菱眼中老头子如长者般亲切。
”
抓住了人物语言描写去分析。
有理有据,背面发言同窗要向她学习。
好,谁再来说说。
刚才人们发言很精彩。
为你们点赞。
咱们以为初见和护送时,二菱眼中老头子亲切,是值得信赖守护神。
咱们接着探讨。
李心语说:“在二菱眼中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文中有写到三个“不怕”由于她过于自信,面对敌人封锁线时,大菱受伤了。
嗯,抓住了文章中核心词句品读。
孟洛毅说:文中三句“不怕”体现了老头子柔情,30段中写到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说:“不怕。
她打不着咱们!”“拼命”写出了老头子不顾自身安危保护小女孩,“柔和”,在面临危险时,不顾自身,安慰小女孩,这正是她“柔情”体现。
”
好,看来,有分歧了。
这种争鸣非常好,读着,就是高兴,读着,就是创造!咱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咱们看这三个句子:
以老头子水上经验,面对这危机状况,小女孩孩撩水洗脸,叫出声,哭,在正常状况下老头子会有如何反映?
同桌2人交流,完毕填空。
展示(左边)出示
然而,老头子却说:(右边)出示
一
男生读左边,女生读右边。
读得较好,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奔:三个“不怕”,是安慰不用紧张,不必恐惊,不要紧张,是老头子柔情体现。
仝政杰:三个“不怕”,表白不是老头子过于自信,而是老头子内心涌动柔情,让她放松了警惕,才浮现了不该浮现失误。
你们阅读和点评互为补充,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和完善。
人们总结出解读人物形象办法了吗?对,分析人物语言描写,特别是重复浮现词语。
2、大菱受伤后,二菱眼中老头子
学习贵在学以致用。
咱们用刚才学到办法来分析大菱受伤后,二菱眼中老头子是如何。
咱们先来分角色朗读。
同窗们精彩发言让我看到了你们悟性和非凡才智。
咱们通过探究得出了二菱眼中老头子是一种说大话吹牛人。
咱们抓住语言描写重复品读,发现她过于自尊正是她强烈责任感体现。
在接下来情节里老头子有无说大话呢?鬼子眼中老头子又是如何呢?
咱们来看复仇这一情节鬼子眼中老头子-板书鬼子
(二)鬼子眼中老头子----究心理,明形象。
学生接龙方式朗读第55—63段报仇环节
师:对这样一种富有传奇色彩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她,例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请你找出对老头子和鬼子有关描写,想象鬼子心理,析读课文,在文段旁边作批注。
示例:一种干瘪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莲蓬,一种一种投进嘴里去。
鬼子心理:只有一种糟老头,看来没啥危险。
咦,她手里莲蓬又肥又大。
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光死盯着这大苇塘,啥好东西都吃不上更何况这样新鲜东西?哈哈,这下可以打打牙祭
了。
同窗们先自己独立完毕,然后在4人小组内交流。
好,谁展示你学习成果
孙卓飞:58段鬼子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她。
鬼子心理:立即就追上了,眼看新鲜莲蓬就吃到嘴里了。
这个糟老头,这样胆小,还这样不听话,一会逮住了,杀了她。
师:把鬼子贪婪残暴体现淋漓尽致。
张杰:61段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她们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脑袋,像敲打顽固老玉米同样。
鬼子心理:完了,我小命完了。
没想到,一种普通没有杀伤力老头子会要了咱们十几种人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不容小觑啊!
师:你词汇丰富,富有体现力。
为你喝采!
此时,身在芦花荡中二菱,目睹了老头子英勇行为,又会对老头子说些什么呢?人们代表二菱表达了对老头子歉意和敬佩之情。
我想老爷爷会很欣慰。
这个环节请人们总结一下分析人物形象办法。
对,探究人物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
咱们从课文中正反两个人物角度抓人物语言和心理描写来解读主人公,使老头子形象有血有肉,立体丰满。
板书明形象
至此,同窗们请你说说你眼中老头子
同窗们总结较好。
她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老当益壮,过于自信与自尊。
她是一种英雄。
板书英雄
作家孙犁塑造老头子这个英雄意义何在呢?
五、孙犁眼中老头子 ----联背景,悟主题
板书孙犁
谁来谈谈芦花荡时代背景?
锁劭毅你来发言。
《芦花荡》创作于1944年。
孙犁在冀中平原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她对那里生活,特别是那里人民抗击日寇侵略斗争生活非常熟悉。
在抗战冀
中平原上,孙犁处处看到一种无形力量,为那里人民英雄行为所感动,因而写下了《芦花荡》这篇文章。
在抗战冀中平原上,可歌可泣英雄有诸多,作者为什么把写作重点放在了老英雄身上呢?
链接:孙犁曾在她札记《慷慨悲歌》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荆轲时代,像荆轲这样人还是很少。
英雄带有群众性质,只有咱们这个时代。
同窗们悟出了什么?是,这样写,除了突出故事传奇色彩,表达对和平向往,还使咱们感受到,抗战队伍是不畏艰险、豪迈乐观,男女老少人人皆兵,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是不可战胜。
板书悟主题
这节课,咱们从我角度梳理了故事情节,从课本人物二菱和鬼子角度分析了人物形象,从孙犁角度悟出了故事主题,不但表达了对英雄赞美,并且表达了对和平向往。
连板书
最后,让我一首拙作《英雄赞》做结:
英雄赞
生逢乱世历风霜,铁马冰河为救亡。
赤手空拳骇敌胆,丹心烁烁我旗扬。
豪情万里驱倭寇,功德万载忆苇荡。
男女老少皆强兵,中华伟业千秋长。
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