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1年上海市崇明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海市崇明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海市崇明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泪的骆驼申平冬天的沙漠,荒凉寂寥。

几个蒙古老乡正围着一头小骆驼说着什么。

小骆驼看样子只有几个月大,瘦骨嶙峋,皮毛凌乱,估计它是个孤儿。

这时候,有个壮汉牵了一头大骆驼走了过来。

这是一匹巨驼,身材高大,背上双峰突起,头颅高昂。

小驼一见,立刻冲了过去。

它的眼睛里充满渴望,要不是有人抱住它,不知道它的速度会有多快。

但是,迎接它的却是愤怒的吼声,还有喷鼻摆头等表示强烈反感的动作。

大驼好像在说:我不是你妈妈,赶快给我滚开!如果不是壮汉死命拉住缰绳,它也许会对这个素不相识的小家伙踏上几脚。

人们只好把小驼拉到一边去了。

这时,马头琴手从袋子里面拿出了马头琴,一个老人上前帮助他系上了一条蓝绸带。

老人走到大驼身旁,把马头琴挂在它的驼峰上。

大驼很不情愿,吼叫反抗,甚至回过头来要把马头琴扯掉。

谁都不明白,他们这是演的哪一出戏。

大漠空旷,冷风袭来,马头琴弦在风里发出轻柔的声响。

大驼安静了一些,它仰起头来,东张西望,侧耳倾听,仿佛在寻找琴声的来源;它放开喉咙吼叫,好像在呼唤同伴的到来。

一位30多岁、身穿紫红色蒙古袍的漂亮少妇走到了大驼身过,她做了几个敬天敬地的动作,然后用手轻轻抚摸大驼的皮毛。

老人也从驼峰上摘下马头零,把它交还给马头琴手。

此时的小驼,被拴住了一条腿,正在远处挣扎哀呜。

它就像一个被人抛弃的孩子,在寒风之中哭泣。

少妇突然开口歌唱,其声悦耳悠扬,响遏行云。

她边抚摸骆驼边唱,歌声在荒漠之中飘散开来。

听不懂她唱的是什么,但是你完全可以知道,她唱的歌曲首定和母爱有关,因为她的眼睛里充满柔情——这是一种善良母性特有的柔情,她正在把这种柔情通过自己的手指,通过自己的歌声,一点点地传达给眼前这头暴躁不安的骆驼。

一会儿,马头琴也响了起来。

琴声配合着歌声,弥漫挥洒,犹如春风吹过草原,又如阳光雨露洒满沙漠。

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0-2021学年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我感到一种bùkěmíng zhuàng(不可名状)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yóu rán ér shēng(油然而生)。

2.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c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以我的视角叙说事件的进展,这篇小说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暗线是于勒经济状况的变化。

B.《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的作者分别是鲁迅、莫泊桑、曹文轩。

C.成语“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觥筹交错”都是出自《岳阳楼记》。

D.《沁园春雪》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3.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分)①“风骚”本指《楚辞》里的《国风》和《诗经》里的《离骚》,后泛指文章辞藻。

(×)②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均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4.按要求答题。

(2分)“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年语文灿年华。

”三年初中生活里,你一定学会了一些阅读积累的方法。

从下列名言中任选一句进行积累,并说明理由。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②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③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④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我选择第___句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按要求填空。

(16分)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②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③起舞弄清影,___何似在人间__。

(苏轼《水调歌头》)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⑤叙说诗人获罪原因的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上海崇明县新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海崇明县新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海崇明县新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父赵冬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

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

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

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

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

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的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

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

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

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

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

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

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

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人寻找。

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

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

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

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崇明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崇明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崇明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字”有多解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的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形音义三者一体的“六书”构造系统,使得汉字本身具备相当的完整性,从而能够灵活组词。

比及表音文字,汉字笔画繁复,却是当今世界上仍在通行的最古老文字。

汉字结构精致,形状优美,韵律协调,内涵隽永。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所以能够引起国人那么大的兴趣,除了出于对母语的情感外,还因为汉字本身具有活泛的灵性、睿智的义理、幽深的趣味,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

“字”的本义是生孩子。

“字”的结构,上有屋宇,下有子息,合起来会意,即在家中产子。

乍一听来,似乎有点奇怪,其实这里说的是汉字的派生原理。

唐代书家张怀瓘说:“文字者,总而为言。

若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

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谓之曰文;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为字。

”在我国的经史典籍中,“字”含有“孳乳”“怀孕”“生殖”“繁衍”“养育”“爱抚”“教化”等意思。

在今人眼中,“字”,就是文字,没人会把它与生孩子联系起来。

倘若仔细考究,即便是后来,乃至现在,“字”的表意尽管不再与生孩子相关,但也不限于记录语言的符号,还可以拓展为文书、信函、书法、人名、嫁娶等意涵。

称文书为字。

签署合同、契约、协议,订立遗嘱、保证书以及书写借条、收条、欠条、领条、发条等,口头语叫“立字据”,所谓“空口无凭,立字为据”。

为防日后争讼,涉及利益交割的字据还要有担保人签字画押。

字条,也称条子,可视为凭据。

字条虽小,有时也能办大事。

管事的条子往往是走后门的通行证,递条子办事的做法自古就有。

称书简为字。

“见字如面”的意思是:看到这封信,就像见到了本人一样;“由字度人”的意思是:通过这封信,想象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字如其人”的意思是:书写的风格就像他本人的品性。

称书法为字。

人们把书法绘画作品统称为字画。

2021-2022学年上海崇明县三乐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上海崇明县三乐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上海崇明县三乐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文学的还原与异变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语词序列的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

但实际上,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

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虽然或多或少包含着来自“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却又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因此,与“第一本文”相比,“第二本文”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

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它有关形象时,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或事物,附着到作品中的形象上;总要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兴趣爱好,对本文潜含的形象进行个人情感色彩的加工。

鲁迅先生曾这样指出:“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

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吧,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

”西方人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在某一特定本文中,作家融进的情感虽是不变的,但在具有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那儿,却会唤起不同程度或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

对于一个生活充实畅顺,富有豪情壮志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读者来说,当阅读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类的词章时,他决不会像作者那样沉入一种苦闷至极、忧郁难遣的情感境界。

一个没有亲历过失恋痛苦的人,在阅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时,其痛苦的体验也肯定要比歌德本人淡漠得多。

在《水浒传》中,作者出于封建的“忠君”意识,对宋江接受招安表现出一种欣悦之情,对方腊率领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表现了一种痛恨之意,而在我们今天的读者看来,得到的恰恰是一种绝然相反的情感体验。

(新高考地区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语文试卷(A卷)(解

(新高考地区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语文试卷(A卷)(解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语文(A)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青山绿水,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

失去了青山绿水,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就失去了依托。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

如在先秦古籍《山海经》(包含神话、地理、物产等内容)中,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华丽的自然世界所震惊。

日本民俗学家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畏。

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

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不仅在((博物志))《述异记》等历代文献中得以记载,而且在世代民众生活中实践传承。

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

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关学。

上海市吴淞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吴淞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吴淞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学科调研语文试卷(100分)(一)积累与运用(15分)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____________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

(曹操《短歌行》)(3) _________________,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_________________,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含义。

(5分)(1)峥嵘..当年万户侯()..岁月稠()(2)粪土(3)枉用..相存()(4)山不厌.高()(5)少无适俗韵.()(6)依依墟里..烟()(7)烟涛微茫信.难求()(8)栗.深林兮惊层巅()(9)艰难苦.恨繁霜鬓()(10)渚清沙白鸟飞回.()3.按要求选择(5分)(1)今年6月21日是中国古代的夏至日,你想在微信朋友圈描绘景象,下面诗句中最不合适引用的一项是 ( )(2分)A.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B.虽无薰风至,微凉满芳阴C.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D.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2)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书法是空间艺术,但传统书论更强调它的时间性,要___________________,使抽象的线条展示出生命变化的趣味来。

A.在时间中体现出空间的节奏 B.体现时间和空间融合的节奏C.在空间中体现出时间的节奏 D.体现不同的时间变化的节奏(二)阅读《百合花》的细节描写,完成第4题。

(4分)4、分析第三次描写小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小通讯员受重伤被抬到包扎所,因肩膀上的破洞而被认出;他牺牲后,新媳妇为他缝补破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现代诗完成第5题(4分)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张之为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

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

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

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

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

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

“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

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

(《太平广记》卷二二)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

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

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

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但这个故事却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

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

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

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

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