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艺学原理思考题及答案文经学院概要

发酵工艺学原理思考题及答案文经学院概要
发酵工艺学原理思考题及答案文经学院概要

第二章思考题

1. 比较固体培养与液体培养的优缺点

固体培养基:酶活力高;无菌程度要求不严;产物浓度大,易分离,有效降低产品分离成本。

劳动强度大,占地面积大,不宜自动化生产;周期长;环境条件难控制;菌种菌类不纯;

生物量检测不易,盲目性大。

液体培养基:生产效率高,便于自动化管理;生产参数可全面控制;通常生产液体种子,生产周期短。

无菌程度要求高,相对生产设备投资较大;某些发酵,因投资大和生产密度大而难以实现。

2. 说明菌种扩大培养的条件。

①培养基:摇瓶用的培养基原料精细,C源浓度较低且易被利用。种子罐用培养基原料接近大生产所用的原材料,N源浓度高,利于菌体增殖。

②温度:从试管到三角瓶到种子罐,温度逐步调整,最后接近大生产的温度,使菌种逐渐适应。

③氧的供给:需提供足够的氧气利于菌体增殖。

④PH:为菌体最适生长PH,往往与发酵最适PH不同。灭菌后,PH值下降0.5——1个单位,应调整(三角瓶不行,不宜无菌操作)。

3. 菌种扩大培养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①提供大量而新鲜的、具有较高活力的菌种,而达到提高发酵罐利用率,缩短发酵周期,降低能耗,减少染菌的机会及使培养菌在数量上取得绝对优势,而抑制杂菌生长。

②使菌种逐渐适应大生产的环境。

③提高生产的成功率,减少“倒灌”现象。

4. 工业生产用菌种的基本要求有什么?

①具有稳定的遗传学特性。

②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对于基质无严格的要求。

③生长条件易于满足。

④对于细菌,希望具有抗Phage的能力。

⑤有较高酶活力,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生长速率和反应速度,进而缩短发酵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⑥目标产物易分离得到。

5.微生物发酵常用菌种有哪些?

(细菌:短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

酵母:啤酒酵母,酒精酵母,汉逊酵母,假丝酵母;

霉菌:黑曲霉,黄曲霉,青霉菌,红曲霉。

第三章思考题

1.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碳源主要有哪几种?

碳酸;淀粉及其水解糖;化工石油产品(醋酸,甲醇,乙醇)

2.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氮源主要有哪几种?

无机:氨水,尿素(有脲酶的M,流加);铵盐。有机:豆粕,玉米浆,酵母粉,酵母浸出物,鱼粉;菌体蛋白,玉米蛋白粉。

3. 淀粉的水解方法主要有什么?试进行优缺点比较?

①酸解法:简单易行,对设备要求简单,设备生产能力大,用时短。

反应剧烈,副产物多;生产环境恶劣;设备需耐腐蚀,耐高温高压;对淀粉原料要求严;淀

粉浓度不宜过高。

②双酶水解法:反应条件温和;副产物少;淀粉的水解产率和转化率较高;原料可直接是粮食;使用的

淀粉浓度较高;制得的糖液颜色浅,质量高,利于精制。

酶解反应时间较长,要求的设备较多,需具备专门培养酶的条件,酶的存在使糖液过滤困难。

③酸酶结合水解法:酸酶法(酸液化速度快,可采用较高浓度的淀粉乳)。酶酸法(可用粗淀粉,较酸

法水解度高,减少了副反应。)

4.双酶法淀粉的水解通常使用哪2种酶?其作用特点分别是什么?

(1)α-淀粉酶(淀粉液化酶):只作用于淀粉α-1,4葡萄糖苷键,快速将长链淀粉水解为短链糊精,水

解速度随淀粉链长度的降低而减慢。终产物:短链糊精,少量葡萄糖。

淀粉α-1,4;1,6葡萄糖苷酶(糖化酶):水解淀粉的α-1,4或α-1,6葡萄糖苷键,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

开始,淀粉链越短水解速度越快。终产物:葡萄糖。

(2)酸法水解的主要副产物是什么?

①复合二糖:异麦芽糖(不利于产物的结晶提出),龙胆二糖(抑制菌体的生长);

②一分子G脱水形成5-羟甲基糠醛(抑制菌体的生长);

③美拉德反应,G与-NH2, 形成氨糖,有颜色,不利于精制。

5.培养基工业灭菌的方法主要是采用蒸汽灭菌,其灭菌的原理是什么?

使用高压蒸气灭菌,利用加热产生蒸气,随着蒸气压力不断增加,温度随之升高,高压蒸汽灭菌具有穿透力强,传导快,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质较快变性或凝固,作用可靠,操作简便,水蒸汽含有潜热热压灭菌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下:115 ℃(68kPa )/30min ,121 ℃(98kPa )/20min ,126 ℃(137kPa )/15min 。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灭菌过程符合对数残留定律,写出理论灭菌时间的计算公式。t=(2.303/K )×LNN0/N S

6.生物反应器灭菌的操作要点有什么,绘图说明操作过程。

(1)①定期检查设备、管道有无渗漏。②培养基升温时,打开所有的排气阀门。③升温时开动搅拌系统,使培养基内部传热均匀。温度达100℃时,停止搅拌。④注意辅助设备的灭菌。⑤保温期间,要求罐压:0.09-0.10MPa;温度:118-121℃;时间:30min。⑥灭菌结束,立即通入无菌空气,保证罐内压力后方可冷却。⑦配制培养基时,应充分考虑培养基灭菌时的稀释。

(2)简:升温阶段,保温阶段,冷却阶段。

7.以化学反应动力学为基础,说明高温短时灭菌可以减少培养基营养成分损失的原因。

lg(k2/k1)/lg(k2’/k1’)=E/E’>1

8 理论灭菌时间:理论灭菌时间的计算

t=1/k×lnN0/N t=2.303/K×lgN0/N t

式中:N0—开始灭菌(t=0)时原有活菌数;Nt----经时间t后残存活菌数。K—灭菌速度常数(s-1),也称反应速度常数或比死亡速度常数,此常数的大小与微生物的种类与加热温度有关;t :表示理论灭菌时间

k=(2.303/t)logN t/N0;比死亡速率常数K,K值大,表明微生物容易死亡。

对数残留定律:微生物的湿热灭菌过程,其本质上就是微生物细胞内蛋白质的变性的过程。因此,可以把灭菌过程看成是蛋白质的变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灭菌过程应遵循单分子反应的速度理论,那么,则有下列方程:

-dN/dt = k * N

式中,N—残存的活菌数;t—灭菌时间(s);K—灭菌速度常数(s-1),也称反应速度常数或比死亡速度常数,此常数的大小与微生物的种类与加热温度有关;dN/dt—活菌数瞬时变化速率,即死亡速率。该方程称为对数残存定律,表示微生物的死亡速率与任一瞬时残存的活菌数成正比。

实消:实消,就是分批灭菌,就是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用设备一起进行灭菌的操作过程,也称实罐灭菌。

实消流程:放罐--清洗--检修--空消--进料--预热--实消--冷却--接种发酵

实消的优缺点

优点:1、设备成本低;2、染菌风险低,连续灭菌过程需要将灭菌发酵液无菌输送至无菌发酵罐;3、易于人工控制;4、易于处理含有高比例固体物质的培养基。

缺点:1、对于培养基的营养成份破坏大;2、蒸气用量波动大。

空消:用蒸汽对单纯的生物反应器及其附属设备灭菌。由于空消时反应器内的死角少,蒸汽的传热效率高,对于反应器灭菌效果好,通常在较长时间没有使用的反应器、染菌的反应器、更换菌种时都要进行空消。采用培养基连续灭菌的工艺,需要空消。

连消:(连续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向发酵罐等培养装置输送的同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等灭菌操作过程。

优点:1、能实现高温短时灭菌,能极大地保持培养基的营养;2、易于放大;3、易于自动化控制;4、减少蒸气的用量;5、降低蒸气量的波动;6、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发酵罐的腐蚀。

缺点:1、设备成本高;2、染菌风险高;3、不适合处理含有高比例固体物质的培养基。

波美度:(°Bé)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方法。把波美比重计浸入所测溶液中,得到的度数就叫波美度。

第四章思考题

1.能荷:能荷=([ATP]+1/2[ADP])/([ATP]+[ADP]+[AMP]),大小在0~1之间。定量表示细胞能量状态。糖酵解:葡萄糖或糖原在组织中进行类似发酵的降解反应过程。最终形成乳酸或丙酮酸,同时释出部分能量,形成ATP供组织利用。

TCA循环: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TCA),Krebs循环。是用于将乙酰CoA中的乙酰基氧化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当量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

磷酸五糖途径:HMP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由6-磷酸葡萄糖(G-6-P)开始,

故亦称为己糖磷酸旁路。在胞浆中进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G-6-P脱氢生成6-磷酸葡糖酸内酯开始,然后水解生成6-磷酸葡糖酸,再氧化脱羧生成5-磷酸核酮糖。NADP+是所有上述氧化反应中的电子受体。第二阶段是5-磷酸核酮糖经过一系列转酮基及转醛基反应,经过磷酸丁糖、磷酸戊糖及磷酸庚糖等中间代谢物最后生成3-磷酸甘油醛及6-磷酸果糖,后二者还可重新进入糖酵解途径而进行代谢。

甘油发酵:在酒精发酵中,如果通过依姆登-迈尔霍夫途径,则中间形成磷酸甘油醛。在正常反应中它的氧化是和它前面的反应即乙醛的还原有关。但是通过加入亚硫酸盐等将后者捕捉,就会代之以磷酸甘油醛的还原形成磷酸甘油。磷酸甘油经脱磷酸而有甘油累积。这种反应称为甘油发酵。

DCA 循环:乙醛酸循环,在异柠檬酸裂解酶的催化下,异柠檬酸被直接分解为乙醛酸,乙醛酸又在乙酰辅酶A参与下,由苹果酸合成酶催化生成苹果酸,苹果酸再氧化脱氢生成草酰乙酸的过程。

侧系呼吸链:NAD(P)H经过该呼吸链,可以正常传递H+,将其氧化成H2O,但并没有氧化磷酸化生成ATP。酶系强烈需氧,缺氧可使酶不可逆失活。

标准呼吸链:能够正常产生ATP的呼吸链。

二氧化碳固定化反应:通过CO2的固定反应来补充草酰乙酸,酶:磷酸烯醇丙酮酸(PEP)羧化酶,苹果酸酶。二氧化碳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还原性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初级代谢:一般将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次级代谢: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一般是稳定生长期),微生物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的对微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分叉中间体:可用来合成初级代谢产物,又可合成次级代谢产物,处于代谢分叉点上的物质。

发酵逆转:在正常的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体从完成了生长型到产物积累型的转变后,大量的产物开始生成,底物源源不断地转化成产物,但是当培养基中存在易引起分解代谢阻遏的物质时,菌体可能出现二次生长,微生物群体又回到了生长状态的现象。

反馈抑制:是指最终产物抑制作用,即在合成过程中有生物合成途径的终点产物对该途径的酶的活性调节,所引起的抑制作用。

阻遏:指基因的表达转录阶段为特异的调节因子(阻遏物)所抑制,使细胞内特定的酶或酶系合成率降低的现象。

优先合成机制:在生物合成分支点处,通过酶活性的调节,使某种产物优先合成。

同工酶:催化相同反应而分子结构不同的酶。

协同反馈抑制:由两个或多个终产物产生的对一种酶的反馈抑制。在分支代谢途径中,几种末端产物同时都过量,才对特定的酶具有抑制作用。若某一末端产物单独过量则无抑制作用

营养缺陷型:对某些必需的营养物质或生长因子的合成能力出现缺陷的变异菌株或细胞。必须在基本培养基(如由葡萄糖和无机盐组成的培养基)中补加相应的营养成分才能正常生长。

抗性突变株:是指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对某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变异类型。组成型突变株: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使调节基因发生变异,阻遏蛋白无法合成或合成后无活性,或突变发生在操纵基因上,最终使诱导作用解除,酶的合成畅通无阻的突变株。

分解代谢阻遏:当培养基中同时存在多种可供利用的底物时,分解利用某些底物的酶往往被最容易利用的底物所阻遏。

代谢控制发酵:用人工诱变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最大限度地积累产物。

偶联:氧化还原反应或分解反应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在生物体内酶反应中可看到放能反应的进行与由ADP和正磷酸生成ATP(吸能反应)相偶联。

调节基因,regulatiopn gene:能产生阻抑物的基因,通过阻抑物与操纵基因的结合与否来控制操纵基

因的关闭和开启。

P---启动子,Promotor:有与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可识别转录起始点的核苷酸序列。

O---操纵基因,operation gene: 对结构基因起着“开关”的作用的核苷酸序列,可直接控制结构基因

的转录。

S---结构基因,structure gene:决定合成某一种蛋白质或RNA分子结构相应的一段DNA。

2.厌氧甘油发酵和好氧甘油发酵的优缺点比较。

(①甘油厌氧发酵的缺点:

a.菌体死亡率较高,碱性条件;无能量产生;

b.转化率较低,按照上述能量平衡计算,糖与甘油的转化率不可能超过50%,加上酵母增殖需要消耗一部分糖,发酵液中残留一部分糖,实际转化率远低于50%。这一转化率,导致了厌氧发酵生产甘油的成本较高。

②好氧发酵:

优点:在适当(或者说有限的好氧)好氧的条件下,酵母细胞进行有限的好氧呼吸,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可以通过TCA循环来增加其产能水平,一方面减少3—磷酸甘油醛向乙醛方向进行,增加底物向产物转化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了细胞能量水平,减少了细胞的死亡率,有利于提高发酵的速率,缩短发酵周期。

缺点:这种有限的好氧发酵,使得丙酮酸进行TCA循环的同时,也增加了TCA循环过程中的许多中间性产物的产生,这对于甘油的提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柠檬酸发酵过程中有哪几个控制要点,如何控制?

(1)EMP畅通无阻:①控制Mn+ ﹥NH4+浓度,解除柠檬酸对PFK的抑制。②控制溶氧,防止侧系呼吸链失活

(2)强化CO2固定反应生成C4二羧酸:添加辅酶——生物素。

(3)柠檬酸后述的酶的酶活性丧失或很低: 控制培养基中的Fe2+的浓度

4.说明柠檬酸发酵过程中氧的重要性。

(柠檬酸产生菌体内侧系呼吸链中的酶系强烈需氧,如果在柠檬酸的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溶氧浓度在很低的水平维持一段时间,或者在这期间中断供氧一段时间(20分钟,根据处理情况如:紧急保压等)则这一侧系呼吸链不可逆的失活,其结果是菌体不再产酸,而是产生了大量的菌体。因为,标准呼吸链的存在使得菌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ATP,用于菌体自身的生长上,即只长菌不产酸,大量的葡萄糖被消耗了,却没有生产出柠檬酸,生产失败。)

5.简述二氧化碳固定反应对于提高柠檬酸产率的意义。

(葡萄糖经过EMP途经生成丙酮酸后,丙酮酸在丙酮酸脱羧酶的作用下生成了乙酰辅酶A(CH3CO-CoA),则合成一分子柠檬酸需要3分子的CH3CO-CoA,也就是需要1.5分子的葡萄糖;如果其中一分子的丙酮酸通过CO2固定反应生成一分子的C4二羧酸,那么合成一分子的柠檬酸需要1分子的葡萄糖,产率得以提高。)

6.比较细菌发酵和酵母发酵的优缺点。

(优点:

(1)菌体体积较小,相对增殖所用的底物较少,产率高。

(2)细菌的繁殖速度快,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其繁殖速度只有几分钟,而酵母的增殖速度最少在一个小时以上,这就为细菌发酵缩短发酵周期创造了条件。

(3)细菌的细胞膜的通透性易于调节,对于胞外产品,可以通过其细胞膜的通透性控制来促进产物的分泌,例如,GA的发酵;对于胞内产物,其细胞壁比酵母的细胞壁易于破碎。

缺点:

(1)细菌菌体较小,当需要从发酵液中把菌体分离出来(有利于产物的结晶提出,或产物就是菌体或

菌体内的胞内物),细菌比酵母菌难以分离。

(2)细菌发酵过程中的无菌程度要求非常严格,发酵过程中大部分的细菌对于溶氧的要求也很高,这就增加了细菌发酵的生产成本。

(3)细菌发酵易感染噬菌体。

7.写出大肠杆菌中Lys代谢途径,说明利用大肠杆菌发酵生产Lys的菌种特性和控制要点。

大肠杆菌赖氨酸代谢特点:

关键酶是天冬氨酸激酶是一个同功酶,分别受三个代谢产物(Lys、Met和Thr)的抑制,只有当这三个代谢产物同时过量时,Asp激酶的活性才能完全被抑制。

控制要点:

要使菌体合成并积累Lys,可以选育Hos-,这样的话,既可以解除β—天冬氨酸的代谢支路,使代谢流向Lys的方向进行,提高了从底物葡萄糖到产物的转化率;更重要的是由于Hos-,使得代谢过程中不可能产生过量的Met、Thr,尽管产生了大量的Lys,Lys可以抑制关键酶——天冬氨酸激酶1,但是天冬氨酸激酶2、3的活性由于Met、Thr的限量,并没有受到抑制,也就是说,天冬氨酸β—半醛,仍可以大量的生成,这就保证了Lys的生物合成途径的畅通无阻。

8.写出黄色短杆菌中Lys代谢途径,说明利用大肠杆菌发酵生产Lys的菌种特性和控制要点。

特点:(1)天冬氨酸激酶(AK),在黄色短杆菌中是一个变构酶,并有两个活性中心,分别受Lys、Thr

的协同反馈抑制。

(2)黄色短杆菌中,存在两个分支点的优先合成机制,即优先合成Hos,然后再优先合成Met,当Met过量时,阻遏:催化Hos琥珀酰高丝氨酸所需要的酶的合成(即琥珀酰高丝氨酸合成酶),使代谢流向合成Thr的方向进行,当Thr过量时,反馈抑制:Asp-β-半醛Hos所需要的酶的的活性(即高丝氨酸脱氢酶),使代谢流向Lys的合成。

控制要点:根据以上代谢特点,利用黄色短杆菌生产Lys,需要选用Hos-,尽管,从理论上讲,选育Hos-进行赖氨酸发酵,如果在其培养基中限量供给Thr,则AK酶的活性不会受到Lys的反馈抑制,实际上Lys对AK酶的活性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对于黄色短杆菌的Lys发酵,仅仅选育Hos-是不够的,但是为了高效率的转化Lys,可以选育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①S-L-半胱氨酸抗性突变株AECr ②γ-甲基赖氨酸抗性突变株MLr③L-赖氨酸氧肟酸盐抗性突变株LysHxr④苏氨酸氧肟酸盐抗性突ThrHxr使用黄色短杆菌进行赖氨酸的发酵,还可以选育具有双重标记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Met-+Thr-),其本质上和Hos-是一样的,但双重标记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优点是:遗传性质稳定,恢复突变的几率少。

9.谷氨酸发酵生产过程中,主要出现哪些异常现象?其危害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1)初期PH下降(菌体生长缓慢):

①初脲不够。应提前酌情流加;

②跑尿出现,可能是因为温度过高,尿素形成双缩脲。或培养液中的NH4+分解成NH3跑出。或NH4+

被结合成其他物质;

③培养基中磷酸盐浓度过高,代谢平衡打破,酸性产物积累;

④供氧不足。可能是因为通风不足,泡沫塞住尾气管,压强升高,使进气管的空气流速下降。或搅拌器转速较低,KLa较小,特别是当菌体处在对数生长期时。或发酵罐压力过低。或发酵罐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如挡板结构,搅拌桨T/D值,两档的距离。

(2)接种后菌体生长不良,OD值偏低,耗糖速度慢。(使发酵周期变长,菌体活力低,糖酸转化率偏低):

①菌体感染Phage;

②培养基缺V H, 缺磷酸盐,或存在抑制性物质——如淀粉水解产生:龙胆二塘,5·-羟甲基糠醛。或灭菌时尿素变成双缩脲;

③通风量过大,氧气溶解水平反而不高,菌体耗糖速度低(能荷);

④菌种不良,种子衰老或接种温度过高,菌体被烫死;

⑤前期通风少,PH偏小,累积酸性代谢物,不利菌体生长。

(3)中后期,OD值上升,耗糖快,产酸低(只长菌不产酸):

①V H(玉米浆)过高,生长型到产物型转变不利,应维持亚适量;

②可能是感染杂菌(镜检可初步判断)。

(4)中后期,耗糖快,产酸低或不产酸:

①感染杂菌;

②供氧不足,酸产物积累;

③V H过高,磷酸盐过高。

(5)泡沫太多—因此发酵罐装液量在70%以下,酶制剂在50%(影响传热,易跑液染菌,损失发酵液等:

①淀粉质量差,杂质多(Pr);

②糖化不完全,糖化液含有糊精(泡沫稳定剂):酶剂添加量不合理或PH调节不合理;

③糖化工艺不合理,形成的复合物(焦糖,美拉德反应物)多;

④感染杂菌,杂菌生长速度快,产生的大量CO2与其他物质形成复合物;

⑤感染Phage,菌体破裂,Pr等物质释放;

⑥消泡剂选择不合理或用量过少。

(6)菌体产酸后,GA产量又下降:

①PH过高,GLn合成酶活性加强,使GA+NH4+——>谷氨酰胺的反应右移,谷氨酰胺的存在不利于GA的沉淀分离;

②感染杂菌,GA被作为C源、N源分解利用。

(7)GA浓度急剧增加(在分离提纯时,杂质多,等电点法,离心法难以结晶):

感染phage,菌体裂解。PI=3.22,冷冻沉淀离子交换柱。

10.说明微生物细胞内NH+4参与分解与合成代谢的途径。

在抗生物的发酵过程中,培养基中如果存在容易被利用的无机氨态氮,例如:(NH4)2SO4、NH4CL等,或其他可以被迅速利用的氮源,则对抗生素的合成有强烈的抑制作用;NH4+可以强烈的刺激菌体的生长,进而影响了菌体从生长型到产物积累性的转变,影响了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发酵中期当微生物群体进入产物合成期时,如果向发酵液中流加氮源,则可以造成发酵逆转。

11.写出谷氨酸发酵的最理想途径,说明CO2固定化反应的重要性。

体系不存在CO2固定反应:

3/2 C6H12O6+NH4+==C5H9O4+4CO2

产率:147/(180*3/2)==54.4%

体系存在CO2固定反应:

C6H12O6+NH4+==C5H9O4+CO2

产率:147/180==81.7%

可见,在GA的生物合成过程中,CO2固定反应对于产率的提高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12.谷氨酸产生菌之所以能够合成、积累并分泌大量的GA,其菌种内在的原因有哪些?

①α—KGA脱氢酶酶活性微弱或丧失。

这是菌体生成并积累α—KGA的关键,α—KGA是菌体进行TCA循环的中间性产物,很快在α—KGA 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酸辅酶A,在正常的微生物体内他的浓度很低,也就是说,由α—KGA 进行还原氨基化生成GA的可能性很少。只有当体内α—KGA脱氢酶活性很低时,TCA循环才能够停止,α—KGA才得以积累。

②GA产生菌体内的NADPH的再氧化能力欠缺或丧失。

(1)NADPH是α—KGA还原氨基化生成GA必须物质,而且该还原氨基化所需要的NADPH是与柠檬酸氧化脱羧相偶联的。(2)由于NADPH的在氧化能力欠缺或丧失,使得体内的NADPH有一定的积累,NADPH对于抑制α—KGA的脱羧氧化有一定的意义。

③产生菌体内必须有乙醛酸循环(DCA)的关键酶——异柠檬酸裂解酶。

该酶是一种调节酶,或称为别构酶,其活性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调节,通过该酶酶活性的调节来实现DCA循环的封闭,DCA循环的封闭是实现GA发酵的首要条件。

④菌体有强烈的L—谷氨酸脱氢酶活性。

α—KGA+NH4++NADPH==GA+NADP L—谷氨酸脱氢酶,实质上GA产生菌体内该酶的酶活性都很强,该反应的关键是与异柠檬酸脱羧氧化相偶联

13.谷氨酸产生菌之所以能够在10%以上的葡萄糖培养基上,生产大量的GA,除了上述谷氨酸产生菌的内在本质外,其需要的外在条件有什么?

①供氧浓度。过量:NADPH的再氧化能力会加强,使α—KGA的还原氨基化受到影响,不利于GA的生成。供氧不足:积累大量的乳酸,使发酵液的pH值下降,不利于GA的产生,同时,一部分葡萄糖转成了乳酸,影响了糖酸转化率,降低了产物的提出率。

②NH4+浓度。(1)影响到发酵液的pH值(2)与产物的形成有关:过低,不利于α—KGA的还原氨基化过高,产生固安酰胺NH4+的供给方式:(1)液氨(2)流加尿素

③磷酸盐过量。(1)促进EMP途径,打破EMP与TCA之间的平衡,积累丙酮酸,产生乳酸等(2)产生并积累Val。Val①可以抑制葡萄糖——>丙酮酸,使GA的生物合成受到阻止②消耗了丙酮酸,降低了糖酸转化率③发酵液中的Val存在,严重的影响GA的结晶、提出。

14.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生物素(V H)作用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1)生物素对糖代谢的影响

①生物素对于糖酵解有促进作用,对丙酮酸的有氧氧化——乙酰辅酶A的生成也有促进作用,但两者的促进作用不一样,对前者大一些,这样培养基中如果有较丰富的VH,就会打破糖酵解与丙酮酸氧化之间的平衡,导致丙酮酸的积累,丙酮酸积累则可能导致乳酸的形成,乳酸声称,则使得碳源利用率降低,而且带来的是发酵液的pH值下降。②可以通过控制生物素的浓度,以实现对于乙醛酸循环的封闭。(2)生物素对氮代谢的影响

当VH缺乏时,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减弱,那么相反,当VH丰富时,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必然加强,则DCA循环正常进行,DCA循环的进行,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中间性产物”,另一方面,菌体的能和水平得到提高。前者是菌体增殖的物质基础,后者则是菌体增殖的能量的保证。这样的结果是,有利于菌体的增殖和生长,则GA的生物合成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停止,这在生产上,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只长菌,不产酸”的现象。以上分析说明,GA发酵过程中,前期,菌体的增殖期,一定的量的生物素是菌体增殖所必需的;而在产物合成期,则要限制生物素的浓度,以保证产物的正常合成。(3)生物素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细胞膜通透性的调节对于GA发酵时非常重要的,正如前述,当菌体进入产物合成期时,开始有GA 的产生,这是如果能够大量的把产物及时的排泄到细胞膜外,可以解除GA对L—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

抑制作用,从而使现由Glucose到GA的高效率转化,物素对细胞膜合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磷脂中的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来实现的,当限制了菌体脂肪酸的合成时,细胞就会形成一个细胞膜不完整的菌体。其中,将乙酰辅酶A羧化生成丙二酰辅酶A的酶是乙酰辅酶A羧化酶,该酶的辅酶是V H,V H在此反应过程中起到传递CO2的作用。当培养基中VH的浓度较低时,细胞膜的合成就会受影响。

15.生物素(V H)如何封闭乙醛酸循环的?

DCA循环的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①为醋酸诱导

②受琥珀酸的阻遏,其活性受琥珀酸的抑制。

当VH缺乏时:

(1)丙酮酸的有氧氧化就会减弱(由于V H对TCA循环的促进作用),则:乙酰辅酶A的生成量就会少,醋酸浓度降低,它的诱导作用降低。

(2)V H对TCA循环的促进作用的降低,使得其中间产物琥珀酸的氧化速度降低,其浓度得到积累,这样它的阻遏和抑制作用加强。

两者综合的作用使得,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丧失,DCA循环得到封闭。

16.微生物群体当实现从生长型到产物积累性的转变后,从外观上通常会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本质是由什么引起的?

庆大霉素的发酵(放线菌)在菌体的增殖期,菌丝体细长,而进入庆大霉素的合成期,菌丝体变得粗短;地衣芽孢杆菌由原来生长期的粗短型转变成细长。这与同样是细菌发酵的谷氨酸发酵不同,后者当菌体从生长型转变成产物积累型后,其形态由细长变为粗短。

外观:菌体停止生长但形态发生变化,一般变得粗短,[OD]值变大。本质:某些营养成分成为限制性因子

17.细胞膜通透性的调节方式都有那几种?调节的意义是什么?

(1)①改变细胞膜的组成与结构,使之成为不完整的膜。

②破坏细胞壁的合成,细胞膜由于缺少壁的机械保护作用可以改变其渗透性。

③通透性酶活性的调节与控制,以有利于提高M的代谢产物的过量生产。

(2)过量排出产物,解除产物对酶系的抑制作用,进而提高底物转化率。

18.简述磷酸盐在抗生素发酵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磷酸盐对抗生素发酵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主要表现在:

(1)高浓度的磷酸盐对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具有抑制和阻遏作用

①抑制或阻遏抗生素合成途经中的某些关键酶。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当磷酸盐的浓度≧10mmol/L时,菌体内与抗生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将受到抑制。②高浓度的磷酸盐可以改变菌体的代谢途径。

高浓度的磷酸盐改变MEP,HMP,不利于HMP的进行,当然也不利于以HMP途经中的中间产为前提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

(2)磷酸盐浓度低时,菌体生长速度缓慢,生长量(菌体浓度)也不够,不利于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19. 从能荷的角度解释柠檬酸发酵过程中,“只长菌,不产酸”的原因。

菌体要大量合成柠檬酸,从葡萄糖经过EMP到柠檬酸整个代谢途径需要畅通,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步反应:丙酮酸氧化脱羧,每分子丙酮酸可产生一分子的NADH,在有氧的条件下,每分子的NADH经过呼吸链彻底氧化成H2O,并氧化磷酸化产生3分子的ATP,造成了微生物体内能荷的增加,能荷增加则抑制PFK等关键酶的酶活性,使得从葡萄糖到柠檬酸的代谢停止。如果NADH(还原型)不能够快速的被氧化转变成NAD(氧化型),则整个反应就会因为缺乏作为推动力的氧化型的NAD而停止,仍然不能够合成柠檬酸。而实际上,柠檬酸产生菌可以在有氧的条件下大量生成柠檬酸,即NADH即被氧化了,又没有产生ATP。该菌体内存在一条侧系呼吸链,NAD(P)H经过该呼吸链,可以正常的传递H+,将其氧化为H2O,但是并没有氧化磷酸化生成ATP,该侧系呼吸链中的酶系强烈需氧,如果在柠檬酸的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溶氧浓度在很低的水平维持一段时间,或者在这期间中断供氧一段时间(20分钟,根据处理情况如:紧急保压等)则这一侧系呼吸链不可逆的失活,其结果是菌体不再产酸,而是产生了大量的菌体,因为,标准呼吸链的存在使得菌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ATP,用于菌体自身的生长上,这种现象,在生产上通常称之为:只长菌不产酸。

第五章思考题

1. 发酵热:发酵过程中,由于菌体对培养基利用而发生的生物反应及搅拌时产生的摩擦等等,都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同时罐壁的散热、水分的蒸发等也带走了一部分热量,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称为发酵热。Q发酵热=Q生物热+Q搅拌热+Q蒸发热+Q辐谢热

生物热: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培养基中的营养性物质:糖、蛋白质、脂肪等被氧化,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一部分用于合成高能物质(ATP\GTP)等,这些高能物质用于菌体自身的生长、繁殖上;剩余的另一部分,则以热的形式散发出来,其表现在外观上,就是使培养基的温度升高,这一部分热量称之为生物热。

生长相关性发酵:产物生成速率与细胞生长速率有紧密联系,合成的产物通常是分解代谢的直接产物。混合生长相关性发酵:生长与产物生成相关(如乳酸、柠檬酸、谷氨酸等的发酵)。

非生长相关性发酵:在生长和产物无关联的发酵模式中,细胞生长时,无产物,但细胞停止生长后,则有大量产物积累,产物的形成速率只与细胞积累量有关。

微生物的比生长速率:以单位细胞浓度为基准的细胞生长速率。

μ=r/c r:细胞生长绝对速率c:细胞浓度

搅拌轴功率:搅拌器输入搅拌流体的功率,即用以克服流体阻力所需用的功率。

氧传递动力学方程:dc/dt=kLa×(c*-c)

也可以写成以(P*-P)为推动力的氧传递方程式:dc/dt=kLa×(P*-P)式中:dc/dt——溶氧速率,mol/m3.h kLa——体积溶氧系数,1/h c*——与气相中氧的分压呈平衡的液相中的氧的浓度,也就是一定体系下的液相中的最大的溶氧浓度,mol/m3c——液相中氧的实际浓度,mol/m3

氧传递的双膜理论:①溶氧过程存在一个界面,这个界面的厚度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个界面上,气相中氧的分压与溶于液相中氧的浓度呈平衡关系,既Pi与Ci呈平衡关系,符合亨利定律:Ci=K*Pi。②传质过程是一个稳定的过程,各点氧的浓度不是时间的函数。③气膜、液膜都以层流状态存在。

泡沫:泡沫是指气体分散在少量液体中的一种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散相是气体连续相是液体。

化学消泡:向发酵液中流加一定量的消泡剂,利用消泡剂的特殊性质消除掉泡沫的方法。

机械消泡:一种物理消泡方法,靠机械强烈震动,压力的变化促使气泡破裂或借机械力将

排出气体中的液体加以分离回收。

2.计算酵母菌在厌氧条件下代谢葡萄糖的发酵热?计算在好氧条件下的发酵热?两者比较说明什么?在有氧的的条件下Glucose经过MEP途经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TCA循环被氧化成CO2和H2O,并有38分子的ATP生成,总反应式如下:C6H12O6+38ADP+38Pi=38ATP+6H2O+6CO2+Q生物热

-10×38×4.18KJ/mol根据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对于一个化学反应,可以看成是一个平衡过程,则有下式:O生物热=O可逆=T?△S=△H-△G=-674-(-380)=-294kcol/mol式中:△H为反应的焓差,可以计算如下:

△H=△HG,C298-△HCO2,C298-△HH2O,C298

△HG,C298—葡萄糖的标准燃烧热,-674×4.18KJ/mol

△HCO2,C298,△HH2O,C298分别表示CO2和H2O的标准燃烧热0.△G为反应的焓差,即自由能,其值为-10×38×4.18KJ/mol则:O生物热=-294kcol/mol=-294×4.18KJ/mol

这就意味着,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每氧化1mol的葡萄糖则可以产生:-294×4.18KJ/mol,用于使发酵液的温度升高。(2)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Glucose经过MEP途径生成2分子的丙酮酸,在无氧的条件下完全氧化生成乙醇、CO2。C6H12O6+2ADP+2Pi=2ATP+2C2H5OH+2CO2+Q生物热

-10×2×4.18KJ/mol

同样,有下列方程:Q生物热=Q可逆=T?△S=△H-△G=-674-2(-315)=-20kcol/mol

式中:△H为反应的焓差,可以计算如下:△H=△HG,C298-△HCO2,C298-△HH2O,C298-△H C2H5OH,C298△HG,C298—葡萄糖的标准燃烧热,-674×4.18KJ/mol△H C2H5OH,C298—乙醇的标准然热,-315×4.18KJ/mol

△HCO2,C298,△HH2O,C298分别表示CO2和H2O的标准燃烧热,0△G为反应的焓差,即自由能,其值为-10×2×4.18KJ/mol则:O生物热=-20kcol/mol=-20×4.18KJ/mol这就意味着,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每氧化1mol的葡萄糖则可以产生:-20×4.18KJ/mol,用于使发酵液的温度升高。以上计算表明: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其生物热差别是很大的。这一计算结果本质上是由于在不同的代谢条件下,形成的代谢产物是不同的,其产能水平也是不同的,因此生物热也不相同。这一部分的能量用于菌体生长代谢,即△G=-10×38×4.18KJ/mol

3.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①pH值影响到了酶的活性,不同的酶有其最适合的pH值,当菌体中的酶系处于不适合的pH值环境时,必然影响到其代谢活动。

②pH值影响了菌体细胞膜的带电状态,从而影响了细胞膜的渗透性,必然就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产物的排泄。

③pH值影响Medium中的营养成份和中间性代谢产物的电离状态,从而影响了M对这些物质的正常

利用。

④pH值不同,其菌体代谢途径也会发生变化,代谢产物也不同。

⑤pH对细胞形态的影响实际上是pH值对细胞生长和代谢途径影响的外部(宏观)表现

4.我国机械消泡不能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在发酵产品质量,使用方法,对发酵过程中的M的代谢影响上,机械较化学消泡优越,但其作用过于有限。而化学消泡效果较好,抑泡效果优良。天然油脂类消泡剂价格便宜,来源广泛。

5.说明发酵过程中泡沫的消长规律?

通常,在发酵初期,由于培养基中的大量的发泡物质的存在,使得泡沫较多,但这时的泡沫大,易破碎;随着菌体的大量的增殖,以及大量的发泡物质被消耗,发酵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泡沫很少;当菌体进入对数生长期后,由于菌体呼吸强度的增加,泡沫越来越多;当菌体进入产物合成期后,发酵液的泡沫仍然继续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菌体合成的产物增加了发酵液的粘度;发酵后期,由于大量的菌体的死亡以及死亡菌体细胞的菌体自溶,使得发酵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浓度增加,泡沫更为严重。

6.影响泡沫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①与通风量、搅拌转速有关。通风量越大,泡沫越多;搅拌转速越大,泡沫越多。②培养基的成分。发泡物质:玉米浆、蛋白胨、花生粉、豆粕粉、黄豆粉、酵母粉、糖蜜等。泡沫的稳定物质:glucose,中分子的Pr,糊精,起泡性较差,但是它可以增加发酵液的粘度,稳定泡沫的存在。③与灭菌的操作有关。灭菌过程中,灭菌的强度越大,其发酵液中的泡沫越多。④泡沫与菌体的生长代谢有关。泡沫消长规律7.选择化学消泡剂的原则是什么?化学消泡主要有什么缺点?

(0)对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无副作用,对人、动物无毒性。(产品人用,母液用于饲料的生产)(1)能够迅速的消泡,对泡沫的控制持久性好。(2)高温灭菌不变性,在高温灭菌的温度下,对设备无腐蚀,也不产生腐蚀性的物质。发酵过程中流加的消泡剂需要先灭菌后流加,培养基中先要加一部分。(3)对产品的后述操作不产生不利的影响。(4)不干扰发酵过程中的分析系统的正常工作,DO、PH等(5)对氧的传递不产生不利的影响。(6)来源丰富,价格低廉。(7)分散性还好,有利于泡沫的控制。

1.天然油脂类主要有:玉米油、豆油、棉籽油、花生油等优点:价格便宜,来源较广泛,在中间加入后可以作为微生物的C原使用。缺点:不能一次性的加入的过多,否则,各种油脂会被脂肪酸酶分解成各种脂肪酸,造成发酵液的PH值的下降。油脂易氧化,氧化了的油脂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可能带来抑制作用。

2.聚醚类: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聚氧乙烯氧丙烯甘油,又称为泡敌(GPE),其使用量在0.3-0.35%,消泡能力为天然油脂的10倍以上。聚氧丙烯(GP)也是一种消泡剂,其与环氧乙烷加成则生成聚氧乙烯氧丙烯(GPE)泡敌,

前者,具有良好的抑泡能力,后者,具有良好的消泡能力。在实际生产中,可以考虑两者共同使用。 3.硅酮类:聚甲基硅氧烷及其衍生物。为无色液体,不溶于水,试验表明,适合于微碱性的细菌、放线菌的发酵,对于发酵液的pH值为5左右的霉菌类的发酵,其消泡能力很差。

8.高粘性物系发酵过程中,搅拌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①对传热的影响。高粘度的物系发酵的发酵和其他发酵一样,发酵过程中有大量的热量产生,由于物料的高粘性使得热量的传递非常困难。②搅拌对气液混合的影响。不同的搅拌速率对于气液混合也会带来比较显著的影响。

9.以谷氨酸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规律为例,说明为什么pH值的变化是反应过程中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综合性指标?

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答案(100分)

作业 1.第1题 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者,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以下顺序排列() A.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下列关于非正式沟通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非正式沟通传播的是小道消息,准确率较低 B.非正式沟通经常将信息传递给本不需要它们的人 C.非正式沟通信息交流速度较快 D.非正式沟通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下列理论观当中,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中 现有的伦理规则的是()。 A.功利观 B.权力观 C.公平伦理观 D.综合社会理论观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的主要区别在于()。 A.风险的大小 B.可控程度 C.能否确定客观概率 D.环境的稳定性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5.第5题 某公司有员工64人,假设管理幅度为8人,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应为多少人?管理层次有多少层?()。 A.10人 4层 B.9人 3层 C.9人 4层 D.8人 3层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管理的两重性是指()。 A.艺术性与科学性 B.基础性与边缘性 C.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D.普遍性与重要性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如果一个人坚定地遵守自己所选择的伦理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他应该是处于道德发展的()阶段。 A.前惯例 B.惯例 C.惯例原则 D.强化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确立目标是()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A.计划 B.人员配备 C.领导 D.控制 您的答案:A

《管理学原理》试卷试题题库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模拟试题1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不选均不得分,10X2分=20分) 1.被称为“一般管理之父”的是() A.泰罗 B.韦伯 C.法约尔 D.甘特 2. 按决策的主体分,决策可分为个人决策和()。 A.集体决策 B.领导决策 C.员工决策 D.股东决策 3. 双因素理论指的是激励因素和() A. 环境因素 B. 保健因素 C. 晋升因素 D. 安全因素 4.一个人的()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 A.自我强度 B.问题强度 C.忍耐力 D.控制能力 5.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可分三类,这三类指的是人际角色、()和决策角色。 A.领导角色 B.信息角色 C.股东角色 D.谈判角色 6.从最高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工作人员之间会有一定的层次,这个层次叫() A.管理幅度 B.公司规模 C.组织层级 D.人员配备 7.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增进员工的工作努力,而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级的过程叫() A.集权 B.分权 C.授权 D.揽权 8.应聘者一旦决定被录用以后,录用单位对他们将要进行的工作进行必要的培训,这叫做() A.职前引导 B.在职培训 C.岗前座谈 D.岗位安排 9.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的是() A.战略 B.决策 C.政策 D.控制 10、指企业存在的理由或目的,而不是具体的目标或公司战略的是企业的() A.战略目标 B.长期目标 C.短期目标 D.核心目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一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多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 员工的来源主要包括() A.外部招聘 B.任用私人 C.内部提升 D.机缘巧合 2. 下列哪些指标用于描述市场的主要特征() A.市场细分 B.市场容量 C.市场规律 D.市场交易便利程度 3.良好的市场细分的特征有() A.可测量性 B.可实现性 C.可接近性 D.丰富性

管理学原理答案

管理学原理答案 一、填空题(10分) 1.用现有资产转向其他产品生产,通过资产转让收回投资。 2 略 3.产供销过程的平衡、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4.组织所需的管理职能、管理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5.沟通技能、综合技能 6. 略 二、单项选择题(20分) 1.(1) 2.(3) 3.(2) 4.(3) 5.(2) 6.(2) 7.(3) 8.(2) 9.(2) 10.(3) 三、双项选择题(15分) 1.(1、3) 2.(1、4) 3.(3、4) 4.(3、4) 5.(3、4) 6.(1、3) 7.(2、4) 8.(2、3) 四、多项选择题(5分) 1.(1)(2)(4) 2.(1)(3)(5) 3.(1)(2)(3)(4) 4.(1)(3)(5) 五、名词解释(15分) 1.制订组织在一个时期的行动计划后(1分),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定期加以修改(1分),使计划期不断延伸,流动向前(1分)。 2.是根据不同标准,将管理劳动分解成不同岗位和部门的任务(1.5分)。 横向分工的结果是部门的设置,或组织的部门化(1.5分)。 3.指按既定程序和规则提供标准化的各类报告的系统(2分),报告系统是解决企业内部程序性决策的系统(1分)。 4.是指那些导致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1分)的自觉行动(1分)的发起、发展和坚持的心理过程(1分)。 六、简述题(15分) 1.(1)传统型权力 1.5分 (2)个人魅力型权力1.5分 (3)法理型权力2分 2.(1)销售增长率 1.5分 (2)市场占有率 1.5分 (3)产品的获利能力(销售利润率) 2分 3.(1)高层领导应成为充分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的榜样1分 (2)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应认识到他们的工作性质1分 (3)必须让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参与系统的建设1分 (4)保留管理信息系统的人情味1分 (5)定期检查,不断完善。1分

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 1、、电能生产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电能生产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①电能生产的连续性特点;由于电能不能大量储存,电能的生产、输送和消费是同时完成的。②电能生产瞬时性的特点;这是因为电能的传输速度非常快(接近光速),电力系统中任何一点发生故障都马上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③电能生产重要性的特点;电能清洁卫生、易于转换、便于实现自动控制,因此国民经济各部门绝大多数以电能作为能源,而电能又不能储存,所以电能供应的中断或减少将对国名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2、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有:①保证对用户的供电可靠性;②电能质量要好;③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要好;④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要小。 3、电力系统中负荷的分类(I、II、III类负荷)是根据什么原则进行的?各类负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是什么? 答:电力系统中负荷的分类是根据用户的重要程度和供电中断或减少对用户所造成的危害的大小来划分的,凡供电中断将导致设备损坏、人员伤亡、产品报废、社会秩序还乱、政治影响大的用户的用电设备称为I类负荷;凡供电中断或减少将导致产品产量下降、人民生活受到影响的用户的用电设备称为II类负荷;I类、II类负荷以外的负荷称为III类负荷。 I类负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是任何情况下不得中断供电; II类负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是尽可能不中断供电; III类负荷可以停电。 4、标出下图所示电力系统中发电机、变压器的额定电压。(图中已标出线路的额定电压)

答:上述电力系统中发电机、变压器的额定电压如下: G :10.5KV ;T1:10.5/242KV ;T2:220/121/38.5KV ;T3:35/6.3KV 5、为什么110KV 及以上的架空输电线路需要全线架设避雷线而35KV 及以下架空输电线路不需全线架设避雷线? 答:因为110KV 及以上系统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中性点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的优点是:正常运行情况下各相对地电压为相电压,系统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故障时,非故障相对地电压仍为相电压,电气设备和输电线路的对地绝缘只要按承受相电压考虑,从而降低电气设备和输电线路的绝缘费用,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缺点是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时需要切除故障线路,供电可靠性差。考虑到输电线路的单相接地绝大部分是由于雷击输电线路引起,全线路架设避雷线,就是为了减少雷击输电线路造成单相接地短路故障的机会,提高220KV 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35KV 及以下系统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中性点运行方式,即使雷击输电 线路造成单相接地时,电力系统也可以继续运行,供电可靠性高,所以无需全线架设避雷线。 6、在下图所示的电力系统中已知KV U 3/10=φ,A U C 3530=φω,如要把单相接地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补偿到20A ,请计算所需消弧线圈的电感系数。 解: 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相量图如下:

管理学原理题库考试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题库考试试题及答案
(*题库均为研究生院出,答案为历年学长提供,仅供学员参考*)
一、名词解释 A 类 MA1 差别化 在满足顾客全部需求过程中,确定在哪些环节形成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形成竞争优势。 MA2 动机 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引起和维持着个人行为,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机制。 MA3 多种经营战略 多种经营又叫多角化经营战略,就是指把新产品开发经营与市场开拓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战略。 在经营战略中与市场渗透、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同属产品----市场战略,即与企业从事经营 的产品领域的配合有关的经营战略。多种经营是新产品和新市场相配合,即增加新产品和增 加新市场两者同时并进的战略。多种经营的理论基础是范围经济和分散风险。 MA4 非正式组织 所谓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地体系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 MA5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识别,适应和处置。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风险或使损失减至最小。 MA6 风险识别 即在损失风险刚出现或出现之前,就予以识别,一准确把握各种风险信号及其产生原因。 MA7 负强化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即利用强化物抑制不良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包括批评、惩罚、降 职降薪等。 MA8 个人惯性 个人惯性是指个人在长期的组织生活中形成的固定观念、准则和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等。 MA9 管理
管理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管理行为是一种分解和综合、 协调其他行为的一般职能,是组织的一部分职能,是组织的特殊器官,离开组织或协作行为,
不存在管理。管理的实质是协调,围绕共同目标,解决矛盾、协调力量,形成一致。 MA10 管理制度 是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管理制度是比企业基本 制度层次略低的制度规范。它是用来约束集体性行为的成体系的活动和行为规范,主要针对 集体而非个人。 MA11 激励 所谓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激发和加强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 向预定目标的作用。一般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一欲求、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 人的激励。激励与人的行为呈正相关关系。激励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有助 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将职工的个人目标导向现实企业目的轨道;有助于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MA12 计划 计划是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做的规范和安排。计划工作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 MA13 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是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规定。它反映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客观事物的内在 技术要求、科学性和规律性,是经济活动中心须予以尊重的。P163
第 1 页

管理学原理答案

( CHAPTER 1 Innovation for turbulent time (1) TRUE/FALSE 1.Management is often considered universal(通用的)because it uses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to accomplish goals and attai(n 达到)high performance in all types of profit and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s. T 2.Leadership involves the use of influence to motivate(刺激)employees to achieve the organisation T’s goals. 3.Organising means defining(明确)goals for future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 and deciding on the tasks and resources needed to attain them. F 4. Efficiency refers to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organisation achieves a stated(规定的)objective(目标). F 5. The manager ’s ability to ‘think(st战r at略eg性ic的a ll)y’requires high technical skills and a proficien(c y精通)in specific tasks within an organisation. F 6. First-line managers are the managers who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making the significant(重大的)strategic(战略上的)policy decisions, often with staff managers assisting(帮助)them in these decisions. F Multiple Choice 1. The figurehead role involves: A. motivating and communicating with staff B. initiating (发起)change C. handling ceremonial(正式的)and symbolic activities D. developing information sources within the organisation E. staying well informed about current affairs C 2. How an organisation goes about accomplishing a plan is a key part of the management function of: A. planning B. organising C. leading D. controlling E. motivating B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function of management? A. control B. plan C. organise D. lead E. performance E 4. A social entity (本质)that is goal directed and deliberately(慎重地)structured is referred to as: A. an organisation B. management C. employees D. students E. tasks A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types of skills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and proficiency in the performance of specific tasks? A. human skill B. leadership skill

2011秋《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

《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 1.第1题 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者,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以下顺序排列() A.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下列关于非正式沟通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非正式沟通传播的是小道消息,准确率较低 B.非正式沟通经常将信息传递给本不需要它们的人 C.非正式沟通信息交流速度较快 D.非正式沟通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下列理论观当中,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中现有的伦理规则的是()。 A.功利观 B.权力观 C.公平伦理观 D.综合社会理论观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的主要区别在于()。 A.风险的大小 B.可控程度 C.能否确定客观概率 D.环境的稳定性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某公司有员工64人,假设管理幅度为8人,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应为多少人?管理层次有多少层?()。 A.10人4层 B.9人3层 C.9人4层 D.8人3层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管理的两重性是指()。 A.艺术性与科学性 B.基础性与边缘性 C.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D.普遍性与重要性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如果一个人坚定地遵守自己所选择的伦理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他应该是处于道德发展的()阶段。 A.前惯例 B.惯例 C.惯例原则 D.强化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确立目标是()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A.计划 B.人员配备 C.领导 D.控制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数值分析第一次作业及参考答案

数值计算方法第一次作业及参考答案 1. 已测得函数()y f x =的三对数据:(0,1),(-1,5),(2,-1), (1)用Lagrange 插值求二次插值多项式。(2)构造差商表。(3)用Newton 插值求二次插值多项式。 解:(1)Lagrange 插值基函数为 0(1)(2)1 ()(1)(2)(01)(02)2 x x l x x x +-= =-+-+- 同理 1211 ()(2),()(1)36 l x x x l x x x = -=+ 故 2 20 2151 ()()(1)(2)(2)(1) 23631 i i i p x y l x x x x x x x x x =-==-+-+-++=-+∑ (2)令0120,1,2x x x ==-=,则一阶差商、二阶差商为 011215 5(1) [,]4, [,]20(1) 12 f x x f x x ---= =-= =----- 0124(2) [,,]102 f x x x ---= =- 实际演算中可列一张差商表: (3)用对角线上的数据写出插值多项式 2 2()1(4)(0)1*(0)(1)31P x x x x x x =+--+-+=-+ 2. 在44x -≤≤上给出()x f x e =的等距节点函数表,若用二次插值求x e 的近似值,要使 截断误差不超过6 10-,问使用函数表的步长h 应取多少 解: ()40000(), (),[4,4],,,, 1.x k x f x e f x e e x x h x x h x x th t ==≤∈--+=+≤考察点及

(3) 2000 4 43 4 3 () ()[(()]()[()] 3! (1)(1) (1)(1) 3!3! .(4,4). 6 f R x x x h x x x x h t t t e t h th t h e h e ξ ξ =----+ -+ ≤+??-= ≤∈- 则 4 36 ((1)(1) 100.006. t t t h - -+± << Q在点 得 3.求2 () f x x =在[a,b]上的分段线性插值函数() h I x,并估计误差。 解: 22 22 11 1 111 22 11 11 1 () () k k k k h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x x x x x x I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2 11 22 11 ()()()[()] 11 ()() 44 h h k k k k k k k k R x f x I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h ++ ++ =-=-+- =--≤-= 4.已知单调连续函数() y f x =的如下数据 用插值法计算x约为多少时() 1. f x=(小数点后至少保留4位) 解:作辅助函数()()1, g x f x =-则问题转化为x为多少时,()0. g x=此时可作新 的关于() i g x的函数表。由() f x单调连续知() g x也单调连续,因此可对() g x的数值进行反插。的牛顿型插值多项式为 1()0.110.097345( 2.23)0.451565( 2.23)( 1.10) 0.255894( 2.23)( 1.10)(0.17) x g y y y y y y y - ==-+++++ -++-

管理学原理(第2版)_在线作业

管理学原理(第2版)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7-09-27 10:10:49 一、单选题 1. (5分)现场控制是()。 ? A. 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结果上的控制 ? B.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实施的控制 ? C. 在计划执行过程的输入环节上的控制 ? D. 对制定工作细则的控制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学原理(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控制活动应该()。 ? A. 与计划工作同时进行 ? B. 先于计划工作进行 ? C. 在计划工作之后进行 ? D. 与计划工作结合进行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学原理(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3. (5分)以下是某企业制订的若干目标,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未来5年内,企业产值达到1000万元 ? B. 机械车间本月的制造费用大幅度降低 ?C. 每个职工每班生产50个零件,合格率100% ? D. 年底精神文明建设更上一台阶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学原理(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下列有关激励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 A. 强化理论不考虑目标、期望、需求等因素,只关注个体采取某种行动后产生的结果 ? B.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作为员工比较参照对象的只是他人的报酬 ? C. 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能够带来员工的满意 ? D.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所有人最终都会到达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管理学原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5.

(5分)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因为有()的存在。 ? A. 社会人 ? B. 经纪人 ? C. 复杂人 ? D. 理性人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管理学原理(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6. (5分)许多组织设有意见箱、接待日、走动管理等管理办法,是为了()。? A. 上行沟通 ? B. 下行沟通 ? C. 非正式沟通 ? D. 反馈沟通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学原理(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7. (5分)()对于任何层次的管理人员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 ? A. 技术技能

管理学原理题库答案

一、单选 1、某位管理人员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直接监督下属人员工作上,他一定不会是( B ) A、工长 B、总经理 C、领班 D、车间主任 2、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是( A ) A、科学管理 B、行为科学 C、一般管理理论 D、管理科学 3、组织外部环境的类型是多样的,其中不确定性最高也最为复杂的环境状态是( C ) A、简单动态 B、简单稳定 C、复杂动态 D、复杂稳定 4、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发挥首要性、主导性的职能是( A )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5、某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20%左右,在新一轮计划目标制定中,市场占有率要达到40%,这个40%是( B ) A、控制性目 B、突破性目标 C、不可控目标 D、常规性目标 6、依照决策学派创始人西蒙的观点,决策依据的标准是( B ) A、最优标准 B、满意标准 C、合理标准 D、主观标准 7、在组织工作中,职务、职责、职权三者是对等的,如同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体现了( C ) A、分工协作原理 B、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理 C、责权一致原理 D、目标统一原理 8、一家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拥有客户和分支机构,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 考虑按什么因素来划分部门? ( D ) A、人数 B、职能 C、产品 D、地区 9、对委员会管理表述错误的是( A ) A、耗费的时间和成本较低 B、可防止职权过于集中 C、下级参与管理 D、集思广益 10、某公司因发展需要,面向社会择优选聘一批员工,这符合人员配备中的哪一原理? ( B ) A、责权利一致原理 B、公开竞争原理 C、不断培养原理 D、职务要求明确原理 11、张明系某公司营销总监,最近因外出学习无法履行其相应职责,公司指定他的一名下属为其代理人,暂行代为处理相关事宜。这种做法是( B ) A、有计划的提升 B、临时性提升

2017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2017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2017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同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保健因素 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人们对诸如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等等,如果得到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他把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3、反馈控制: 这类控制主要是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发生或防止其今后再度发生。 4、命令一致 原理命令一致原理,是指主管人员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是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也就越大。 5、商议式的管理方 法利克特的四种管理方法中的一种。主管人员在做决策时征求、接受和采用下属建议;试图去酌情利用下属的想法

与意见,运用奖赏并偶尔兼作处罚的办法让职工参与管理。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原理中,属于人员配备工作原理的是(c ) A、许诺原理 B、目标统一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D、命令一致原理 2、20世纪初,提出图表系统法的人是(A ) A、甘特 B、泰罗 C、维纳 D、穆登 3、管理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A ) A、维持现状 B、打破现状 C、改变现状 D、实现创新 4、管理的主体是(D ) A、企业家 B、全体员工 C、高层管理者 D、管理者 5、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是(B ) A、因果法 B、外推法 C、德尔菲法 D、头脑风暴法 6、一般认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D )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德鲁克 7、下列哪种组织结构又称为”斯隆模型”( D) A、多维立体结构 B、矩阵结构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次作业及答案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次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0 分,共2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与员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反映了以下人本管理的哪方面基本内容() A.人的管理第一 B.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C.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D.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2.假设你是一个大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如果你获得提升,在以下几种选择继任者的标 准中,你会优先考虑哪一条() A.是否具有较高的学历与较强的业务能力 B.能否得到部门成员及上级领导的普遍认同 C.能否保持你原先形成的管理风格 D.是否具备创新开拓能力 3.刚进公司的几个大学生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团队,大家兄弟相待,一起解决各自遇到 的难题,包括各自负责的经营工作。几年下来,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很强,每个人都非常珍视这个团队。又过几年,这个团队的成员普遍得到较好的发展,但地位、收入等方面并没有形成多大的差距,然而大家却都感到团队的凝聚力没有以前那么强大了。 你认为造成松散的原因是什么() A.团队成员的能力增强了,独立性提高了 B.没有更高层次的目标推动 C.团队成员之间因工作繁忙而沟通太少 D.没有及时吸收新的团队成员 4.某保险公司X市分公司为开发一项新业务,从不同部门抽调若干员工组建了一个项目 团队,为激励他们高度热情地投身于新工作,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沟通媒介最合适() A.电子邮件

B.电话 C.面谈 D.简报 5.你是一家连锁快餐集团属下的一个分店经理,集团公司为你确定了今年上半年的经营 目标:从今年1月1日到6月30日之间,将销售额相对去年同期提高6%。你认为() A.该目标已经给分店经理一个明确无误的指令,是一个可考核的执行性目标。 B.该目标没有提出一个度量目标是否完成的客观标准,所以需要进一步改进。 C.该目标没有平衡利润与销售增长之间的关系,可能给分店经理以误导,需要改 进。 D.该目标没有规定清楚如何达成目标的步骤、措施和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改进。 6.失业保险所属的员工福利类型是() A.企业福利 B.法定福利 C.生活福利 D.有偿假期 7.张莉今年26岁,是某电脑公司市场开发部经理,思路敏锐,干劲十足,不久前刚获 得某名牌大学硕士学位,目前工资待遇相当高。假如你是张莉的领导,你认为以下哪一种激励方式最能增进她的工作绩效()? A.采取以个人工作绩效为考核依据的奖励制度 B.减少对她的监督,使她有更多的决策和行动自由。 C.对她的成绩给予公开表扬。 D.提高她地位的象征(例如,更豪华的办公室,新的头衔,专用秘书等)。 8.一般员工提出辞职时,组织应该() A.为员工解决困难把他争取回来

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知识讲解

管理学原理(第2版)_在线作业_1 一、单选题 1. (5分)1961年12月,()发表了《管理理论丛林》,成为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 A. 巴纳德 B. 西蒙 C.孔茨 D. 德鲁克 2. (5分)某顾客准备在银行办理一期固定存款业务,在可供选择的三家银行中,一年期利率分别是 3.15%,2.98%,3.21%。该顾客面临的决策就是选择哪家银行。这种决策属于()。 ?A. 确定型决策 B. 不确定型决策 C. 风险型决策 D. 经验型决策 3. (5分)由霍桑试验的结论发展起来的学说是()。 ? A. 决策理论学说 B. 科学管理学说 C. 管理过程学说 D.人际关系学说 4. (5分)当员工人数较少,或者组织是新建的、环境简单的时候,()结构效果较好。 ? A. 直线职能型B. 直线型 C. 任务小组 D. 矩阵 5. (5分)以组织产品、地域和服务对象等为基础,把组织划分为若干单位而组成的组织结构,称为()。 ? A.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B. 矩阵制组织结构 ? C. 纯粹直线制组织结构 D. 职能制组织结构 6. (5分)在管理决策中,只要选择满意方案即可,无须苛求最优方案,对于这种观点,你认为以下哪种解释最有说服力()。 ? A. 现实中不存在最优方案,只能寻求满意方案 ? B. 决策中还有充分的时间寻找最优方案 ? C. 管理者对最优方案无法达成共识 D. 最优方案常常由于代价太高而得不偿失 7. (5分)根据菲德勒理论,当领导环境非常有利或非常不利时,采取()方式领导为适宜。 ? A. 以关系导向型的领导 B. 任务导向型领导 ? C. 资源导向型领导 D. 职位导向型领导 8. (5分)某研究所中存在许多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并因为需求不同而发生冲突,以致影响组织的发展。作为该研究所所长,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 尽力满足各个非正式群体的不同需求 B. 协调各个非正式群体的分歧

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1

第一章 1、管理是一个过程,就是一个组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需要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基本职能。 3、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4、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归为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三大类。 5、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都赫特伯特。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 6.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 7、管理者要具备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职能三类技能。 8、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 9、控制的实质就是为了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10、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11、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12、管理的对象应当是组织中所有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第二章 1、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思想四个阶段。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构成了古典管理理论的框架。 3、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即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4、一个员工在任何活动中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这就是法约尔提出的统一指挥原则。 5、正式组织以效率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为主要标准。 6、决策理论认为,企业中决策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两类。 第三章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为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 2、管理和战略,战略告诉我们怎样“做正确的事”,管理在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 3、管理方法一般可分为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 4、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实质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的经济关系。 5、建立健全各种法律法规,最根本的一点是要严明。 第四章 1、伦理的功利观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作出。 2、合乎伦理的管理不仅是从组织自身角度看问题,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合乎伦理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4、综合社会契约理化观主X把实证和规X两种方法并入商业伦理中。 第五章 1、根据赫伯特。西蒙的观点,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化原则,而不是最优化。 2、战术决策旨在实现组织中各环节的高度协调各资源的合理使用。 3、从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看,可把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4、程序性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而非程序性决策涉及的是例外问题。 5、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 6、按决策的性质分,有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7、盈亏平衡点分析是在把生产总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基础上,分析成本、产量利润三者关系的计量方法。 8、不确定型决策无法预知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

第一次作业及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需求规律说明(B )。 A.药品的价格上涨会使药品质量提高B.计算机价格下降导致销售量增加 C.丝绸价格提高,游览公园的人数增加D.汽车的价格提高,小汽车的销售量减少 E.羽毛球的价格下降,球拍的销售量增加 2.当羽毛球拍的价格下降时,对羽毛球的需求量将(C )。A.减少B.不变 C. 增加D.视具体情况而定E.以上都有可能 3.其他条件不变,牛奶价格下降将导致牛奶的(D )。 A.需求下降B.需求增加C.需求量下降D.需求量增加E.无法确定 4.当出租车租金上涨后,对公共汽车服务的(A )。 A.需求增加B.需求量增加C.需求减少D.需求量减少E.无法确定 5.以下几种情况中,(B )项是需求规律的例外。 A.某商品价格上升,另一商品需求量也上升B.某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 C.消费者收入增加,对某商品的需求增加

6.消费者偏好改变,对某商品的消费量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则该商品是( D )。 A.替代品B.互补品C.正常品D.低档品E.无法确定 7.供求规律说明(D )。 A.生产技术提高会使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B.政策鼓励某商品的生产,因而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C.消费者更喜欢某商品,使该商品的价格上升 D.某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E.以上都对 8. 假如生产某种商品所需原料的价格上升了,这种商品的( B )。A.需求曲线将向左移动B.供给曲线向左移动C.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 9. 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规定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政府要维持支持价格,应 该采取下面的相应措施( C )。 A.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B.实行农产品配给制C.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10. 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价格以下可能导致( A )。 A.黑市交易B.大量积压C.买者买到了希望购买的商品 11. 当需求的增加幅度远大于供给增加幅度的时候,( B )。

《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答案

()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A.效益 B.效果 C.效率 D.效用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针对当前形形色色的管理现象,某公司的一位老处长深有感触他说:"有的人拥有磨盘大的权力拣不起一粒芝麻,而有的人仅有芝麻大的权力却能推动磨盘。"这句话反映的情况表明:() A.个人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有时会大于职务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 B.个人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并不比职务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小 C.非正式组织越来越盛行,并且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D.这里所描述的只是一种偶然的管理现象,并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 A.战略决策 B.战术决策 C.管理决策 D.业务决策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者,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以下顺序排列() A.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管理者 B.被管理者 C.各种管理活动 D.普遍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某公司有员工64人,假设管理幅度为8人,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应为多少人?管理层次有多少层?()。 A.10人 4层 B.9人 3层 C.9人 4层 D.8人 3层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确立目标是()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A.计划 B.人员配备 C.领导 D.控制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以正在进行的计划实施过程为控制重点的控制工作是() A.前馈控制 B.反馈控制 C.现场控制 D.计划控制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 A.泰罗

管理学原理题库与答案

《管理学原理》练习测试题库(4套版)本科 一、客观题(单选题) 1.“管理活动的构成要素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提出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是(A )。 A、法约尔 B、西蒙 C、孔茨 D、罗宾斯 2.管理的归宿是(D ) A、行使管理职能 B、参与社会实践 C、合理配置资源 D、实现组织目标 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管理的二重性是(B )。 A、科学性与艺术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科学性与技术性 D、技术性和艺术性 4.在管理的实践中,强调管理的创造性和权宜应变,这是指管理的(C )。 A、科学性 B、技术性 C、艺术性 D、现实性 5.在一个组织中,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行使管理职能的人是(C )。 A、领导者 B、组织者 C、管理者 D、决策者 6.按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来划分,大学组织属于(B )。 A、简单稳定环境 B、复杂稳定环境 C、简单动态环境 D、复杂动态环境 7.在下列要素中,属于一般环境因素的是(A )。 A、技术因素 B、竞争者 C、顾客 D、资源供应者 8.在下列要素中,属于具体环境因素的是(C )。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顾客 D、技术因素 9.组织内部环境的构成要素是(B )。 A、物质环境和政治环境 B、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C、物质环境和经济环境 D、物质环境和技术环境 10.组织文化的核心要素是(A )。 A、组织价值观 B、组织宗旨 C、组织精神 D、组织形象 11.某企业明确纪律的要求是令行禁止,服从命令。它表明该企业文化具有(C )。 A、凝聚功能 B、导向功能 C、约束功能 D、激励功能 12.首钢集团提出了“科技首钢”、“绿色首钢”和“人文首钢”的口号,这指的是(C )。 A、企业价值观 B、企业精神 C、企业形象 D、企业规范 13.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是(D )。 A、经济管理问题 B、企业管理问题 C、行政管理问题 D、一般管理问题 14.从管理的学科性质来看,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具有很强的(B )。 A、综合性 B、实践性 C、一般性 D、社会性 15. 在管理思想史上,首先重视“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管理分离”的时期是(C )。 A、传统管理思想 B、科学管理思想阶段 C、行为科学思想阶段 D、现代管理思想阶段 16. 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A )。 A、解决分工与协作的问题 B、处理人际关系 C、作好经营计划 D、提高劳动生产率 17. 法约尔认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类型是(B )。 A、技术活动和商业活动 B、财务活动与安全活动 C、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 D、A、B和C 18. 法约尔提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五大职能,这是指(D )。 A、技术活动 B、商业活动 C、管理活动 D、财会活动 19. 韦伯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D )。 A、一般管理理论 B、科学管理理论 C、理想行政组织理论 D、人际关系理论 20.在韦伯看来,涉及到行政组织基础的权力是(C )。 A、理性的、法定的权力 B、传统的权力 C、现代的权力 D、超凡的权力 21. 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成果,认为企业存在着(C ) A、团队 B、群体 C、正式组织 D、非正式组织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提出“管理理论丛林”现象的管理学家是(A ) A、巴纳德 B、孔茨 C、卡斯特 D、德鲁克

管理学原理答案完整版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某面包厂过去一直购买面粉生产面包,现在决定自办面粉厂,以确保面粉的数量和质量。 企业采用的此种战略形式属于( B ) A.横向一体化B.后向一体化C.前向一体化D.市场开发 2.最早使用、也是最简单的组织结构类型是( B ) A.职能型组织结构B.直线型组织结构 C.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D.直线—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 3.下列几种组织外部环境的类型中,不确定性最高的是( D ) A.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B.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C.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D.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4.小王在某保险公司已经做了七年,业绩不仅逐年上升而且在客户中口碑非常好,去年保险公司将其由一般业务员提升为业务部经理,请问这符合人员配备中的哪一原理? (D ) A.责权利一致原理B.公开竞争原理C.不断培养原理D.用人之长原理5.下列因素中属于支持变革力量的是(D ) A.对能力的恐惧B.对失业的恐惧 C.对现行行为或结果的奖励D.顾客的要求 6.某企业产品合格率目前在92%左右,计划提高产品质量,将合格率提高到96%,这个96%称为( B ) A.控制性目标B.突破性目标C.专业目标D.组织目标 7.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它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是( A)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技术属性D.人文属性 8.下列不属于 ...计量模型预测法的是( D ) A.回归分析法B.单一方程模型法C.联立方程模型法D.周期变动分析法9.采用防守型战略的企业,其组织结构的特点是(B ) A.职权相对比较集中,管理宽度比较宽 B.职权相对比较集中,管理宽度比较窄 C.职权相对比较分散,管理宽度比较宽 D.职权相对比较分散,管理宽度比较窄 10.在下列有关个体行为的理论中,属于“激励内容”理论的是( C ) A.期望理论B.波特—劳勒模型理论C.双因素理论D.X理论—Y理论11.组织中,实现最基本的信息沟通的途径是( D ) A.计划B.组织C.管理D.职权 12.计划工作原理中,目的是使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的原理是( 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