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多样性及主要致病类型分析

合集下载

马铃薯疮痂病研究进展

马铃薯疮痂病研究进展
Key Words: potato; common scab; pathogen; pathogenic mechanism; control technique
1 疮痂病的分布与危害
1.1 马铃薯疮痂病分布 马铃薯疮痂病(Streptomyces spp.)目前被视为
世界上马铃薯重要病害之一,在美国 、 [1-4] 日本、 加拿大、韩国、芬兰、印度等马铃薯生产国均有 报道。马铃薯疮痂病在中国马铃薯生产区普遍存 在 , [5] 各 马 铃 薯 生 产 区 也 均 有 相 关 报 道 。 近 年 来 , 该 病 主 要 分 布 在 河 北 [6-8]、 甘 肃 [9]、 四 川 、 [7,8] 贵 州 、 [7,8] 山 东 、 [10] 云 南 、 [11,12] 山 西 、 [13] 新 疆 、 [14] 陕 西[15]、内蒙古 、 [16] 黑龙江 、 [17] 辽宁、吉林[18]等省、
自治区。 1.2 马铃薯疮痂病危害
马铃薯疮痂病是由植物病原链霉菌引起的植 物细菌性病害,可侵染马铃薯等多种植物。疮痂 病菌属于放线菌科链霉菌属。可通过土壤和种薯 等进行传播,该病主要侵染马铃薯块茎,可在其 表面形成疮痂病病斑,使鲜薯外观变劣,布满疤 痕,薯块质量和商品价值降低。疮痂病病原菌除 侵染马铃薯外,对甜菜、萝卜等块茎类作物也会 侵染。由于该病寄主不断增加,防治技术有限, 该病已经成为世界种植业中重大疾病之一。
1890 年,在美国康乃狄克州首次发现疮痂病 菌的致病菌株,命名为 Oospora scabies[22],后来又 命名为 Actinomyces scabies[23],最后将该菌株名字确 定为 Sreptomyces scabies[24]。该菌株具有螺旋形孢子 链 , 灰 色 , 表 面 光 滑 , 培 养 基 pH = 5 时 适 宜 生 长,产生黑色素[2]。

《内蒙古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ThaxtominA产量的差异研究》范文

《内蒙古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ThaxtominA产量的差异研究》范文

《内蒙古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Thaxtomin A产量的差异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马铃薯产区,近年来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给当地马铃薯产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该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疮痂链霉菌,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Thaxtomin A被认为是导致马铃薯发病的关键因素。

因此,对于Thaxtomin A产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以内蒙古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深入探讨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Thaxtomin A产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一)实验材料本研究选用了内蒙古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株,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健康和患病马铃薯样本。

(二)实验方法1. 病原菌培养:将选定的病原菌株接种于不同培养基上,观察其生长情况及Thaxtomin A的产量。

2. 毒素提取与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提取的Thaxtomin A进行定量分析。

3.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讨Thaxtomin A产量差异的原因。

三、实验结果(一)不同培养基对Thaxtomin A产量的影响实验发现,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的生长及Thaxtomin A的产量有显著影响。

其中,某类型培养基(如XX培养基)能显著提高Thaxtomin A的产量。

(二)马铃薯生长阶段对Thaxtomin A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马铃薯生长的不同阶段,病原菌产生的Thaxtomin A产量存在明显差异。

在马铃薯生长的中后期,病原菌的毒素产量较高。

(三)地域差异对Thaxtomin A产量的影响通过对内蒙古不同地区的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各地区病原菌产生的Thaxtomin A产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某地区(如XX地区)的病原菌毒素产量较高。

四、讨论与分析(一)不同培养基的选择针对培养基对Thaxtomin A产量的影响,可选择适合病原菌生长和毒素合成的培养基,以提高Thaxtomin A的产量。

马铃薯疮痂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效研究

马铃薯疮痂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效研究

马铃薯疮痂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效研究马铃薯疮痂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效研究引言: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其主要食用部分为块茎。

然而,马铃薯疮痂病是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的病害之一。

本文旨在研究和发展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筛选和鉴定马铃薯疮痂病的拮抗菌,并评估其在防治疮痂病过程中的效果。

一、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菌马铃薯疮痂病是由疮痂病菌(Streptomyces scabies)引起的,此细菌普遍存在于土壤中,一旦环境条件适合,就会侵害马铃薯。

疮痂病菌能够在马铃薯的表皮上产生痂皮状病斑,对马铃薯的外观造成严重影响。

二、拮抗菌筛选和鉴定为了寻找对疮痂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我们采集了不同生长环境的土壤样品,并将其制备成悬浮液。

然后,通过筛选试验,挑选出对疮痂病菌具有潜在抑制作用的原悬浮液。

接下来,我们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

我们采用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来确定这些菌株的分类学位置。

通过比对其16S rRNA序列与数据库中已有的菌株进行比对,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筛选出的拮抗菌株。

三、拮抗活性评估为了评估拮抗菌株的抗菌活性,我们进行了体外抑制圈试验。

将筛选出的拮抗菌株培养于琼脂平板上,然后在中心打孔,接种马铃薯疮痂病菌。

根据对抑制圈的直径测量,我们可以评估菌株的抑菌活性强弱。

在体内实验中,我们将拮抗菌株通过种子处理的方式引导进入马铃薯植株内。

然后,我们人工接种马铃薯疮痂病菌,观察病程和病害发展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拮抗菌株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病害程度以及产量等参数,我们可以评估拮抗效果。

四、防效研究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筛选出的拮抗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体内实验显示,拮抗菌株处理组的病害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产量也相对较高。

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拮抗菌株能够通过竞争性抑制、产生抗生物质和激活植物免疫等多种机制来抵御疮痂病菌的侵害。

马铃薯疮痂病用什么药效果好

马铃薯疮痂病用什么药效果好

马铃薯疮痂病在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pH 5.2以下很少发病。

并且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

马铃薯疮痂病总结:
1.病原菌:一种放线菌类微生物。

2. 传播途径:病菌在病薯和土壤中越冬,从薯块皮孔及伤口侵入。

3. 易发条件: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夏季高温干旱地区易发生。

4. 感病症状:发病部位在块茎,表面为褐色斑点或中间凹陷,呈疮痂状,严重影响薯块的外观品质。

5. 综合防治:
1) 选健康薯种。

一定要从无病区调种,种薯注意消毒。

2) 实行轮作。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在易感疮痂病的地块尽量不种植马铃薯。

3) 水分调控。

天气干燥有利于放线菌侵染,如果干旱延长,则发病更为严重。

因此在结薯期间保持土壤湿润,遇干旱及时浇水,可抑制病情的发生和加重。

4) 适期收获。

如果块茎形成期已感病,在接近成熟时, 可以在薯体积达到一定大小时提前收获,以免病斑进一步扩大。

药剂防治:喷雾可选用德国进口品萃病害专用疫苗,稀释1500倍液拌种。

配合品萃冲施型套餐一起使用,处理土壤,以菌克菌、采用“335”方法进行治疗新型配方见效快,效果好,没有抗药性。

植物内源外源双重治疗效果加倍。

常规药剂: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用于拌种;加瑞农、铜大师用于土壤处理。

马铃薯粉痂病害致病因素与防控措施2020-1-5

马铃薯粉痂病害致病因素与防控措施2020-1-5

马铃薯粉痂病害致病因素与防控措施内容引言症状病害的影响致病微生物病原菌的生命周期影响病害的诸多因素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湿度)降水量土壤类型土壤pH季节侵染检测游动孢子的释放栽培品种抗性病原菌类型与病原菌变种病害控制抗病品种杀菌剂减少种薯传播侵染使用化学药剂减少土壤传播侵染栽培措施抗性植物(油菜,饲用油菜,曼陀罗)立法风险评估与综合防控致谢参考文献引言由土壤粉痂病菌侵染马铃薯块茎引起的粉痂病害,是一种斑点病害,近年来变得日益重要。

世界上第一次明确地报导马铃薯粉痂病是在1841年德国不伦瑞克的一个科学大会上,(在不伦瑞克)Wallroth在当地作物上描述了粉痂病(这一)病害(Wallroth,1842;Morse,1914)。

大约5年后(在1846年)英国第一次报道了粉痂病(Anonymous,1981)。

从此以后,一些国家先后报道了粉痂病害捷克斯洛伐克(Blattny,1935),爱尔兰(Whitehead et al.,1953),芬兰(Makarainen et al., 1994),意大利(Goidanich & Mezzetti, 1948),挪威(Wollenweber, 1921),Russia(Gomolyako, 1930),西西里(Tuttobene, 1986),瑞典(Merz, 1989),荷兰(Mol & Ormel, 1946),亚洲马铃薯种植区域(Mann et al., 1921; Gjaerum et al., 1975; Nachmias & Krikun, 1988; Eraslan & Turhan, 1989a),澳大利亚(Cockayne, 1920; Bald, 1941; Anonymous, 1971; Letham, 1977; Hughes, 1980),北美洲(Gussow, 1913; Melhus, 1913; Morse, 1913, 1914),南美洲(de Lagerheim, 1981; Lyman & Rogers, 1915; Mujica, 1942; Jones, 1975; Ciampi et al., 1992)。

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作者:夏善勇盛万民来源:《植物保护》2022年第01期摘要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是由放线菌目链霉菌属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的土传兼种传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不仅影响马铃薯的外观品质和销售价格,严重时还会导致马铃薯出苗延迟甚至引起幼苗死亡,造成产量下降,给马铃薯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已经成为全球危害马铃薯生产的第四大病害。

2015年我国确立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种植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疮痂病在我国很多省(自治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商品薯、加工原料薯和种薯的生产,成为制约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

本文对马铃薯疮痂病症状、发病因素、传播规律、致病机理、分类方法以及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发生情况、种类及分布进行归纳,并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马铃薯疮痂病的研究和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铃薯疮痂病;致病机理;鉴定方法;种类分布;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435.3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88/j.zwbh.2020505Research progress on potato common scab disease in China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XIA Shanyong,SHENG Wanmin*(Potato Research Institute,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Biology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for Potato in Heilongjiang, Harbin150086, China)AbstractPotato common scab is caused by the soilborne bacterial pathogen Streptomyces spp., which belongs to Streptomyces of Actinomyces. I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potato planting areas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not only affects the appearance quality and price of potatoes, but also delays the emergence of potatoes and even causes the death of seedlings in severe cases, resulting in a decline in yield and enormous economic losses to the potato industry. It has become the fourth major disease endangering potato production worldwide. In 2015, China established the strategy of using potatoes as a staple food, which further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potato industry.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potatoplanting areas and scales, potato common scab has occurred to varying degrees in many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production of commercial potatoes, processed raw potatoes and seed potatoes, and has been expanding and aggravating year by year. The potato common scab has become the main disease restricting potato production in China. In this study, we summarized the symptoms, pathogenicfactors, transmission routes, pathogenic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 methods of potato common scab and its occurrence,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and also sorted ou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order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control of potato common scab in China.Key wordspotato common scab;pathogenic mechanism;identification method;species distribution;control measures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茄科Solanaceae茄属 Solanum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目前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非禾本科作物,其不仅能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矿物质盐类、粗纤维和多种维生素[1],而且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马铃薯疮痂病防治和治疗办法

马铃薯疮痂病防治和治疗办法

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品质下降
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会导致块茎表面出 现疤痕和凹陷,影响其外观和品质。
种薯繁育受阻
如果种薯带菌,将导致病害在田间传 播,因此疮痂病对种薯繁育造成不利
影响。
产量下降
由于疮痂病的危害,马铃薯的块茎重 量和大小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产 量下降。
土壤质量下降
由于疮痂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 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马铃薯的后 续生产。
疮痂病会导致马铃薯块茎出现病斑,降低马铃薯的品 质和产量。
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给防治带来困难,需要采 取综合措施。
应根据发病原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 力。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疮痂病有抗性的马铃薯品种,从根本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种子消毒
对马铃薯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用化学药剂浸泡或使用热处理方法 ,以消灭种子携带的病菌。
02
疮痂病的防治
农业防治
品种选择
选择对疮痂病有较强抗性的马铃薯品种。
轮作制度
实施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 扩散。
种薯处理
使用无病种薯,并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 病原菌的传播。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使用铜制剂、硫制剂等。
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轮制度
实行与非茄科作物的轮作制度,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 的积累。
化学治疗
药剂拌种
01
使用杀菌剂对种子进行拌种,如用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等药剂
,以减轻疮痂病的发病率。
土壤消毒
02
使用化学药剂如氯化苦、溴甲烷等对土壤进行消毒,以消灭土
壤中的病原菌。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总结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总结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总结1、真菌性病害针对马铃薯真菌病害而言,在我县发生普遍,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病害主要还是马铃薯晚疫病,经常造成较大的损失,甚至毁灭性的危害,特别是我县今年晚疫病疯狂发生。

从近年来的马铃薯病害田间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它马铃薯真菌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和危害。

因此,对于马铃薯真菌病害的综合防治应根据具体年份结合气候特点有所侧重,避免一切可能的损失。

真菌性病害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干腐病。

1、1晚疫病1、1、1症状叶片上面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发生不规则的小斑点,随着病斑的扩大愈合而变成暗褐色,感病的叶面全部或大部被病斑覆盖。

气候潮湿时,病叶呈水浸状软化腐败,蔓延极快,在叶背面健康与患病部位的交界处出现一层状似绒毛的白色霉层;有时叶面和叶背的整个病斑上,也可形成此种霉轮(孢囊梗和孢囊)。

这是晚疫症状最显著的特征。

茎和叶柄上常表现纵向发展的褐斑。

气候潮湿或重露之后,也可在病斑上产生白色霉轮。

病害严重时,干旱条件下表现全株枯死,多雨条件下整株腐败而变黑。

块茎感病时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微凹陷的褐斑。

病薯的切面可见到皮下组织呈红褐色;变色区域大小和厚薄,依发病程度而定。

1、1、2综合防治1、1、2、1栽培抗病品种:这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也是国内外历史上最成功的措施。

1、1、2、2适时早播:晚疫的流行多发生在8月份,如能适当提早播种,并选用早熟品种,使马铃薯在晚疫病流行之前接近成熟,从而避免马铃薯的严重减产。

1、1、2、3加厚培土层,勿使块茎露出土面:加厚培土层可以阻止植株上的孢子落到地面而侵染块茎。

1、1、2、4喷药保护:在晚疫病未来之前进行预防。

如果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深埋,再用药剂喷洒病株地面进行灭菌。

最后再采取全面的喷药保护。

防治晚疫病的药剂很多,最经济的有波尔多液、硫酸铜溶液,新产品有瑞毒霉、克露、大生、雷多米尔、安克加代森锰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多样性及主要致病类型分析
马铃薯疮痂病是由属于放线菌目链霉菌属的疮痂病链霉菌引起的土传植物病害,在全球各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广泛。

受到疮痂病病原菌感染后的马铃薯薯块表面会形成红褐色不规则的病斑,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及商品薯的价格。

在我国部分马铃薯种植地区深受该病害的影响,并且具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本研究对全国四个马铃薯种植作区的九个省份地区进行样品采集,对疮痂病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生理生化、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待测菌株进行系统鉴定,采用小薯片法和萝卜幼苗法对其进行致病性验证。

结果如下:(1)马铃薯疮痂病样品共26个,病斑类型包括网状、凸状、凹状和平状4种。

(2)通过对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共获得206株放线菌,其中病原链霉菌共68株,检出率约为33.0%。

经鉴定结果表明,供采样地区所分离病原链霉菌包括S.bobili、
S.galilaeus、S.scabies、S.acidiscabies和S.bottropensis共5种。

其中优势菌为S.scabies,各地区病原菌种类如下:吉林省为S.acidiscabies(12株);福建省S.scabies(7株);湖南省为S.scabies(10株);云南省为S.scabies(3株),S.bobili(2株),S.galilaeus(1株);安徽省为S.scabies(1株);宁夏省为S.scabies(21株);山西省为S.bobili(8株);湖北省为S.bottropensis(3株)。

(3)通过对菌株的致病基因(txtAB、nec1、tom A)检测,结果表明,链霉菌致病岛中基因型具有多样性,共检测出两种分别为txt AB+/nec1+/tom A+和
txtAB+/nec1-/tom A-。

(4)利用萝卜幼苗和小薯片方法对待测菌株进行致病性验证结果表明,含有txt AB基因的待测病原链霉菌均可在小薯片上定殖并使其产生黑褐色坏死斑,并表现出对萝卜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