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消毒对马铃薯原原种繁育中疮痂病的防治研究

合集下载

马铃薯为什么会得疮痂病 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为什么会得疮痂病 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为什么会得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方法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疮痂病发生和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已成为马铃薯种植当中的主要病害。

那么,马铃薯疮痂病该如何防治?现将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症状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浅棕褐色小突起,扩大后形成直径约0.5cm的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块。

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病斑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疮痂状硬斑块。

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别于粉痂病。

粉痂病是块茎上生褐色的隆起块,以后表皮破裂与疮痂相似,但是隆起部的里面不长孢子,这是不同之处。

马铃薯为什么会得疮痂病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主要病原为Sterptomycesscabies,称疮痂链霉菌,后壁菌门链丝菌属放线菌疮痂链霉菌,有分枝的菌体呈细丝状,菌丝尖端和孢子丝常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表面光滑的分生孢子。

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带菌肥料和病薯是主要最初原始侵染源。

病菌主要侵染块茎,从皮孔和伤口侵入、染病。

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方法1.选用抗疮痂病品种,或无病种薯,不从病区调种。

黄麻子、豫薯1号、榆薯1号、鲁引1号等高抗疮痂病。

2.多施有机肥或绿肥,施用酸性肥料以提高土壤酸度。

保持土壤pH 在5至5.2之间,可抑制发病。

3.与葫芦科、豆科、百合科蔬菜进行5年以上轮作。

在易感疮痂病的红甜菜叶、甜菜、萝卜、甘蓝、胡萝卜、欧洲萝卜等块根作物地块上不种植马铃薯。

4.选择保水好的土地种植,在块茎生长期间,保持土壤湿度,结薯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

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5.疮痂病的药剂防治,可用0.2%福尔马林溶液在播种前浸种2小时,或用对苯二酚100克,加水100升配成0.1%的溶液,于播种前浸种30分钟,尔后取出晾干播种。

在发病初期使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使用72%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或新植霉素(100万单位)5000倍液,或DT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DTM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隔7-10天一次,连续喷2-3次。

试述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试述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试述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摘要】马铃薯疮痂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发生。

病原菌通过土壤、种薯等途径传播,导致马铃薯表面出现痂病斑,影响品质和产量。

为了防止病害发生,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通风排水等。

通过科学管理和预防,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

加强对马铃薯疮痂病的认识,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保障马铃薯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铃薯疮痂病、病原、发生条件、防治措施、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马铃薯疮痂病是马铃薯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疮痂病的发生与管理方面一直备受关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本文将从病原与发生、发生条件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为农民朋友提供一些实用的防治建议。

通过加强对疮痂病的了解和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提高产量和质量,进而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对广大农民和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

2. 正文2.1 病原与发生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为病原真菌,具体主要是埃米打拉有效镰孢壳菌(Alternaria solani (E.F. Smith)),是使马铃薯患病的主要病原之一。

病原菌在土壤和植株残体上广泛存在,能在土壤中独立生长多年,具有较强的侵染力,主要通过种子、土壤和传播植物碎屑等方式传播。

疮痂病的发生主要受环境因素和宿主植物自身因素的影响。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原菌侵染力增强,潜伏期较短,病害易于发生。

高温多湿的气候是病害的好发环境,例如气温在20-28摄氏度、相对湿度在85%-95%时,病害易于爆发。

马铃薯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病虫害等伤害,会使植株的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侵染。

要预防和控制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首先要注意选择健康的种子进行播种,定期清理田间的杂草和病害植株残体,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避免植株受伤等途径的侵染。

试述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试述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试述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马铃薯疮痂病是一种严重影响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病害,严重影响了马铃薯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试述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原因、症状特征和防治措施。

一、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原因
马铃薯疮痂病的主要发生原因是叶片、茎秆、地下茎块等被病毒侵染,导致植株出现病变。

导致马铃薯疮痂病的主要病原有尼古烟草花叶病毒、曲霉、镰刀菌等。

马铃薯疮痂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茎块上,其主要表现为表皮出现不同大小的坑洞或凹坑,如同鸡皮疙瘩一般,与地下茎块的基本形态特征不同。

严重侵染时,地下茎块表面呈现出不规则的凸起和凹陷,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品质和市场价格。

而对于叶片和茎秆的侵染则表现为色素沉积和瘤结,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生长。

1. 增强抗病能力:选用高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地力管理:选择良好的土壤和合理的施肥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通气性,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3. 合理播种密度:合理安排马铃薯的播种密度,保证植株之间的通风和阳光照射,减少病原的传播。

4. 定期翻耕除草:定期进行地面积深的翻耕,清除病毒的隐蔽处和减少病原的传播途径。

5. 喷洒防治药剂:在病害发生初期,可喷洒具有杀菌、杀虫、调节植物生长的防治药剂,保护植株免受病毒侵害。

6. 合理轮作:栽培马铃薯时,选择适宜的轮作作物,减少病毒的滋生和繁殖,降低病害的发生几率。

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病原的侵染和植株的抗病能力。

要做好预防和防治工作,需从土壤的改良、施肥管理、播种密度、翻耕除草以及喷洒防治药剂等多个方面加以综合防治,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保证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和防治

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和防治

112023.8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和防治赵 岩1,吴 涛1,王庆丰2,柳福军3,张 珺1(1.新宾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新宾 113200;2.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庙子乡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 新宾 113205;3.新宾满族自治县平顶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 新宾 113208)马铃薯富含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安全和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马铃薯种植量逐年递增,很难实现倒茬轮作,土地常年连作,导致土壤中病菌堆积,微生物结构定向改变,土传病害发生率升高,马铃薯疮痂病就是其中之一,不仅损害马铃薯的外观,还降低其淀粉含量,降低大薯的比例,平均发病率在30%以上,并且还在逐年增加,严重危害我国马铃薯的生产。

该病广泛危害着30多个国家马铃薯的生产,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 病原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体是多种链霉菌,属于放线菌,菌体呈丝状,有极细的分枝,尖端多为螺旋形,气生菌丝会形成长短不一的孢子丝,孢子丝中含有多个圆筒形孢子,孢子可在腐土和马铃薯块茎中过冬。

2 发病特点马铃薯疮痂病在温度22~30℃时较易发生,温度过高或过低可以抑制该病菌致病,该病易在雨水丰富较为凉爽的夏天或是高温干燥的天气发生。

种植马铃薯最适宜的pH为5.5~7.0,也是病菌生存繁殖的最适pH。

在酸性土壤中发病较碱性土壤轻,病菌最喜中性或微碱性的沙壤土或沙质土,病菌易感染皮薄色浅的马铃薯品种,厚皮的褐色和绿色品种抗病性强。

3 传播途径在土壤中营养不足时,主要是钙、硼等肥料施入量不足,会导致马铃薯生长不良,免疫力低下易感病。

马铃薯疮痂病的病菌随病薯或带菌未腐熟的有机肥进入土壤后,传播到土壤中,病菌可通过健康薯的伤口、气孔、芽眼和表皮寄生繁殖入侵,使健康薯染病,病菌却很难在马铃薯表面木栓化后入侵。

孢子随着风雨和昆虫的活动可进行大面积传播,快速转移繁殖,虫害较重的地区和积水多的低洼地区发病更重,如果防治及时当季不会形成严重危害。

马铃薯疮痂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效研究

马铃薯疮痂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效研究

马铃薯疮痂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效研究马铃薯疮痂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效研究引言: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其主要食用部分为块茎。

然而,马铃薯疮痂病是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的病害之一。

本文旨在研究和发展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筛选和鉴定马铃薯疮痂病的拮抗菌,并评估其在防治疮痂病过程中的效果。

一、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菌马铃薯疮痂病是由疮痂病菌(Streptomyces scabies)引起的,此细菌普遍存在于土壤中,一旦环境条件适合,就会侵害马铃薯。

疮痂病菌能够在马铃薯的表皮上产生痂皮状病斑,对马铃薯的外观造成严重影响。

二、拮抗菌筛选和鉴定为了寻找对疮痂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我们采集了不同生长环境的土壤样品,并将其制备成悬浮液。

然后,通过筛选试验,挑选出对疮痂病菌具有潜在抑制作用的原悬浮液。

接下来,我们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

我们采用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来确定这些菌株的分类学位置。

通过比对其16S rRNA序列与数据库中已有的菌株进行比对,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筛选出的拮抗菌株。

三、拮抗活性评估为了评估拮抗菌株的抗菌活性,我们进行了体外抑制圈试验。

将筛选出的拮抗菌株培养于琼脂平板上,然后在中心打孔,接种马铃薯疮痂病菌。

根据对抑制圈的直径测量,我们可以评估菌株的抑菌活性强弱。

在体内实验中,我们将拮抗菌株通过种子处理的方式引导进入马铃薯植株内。

然后,我们人工接种马铃薯疮痂病菌,观察病程和病害发展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拮抗菌株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病害程度以及产量等参数,我们可以评估拮抗效果。

四、防效研究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筛选出的拮抗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体内实验显示,拮抗菌株处理组的病害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产量也相对较高。

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拮抗菌株能够通过竞争性抑制、产生抗生物质和激活植物免疫等多种机制来抵御疮痂病菌的侵害。

试述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试述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试述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马铃薯疮痂病是由于疮痂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病害。

疮痂菌是一种土壤生长的真菌,喜好潮湿环境,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疮痂菌通过伤口入侵马铃薯,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

马铃薯疮痂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马铃薯表面呈现灰褐色的不规则皮层痂皮,病变区域表面突起,有明显的皱纹和裂口,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有一些腐烂的情况出现。

疮痂病会引起马铃薯外观不美观,从而降低商品价值。

同时,疮痂表面的痂皮很难去掉,给食品加工和消费带来困扰。

为了防止马铃薯受到疮痂菌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施肥:疮痂菌的侵染与土壤养分有很大关系,土壤中的养分过度或缺乏都会导致病菌的滋生。

在种植马铃薯的时候,应该根据土壤分析的结果进行合理施肥,保持土壤适宜养分含量,从而抑制疮痂菌的生长。

2.选择健康种薯:马铃薯的疮痂病具有一定遗传性,选择健康的种薯可以有效地减轻疮痂病的发生。

在选择种薯的时候应该选择无病害的种薯,严格控制疮痂菌的来源。

3.加强病害监测:在种植期间要及时监测马铃薯是否发生疮痂病,一旦发现疮痂病的迹象,应该立即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4.控制温度湿度:疮痂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在潮湿多雨的天气中容易促使病菌繁殖。

在种植马铃薯的时候,要采取控温措施,保持土壤适度湿度,避免疮痂菌滋生。

5.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在控制疮痂病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有效防治。

但是在使用化学药剂的时候应该注意剂量控制,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总之,马铃薯疮痂病是一种常见的马铃薯病害,为了保证马铃薯的质量,应该加强疾病监测和管理,同时也要合理施肥、选择健康的种薯、控制温湿度及采用化学药剂等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疮痂病的发生。

试述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试述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试述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马铃薯疮痂病是由软腐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疮痂病的发生给很多农民带来了经济损失,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疮痂病对于保障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疮痂病的发生1. 病原菌的感染过程疮痂病的病原菌为软腐菌,它主要通过伤口和气孔侵入植物组织,引起病害。

一般情况下,马铃薯在生长期间受到自然灾害或机械伤害时,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形成病斑。

高温高湿的环境也是软腐菌的繁殖和传播的有利条件,因此这样的环境也容易引发疮痂病的发生。

2. 病害的症状疮痂病主要在地下部分发病,病斑表现为褐色或黑色的坏死组织,表面凹凸不平或有坑洞。

随着病症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并且发生软化。

严重的病情会导致马铃薯的质量下降,甚至无法正常生长,影响产量。

二、疮痂病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地防治疮痂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控制。

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对疮痂病抗性较强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是有效控制疮痂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推出了许多抗病品种,农民朋友可以选择这些品种进行种植,来降低疮痂病发生的可能性。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马铃薯的抗病能力,减少疮痂病的发生。

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要量来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过量施肥或采用单一化肥,导致马铃薯缺乏某些养分,从而使植株变得弱势,易受病原菌感染。

3. 合理管理田间环境疮痂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关,合理管理田间环境可以有效降低疮痂病的发生。

首先要加强排水工程,改善土壤通风透气条件,减少土壤湿度,避免高温高湿环境的形成。

其次要保持田间空气流通,避免因密植导致植株之间相互遮荫、通风不良。

4. 合理施用农药适当的农药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疮痂病的发生。

一般来说,可以选用具有良好效果的杀菌剂进行喷施,尤其是在马铃薯遭受机械伤害或自然灾害后,及时喷施农药,可以有效地降低疮痂病发生的概率。

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作者:夏善勇盛万民来源:《植物保护》2022年第01期摘要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是由放线菌目链霉菌属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的土传兼种传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不仅影响马铃薯的外观品质和销售价格,严重时还会导致马铃薯出苗延迟甚至引起幼苗死亡,造成产量下降,给马铃薯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已经成为全球危害马铃薯生产的第四大病害。

2015年我国确立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种植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疮痂病在我国很多省(自治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商品薯、加工原料薯和种薯的生产,成为制约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

本文对马铃薯疮痂病症状、发病因素、传播规律、致病机理、分类方法以及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发生情况、种类及分布进行归纳,并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马铃薯疮痂病的研究和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铃薯疮痂病;致病机理;鉴定方法;种类分布;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435.3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88/j.zwbh.2020505Research progress on potato common scab disease in China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XIA Shanyong,SHENG Wanmin*(Potato Research Institute,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Biology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for Potato in Heilongjiang, Harbin150086, China)AbstractPotato common scab is caused by the soilborne bacterial pathogen Streptomyces spp., which belongs to Streptomyces of Actinomyces. I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potato planting areas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not only affects the appearance quality and price of potatoes, but also delays the emergence of potatoes and even causes the death of seedlings in severe cases, resulting in a decline in yield and enormous economic losses to the potato industry. It has become the fourth major disease endangering potato production worldwide. In 2015, China established the strategy of using potatoes as a staple food, which further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potato industry.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potatoplanting areas and scales, potato common scab has occurred to varying degrees in many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production of commercial potatoes, processed raw potatoes and seed potatoes, and has been expanding and aggravating year by year. The potato common scab has become the main disease restricting potato production in China. In this study, we summarized the symptoms, pathogenicfactors, transmission routes, pathogenic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 methods of potato common scab and its occurrence,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and also sorted ou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order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control of potato common scab in China.Key wordspotato common scab;pathogenic mechanism;identification method;species distribution;control measures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茄科Solanaceae茄属 Solanum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目前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非禾本科作物,其不仅能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矿物质盐类、粗纤维和多种维生素[1],而且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获时调查各小区的大于1g的微型薯重量与粒数以 及各级发病微型薯数量。计算成活率,单株结薯数量、产 量、感病率、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 1.4 感病分类标准及计算方法 1.4.1 疮痂病发病及分级标准
0级:薯皮健康,无病斑;1级:薯皮基本健康,有 1~2个零星病斑,所占面积未超薯皮表面积1/4;2级:薯 皮表面有3~5个病斑,所占面积为薯皮表面积的1/4-1/3; 3级:薯皮表面有5~10个病斑,所占面积为薯皮表面积的 1/3-1/2;4级:严重感病,病斑在10个以上,或病斑面积
处理E(CK)>处理B>处理处理C>处理D>处理A;各防治处理
小区原原种薯疮痂病病害的感病率处理E(CK)与其它处理
间差异显著,处理C与处理D差异不显著,与处理A和处理B
差异显著,处理A与处理B之间差异显著,处理E(CK)的疮
痂病感病率达到37.37%,处理A的只有6.7%,处理E(CK)
的感病率高出处理A的30.6%;病情指数方面,处理E(CK)
的病情指数为13.71%,与其它处理间的病情指数差异显 (下转25页)
2019.08
23
实用技术 SHIYONG JISHU
植保土肥
2.2 样品测定及分析
称取下察隅“红阳”猕猴桃三份,质量分别为
0.5156g、0.5259g、0.5383g,用水稀释并将三份样品各移
入5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各取5ml,各分装在
0.0771 0.278
0.0792 0.288
*游离氨基酸含量计算 mg/g=C×V/M
平均含量 (mg/g)
0.284
式中:C—根据标准曲线查的样品提取液中的氨基酸含量;
V—样品提取液体积;
M—样品称重量。
2.3 结果与讨论 称取察隅县“红阳”猕猴桃三份,分别为0.214mg/
g,0.217mg/g,0.215mg/g,平均含量为0.215mg/g。称取 四川品种猕猴桃三份,分别为0.285mg/g、0.278mg/g、 0.288mg/g,平均含量0.284mg/g。结果表明:察隅县“红 阳”猕猴桃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四川品种。 3 结语
22
2019.08
实用技术 SHIYONG JISHU
植保土肥
超过薯皮表面积的1/2。 1.4.2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各处理对黔芋7号品种试管苗植株生长影响见表1。 从表1分析看,使用不同的药剂消毒基质对试管苗对成 活率的影响,处理A与处理D、处理E(CK)达到差异极显著 水平,与处理B、处理C差异不显著,处理B、C、D之间差异 不显著,成活率处理A>处理C>处理B>处理D>处理E(CK)。 表明经过消毒处理基质上的试管苗成活率高于未经消毒处 理基质上的成活率,处理A的成活率达到88.54%,比处理E (CK)高10.41%。使用药剂对感染病原菌的旧基质消毒处
植保土肥
实用技术 SHIYONG JISHU
基质消毒对马铃薯原原种繁育中疮痂病的防治研究
邹盘龙,黄永,柳福刁,张英,唐罴,李智
(贵州省盘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 盘州 553537)
摘 要 :采用黔芋 7 号试管苗,扦插在经过不同消毒处理的感染疮痂病病原菌的旧基质上,调 查各处理小区上试管苗植株的生长状况和生产能力,以及各处理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感病情况和 防治效果。试验表明 :经过消毒处理的旧基质和未消毒处理的旧基质(CK)上试管苗植株的成活 率、总重量、总粒数、单粒重等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株高、单株产量、单株粒数各处理之间差 异不显著。各小区总感病粒数、感病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方面,处理 A 和其它处理之间差异显 著。总感病粒数 0.2% 甲醛水溶液消毒处理的比未消毒处理的基质降低了 150.33 粒,感病率降低了 30.67%,病情指数降低了 11.9%、防治效果达到 86.78%。在此次试验中选用的几种消毒方法,0.2% 的甲醛水溶液消毒处理感染疮痂病病原菌的基质,对马铃薯原原种扩繁中疮痂病病害的防治优于其 它处理。
4466.67Aa 4266.67Aab 4343.38Aab 4283.33Aab
4100Ab
15.76Aa 16.01Aa 15.74Aa 16.76Aa 16.45Aa
629Aa 580.67ABb 588.67ABab 552.33BCbc 514.33Cc
2.22Aa 2.18Aa 2.14Aa 2.16Aa 2.06Aa
三支离心试管于 1000r/min下,离心10min,各取上层取清
液1ml,在580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表1)。称取四川
猕猴桃三份,质量分别为0.5111g、0.5128g、0.5176g,用
水稀释并将三份样品各移入5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
匀。各取1mL,各分装在三支离心试管于1000r/min 下,
茚三酮在放置过程中易被氧化呈淡红色或深红色,使 用前须进行纯化,方法为:取10g茚三酮溶于40mL热水中, 加入lg活性炭,摇动1min,静置30min,过滤。将滤液放人 冰箱中过夜,即出现蓝色结晶,过滤,用2mL,冷水洗涤结 晶,置干燥器中干燥,装瓶备用。
选取亮氨酸做标准曲线,可以准确测定样品游离氨基 酸含量。
A、0.2%的甲醛水溶液播种前浇灌基质,覆盖闷2周。 B、2%的酒精溶液播种前浇灌基质,覆盖闷2周。C、1300万 单位医用青霉素+1‰高锰酸钾溶液浇灌基质,覆盖闷2周。 D、硫磺粉60g/m3撒施基质。E、旧基质(CK)。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共15个 小区,小区面积2×1=2m2,小区及重复留走道30cm,每小区 定植320株,基质统一厚度为20cm。2018年9月28日开始扦 插苗,种植后浇透定根水,遮阳处理,待成活后移去遮阳 网,病虫害和水肥的管理和常规管理相同。2018年11月18 日调查成活率,并于每小区随机抽取20株调查平均株高,12 月28日收获。
关键词 :马铃薯 ;原原种 ;疮痂病
马铃薯疮痂病为世界性病害,除了土壤极酸性地区 外,各产地几乎发生,而在连作地,偏碱地及栽培管 理,药剂防治不当的情况下发生较为严重。该病主要危 害薯块茎,影响马铃薯的商品价值,同时降低马铃薯的 耐贮性、质量和芽势。已感病种薯又可作初侵染源继续 扩大传播。
疮痂病病原为放线菌(streptom scabics),既可寄生 于块茎表面,也可在土壤中腐生。用甲醛水溶液在原原种 扩繁中消毒基质防治疮痂病病害的发生在马铃薯原原种扩 繁中鲜有报道。梁元发报道过用0.2%的甲醛水溶液浸泡感 染疮痂病病原菌的种薯来防治大田生产中疮痂病的防治; 卞春松、金黎平等报道过用必速灭防治网室大棚扩繁原原 种疮痂病病害的防治;白晓东、杜珍等从环境角度筛选防 治疮痂病害的新基质配比;龙国、张绍荣等采用敌克松 25g+杀毒矾25g+多菌灵25g+辛硫磷37g+60g硫磺粉对连作基 质进行熏蒸消毒来防治疮痂病病害的发生;用酒精对土壤 进行消毒是日本千叶县农业综合研究中心等机构人员开发 的,研究人员说,酒精能降低土壤内含氧量,从而起到灭 虫效果。这种新的消毒方法可轻松杀灭土壤中害虫和病原 菌,消毒效果等同于溴甲烷;在脱毒微型薯繁育中有研究 人员对生产过微型薯的蛭石采用医用青霉素+1‰高锰酸钾 溶液消毒连作的基质来预防细菌性病害;早在70年代安微 省界首县对大田发生马铃薯疮痂病病害采取撒施硫磺粉来 预防。
离心10min,各取上层取清液1ml,在580nm的波长处测定吸
光度值(表2)。
表1 察隅“红阳”猕猴桃游离氨基酸含量
序号 称重(g)
1 0.5259 2 0.5383 3 0.5156
提取 (mL)
5 5
5
稀释 (mL) 10 10
10
取液(mL)
吸光度
含量 (mg/g)
1
0.0604 0.214
本试验通过对已感染疮痂病病原菌的扩繁基质进行不 同方式的消毒处理,探讨不同的消毒方式对试管苗繁育马 铃薯原原种的植株生长状况、生产能力以及对防治疮痂病 病害的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黔芋7号试管苗(贵州省农科院生物技术
研究所提供),已感染疮痂病病原菌的基质(蛭石∶珍珠 岩∶腐殖土=1:3:2)、甲醛溶液(37%工业)、酒精(95% 医用)、医用青霉素1300 万单位、高猛酸钾(分析纯)、 硫磺粉。 1.2 试验处理
7.11Cb 7.35BCb 7.38BCb 7.76ABa 7.97Aa
注: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显著性水平达0.01和0.05水平。
理后,杀灭了部分附着在旧基质中的病原菌,使扦插后的 试管苗感染病菌的机会少,有利于提高试管苗扦插后的成 活率。
不同的处理对马铃薯植株株高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处 理E(CK)>处理D>处理C>处理B>处理A,处理E(CK)的株 高均高于其它处理的株高,可能和试管苗的成活率有关, 成活率低的处理小区马铃薯植株生长空间大,吸收的水、 肥、光、热多,相互之间竞争小,导致地上部分生物量增 加快。
各处理间对收获的原原种总重量的影响,处理A与处理 E(CK)在0.01水平差异不显著,在0.05水平差异显著,处 理A与处理B、处理C、处理D差异不显著。处理A>处理C>处 理D>处理B>处理E(CK),处理A小区收获产量为4466.67g, 比处理E的多366.67g;各处理小区收获的原原种总粒数, 处理A与处理D、处理E差异显著,与处理B在0.01水平差异 不显著,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与处理C差异不显著,处 理D与处理E差异不显著,处理A>处理C>处理B>处理D>处 理E(CK),处理A小区收获1g以上原原种粒数多于处理E (CK)的114.67粒,多于处理D的76.67g。这与试管苗植株 的成活率有关。
表1 各处理对马铃薯生长状况和生产能力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