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1-3节练习卷 (有答案)
初中生物河北少儿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动物第三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蛔虫是人体寄生虫,它寄生在()。
A.人的大肠内B.人的胃里C.人的小肠内D.人的直肠里【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蛔虫的寄生环境。
【解答】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蛔虫营寄生生活。
蛔虫是一种寄生在小肠内的蠕虫,在人的肠道中吸收人体的营养物质,容易使人造成营养不良,蛔虫在生长发育中还会咬破肠壁,造成肠出血,蛔虫分泌的毒素对人有毒害作用。
人无法将寄生于体内的蛔虫消化,这是由于蛔虫的体表有一层角质层,这层角质层是蛔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可以抵御消化液的侵蚀。
2.【答题】蛔虫生活的营养物质来源于()。
A.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B.依靠体表吸食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C.依靠口吸食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D.通过触手捕获营养物质【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蛔虫生存的营养物质。
【解答】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蛔虫营寄生生活。
蛔虫是一种寄生在小肠内的蠕虫,在人的肠道中吸收人体的营养物质,容易使人造成营养不良,蛔虫在生长发育中还会咬破肠壁,造成肠出血,蛔虫分泌的毒素对人有毒害作用。
3.【答题】下列叙述除哪一项外都极可能感染蛔虫病的是()。
A.喝了带有虫卵的生水B.吃了带有虫卵的蔬菜C.用沾有虫卵的手去拿食物D.饭前便后洗手【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常识。
【解答】蛔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由感染性蛔虫卵引起的,人喝了带有虫卵的生水,吃了沾有感染性蛔虫卵的瓜果蔬菜、用沾有感染性蛔虫卵的手去拿食物都可能感染蛔虫病。
因此要不喝不清洁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可以预防蛔虫病。
4.【答题】下列关于线形动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身体细长,呈圈柱形B.体表有角质层C.有口无肛门D.蛔虫是线形动物,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可以有效预防蛔虫病【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线形动物的特征。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4.1-4.2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科学练习(4.1&4.2)一、填空题1、叫做晶体,叫非晶体。
2、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热量。
3、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
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4、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
同一晶体的和是相同的。
5、金属铝的熔点是660℃,600℃时铝处于态。
6、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7、在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熔化时温度,状态为;熔化后温度。
8、蒸发是在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
蒸发是在液体进行的,沸腾是在进行的。
9、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是:、、。
10、蒸发时,液体的温度,周围环境的温度。
所以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
二、选择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A.玻璃B.明矾C.塑料D.橡胶2、如右图,此图是()熔化的过程,该物质的熔点是()A.晶体;80℃B.晶体;50℃C.非晶体;80℃D.非晶体;50℃3、把冰水共存物拿到温度在0℃以下的房间里,在冰的质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冰水共存物的温度是()A.降低B.升高C.保持不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4、关于铁和玻璃受热融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铁和玻璃都会熔化,但铁有熔点而玻璃没有熔点B.玻璃没有熔点,所以不会熔化C.在熔化的过程中,铁和玻璃的温度都在不断地升高D.以上说法都不对5、保温瓶中有1000克水,水温为0℃,当向瓶中放10克的-2℃的冰块后,盖好瓶口的软木塞,下列说话正确的是()A.有少量冰熔化成水B.有少量水结成冰C.冰和水温度都不会变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会改变6、水结成冰的条件是()A.水和周围的温度都是0℃B.水和周围的温度都低于0℃C.水的温度是0℃,周围的温度低于0℃D.水的温度可以高于0℃,周围的温度必须不高于0℃7、某同学做了右图所示的实验,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水,然后观察哪滴水先干。
从图中情景可以看出,他是在研究水的蒸发快慢()A.跟水的温度高低的关系B.跟水的表面积大小的关系C.跟水面上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D.同时跟水的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8、下列做法是为了使蒸发减慢的是()A、在场院上晾晒刚收获的玉米B、在通风的地方晾晒湿衣服C、把蔬菜装在塑料袋里放入冰箱D、用热风干手器吹干洗过的手9、喝开水时为了不烫口,常常向水面吹气,这是因为()A、向水面吹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有致冷作用B、向水面吹气可以把开水的热量带走C、吹出的气比开水温度低,混合后使开水变凉D、向水面吹气加快了水的蒸发,蒸发有致冷作用10、将20℃左右的室内,将一只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仔细观察它的读数变化,下列变化情况可能的是()A、温度计的示数上升B、温度计示数下降C、示数先下降后上升D、示数不变三、探究题1、小明学了“熔化和凝固”这一课后,在家用物质甲和物质乙进行熔化实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测试题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测试题含答案第4章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B.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C.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D.在太空中,扩散现象将消失2.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C.铜的密度是8.9 ×103kg/m3,表示1 m3铜的质量为8.9×103kgD.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3.将复写纸夹在两张白纸之间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分别取两个盛有等量冷水和热水的相同铝质易拉罐压在纸上。
一段时间后,发现纸上留下痕迹的颜色深浅不同。
该现象说明()A.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B.分子间存在引力C.分子间存在斥力D.分子间有空隙4.一架天平的称量范围是200 g,有四位同学用这架天平测质量约为150 g的物块,测量的结果为145 g,他们加减砝码的步骤不同,其中正确的是(“↓”表示放入砝码,“↑”表示拿掉砝码)()A.100 g↓、20 g↓、20 g↓、5 g↓B.100 g↓、50 g↓↑、20 g↓、20 g↓、5 g↓C.100 g↓、50 g↓↑、20 g↓、20 g↓、10 g↓↑、5 g↓D.50 g↓、100 g↓、50 g↑、20 g↓、20 g↓、5 g↓5.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后者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酒精挥发B.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氯气有毒C.氧气能支持燃烧;水在降温时会结冰D.蜡烛受热熔化;液氧是淡蓝色的液体6.如图为某晶体的凝固与熔化过程,其中该晶体()A.熔化过程为图像中的FG段B.熔化过程为图像中的EF段C.凝固时的温度为55 ℃D.熔化过程经历了5分钟7.南极气温常低于-20 ℃,至少半年无阳光。
冀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三节练习题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练习题一、选择1、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A.昼夜交替B.四季变化C.天气的变化D.昼夜长短的变化2、一年之中,只有一次阳光直射的地区是( )A.北温带B.热带C.赤道D.回归线3、下列漫画是资源利用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请据图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恨别鸟惊心》反映了滥伐森林,使小鸟失去了生活的家园的现象.②《小草的哀求》反映了过度放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③《飞来的山峰》反映了乱占林地,使林地面积越来越少的现象.④《背景离乡》反映了水污染严重,应该处理污水,达标排放.()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4、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是( )A.赤道B.南回归线C.南极圈D.北回归线5、就北半球而言,一年中绝大部分陆地最热月出现在( )A.1月B.2月C.8 月D.7月6、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描述正确的是()A.经济越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B.经济越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C.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死亡率-出生率D.现在世界人口已进入缓慢增长阶段7、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地球围绕太阳旋转B.地球本身不发光C.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D.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8、下列做法不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是()A.在东北平原建商品粮生产基地B.在西北地区建防护林C.在西南地区开发水能D.在江南丘陵大力发展种植业9、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人为因素10、6月5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下列漫画最能反映气候变化的是( )A B C D11、全球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 )A.北温带B.热带C.寒带D.南温带12、我国南部的海南岛终年如夏,而北部的黑龙江冬季漫长.形成这种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因素B.海陆因素C.纬度因素D.地势因素13、下列日常生活行为中,符合“绿色、节能、低碳”的是( )A.过节时给朋友寄送很多纸质贺卡B.洗碗时尽量使用洗涤剂C.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D.垃圾分类放置、分类回收14、生活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我们,每天看见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 )自转.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不D.时东时西二、填空1、读下图回答问题(1)根据甲岛的经纬度范围甲岛位于_____洋,甲岛位于东、西半球的_____半球,南、北半球的_____半球.(2)乙图位于东、西半球的_____半球,南、北半球的_____半球.(3)甲图位于五带中的_____温带,乙图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_带,低、中、高纬度中的_____纬度.(4)甲图位于乙图的_____方向.2、阅读分析材料:人们常说,气候好像越来越暖了,冬天不像以前那么冷.气象观测表明,全球气候确实有变暖的趋势,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4-0.8℃.气温上升,会使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如果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低地地区可能被淹没.气候为什么会变暖?科学家认为,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二氧化碳对大气有保温作用.人类一方面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结果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气温也随着增高.(1)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_____.(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后果是:_____.3、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1)漫画反映的是当今世界由于_____,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2)请从图中选择我们当地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就此题提出解决措施.问题:_____措施:①_____ 3、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1)漫画反映的是当今世界由于_____,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2)请从图中选择我们当地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就此题提出解决措施.问题:_____措施:(1)(2)。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一、单选题1.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选项宏观事实微观解释A黄豆和芝麻混合总体积变小分子之间有空隙B 红墨水滴入水中扩散分子在不停运动C 塑料带很难被拉断分子之间有引力D 水很难被压缩分子之间有斥力A. AB. BC. CD. D2.下图是《物质的构成》一课中的四个重要实验,下面关于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图甲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集气瓶水平放置可排除地心引力对实验的干扰B. 图乙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实验时将装置上下倒立几次,可加快酒精与水的混合C. 图丙中两杯水温度不同,红墨水扩散的速度也不同,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D. 图丁和图乙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都相同3.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A.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存在空隙B. 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C. 1滴水中约含1×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D.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4.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春天,柳絮飞扬B. 夏天,荷花飘香C. 秋天,黄沙扑面D. 冬天,雪花纷飞5.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有的物质分子间无论距离大小都只存在引力B. 水结冰后分子会保持静止C.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 “沙尘暴起,尘土满天”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6.国家明确要求所有中小学均为无烟学校,各学校均张贴了如图所示的禁止吸烟标志,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空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其他人都在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B. 分子之间有间隙C. 分子之间有作用力D.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7.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B. 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而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移动C. 当物体的温度为0℃时,组成物体的分子就停止热运动D. 液体和气体分子间的排列规律一样8.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①放在盐水中的鸡蛋被腌咸了;②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空气中的尘土飞扬;③糖溶解在水中,使水变甜;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在游动A. ②③B. ①③C. ②④D. 以上都是9.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萝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的,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 温度低,盐分子就停止了运动B. 盐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C. 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D.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二、填空题10.用所学知识填空。
第04章 5-8节 选择题-七年级科学上学期分题型训练(浙教版)

浙教版7年级上册第四章选择题(5-8节)一、熔化与凝固1.(2019七上·绍兴期末)下表是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铅在350 ℃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固态酒精与甲苯不是晶体C.在绍兴不能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D.在绍兴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温度【答案】D【解析】A.铅的熔点是328℃,沸点是1740℃,而350℃在二者之间,因此这时铅是液态,故A错误;B.固体酒精和甲苯都有熔点,那么它们都是晶体,故B错误;C.绍兴全年的温度变化在50℃~-30℃之间,而水银温度计的测温范围为:-38℃~357℃,前者正好在后者的范围内,因此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故C错误;D.酒精温度计的测温范围:-117℃~78℃,而沸水的温度大约100℃,超出它的测量范围,因此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故D正确。
故选D。
2.小明在一空玻璃杯中放入一块冰,并把它放在25℃的房间内,过一段时间后杯中仍有少量的冰没有熔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B.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停止熔化C.冰的温度高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D.冰的温度低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答案】A【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房间的温度是25℃,由于房间的温度高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所以会发生热传递,即:冰水混合物,会从房间里吸收热量,然后熔化,但在熔化的过程中,混合物的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A3.通过热传播,某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如图是该过程物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是非晶体B.此过程是液化过程C.t=0时刻物体内能为零D.0﹣t1这段时间,物体要吸热【答案】D【解析】A、从图象可以看出,此物质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所以此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B、从图象可以看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此时温度不变的过程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故B错误;C、任何物质的分子总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内能不可能为零,因此t0时刻物体温度为零,但其分子仍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具有内能,故C错误;D、0﹣t1这段时间,物体一直吸热,故D正确.故选D.4.棉花糖是很多小朋友喜爱的食物,做棉花糖时将白糖放在中心的圆盘中,白糖立刻就变成糖水,不断旋转的圆盘又将糖水从四周甩出去,由于四周温度低,就可以看到一丝丝的糖,用小棍将它绕好,就做成了既好看又好吃的棉花糖了。
新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测试--有答案(经典)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测试题一、选择题(2分>22=4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固体不属于晶体的是()A.食盐B.硫代硫酸钠C.玻璃D.冰2、对于公式p =m/v的物理意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I 1A .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B .物质的密度与其体积成反比,体积越大密度越小I 事C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密度是确定的,与其质量多少或体积大小无关8e史巨三D ,以上说法都不对甲乙丙3、如图所示的三支温度计,其中一支刻度不准确,甲放空气中,乙插入密闭酒精中,丙插入敞开烧杯中,10分钟后,三支温度计读数均为20 C,那么不准确的是()A.甲B.乙C. 丙D.都不正确4.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当甲物体温度升高10C,乙物体温度升高20c时,甲物体吸收的热量是乙物体吸收热量的2倍,则甲的比热是乙的比热的()A . 1/2 倍B . 4 倍C . 1倍D . 1/4 倍5.下列有关比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释放相同热量的条件下,比热小的物体温度降低得多B .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构成,因此比热相同C .将一物体分成两半,其比热也必减半D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6、关于水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00 C的水一定沸腾B.1 个标准大气压下,100c的水一定沸腾C.120 C的水一定沸腾D.90 C的水也可能沸腾7、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
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B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C .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却能彻底止沸D .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体积增大到原来的B .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C .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D .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9、下面所列的变化过程,会放出热量的是(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1/2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2倍2倍,体积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2倍,体积和密度都增加到原来的2倍A.湿衣服逐渐被晾干C.铁块被熔成铁水10.只有量筒,要取出A .在量筒中量出体积C .在量筒中量出体积B.樟脑丸放在箱子里逐渐变小冬天早上“落霜21克汽油(汽油的密度为7厘米,的汽油B .30厘米3的汽油D0. 7x103千克/米3),下面几个论述中正确的是()在量筒中量出体积21厘米3的汽油.单用量筒是做不到的,必须有天平11.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A、室内扫地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C、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 D B 、水蒸发为水蒸气、走进厨房,闻到饭菜香味①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的 ②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 ③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关系的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 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A 、只有①②B 、只有③④C 、只有①②③D 、①②③④均正确 13 . 0c 的水变成O o C 的冰,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密度不变,体积增大B .密度变小,体积增大C .质量不变,体积不变D.密度不变,体积变小14 .已知铁的密度比铜的密度小,现用铁和铜各做一个实心球,则下列陈述中不可能的是 ()A .铁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铜球大B .铁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铜球小D .铁球的体积比铜球小.铁球的质量比铜球大2:5,甲的质量与乙的质量之比为 1:2,那么甲的体1 . 25 倍16.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种类有关的是 ()家、锻压专家都束手无策。
七年级科学第四章单元测试卷

七年级科学第四章单元测试卷一.闭卷笔答部分班级姓名学号得分说明:1. 闭卷笔答部分满分75分2.完成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固体中属于晶体的…………………………………………………()A.橡胶 B.玻璃 C.食盐 D.蜂蜡2.在北方的冬天,汽车驾驶员常用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作为汽车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这时因为这种混合液具有……………………………………………()A.较低的沸点 B.较低的熔点 C.较低的凝固点 D.较小的比重3.在下列几组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均为吸热的是…………………………()A.熔化,液化,汽化B.液化,汽化,升华C.汽化,升华,熔化D.凝固,液化,凝华4.把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发出吱吱的响声,并看到有“白气”冒出,这个现象属于……………………………………………………………………()A.液化B.汽化C.先熔化后汽化D.先汽化后液化5.用久了的日光灯管的两端会出现黑斑,这些黑斑是钨丝中的钨发生了( ) A.先升华后凝华 B.升华C先汽化后液化 D.汽化6.关于水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的水一定沸腾 B.1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一定沸腾C.120℃的水一定沸腾 D. 90℃的水也可能沸腾7.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的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它们都只能暂时止沸 B. 它们都能彻底止沸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 “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D.“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8.金属铜的熔点是1083℃,那么在1083℃的铜可能存在的状态是……()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 D.固液气三态都有可能9.在严冬的早晨。
发现玻璃窗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在玻璃外侧B.室内的热空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而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在玻璃内侧C.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而成,冰花在玻璃内侧D.室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而成,冰花在玻璃外侧10.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到几千摄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1-3节练习卷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清晨看见草地上的露。
露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A.熔化B.凝固C. 液化D. 汽化2.深秋的早晨,我们看到地面、花草上有一层白色的霜,霜的形成是【】A.凝固现象B. 液化现象C.凝华现象D. 升华现象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A.(1)(2) B.(2)(4) C. (1)(3) D.(3)(4)4.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B.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C.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D. “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上会出现先有水珠后变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A.先液化后蒸发 B.先升华后蒸发 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6.下列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A.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B. 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C.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D.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7.市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8.市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
有关这种电冰箱工作过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B.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液化、吸热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9、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是吸热的是【】A.升华、熔化、液化B.凝固、汽化、凝华C.熔化、汽化、升华D.液化、凝固、凝华10、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汽化的是【】A.灯泡的灯丝用久后比新时细B.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D.新鲜白菜会慢慢干瘪11.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A.升华B. 汽化C.液化D. 熔化12.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13.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A.液化B.汽化C.凝华D.升华14.夏天,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瓶矿泉水,放在干净的桌面上,过了一会儿,他发现瓶下的桌面上有一滩水,你认为这些水的形成是【】A.液化现象B.熔化现象C.汽化现象 D.凝华现象15.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16.冬天,我们在教室窗户的内侧,会看到一些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17.下图是某固态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由图可以判断【】A.这种物质的熔点是190℃B.这种物质在CD段已变成气体C.这种物质熔化过程用了12minD.这种物质在BC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18.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
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B.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放热C.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凝固现象 D.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过程中吸热19.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如图所示),我们叫它热棒。
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
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①,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②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
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
请问文中空格处的物态变化名称是【】A.①汽化②液化 B.①液化②汽化C.①升华②液化 D.①升华②凝华20.从冰箱中取出棒冰,剥开包装纸后有“白气”出现,这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 B.液化 C.凝固 D.升华21.往烧杯里放入一些冰块,用酒精灯加热.如图1所示.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凝固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雪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 B.露是小冰晶熔化成的小水滴C.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D.雾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23.冻肉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因为【】A.肉中的水会结冰 B.库内的水蒸气凝华附在肉上C.肉中的冰会熔化 D.肉中的水会蒸发24.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
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25.以下事例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A.春天,冰封的河面消融 B.夏天,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冬天,湖水结冰26.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A.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B.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C.结束游泳上岸后身上会感到有点冷 D.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二、填空题1.天空中的云五彩缤纷,常常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那么云是怎么形成的呢?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_成小水滴或____________小冰晶,被上升的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了云。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2.夏天,把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这是____________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____________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3.水是生命之源,它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我国北方地区冬季贮菜时,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的___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 __________热,以防止地窖里的菜被冻坏;冬季在空调房间里,人们也常会放盆水,这是利用水的_____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来提高房间里的空气湿度。
4.去年冬季,我市大雾天气比往年频繁,而霜却比往年少见。
从物态变化分析,“雾”的形成属于____________现象,“霜”的形成属于____________现象;“霜比往年少见”说明我市去年冬季平均气温比往年____________(填高或低)。
5.小明同学在探究固体熔化的活动中,作出了如图4所示的图像。
从图像可知,这种固体是(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凝固点是。
6.如图所示,凉铁板上出现了大量的小水滴,小水滴是由壶嘴喷出的水蒸气_________形成的;高烧病人用冰袋降温是利用了。
7.根据右表所提供的数据(1标准大气压下)可知:(1)80℃的酒精是________________ 态;(2)在北方寒冷的季节里,最低气温可达-50℃,此时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 (选填“酒精”或“水银”)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三、简答题1.炎热的夏天,床铺上的席子、地板、地坝等,到处都很热,让人受不了,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出一种能使这些地方(其中一个地方)的温度有所降低的简易方法(不得使用空调器),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2、下表是小京探究某种物质的凝固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物质在第2min 时是_____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气”)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是______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___________℃3.如图l9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 (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____________高度固定的.(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一个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插一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某同学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分析此表可得到的结论是: 。
图10参考答案1.液化凝华2.熔化液化3.凝固放蒸发或汽化4.液化凝华高5.晶体,0℃6.液化,冰熔化吸热7.(1)气(2)酒精1.用湿毛巾擦席子,水汽化时要吸热,有致冷作用。
其他合理也可。
2.气,晶体,483. (1)酒精灯及火焰(2)棉线(3)棉线上有“雪”状物质(3)升华和凝华。
4.冰在溶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
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熔化后,继续吸热,温度升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