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名词解释(10题)
运动生理,人教版第一章考研题库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名词解释1.肌小节:两条Z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之为肌小节。
2.肌管系统:是骨骼肌兴奋引起收缩耦联过程的形态学基础,由横小管系统和纵小管系统组成。
3.横小管系统:是肌细胞膜从表面深入肌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统。
4.纵小管系统:肌细胞内围绕每条肌原纤维所形成的花边样的网状结构,又称肌质网。
5.终池: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称为终池。
6.三联管: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的复合体,称为三联管。
7.生物电:一切可兴奋组织的细胞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的离子运动造成的,通常把细胞膜的电位变化称为生物电。
8.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这种电位差存在于细胞两侧,故又称跨膜电位。
若以细胞膜外电位为零,细胞膜内电位则为-70~-90mV9.动作电位:可行分析不兴奋时,细胞膜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10.极化状态:指细胞膜内外存在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的状态,它是动作电位的初始状态。
11.去极化:细胞膜的电位由极化状态,即静息电位从-70~-90mV减小到0mV的过程被称为去极化,去极化是膜电位消失的过程。
12.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膜电位由0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即膜电位发生反转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13.超射:在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去极化后会发生反极化反极化的电位幅度称为超射。
14.“全或无“现象: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
15.局部电流:当可兴奋细胞发生动作电位时,膜出现反极化,会产生局部的电流流动,其流动的方向在膜外是由未兴奋点流向兴奋点,在膜内是由兴奋点流向未兴奋点,这种局部流动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16.运动终板: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又称为运动终板,也称神经肌肉接头。
运动终板包括终板前膜(接头前膜)、终板后膜(接头后膜)和终板间隙(街头间隙)。
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习题答案第1章

习题1一、名词解释1.弱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是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
比如有能战胜象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但是它只会下象棋,你要问它怎样更好地在硬盘上储存数据,它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
2.强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系统包括了学习、语言、认知、推理、创造和计划,目标是使人工智能在非监督学习情况下处理前所未见的细节,并同时与人类开展交互式学习。
强人工智能目标:会自己思考的电脑。
3.感知智能感知智能,即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当下十分热门的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图像识别。
4.认知智能认知智能则为理解、解释的能力。
5.计算智能计算智能即快速计算、记忆和储存能力6.符号主义符号主义,又称为逻辑主义、心理学派或计算机学派,其原理主要为物理符号系统(即符号操作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7.联结主义联结主义,又称为仿生学派或生理学派,其原理主要为神经网络及神经网络间的连接机制与学习算法8.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又称进化主义或控制论学派,其原理为控制论及感知-动作型控制系统。
二、选择题1、根据机器智能水平由低到高,( A )是正确的是。
A.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B.计算智能、感应智能、认知智能C.机器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D.机器智能、感应智能、认知智能2、三大流派的演化正确的是( C )。
A.符号主义->知识表示->机器人B.联结主义->控制论->深度学习C.行为主义->控制论->机器人D.符号主义->神经网络->知识图谱3、人工智能发展有三大流派,下列属于行为主义观点的包括(D)。
A.行为主义又叫心理学派、计算机主义B.行为主义又叫进化主义、仿生学派C.行为主义立足于逻辑运算和符号操作,把一些高级智能活动涉及到的过程进行规则化、符号化的描述,变成一个形式系统,让机器进行推理解释.D.基本思想是一个智能主体的智能来自于他跟环境的交互,跟其他智能主体之间的交互,提升他们的智能.4、( B )不是人工智能学派。
大学 考研 专业课 资料 植物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学上册复习之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一)上册1.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的科学。
2.细胞:是构成生物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外始式:根的初生木质成熟方式从外至内渐次发育成熟。
4.分化: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化。
5.组织:细胞的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群。
6.花:是一定适应生殖的变态短枝。
7.花:来源于胚芽,是地上部分的轴状体。
8.态:植物器官为了适应某一特殊的环境,而改变了原有的功能和形态,这种变化能够遗传下去,称为变态。
9.保护组织:覆盖于植物体表起保护作用的组织。
10.心皮: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
11.被子植物:种子由果皮包被的一类植物。
12.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的一类植物。
13.叶序:叶在茎上的排列顺序。
14.虫媒花:借助昆虫传送花粉的为虫媒花。
15.边缘胎座:单子房一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
16.花公式:利用一定的符号,和一定的数字表示花的各部分组成为花公式。
17.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生殖器官。
18.休眠:种子成熟在适宜的环境下,也不能立即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阶段才能萌发,种子的这一特性叫休眠。
19.胚珠:是心皮腹缝线上的卵形的突起。
20.侵填体:进入导管内部的瘤状物称为侵填体。
21.双受精:被子植物中受精作用的一种独特现象。
一个精子与一卵结合,一个精子与极核结合称为双受精。
22.分生组织:具有持久性分生能力的细胞群。
23.次生保护组织:由木栓形成层(侧生分生组织)形成的具有保护功能的组织。
24.花序:花在花序轴上的排列顺序。
25.凯氏带:双子叶植物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端壁的栓质带状加厚,为凯氏带。
26.泡状细胞:单子叶植物叶片的上表皮具有扇形分布的薄壁细胞。
27.内起源:侧根的发生产生在内皮层以内的中柱鞘细胞,这种起源为内起源。
28.胞间连丝:连接相邻两细胞之间的原生质丝。
29.质体:质体是一类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贮藏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
《文学理论》第1-6章课后习题简要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第1-6章课后习题简要参考答案第一章名词解释1,文艺学:(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这个学科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俄文中翻译过来,实际上应为文学学,但文学学不符合汉语构词习惯,人们普遍接受文艺学这个概念;(3)国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近年来,童庆丙等以为以上三个分支学科尚不能构成关于文艺学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文艺学有五个分支学科的观点,加入了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两个分支学科。
他们对文艺学知识体系的认识作了一个图解:一般↑共时←—————————————→历时↓特殊2,文学活动文学是文学理论的核心研究对象。
而“文学”是多维的,多维的文学并不是仅仅指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文学活动。
美国著名的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个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刘若愚后来发展了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论。
但当代学者将四要素发展为六要素,即文学活动还应包括传播媒介和批评家两种要素。
文学活动反映了一种文学研究的发展观念,即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由单个元素逐渐向整体深化,也就是从对世界、作家、作品和欣赏者的单个研究到研究由这四要素构成的创作活动系统。
这是一种发展的文学观念。
3,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一词,顾名思义,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对于文学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各种阐释。
从学科归属上来看,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侧重于通过横向审视,探讨研究文学的普遍或一般规律,对文艺学其它分支学科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但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必须以文艺学其它学科的研究为基础;从研究对象上看,文学理论主要研究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4,文学史文学史以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它要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之间的沿革和更替,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等等,达到总结历史经验,掌握一般规律,进而为现实的文学发展提供借鉴的目的。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动物营养学名词解释

绪论1.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2.营养学:是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3.动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资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饲料:动物的食物2.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3.粗灰分:是饲料样品在550~600°C高温炉中,有机物质全部燃烧氧化后剩余的残渣4.粗蛋白质(CP):是指饲料样品中所有含氮物质的总和5.粗脂肪(EE):是饲料样品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6.粗纤维(CF):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7.无氮浸出物(NFE):饲料有机物中除去脂肪和粗纤维的无氮物质8.酸性洗涤纤维(ADF):植物材料或含有植物材料的饲料中,不溶于酸性洗涤剂的碳水化合物9.中性洗涤纤维(NDF):植物材料或含杠物材料的饲料中不溶于中性洗涤剂的那部分物质10.概略养分分析法: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将饲料中的养分分为六大类。
分别为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和粗灰分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1.消化:指饲料在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把结构复杂、难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经过动物消化道的无力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3.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的能力4.消化性:饲料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第三章蛋白质营养原理1.蛋白质周转代谢:蛋白质降解的氨基酸进入体内的氨基酸代谢库,一部分又被重新用于蛋白质的合成,这个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周转代谢。
2.必需氨基酸(EAA):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能够合成满足需要,不需要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4.限制性氨基酸(LAA):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
现代中国文学1到9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三界革命(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指19世末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的突破传统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诗界、小说和文界革命,三主要由梁启超等倡导。
所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地位和小说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文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报章体”)。
2.文学研究会1921.1北京成立,主成员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发展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明显表现对"为人生而艺术"现实主义倾向.。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注重对社会黑暗揭露和灰色人生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文学研究会承接五四文学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成为在中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文学思潮。
3、创造社:1921.6成于东京,,主成员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十余种刊物。
.创造社文学活动以其活动1925“五卅”为界分为前后时期。
.前期以“异军突起之势鼓起浪漫主义”狂风暴雨而驰名文坛,,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作用,,主张表现作家"内心要求"翻译大多是西方浪漫主义作品。
第一章--骨----学(发给学生)

第一章骨学一、名词解释题1.骺线:2.椎孔:3.椎间孔:4.骶管裂孔:5.骶角:6.岬(骶骨):7.板障:8.骨性鼻旁窦:9.下颌角:10.蝶鞍:11.鼓室盖:12.颅囟:13.翼点:14.胸骨角:15.肋弓:16.蝶筛隐窝:17.桡神经沟:18.尺神经沟:19.肱骨外科颈:20.腓骨颈。
:二、填空题1.骨髓分____________ 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人终生都存在的红骨髓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椎孔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围成,各椎骨的椎孔连接起来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容纳____________________。
3.骨鼻中隔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筛骨的一部分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鼻甲和____________________鼻甲。
4.蝶骨体上面凹陷的窝叫____________________,窝的后界是一高耸的方形骨板叫____________________。
5.棘孔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窝,有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乳突和茎突根之间有一较小的____________________孔。
三、简答题1.骨膜位于何处?有何功能和临床意义? 骨髓分几种?有何年龄变化和功能?2.幼儿的骨为什么柔软、易变形、而不易骨折?老年人的骨为什么易骨折而不易变形?3.颈、胸、腰椎各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各举2例)?4.鼻旁窦有哪些?各位于何处?开口在哪里?5.颅底内、外面观有哪些沟、管、裂、孔? 各通过什么结构?6. 什么叫囟? 位于何处? 有何临床意义?7. 在上、下肢、颅面部各能摸到哪些骨性标志?8. 体格检查时,如何进行肋骨和椎骨计数?第二章关节学一、名词解释1.滑膜关节2.滑膜囊3.滑膜襞4.囊内韧带5.囊外韧带6.黄韧带7.股骨头韧带8.坐骨大、小孔 9.足弓 10.踝内、外侧韧带11.膝前、后交叉韧带 12.桡骨环状韧带二、填空题1.椎弓间的连接主要有(1)关节、(2)韧带、(3)韧带和(4)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