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机房配套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
通信机房建设标准

通信机房建设标准一、通信机房的定义和分类通信机房是指用于安装、维护和运行通信设备的建筑物。
根据用途和规模的不同,通信机房可分为以下几类:大型通信机房:具备大规模的通信设备安装、维护和运行能力,为区域或全国范围内的通信网络提供核心服务。
中型通信机房:服务于特定区域或城市的通信网络,具备一定的通信设备安装、维护和运行能力。
小型通信机房:主要用于提供本地或小范围的通信服务,设备安装、维护和运行能力相对较弱。
室外站:在室外环境下的独立设备安装空间,具备基本的通信设备安装、维护和运行能力。
二、基础设施配置与环境要求基础设施配置:通信机房应配备必要的建筑、电力、空调、消防、安防等基础设施,以满足通信设备运行的基本需求。
环境要求:为保证通信设备的稳定运行和延长设备寿命,通信机房应具备以下环境条件:(1) 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以避免设备过热或受潮;(2) 稳定的供电系统,以满足设备对电力的需求;(3) 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环境卫生,以减少设备故障率;(4) 满足消防和安防要求,确保机房的安全。
三、机房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建筑设计原则:通信机房的建筑设计应遵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原则,同时考虑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筑方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建筑方法,以降低建设成本和提高建设效率。
四、电气与室内管线设施施工要求电力设施:通信机房应配备稳定可靠的电源设备,以满足通信设备的电力需求。
电力设施应具备防雷击、防静电等保护功能。
室内管线设施:通信机房的室内管线设施应包括电力管线、通信管线、空调水管等。
管线施工应遵循规范要求,确保布局合理、安全可靠。
五、设备安装与布局规范设备安装:通信设备的安装应遵循制造商提供的安装指南和规范,确保设备稳定可靠地运行。
布局规范:通信设备的布局应合理有序,便于维护和操作。
同时应考虑扩展空间的需求,以便未来设备升级或扩容。
六、系统调试与验收标准系统调试:在设备安装完成后,应对通信系统进行调试,确保各设备之间的连接畅通,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

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1. 引言移动通信基站机房是支撑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和保障通信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
为了确保基站机房的建设和管理达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目标,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2. 建设要求2.1 安全性要求基站机房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要求。
机房内必须安装完备的防火、防盗、防雷等设施,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机房内的设备和设施必须定期进行维修和更换,确保运行安全。
2.2 环境要求基站机房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降温和除湿条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机房内应保持整洁、干净,避免灰尘、杂物对设备和设施的影响。
2.3 电力供应要求机房内的电力供应必须满足设备的需求,并具备备用电源设备,确保电力故障时的持续供电。
电力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
2.4 综合布线要求机房内的综合布线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确保信号传输质量和稳定性。
布线必须正确连接设备和设施,避免接线错乱和松动。
3. 建设流程3.1 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调研和评估项目需求,明确机房建设的规模和要求。
制定详细的机房设计方案,包括安全、环境、电力供应和综合布线等方面的要求。
3.2 设备设施采购和安装根据设计方案,购买符合要求的设备和设施。
对设备和设施进行安装和调试,确保正常运行。
3.3 完善机房管理制定机房管理规范和操作手册,确保机房管理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建立定期巡检和维护计划,确保设备和设施的正常运行。
4. 建设风险及对策4.1 安全风险针对火灾、盗窃等安全风险,加强防火、防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定期进行演练和培训。
建立安全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和应对安全事件。
4.2 环境风险针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环境风险,加强机房的抗灾和防灾能力,定期进行演练和维护。
建立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和预警环境变化。
4.3 电力供应风险针对电力故障、断电等电力供应风险,加强电力设备的监测和维护,建立备用电源设备,确保持续供电。
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

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1. 背景移动通信基站机房是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设施,对于保障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为了指导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工作,确保机房设施和设备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制定了以下指导意见。
2. 建设指导2.1 选址优化在选址时,需考虑以下因素:地理位置:选择地势较高、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避免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近距离服务对象:机房应尽量靠近服务对象,以减少传输线路损耗,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周边环境:避免靠近重工业区、高压电线路等有可能对通信设备造成干扰的区域。
2.2 设计规划在机房的设计规划上,应考虑以下要素:结构安全:建筑结构要满足抗震、防火等安全要求,并能承受设备的重量和振动;电力供应:确保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包括备用电源和UPS等设备以应对断电情况;空调与通风:机房内应配置适当的空调和通风设备,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防止设备过热;防雷设施:机房上部应安装合适的避雷装置,减少雷击的可能性;安全防护:机房设备应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机制,包括入侵检测系统、视频监控等。
2.3 设备选型在设备选型上,应选择稳定性和性能较高的设备,包括:服务器:选用具备高性能、高可用性和可靠性的服务器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选择符合网络需求的高性能路由器和交换机;存储设备:配置足够的存储设备,以满足大量数据的存储需求;网络安全设备:配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设备,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性。
3. 建设管理3.1 建设流程管理制定详细的建设流程和时间节点,保证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3.2 施工管理建立施工队伍,确保施工操作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工程质量。
3.3 进度监控建立项目监控机制,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做好项目进度控制和风险管理。
3.4 费用控制合理控制项目投资和成本,确保项目实施过程的经济效益。
4. 结论通过以上建设指导意见,可以有效指导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工作,确保机房设施和设备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提高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
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

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1. 概述移动通信基站机房是移动通信运营商用于安装、运营和维护无线通信设备的场所。
它承载着保障通信网络稳定运行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提供一些关于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帮助运营商在机房建设方面做出更好的决策。
2. 设计原则2.1 安全性移动通信基站机房的设计必须注重安全性。
包括但不限于电力供应的稳定性、防火安全、防雷击、防盗等方面的考虑。
应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风险。
2.2 可靠性基站机房的设备和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以确保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建议采用冗余设计和备份设备,以降低故障和中断发生的风险。
2.3 灵活性机房的设计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建议预留足够的空间和资源,方便后续的设备升级和扩展。
3. 空间布局3.1 区分功能区域合理划分机房的功能区域,如机柜区、配电区、电池区、机房控制区等。
不同区域的布局应避免相互干扰,并满足安全、可靠、灵活的设计原则。
3.2 机柜安排在机柜区域内,应对机柜进行合理的排列和布局。
注意机柜之间的通道宽度,方便放置和维护设备。
要注意散热和通风问题,确保机柜内的温度和湿度在合理范围内。
3.3 电力设备布置配电区和电池区应合理布置,以方便设备的供电和维护。
要确保电力设备的安全与可靠性,例如采用UPS电源和发电机组等。
4. 环境控制4.1 温度控制机房内的温度应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建议安装空调系统或其他冷却设备,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清洁。
4.2 湿度控制机房内的湿度也应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以避免设备受潮和腐蚀。
可以采用加湿器或除湿器等设备来实现湿度控制。
4.3 环境监测建议安装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机房内的温度、湿度、烟雾、水浸等参数。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障机房的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5. 环境保护5.1 噪音控制机房内的噪音污染对工作人员和设备都会造成影响。
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

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1、引言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是保障通信网络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
本指导意见旨在提供针对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的详细指导,包括选址、机房设计、设备配置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基站机房具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设备配备,提高通信网络的质量和稳定性。
2、选址要求2.1\t区域选择:基站机房的选址应尽可能接近用户密集区域或需要覆盖的区域,考虑与周边基站机房的协调布局以达到最佳覆盖效果。
2.2\t土地条件:选址土地应具备良好的承载力和平整度,排水良好,远离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风险区域,且交通便利。
3、机房设计要求3.1\t建筑结构:基站机房建筑结构应稳固可靠,符合相关建筑规范和标准。
3.2\t机房布局:合理划分机房内部布局,包括设备室、动力室、空调室等,确保设备间隔离、通风畅通,以便于设备维护和管理。
3.3\t防雷接地:建立良好的防雷接地系统,保证机房设备的安全运行。
3.4\t环境监测:配置适当的环境监测设备,能够对温度、湿度、烟雾等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4、设备配置要求4.1\t供电设备:配置可靠的供电设备,包括稳定的市电供应和UPS、发电机组等备用电源设备,保障机房设备的正常运行。
4.2\t空调设备:根据机房尺寸和设备密度配置适当的空调设备,保持机房内的温度和湿度在正常范围内。
4.3\t消防设备:建立完善的消防设备,包括火灾报警、自动喷水灭火、灭火器等,确保机房火灾安全。
4.4\t网络设备:配置稳定的网络设备,满足基站机房的联网需求,并考虑网络维护和升级的容易性。
5、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 机房结构示意图6、法律名词及注释6.1\t建筑规范和标准:指国家建筑设计和施工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6.2\t防雷接地系统:指通过合理配置接地装置,将雷击电流有效引入地下,保护基站设备免受雷电侵害。
6.3\tUPS: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的简称,提供临时电力,以便在电网故障或停电时维持计算机和其他设备的运行。
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

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1·引言移动通信基站机房的建设是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通信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提供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的指导意见,包括基站机房选址、建筑设计、设备布局、电力及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2·基站机房选址2·1 选址原则2·1·1 根据通信网络规划要求确定基站机房数量及位置。
2·1·2 考虑基站机房周围环境是否适合通信设备部署、维护和管理。
2·1·3 考虑基站机房与周边建筑、居民区的距离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2 选址程序2·2·1 定义基站机房选址评估的标准和流程。
2·2·2 进行选址评估,包括地形地貌、电力供应、网络覆盖等方面的考虑。
2·2·3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最佳选址方案。
3·建筑设计3·1 建筑布局3·1·1 根据通信设备数量和类型确定基站机房的总面积。
3·1·2 设计基站机房的平面布局,包括设备间、冷却设备、通道等。
3·1·3 设计基站机房的高度、承重等结构参数。
3·2 建筑材料和施工要求3·2·1 选择符合防火、防雷、防水、防盗等要求的建筑材料。
3·2·2 考虑基站机房的隔热、防尘等环境要求。
3·2·3 考虑基站机房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要求。
3·3 安全设施3·3·1 设计防火、防盗、防水等安全设施。
3·3·2 设计紧急疏散通道和应急设备。
3·3·3 考虑基站机房的地震防护和抗震设施。
4·设备布局4·1 设备间布局4·1·1 根据设备类型和通信网络规划要求确定设备间布局方案。
中国联通机房标准化规范

机房安全
(1)机房消防设施应满足《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YD 50022005)及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具体要求如下: 配置灭火器材 设全淹没气体消防系统,不使用洒水式灭火系统 (2)机房内要有专用接地装置,防火、烟感、防水、防盗、防静电等 安全设施齐全有效,并有专业人员定期检修、保养。 (3)进出局房的电缆槽道、孔洞应用防火材料封堵,同时具备防鼠、 防虫、防水措施。 (4)防火门、火灾逃生通道标识明显规范,且畅通无阻。 (5)机房内不堆积与网络运行无关的物品,特别是易燃易爆物品。 (6)机房不漏水、不渗水,设备上方不得敷设任何水管或蒸汽管道, 门窗应做到不渗水,不漏水。 (7)按人机分离原则进行机房分区,在人员密集场所,不使用气体灭 火装置。 (8)制定机房发生火灾、水灾及其他重大事故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和流 程,并进行实际演练 (9)机房应建立消防操作图、灭火流程图。
走线架、槽道
平直走线架安装要求: 水平走线架应与列架保持平行或直角相交,水平度每米偏差 不超过2mm。 垂直走线架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 超过3mm。 走线架吊挂(或立柱)的安装应整齐牢固,保持垂直,无歪 斜现象。 楼内垂直的缆线槽道,应做成封闭式的并设有可开启的门, 便于安装和防尘。 走线架、槽道均应良好接地。
机房用电
(6)空开大小匹配、上下级匹配; (7)直流电缆电流小于2安/mm2; (8)机房禁止安装、使用高温照明灯具、电炉、电热水器等电热 器具,无白炽灯等灯具。 (9)应备有各种灯具,开关和熔断器等备件,并在固定的位置存 放。 (10)机房内应安装应急照明灯,并配备手持应急照明灯,并由专 业人员定期检查和维护。 (11)走线架、机柜正上方不得有灯管。
电缆布放
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

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建设指导意见1.引言本文档旨在为移动通信基站机房的建设提供指导意见,包括机房选址、建筑设计、设备配置等方面的要点,以确保机房的安全、高效运营。
2.机房选址2.1 选址标准:________考虑基站与用户距离、地理条件、可用土地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地点建设机房。
2.2 土地准备:________确保选址的土地可以满足机房建设需求,包括土地使用权、土地面积等相关要求。
2.3 环境评估:________对选址地点进行环境评估,确保不会对周围环境和人群产生负面影响。
3.建筑设计3.1 结构设计:________根据机房所需设备和功能要求,设计合适的建筑结构,保证机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2 空间规划:________合理规划机房内部的各功能区域,包括设备安装区、配电区、空调与通风区等,确保布局合理、通道畅通。
3.3 防火防水:________采取必要的防火和防水措施,确保机房在火灾和水灾等紧急情况下能够保持安全。
3.4 环境控制:________根据机房内部设备的特点,配置适当的通风、空调和温湿度控制设备,保持恒定的环境参数。
4.设备配置4.1 电力系统:________根据机房的负载需求,配置合适的电源系统,包括主电源、备用电源以及电池组和发电机等备用设备。
4.2 通信设备:________根据基站的需求配置适当的通信设备,包括无线设备、传输设备和核心网设备等。
4.3 安防系统:________配置适当的安防设备,包括视频监控、门禁系统等,确保机房的安全性。
4.4 网络设备:________配置合适的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等,以提供良好的网络连接。
5.附件附件1:________机房选址报告附件2:________机房结构设计图纸附件3:________设备配置清单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土地使用权:________指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他人使用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机房配套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总部计划部2010年3月目录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 (1)3.1通信机房 (1)3.2机房使用面积 (2)3.3机房功率密度 (2)3.4机架净列间距 (2)3.5机房梁下净高 (2)3.6工艺净高 (2)4通信机房设备布置原则 (2)4.1工艺专业 (2)4.1.1规划机房布局 (2)4.1.2通信机房分类 (2)4.1.3机柜排列 (3)4.1.4电力电池室设置及占机房面积的比例配置 (3)4.1.5走线架要求 (3)4.1.6工艺净高要求 (3)4.1.7设备要求 (4)4.1.8布线要求 (4)4.2电源专业 (4)4.2.1供电系统分类 (4)4.2.2楼层二级低压配电系统配置要求 (4)4.2.3UPS供电系统配置要求 (5)4.2.4直流供电系统配置要求 (5)4.2.5设备布置 (5)4.2.6电力电缆选择及布放 (6)4.3空调专业 (7)4.3.1送风方式 (7)4.3.2机柜间距 (8)4.3.3架空地板的高度 (8)4.3.4空调冷源 (9)4.3.5不同机房类型的空调设计要求 (9)4.4电气专业 (12)4.4.1选择合理的照度标准 (12)4.4.2选择节能的光源、附件 (12)4.4.3选择高效的灯具 (12)4.4.4采用合理的照明方式和灯具安装高度 (12)4.4.5尽量减少配电系统电能损耗 (13)4.4.6采用合理有效的灯具控制方式 (13)4.4.7能耗监测 (13)4.5建筑专业 (13)4.5.1墙体及屋面 (13)4.5.2门窗 (13)4.5.3楼板 (13)附件1:上送风精确送风设计参考图 (15)附件2:下送风精确送风设计参考图 (16)附件3:定制机柜结构示意图 (17)前言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国移动“绿色行动计划”的要求,规范通信机房的建设思路和规划方法,指导通信机房的标准化设计,降低通信机房的能耗,确立绿色通信机房评价的相关标准,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本指导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解释、绿色节能通信机房设备布置原则、附录等。
本指导意见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计划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指导意见主要起草人:王改红、周航、彭军、孙丽玫、吴文静、王海保、陈岚1 适用范围本指导意见供中国移动内部使用,适用于各类新建机房,对于改造及已启用的机房可参照本指导意见实施。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导意见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导意见的条款。
3 术语3.1 通信机房指用于安装各种通信网络设备、需要通过大型专用空调设备提供所需适宜工作环境的机房,包括:交换机房、传输机房、数据机房、电力机房以及支撑网机房,以及上述机房的混合机房,不包括无线基站机房和接入网机房等。
3.2 机房使用面积机房使用面积指机房内用于安装通信设备及配套设施所需的面积(即机房内墙所围成的面积),即包括机架、机架间走道、机房主走道、工艺竖井、机房专用空调等所占用的机房面积。
3.3 机房功率密度机房功率密度是单位机房使用面积内通信设备的用电负荷,即通信机房内所有主设备的功耗总和除以机房使用面积的值,是划分机房类别的主要依据。
3.4 机架净列间距机架净列间距是指相邻两列设备之间的净空间,为工作人员操作维护空间。
3.5 机房梁下净高通信机房内梁下净空间。
3.6 工艺净高工艺净高由通信设备高度、走线架安装高度、施工维护所需空间高度等组成。
4 通信机房设备布置原则4.1 工艺专业4.1.1 规划机房布局通信机房启用前要做好机房的总体规划,包括:各生产机房的功能定位;楼层走线洞的用途;机房平面区域划分及布局规划、设备安装位置及安装顺序;机房走线架及走线路由规划;电源设备的安装位置及分配;以及机房专用空调的位置、送风方式、供电方式等。
4.1.2 通信机房分类根据机房的类型,将机房分为交换机房、数据机房、传输机房、支撑机房及其混合综合机房,其单位面积功耗、单机柜功耗等指标见下表。
机架列间距与机房类型、机架类型、空调送风方式等因素有关,具体布置要求见4.3.3条。
表4.1-1 通信机房指标见范围内。
4.1.3 机柜排列在进行机房平面规划时,机柜布置与空调送风方式有关,空调送风方式见4.3.1条。
(1) 当空调送风方式为风管上送风(方式一)或者地板下送风(方式二)时,应将机柜的吸风面(正面)安排在冷通道上,排风面(背面)安排在热通道上,形成机柜“面对面、背对背”的冷热通道布置方式,而不是现在所采用的机柜吸风面(正面)与排风面(背面)相邻的“面对背”方式。
结合机房内冷热通道的规划,空调的送风口应该设置在冷通道上,回风口对应热通道。
(2) 当选择风管上送风精确送风方式或封闭冷通道地板下送风方式(方式三)时,需采用机柜前部有专用送风通道的定制机柜,机柜布置不区分冷、热通道,可采用统一朝向。
(3) 当选择加回风吊顶(风管)的冷通道封闭下送风(方式四)时,机柜布置需设置冷热通道,回风口对应热通道。
4.1.4 电力电池室设置及占机房面积的比例配置(1)电力电池室设置对于多层机房楼,电力电池室宜采用分楼层设置,并尽量靠近通信负荷中心。
(2)电力电池室占机房面积的比例配置一类机房对应的电力电池室面积宜为二者机房面积的35%~45%;二类机房对应的电力电池室面积宜为二者机房面积的25%~35%;三类机房对应的电力电池室面积宜为二者机房面积的15%~25%。
4.1.5 走线架要求(1) 一般情况下主走线架整体规划、一次安装到位,列走线架可与通信设备同期建设,分步实施。
(2) 列走线架不应安装在通道上方,要避开空调回风口,以避免阻碍回风效果。
(3) 不同电压等级的线缆不宜布放在同一走线架,若线缆数量较少需布放在同一走线架内时,要充分考虑两种线缆的间隔距离;当交流电源线与通信线必须在走线槽道同层布放时,两者间距应大于50mm;电源线穿金属管或采用铠装线,应保持一定间距。
(4) 一般情况下,机房内走线架布置不宜超过2层。
走线架应选择敞开式线架,电力电缆走线架与通信设备机柜顶端间距应不大于200mm。
4.1.6 工艺净高要求工艺净高由通信设备的高度、走线架安装高度、施工维护所需的空间高度等组成。
工艺净高宜≥3000mm。
4.1.7 设备要求机柜排吸风方式:应选择采用正面吸风、背面或顶面排风结构的工艺设备。
机柜内部结构:机柜内部尽可能采用竖插板件的结构,机柜内的风扇应具有自动分级调速的功能,机柜内采用防热风回流等技术,防止机柜内部出现冷热气流混合。
机柜开门方式:宽度小于等于600mm的机柜,应采用单开门方式;宽度大于600mm的机柜,可采用双开门方式。
机柜门开孔率:采用正面吸风、背面排风的机柜,其正面门和背面门开孔率宜不低于60%(建议采用通孔率大于70%的机柜),以便获得良好的吸排风效果。
同一性质的机房应选择进排风结构相同的机柜,若为综合性机房,应按列布置相同进排风结构的工艺机柜,特殊进排风方式的设备,应单独按列安装。
对于高功率设备机柜,为防止机房出现局部过热现象,机柜应尽可能分散布置,同时空调送风应满足机柜所需风量。
采用下送风方式时,对于机柜内功耗特别大的设备,应尽量将其置于机架的中下部。
4.1.8 布线要求机房内不应采用下走线方式,在机房建设过程中尽量选择光纤连接代替传统的电缆连接和同轴连接,同时核算走线架的承载能力。
4.2 电源专业4.2.1 供电系统分类通信机房用供电系统可分为楼层二级低压配电系统、UPS供电系统和直流供电系统。
4.2.2 楼层二级低压配电系统配置要求楼层二级低压配电系统是指从楼宇低压配电区域引入双路电源至楼层电力电池室进行配电,为一个或几个机房楼层UPS供电系统及直流供电系统提供电源的配电系统。
(1)对于总功耗大于500kW的电力电池室,应设置二级低压配电系统。
(2)二级低压配电进线开关应设置能耗计量装置,输出馈电开关分路可根据需求设置能耗计量装置。
(3)当楼层二级低压配电系统的交流引入线大于30m时,在其低压配电柜进线开关处应设置电涌保护装置。
(4)若楼层引入的双路电源为主备用电源(冷备用),二级低压配电系统两路进线开关应具有电气加机械联锁功能。
(5)在二级低压配电系统进线端处宜设置分区谐波治理设备,总谐波含量宜控制在5%。
4.2.3 UPS供电系统配置要求(1)UPS设备的容量一般按近、中期需求配置,宜采用分区供电。
(2)对于BOSS、计费等极为重要的通信设备,如异地没有备份的,UPS 供电系统应采用双总线分布冗余供电方式,如本地或异地有备份的,UPS供电系统可采用冗余并机供电方式。
(3)UPS系统采用双总线分布冗余供电模式时,每套UPS系统不宜采用N+1冗余模式;单电源供电的负载宜配备STS设备。
(4)双总线分布冗余UPS供电系统中每套UPS配置的蓄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该系统设计负荷工作时间不少于30min的要求。
(5)UPS供电系统输出至通信机房的列头柜应设置电能总计量装置。
(6)对于200kVA以上的UPS设备,宜采用12脉冲UPS主机;对于采用6脉冲技术的UPS设备,应设置有源滤波设备。
4.2.4 直流供电系统配置要求(1)每台交流配电屏的容量可考虑为多套开关电源系统供电。
(2)直流供电系统中整流模块容量按通信设备功率和充电功率配置,对于机房市电供电类别为一类的直流供电系统,整流模块数量宜按N+1冗余方式配置,其中N为主用;对于机房市电供电类别为二类的直流供电系统,整流模块数量配置执行现行行标。
(3)每套开关电源系统容量不宜超过2000A,外接电池组数宜为两组,最多不应超过4组,其系统中蓄电池组总容量不宜超过6000Ah。
(4)直流供电系统宜选用高效率整流模块。
(5)当整流模块负载率低于50%时,宜启用系统节能功能(模块休眠),以提高其系统运行效率。
(6)为避免对蓄电池寿命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蓄电池组充电宜按10小时率充电电流设置。
4.2.5 设备布置(1)电源设备采用分区供电方式,供电系统宜向同层或附近楼层通信机房供电。
(2)楼层二级低压配电系统的安装位置应靠近交流上线井(孔)。
(3)在布置楼层二级低压配电系统、UPS供电系统及直流供电系统的设备时,应尽量避免电源线布放出现往返现象。
(4)配电及换流设备可采用同向、面对面或背靠背布置方式,蓄电池组宜采用背靠背、多层卧放布置方式,以节省建筑面积,具体布置要求详见下表4.2-1。
表4.2-1 配电及换流、蓄电池组设备布置要求4.2.6 电力电缆选择及布放(1)直流供电系统中直流配电设备至蓄电池组的电力电缆截面应按以下原则进行计算:①当系统配置2组蓄电池组时,每组蓄电池组至直流配电屏的电力电缆计算电流应按远期总负荷电流计算;②当系统中配置3组蓄电池组时,每组蓄电池组至直流配电屏的电力电缆计算电流应按远期总负荷电流的二分之一计算;③当系统中配置4组蓄电池组时,每组蓄电池组至直流配电屏的电力电缆计算电流应按远期总负荷电流的三分之一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