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票据业务检查工作要点
票据核实与审查的操作步骤(范本文)

票据核实与审查的操作步骤一、引言票据核实与审查是指对各类票据进行仔细检查和确认,以确保其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对票据进行核实和审查对于保证财务账目的准确性、防止欺诈和造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票据核实与审查的一般操作步骤,以帮助财务人员提高核实和审查票据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操作步骤2.1. 票据的分类在进行票据核实和审查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不同种类的票据以及其特点。
常见的票据包括商业承兑汇票、支票、银行本票、债券等。
不同的票据在审核和审查时可能需要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
因此,在核实和审查票据之前,确保对票据的分类和特点有所了解非常重要。
2.2. 票据的基本信息核实在核实和审查票据时,首先需要核实票据的基本信息。
这些基本信息通常包括票据的编号、日期、金额、出票人以及收款人等。
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是确保票据真实性的关键。
可以通过与相关系统记录、对账单等进行比对,以确保票据的基本信息与其他相关记录一致。
2.3. 票据的签名和印章核查在核实和审查票据时,需要仔细检查票据上的签名和印章。
签名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于票据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与相关方确认签名的合法性,以确保票据的签名无误。
同时,对票据上的印章进行仔细检查,比对印章与实际使用单位的印章是否一致,避免印章的伪造和冒用。
2.4. 票据的背书情况审查有些票据可能需要经过背书才能转让或兑现。
在核实和审查这类票据时,需要审查票据上的背书情况。
背书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于票据的可兑现性具有重要影响。
可以通过联系相关背书人,核实其与票据的关系和背书的真实性。
2.5. 票据的凭证和附件核实在进行票据核实和审查时,需要核实票据的凭证和附件。
凭证和附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票据的可信度具有重要影响。
可以通过核实凭证的真实性和与票据的匹配情况,以及检查附件完整性和相关文件的真实性等方式,确保票据的凭证和附件真实可靠。
2.6. 票据的结算和支付方式审查票据在结算和支付过程中可能涉及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如银行汇票、电子支付等。
银行票据业务15种风险点及防范要点

银行票据业务15种风险点及防范要点票据业务风险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风险,包括:使用变造、伪造票据、“克隆票"、作废票据,达到骗取银行资金的目的。
另一类是内部风险,主要包括:一是内部人员直接参与作案。
二是业务人员经验不足,识假辨假能力不够。
三是内控制度不严。
银行经办人员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为企业随意开户,不按规定审核票据,不坚持复核制度,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四是银行间协作有待改进.银行之间在票据查询、查付、防伪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平台和有效的检查系统,对查询的答复缺乏责任心也是票据犯罪分子屡屡得逞的重要原因。
汇通票据网正好整合了票据公示催告线上线下资源,为票友们提供一个专业的挂失查询平台,保护票友的利益.1、信用风险——是指由于承兑行违约导致贴现行不能按期收回本金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防范要点:①要确保贴现票据贸易背景的真实性;②要扑捉市场信息,了解票据市场上出票行的一些信息;③对于县级支行开出的大额连号票据并且出票人为一般性企业的要谨慎办理;④加强对承付后的资金跟踪管理,对于承兑到期后票据的付款人为企业或并非是承兑行的情况要注意分析。
2、利率风险-—是指由于票据市场利率水平变化给贴现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防范利率风险首要的是从宏观方面着手:①是及时收集央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了解管理层的思路和动向,掌握国家宏观货币政策,要注意观察央行的市场操作,如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等;②要参照票据市场转贴现指导利率和货币市场的七天回购利率;③每年6月下旬和12月下旬都是市场利率变化不稳定的时期,要注意多观察基本面;④是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渠道,随时收集票据市场交易利率,了解其发展趋势,总结变化规律;⑤是加强与同业的沟通联系,了解其业务发展状况,判断其利率走势。
3、政策性风险——由于监管的缺位而造成银行票据人员受处罚的可能性。
防范要点:①要认真学习有关票据方面的文件精神;②票据做从业人员要掌握丰富的业务知识;③要熟悉政策,合理避开监管.4、假票风险-—是指由于办理票据业务被诈骗导致银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农商银行票据业务整改报告

ⅩⅩ农商银行票据业务整改报告总行稽核科:根据银监局《关于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控遏制违规经营和违法犯罪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及《省农村信用社“两加强、两遏制”专项检查实施方案》的要求,我行对票据业务ⅩⅩ年-2014年已发生违规操作事项整改如下:一、基本情况1、ⅩⅩ年我行办理票据业务212238万元。
直贴7户241笔,金额为29382万元,其中:丰镇市丰宇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票据贴现122笔,金额为20664万元,ⅩⅩ南郊区正和洗煤厂票据贴现2笔,金额为600万元,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49笔,金额为4468万元,阿拉宾度(Ⅹ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48笔,金额1730万元,ⅩⅩ市云中水泥有限责任公司19笔,金额1830万元,广灵县聚源银业有限公司1笔,金额90万元。
转贴现2户共492笔,余额为182856万元,其中:工商银行票据转贴现457笔,金额为172893万元,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票据转贴现35笔,金额为9963万元。
2、2013年我行办理票据业务 405993万元。
直贴7户161笔,金额为26379万元,其中:丰镇市丰宇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票据贴现92笔,金额为20788万元,ⅩⅩ南郊区正和洗煤厂票据贴现1笔,金额为200万元,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20笔,金额为2825万元,阿拉宾度(Ⅹ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笔,金额200万元,ⅩⅩ市益达环保节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1笔,金额271万元,灵丘县宏达铅锌锰业有限公司24笔,金额1970万元,ⅩⅩ市金益达商贸有限公司2笔,金额125万元。
转贴现5户共784笔,金额为379614万元,其中:工商银行票据转贴现509笔,金额为225524万元,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票据转贴现118笔,金额为57028万元,晋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转贴现63笔,金额26301万元,中信银行太原分行转贴现48笔,金额41604万元,民生银行太原分行转贴现46笔,金额29157万元。
关于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银发[2016]126(1)
![关于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银发[2016]126(1)](https://img.taocdn.com/s3/m/d62d6c074431b90d6c85c74b.png)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票据业务监管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银发[2016]126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银监局;国家开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近年来,基于商业汇票的各类票据市场业务快速增长,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部分票据业务发展不规范,部分银行有章不循、内控失效等问题,已引发系列票据案件,造成重大资金损失,业务风险不容忽视。
为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效防范和控制票据业务风险,促进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现就加强票据业务监管、规范业务开展等事项通知如下:一、本通知所称的票据业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银行,为客户办理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业务和银行之间办理的买断式转贴现业务,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中以票据类金融资产为基础资产的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
二、强化票据业务内控管理(一)按业务实质建立审慎性考核机制。
银行应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按照《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银监发[2012]34号文印发)的要求,合规经营类指标和风险管理类指标权重应当明显高于其他类指标,将承兑费率与垫款率等票据业务经营效益指标与风险管理类指标纳入考核,确保票据业务规模合理增长。
(二)加强实物票据保管。
银行应建立监督有力、制约有效的票据保管制度,严格执行票据实物清点交接登记、出入库制度,加强定期查账、查库,做到账实相符,防范票据传递和保管风险。
(三)严格规范同业账户管理。
银行应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同业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的通知》(银发[2014]178号)要求。
关于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提示

关于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提示关于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提示(关于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提示)(202*-12-0809:53:32)转载标签:杂谈分类:风险预警风险提示第7期(总第7期)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202*年12月8日关于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提示近年来,由于银行票据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到位,违章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票据业务已成为继银行贷款风险之后的又一重大风险业务。
为了制止违规操作行为,促进票据业务健康发展,现将当前银行票据业务违规形式和相关操作风险提示如下。
一、当前银行票据业务违规操作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一)集团公司通过关联企业或关联交易套取信贷资金。
集团企业内部组织关系错综复杂,关联方交易频繁,资金往来较多,交易的真实性难以认定。
目前,一些关联企业利用关联关系虚假交易,签发大量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性票据套取银行资金,以满足其自身资金的需求。
(二)企业相互串通签订虚假购销合同骗取银行承兑。
按照银行承兑汇票有关规定,当出票人向银行申请承兑时,购销双方只是签订了购销合同,商品交易并没有发生,而银行审查商品交易的主要依据是购销合同,一些企业相互串通签订假购销合同,骗取银行承兑,获取银行信贷资金。
(三)内外勾结,利用假银行承兑汇票骗取银行信贷资金。
内外勾结作案是当前票据案件新的趋势和特点。
不法分子利用银行承兑汇票防范机制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通过更改票面要素变造票据或盗取银行票据防伪技术,采用高科技手段“克隆”票据,内外勾结违规开立、贴现质押银行承兑汇票,诈骗银行信贷资金。
(四)银行审查不严,违规签发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据相关资料显示,少数银行为了追求票据业务规模和表外业务收益,擅自降低票据业务准入门槛,对票据贸易真实性审查流于形式,对有关证明文件核查不严,必备要素不齐全,增加了票据业务风险。
目前,这类问题在全省农村信用社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当前银行票据业务违规操作行为的主要原因据分析,导致票据业务违规操作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银行承兑汇票制度不尽完善,业务操作规程不严密;二是银行承兑汇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内控制度存在漏洞;三是审核不严,违规操作;四是经办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紧急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紧急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04.17•【文号】银监通[2006]10号•【施行日期】2006.04.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票据正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紧急通知(银监通〔2006〕10号)各银监局,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2005年以来,有关商业银行相继发生一系列票据案件。
部分案件损失严重,影响十分恶劣,不但严重扰乱了票据市场秩序,损害了银行的声誉,还集中反映了部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追求所谓“低风险”的票据业务而片面发展,忽视风险防控的突出问题。
为有效遏制票据案件的发生,促进票据业务健康发展,现作风险提示如下:一、票据案件的主要特点(一)涉案金额巨大。
2005年7月至2006年3月,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发现票据案件11起,涉案金额7.5亿元,风险金额4.1亿元,其中农业银行3起,中国银行3起,建设银行5起。
涉案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达6起,包括农业银行新疆吾维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分行阿拉山口支行原副行长孙珩淇非法签发972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案、农业银行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支行1977万元承兑汇票诈骗案、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四马路支行4.3亿元票据诈骗案、中国银行河南省周口沈丘支行违规经营1.4亿元(初步数)承兑汇票案件、建设银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分行建华支行原行长孙晓东利用票据挪用银行结算资金1993万元案、建设银行广东省云浮市新兴支行3000万元转账支票诈骗案。
其中,中国银行周口沈丘支行和四马路支行案件,涉案金额占所有票据案件涉案金额的76%。
(二)作案手法多样。
一是利用内部印章管理的漏洞,伪造保证金进账单签发银行汇票。
二是先贴现后承兑。
犯罪分子内外勾结,承兑汇票尚未开出即无票申请贴现,取得贴现资金后再交存保证金,开出承兑汇票送交贴现行补办审批手续。
票据业务检查工作要点

票据业务检查工作要点1. 引言票据业务是指各种商业交易中使用的票据的处理和管理工作。
具体包括票据的发行、兑换、兑付以及相关的记录和报告工作等。
票据业务的准确性和标准性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票据业务检查的要点,以帮助企业进行高效和正确的票据业务管理。
2.1. 检查票据的格式和要素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2.2. 检查票据的编号是否连续,以及票据是否有未使用的空白票据。
2.3. 检查票据的签发人是否有授权签发票据的权限。
2.4. 检查票据的金额是否正确,并与相关凭证和合同进行核对。
3.1. 检查票据的受益人身份是否真实有效。
3.2. 检查票据兑换的时间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3.3. 检查票据的背书是否合法有效,背书人的身份是否真实可靠。
3.4. 检查票据的背书是否完整和清晰,背书的文字是否符合要求。
4.1. 检查票据兑付的时间是否符合合同的约定。
4.2. 检查票据兑付的金额是否与票据本身上注明的金额一致。
4.3. 检查票据的支付方式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4.4. 检查票据兑付的相关凭证和记录是否完整和准确。
5. 票据记录和报告检查5.1. 检查票据发行、兑换、兑付的记录是否标准和完整。
5.2. 检查票据的相关报表和统计数据是否准确。
5.3. 检查票据相关的会计凭证和账务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准那么和规定。
5.4. 检查票据的备案和归档工作是否按时进行。
6. 票据风险管理检查6.1. 检查票据业务存在的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6.2. 检查票据的保管和保密工作是否符合规定,防止票据被伪造和篡改。
6.3. 检查票据的风险敞口和风险控制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和应对措施。
6.4. 检查票据相关的内部控制和审计工作是否有效,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
7. 结束语票据业务是企业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之一,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票据业务检查是确保企业财务运作的重要保障。
本文从票据发行、兑换、兑付以及记录和报告等方面介绍了票据业务检查的要点,希望能对企业进行票据业务管理提供帮助。
关于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提示

关于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提示近年来,由于银行票据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到位,违章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票据业务已成为继银行贷款风险之后的又一重大风险业务。
为了制止违规操作行为,促进票据业务健康发展,现将当前银行票据业务违规形式和相关操作风险提示如下。
一、当前银行票据业务违规操作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一)集团公司通过关联企业或关联交易套取信贷资金。
集团企业内部组织关系错综复杂,关联方交易频繁,资金往来较多,交易的真实性难以认定。
目前,一些关联企业利用关联关系虚假交易,签发大量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性票据套取银行资金,以满足其自身资金的需求。
(二)企业相互串通签订虚假购销合同骗取银行承兑。
按照银行承兑汇票有关规定,当出票人向银行申请承兑时,购销双方只是签订了购销合同,商品交易并没有发生,而银行审查商品交易的主要依据是购销合同,一些企业相互串通签订假购销合同,骗取银行承兑,获取银行信贷资金。
(三)内外勾结,利用假银行承兑汇票骗取银行信贷资金。
内外勾结作案是当前票据案件新的趋势和特点。
不法分子利用银行承兑汇票防范机制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通过更改票面要素变造票据或盗取银行票据防伪技术,采用高科技手段“克隆”票据,内外勾结违规开立、贴现质押银行承兑汇票,诈骗银行信贷资金。
(四)银行审查不严,违规签发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据相关资料显示,少数银行为了追求票据业务规模和表外业务收益,擅自降低票据业务准入门槛,对票据贸易真实性审查流于形式,对有关证明文件核查不严,必备要素不齐全,增加了票据业务风险。
目前,这类问题在全省农村信用社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当前银行票据业务违规操作行为的主要原因据分析,导致票据业务违规操作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银行承兑汇票制度不尽完善,业务操作规程不严密;二是银行承兑汇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内控制度存在漏洞;三是审核不严,违规操作;四是经办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农村信用社防范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的建议(一)完善银行票据业务操作制度,规范银行承兑汇票管理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票据业务检查工作要点票据作为企业间、银企间的融资工具,它兼具结算和融资功能。
同时,票据以其较高的流动性和稳定的收益,也成为国内金融机构竞争的焦点。
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压缩信贷规模、抑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政策下, 票据业务成为企业解决资金紧张以及各金融机构实现利润增长的重要途径。
但不可忽视的是,不规范的票据业务同时也潜藏着较大的风险。
2011年的烟台银行4.36亿元票据案、2012年的杭州900亿票据非法贴现大案再次让本就是检查重点的票据业务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
一、违规票据业务现状与链条分工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政策性风险.近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规模增长较快,但其中一些银行票据业务操作并不审慎。
特别是把票据业务转向了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反映出票据业务的这些新问题与动向,随着商业银行资金业务的迅速发展,买入返售票据业务由于提供了规避存贷比限制的手段(买入返售票据是同业款项,不被纳入存贷比监管范畴),且具有降低对资本的占用、提升利息收入等优势,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金业务之一。
买入返售票据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摆脱传统的“负债支撑型”运行模式,有利于提高银行资产运用效率;但同时,买入返售票据业务会使银行信用杠杆放大、加大行业系统风险,应当引起重视。
主要现象表现为,开立无真实交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和通过办理票据“买断”类与“卖出回购”类业务转贴现销规模,规避信贷规模的问题.随着近年来票据中介的活跃,根据各类金融机构的特点,已串连起了一套规避监管的票据业务链条。
通常,该业务链条从票据出票、贴现、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再卖出回购在交易时间上保持了高度一致,交易多方配合非常紧密。
A通常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在业务链条中往往需要借助B或C的资金完成“贴现”业务;B一般为城市商业银行,充当“搭桥人”,搭桥的目的是赚取“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的利差,往往是交易当天同时完成“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在获得一定收益的同时,资产和负债实现“双升”;C基本是国有或股份制商业银行(个别C为票据的承兑银行),主要是其受到银行内部授信管理文件的约束,无法直接同A这种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机构开展业务,需要通过B搭桥完成整个业务链条。
在常规业务下,票据的所有权伴随着贴现而转移,但回购业务更类似于以票据为抵押的资金拆借.前者纳入银行信贷规模管理,后者则非信贷管理范围. 虽然票据最近转移到了C。
但是通过前面的一系列操作,相关票据仅会存在于B、C的表外科目并不占用信贷规模。
但A所属的农信社等机构,将票据贴现和回购业务并入一个会计科目处理,即可以以转贴入账,以回购出账,从而令票据所占信贷规模"凭空消失"。
简而言之,A做到了将票据从应纳入银行信贷规模管理的贴现业务,转为不被视作信贷业务的回购业务,即市场俗称的"销规模"。
二、检查出现的典型问题及案例(一)借助农村金融机构“通道”,通过票据转贴现业务将贴现资产腾挪至“同业往来”科目现场检查中发现,某行2011年票据转贴现交易量十分巨大,明显超出正常水平,其中票据“卖断”业务发生额高达5000亿元以上,与农村金融机构交易占比达70%;票据“买入返售”发生额为6000亿元左右,与农村金融机构交易占比32%;票据“买断”业务发生额也达5000亿元,与农村金融机构交易占比80%。
商业银行交易对手多数为农村金融机构。
由于我省部分区域农村金融机构在办理票据“买断”类与“卖出回购”类业务时,主要是与城市商业银行来发生业务往来,均在“贴现”科目下统一记账处理,导致两种不同类型的交易在同一科目中发生抵减作用。
一些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大量开展票据转贴现交易就是利用这一会计漏洞,隐性规避监管要求。
其主要交易模式可分以下两种:第一种模式--“卖断+买入返售+买断”具体交易模式是:先将已在本行贴现的票据打包“卖断”给农村金融机构,交易同时再从农村金融机构以票据“买入返售”形式重新获得同批票据,到期后再进行票据买断交易进行托收。
在此模式下,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实际只发挥“通道”作用,并不承担任何票据风险,虽进行大量票据转贴现交易,但并不体现科目余额的增加;另一方面该行将原计入“贷款”科目的票据贴现资产成功转移至同业往来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科目,达到降低风险资产总量与贷款规模的目的。
此外,在进行此类业务时银行通常采取“不离行”的交易操作方式,即票据实物不实际与交易对手进行交割,仅由交易对手业务人员在票据背书栏进行背书签章,由此可以看出,此类交易与真实的票据“卖断”交易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2011年7月某行向某县农村信用社“卖断”一批商业承兑汇票贴现3笔,金额9068万元,卖出价格为9065万元;当天又与该农信社进行了同批票据的“买入返售”业务,买入价格为9066万元;7月8日,该行“买断”该批票据,买入价格依然为9068万元,在上述交易行为中,该行实际业务收益为负值,不符合正常业务交易规律,可视为一笔套利交易行为。
第二种模式--“卖断+买断”具体交易模式是:银行先将已在本行贴现的票据打包“卖断”给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以“卖出回购”交易从他行搭桥融入资金;一定期限后,该行再“买断”收回同批票据。
通过此种模式,银行大量票据贴现资产可在一定期限内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蒸发”,此部分票据资产实际上已转化为搭桥资金提供行的同业往来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其他银行搭桥其实质是一种隐形的票据“回购”交易,双方很可能以私下方式约定了票据的远期回购。
从操作手法上,银行也同样采取票据“不离行”式操作,由此可见,此种交易模式不符合审慎会计准则及“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要求。
利用“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票据业务虚增资产规模。
城市商业银行买入返售转贴现票据,卖出回购转贴现票,在业务的开展中主要是充当国有、股份制银行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搭桥人”,以“搭桥人”身份先买入返售再卖出回购。
导致其年末虚增资产规模。
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回购式票据业务,涉嫌利用“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票据业务虚增资产规模。
村镇银行业务操作过程中因村镇银行资金规模有限,要求买入行将资金先行划付到村镇银行的操作方式,村镇银行再将资金划出,为规避资金划付风险,保证业务的顺利完成。
直贴的票据,卖出回购给城市商业银行,在表上不体现余额,体现发生额。
所以,从农非处那看的报表,什么也没看出来,就没有数字。
回购式转贴现卖出核算与买断式贴现卖出核算虽核算金额一致,但会计核算科目是不一致的。
因此这种在不合规情况下,造成双方银行有的虚增资产规模情况。
例如,2011年3月,某行向某股份制银行分行卖断34笔银承贴现业务,票面金额共计43503万元,4月又从相同交易对手处将同批票据买断式购回,在上述票据转贴现业务中,两次交易的标的票据完全相同,利率价格相同,完全不符合正常业务规律。
检查中发现,该行向相同交易对手先“卖断”后“买断”的同批票据共计224批次,发生额合计达2540.13亿元,交易对手也多为中小农村金融机构。
(二)发行票据类理财产品将已卖断的票据资产进行回购,达到票据资产“表外化”之目的具体交易模式是:银行将持有的已贴现票据资产先卖断于其他金融机构,再以投资“银行票据资产”为名发行理财产品,将同批票据资产实施回购。
通过此交易模式,银行实质上是以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为已卖断的票据资产安排了隐性的回购承诺,与信贷资产“洁净转让”监管原则不符,而银行则能实现存量信贷资产从表内剥离,贷款规模得到释放的监管套利目标。
三、票据业务的检查要点(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会计科目设置的规范性检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状况表中,是否按照新会计准则设置了“票据贴现(包括转贴现)”和“买入返售资产”科目。
检查上述科目会计核算具体业务情况。
重点检查票据直贴、买断式转贴现是否在“票据直贴”科目核算;回购式转贴现是否在“买入返售资产”科目核算。
(二)中小金融机构办理票据业务核算的规范性重点检查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互为交易对手的票据转贴现业务,即“回加买”业务。
检查交易对手之间的回购式转贴现和买断式转贴现彼此之间的会计科目具体核算情况,结合检查转贴现资金交易合同、批量受理转贴现票据对应关系,检查认定是否存在规避信贷规模的问题。
1、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之间的卖断+买入返售方式行为首先,商业银行将票据卖断给信用社,双方记账情况如下:商业银行――贷记:票据贴现(直贴)、借记:资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借记:票据贴现(转贴现)、贷记:资金同日,商业银行再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签订买入返售协议(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回购式转贴现方式将票据卖出),将票据以买入返售的形式买回,双方记账情况如下:商业银行――借记:买入返售资产、贷记:资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记:卖出回购资产、借记:资金但是,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或人为故意操作因素,可能会出现如下错误核算方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记:票据贴现(转贴项)、借记:资金2、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之间卖出回购+卖断方式农村信用社办理企业直贴票据后(一般是当天),将直贴票据打包以回购方式卖给商业银行,并于商业银行签订回购式转贴现协议。
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双方记账情况如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借记:票据贴现(办理企业直贴)、贷记:资金贷记:卖出回购资产、借记:资金商业银行――借记:买入返售资产、贷记:资金但是,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或人为故意操作等因素,可能出现如下错误核算方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记:票据贴现、借记:资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卖出票据到期托收时,再与商业银行补充签订买断式转贴现协议,真正将票据卖断给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记账情况可能如下:商业银行――贷记:买入返售资产、借记:票据贴现(转贴现)贷记:票据贴现(转贴现)借记:资金(向承兑行委托收款)(三)中小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办理的合规性检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办理票据贴现、转贴现过程中,票据贴现跟单资料(重点是购销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的合规性以及抽查大额度跟单资料的真实性),是否存在虚构贸易背景或贸易背景不真实情况。
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票据贴现(大额度、和同一交易对手高频率交易)资金流向的合规性,是否存在直接流向前手、流向开票企业、流向房地产企业、自开自贴等行为。
“买入返售”和“买断式”票据业务的交易对手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
城市商业银行“买入返售”和“买断式”票据业务的交易对手主要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即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
以买入返售业务为例,一家城市商业银行30家交易对手中,15家交易对手为农村信用社,12家交易对手为村镇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