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文化 第29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科技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科技
岳麓版
必修Ⅲ 第十四单元 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科技文艺
单元整合
知识系统
三维线索
命题解题
通史概览
历史时段
通史线索
历史特征
春秋战 从战国司南、汉代造纸术到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
国~明清 隋唐火药、雕版印刷术的发 先,以实用性科技为 科 技 (前 770 明,从宋代指南针、火药广 主,明清之际,中国
年~1840 泛应用到活字印刷术的完 传统科技逐渐衰落,
B 项体现绘画重视形状和形态,体现了人物画的特色; D 项反映了秦汉时期工笔绘画的特色。
答案 C
知识系统
三维线索
命题解题
例 4 与中国现代化同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事业 2007 年 11 月 26 日,中国首次月球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 发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发布仪式上 发表讲话。总理引用了一位老华侨曾经说过的话:“我们期盼
图中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
爬行,留出大片空
白表现秋水,荷叶墨色淋漓,画蟹形状虽夸张,
却饶有笔情墨趣。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
特色是
()
A.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知识系统
三维线索
命题解题
解析
据题干材料的描述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文人画。 文人画的特点是追求抒情写意,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 抒发,故选 C 项。 A 项是风俗画的艺术风格;
(1979 年至 文艺:出现欣欣向荣局 文艺工作发展迅速
今)
面。教育: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
知识系统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9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课件岳麓版必修3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9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课件岳麓版必修3

2.有学者认为,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 动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
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这说明 导学号 42442370 ( ) A.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B.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C.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 D.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 [拓展深化] • 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对点训练] 3.(2016·河南联考)《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 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 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 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导学号 42442371 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 4.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 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 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 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周期性动乱造成A 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 (3)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
• (4)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明,是我国古代科技逐步发展 要原因。
• (5)科学家的刻苦奉献精神等。
• [对点训练]
• 1.农历2015年腊月腊八前后,我国多地普降大雪,应验了“大
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的谚语。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科学(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9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课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9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课件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1958年夏天,党中央和上海市委都 物化学研究所加速实现蛋白质人工合成项目,研究所内部青年同 该项目,这体现了“大跃进”时期的“冒进”,“1965年最终合 的风气客观上助推了科技发展,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全 故B项排除;青年在科技研究中发挥作用,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主要是青年,故C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的科研投入,故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领域出现的两次发展
1.两次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 后。
2.主要原因 (1)政治上,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华人 “文化大革命”前,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和发 大革命”后,实施了“863计划”,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 计划,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
(2)曲折的年代 ①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__文__化__大__革__命____”。 ②表现: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 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 ①背景: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林彪、江青 党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 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 来;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__反__思____文学”“ 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启示: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为提高国民素质,必须 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
【例题2】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C ) 统计年份 1960年 1965年 1971年 199 高校数量 1 289所 434所 328所 2 17
A.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国防直接有关 B.1960~1971年高校数量减少的原因都是“文革”的破坏 C.1971~1997年高校数量增长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D.该表启示我们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解析 1960~1971年高校数量的变化与“左”倾错误有关, 造成的,排除B项。A、D两项在表格中无法体现,排除。国家对 反正,推进教育改革,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 1997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增加,C项符合史实。

高考历史一轮课时复习训练 第29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课时复习训练 第29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岳麓版

第29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选择题1.(2011年浙江台州高三一模文综)2009年7月30日至10月7日,北京中华世纪艺术馆举办了“秦汉-罗马文明展”,其中一个展品是“东汉书信纸”,并附介绍: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

以上介绍说明东汉时( )A.造纸技术有了一定进步B.中国的造纸术已经由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C.普通百姓享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D.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2.(2011年天津河东区一模)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

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3.(2011年广东湛江一模文综)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放烟花的中国传统方式点燃了亚运圣火,火药武器在我国古代最早出现于( )A.春秋 B.西汉 C.唐朝 D.明朝4.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做了一个命题,你觉得哪个最不适宜?( )A.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B.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C.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D.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5.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是( )A.火药 B.造纸术C.印刷术 D.指南针6.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

”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

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乙都正确C.甲错误,乙正确 D.甲乙都错误7.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讲义:第29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讲义:第29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 Word版含解析

第29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考点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目的: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成就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__原子弹__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东方红一号__”,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3)意义:打破了美、苏两国__核垄断__及对中国的核威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中国国防。

2.载人航天(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成就:2003年10月15日,“__神舟五号__”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3)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果: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__南优2号__。

(2)评价: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__水稻杂交__优势的第一人;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4.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①成就:1983年,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__银河—Ⅰ号__”计算机。

②地位:中国高性能__巨型计算机__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③意义:加速了国家__信息化__发展。

(2)生物技术①1965年,人工合成__结晶牛胰岛素__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我国政府最终确定每年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是因为(B)A.1964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1970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C.1980年的这一天,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D.2003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解析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空间技术,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故B项正确;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使我国进入核国家行列,与航天事业无关,故A项错误;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与“航天日”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是航天技术成就,但晚于B项,故D项错误。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文艺单元整合课件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文艺单元整合课件

探索中 前进
②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自行 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65 年,中国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 岛素
-6-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时间
1966— 1976 年
改革开 放以来
阶段特点 主要表现
①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学
遭受严重 挫折
研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 ②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 “百花凋零”局面
关闭
社A.会皇对帝艺好术恶的决评定判社并会不对由艺皇帝术好的恶评决判定,而是由社会决定的,故A项错误; 王B.羲王之羲的之艺的术艺成术就成虽就不不可可超超越,越但直到唐太宗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其在中国 书CD..法艺朝史术代上水更的平替地与影位时响,这代艺说选术明择评其的判艺共标术同准成作就不用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王羲之的
③高考制度废止,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
①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等方
面成就突出
全面
②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小学教育和高
繁荣
等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③“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技、艺术出现
全面繁荣的局面
-7-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对点训练2一位美国科学家指出,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 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这一时期, 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反映了当 时中国( B )
-10-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对点训练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属于新时期的是 ( C)
A.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的垄断 B.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C.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D.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解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故 A项错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出现,这也是 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故B项错误;2003年,中国“神舟五 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标志着中 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C项正确;1970年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D项错 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9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9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

第29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考点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发明:西汉已经发明纸,东汉蔡伦独创“蔡侯纸”。

(2)外传:8世纪传到中亚,之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作用:纸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

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

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指南针(1)发明:战国时已出现“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2)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3)作用:为明代郑和远航东非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技术保证。

3.火药(1)发明和应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唐末宋初战争中已使用火药箭等。

(2)外传:12、13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后传入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3)作用: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4.印刷术(1)雕版技术: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技术,《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活字技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此后出现木活字、铜活字等。

(3)意义:提高了印刷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构图解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考法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典例』(2014·江苏单科,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解析据题干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C选项正确。

高优设计(安徽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9讲 古代中国

高优设计(安徽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9讲 古代中国
浪漫主义 开放与繁荣 商业 元杂剧 资本主义萌芽 欧阳询、 颜真卿、柳公权 王献之、张旭、怀素 苏轼、赵孟兆页、文征明 女 史箴图 洛神赋图 印度、波斯 送子天王图 清明上河图
基础梳理
概念阐释
-10-
1.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 14~前 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 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体系较为完 整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阶 段。 2.中国画 或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 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 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 可分工笔和写意。
考点提取 ①四大发明;②数 学、天文历法、 中医 ①《诗经》楚辞;② 宋词元曲;③明清 小说
①书法艺术;②绘 画艺术;③戏曲艺 术
①国防科技;②载 人航天 “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方针
五年考题统计 —


— 2010 广东文 综,17,4 分
现代中国教育事 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

命题趋势
1.趋势分析 本部分内容在高考 中经常与同时期的 政治和经济连在一 起进行考查 2.备考指南 熟练记忆中国古代 的科技成就和文学 艺术领域取得的成 就,从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关系出发 去理解各种文艺成 就。熟练掌握新中国 的科技成就和文化 教育方面取得的成 就,理解国家政策对 科技教育发展的影 响
考点一 考点二
-14-
升华提高
四大发明的发明过程和外传概况 发明 发明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 动
纸。
跟 踪



b.东汉时 蔡伦 改进了造纸术,纸的使用开始普及。 练
第8页
必修3 第14单元 第29讲
②意义 a.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积极作用也 最为显著 。 b.纸的应用,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 性 的进步。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历史
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第6页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历史
知识结构
名 师 专 题 讲 座 课 时 跟 踪 训 练
必修3 第14单元 第29讲
基础
知识回顾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历史

知识点一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知 识
1.四大发明


(1)造纸术
名 师 专 题 讲 座
①概况

a.考古文物资料表明,我国在西汉 时就发明了书写用 课
名 师 专 题 讲 座
③无朝王祯的《农书》。

④明朝徐光启的《 农政全书 》。



互 动
(2)地位和影响: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其
跟 踪


究 中,《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 练
代农业科学著作。
第16页
必修3 第14单元 第29讲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历史
时 跟


探 期,得到普及和推广。



第14页
必修3 第14单元 第29讲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历史
(2)天文
①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

础 知
记录。

回 顾
②《 石氏星表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名 师 专 题 讲 座
③创制浑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

(3)历法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4.医学 (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 黄帝内经 的奠基之作。
》,是中医学
名 师 专 题 讲 座
(2)东汉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
考 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互 动
(3)明朝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
跟 踪


究 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互 动
文艺复兴 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跟 踪




第13页
必修3 第14单元 第29讲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历史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2.数学、天文和历法
名 师

(1)数学
题 讲
①《 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 座
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考 点 互

②计算工具:早期是算筹,后来演变为 算盘 。明清时




探 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教育文化的高度专制;腐朽的封 训


建制度。
第18页
必修3 第14单元 第29讲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历史
训 练
第11页
必修3 第14单元 第29讲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历史
(4)印刷术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①概况
名 师

a.早期主要是雕版印刷,《 金刚经 》是迄今所知世
题 讲

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b.北宋 毕昇 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使用泥活字。ຫໍສະໝຸດ 考课点 互
c.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第十四单元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文化
—————————时空定位——————————
—————————单元概览——————————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 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古代中国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 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 国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从先秦到清代,中国 古代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
识 回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对世界
考 文明发展的贡献
纲 (2)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
解 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读 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

时期的文学特色
互 动
(3)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

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

特征和发展脉络
(4)了解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
时 跟


探 究
d.明代中期,在无锡、苏州、南京等地,铜活字广泛
训 练
应用。
第12页
必修3 第14单元 第29讲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历史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②意义
师 专

a.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
讲 座
进步。

b.由波斯传入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 课
现代中国文化事业曲折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也历经曲 折。科学技术方面,“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是新中国 科技发展的突出成就。
第 29 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基 础 知
最 新 考 纲
(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古代中国 的文学艺术
第10页
必修3 第14单元 第29讲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历史
(3)火药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①东晋:我国出现了火药。
师 专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 军事 ,火药武器是火药箭和火
讲 座
炮。

③宋朝:《 武经总要 》一书介绍了火药武器和火药配 课


互 动
方。
跟 踪
探 究
④明代:创造了自动爆炸的 地雷 、水雷和定时炸弹。

第17页
必修3 第14单元 第29讲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历史
基 础
古代中国的科技可归纳为“一、三、四”

识 回
一个启示: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名 师 专 题 讲 座
三个特征:重经验,轻实验;重综合,轻分析;重实
用,轻理论。



四大阻碍因素: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 时



互 动
①夏朝有了历法《 夏小正 》,商朝改进为“殷历”。
跟 踪
探 究
②元朝郭守敬编订《 授时历 》,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
训 练
大帮助。
第15页
必修3 第14单元 第29讲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历史
3.农学
(1)主要成就

础 知
①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回 顾
②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2)指南针
①概况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a.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
师 专

b.北宋发明指南针、 指南龟 等仪器。指南针主要用
讲 座
于军事和航海事业。

②意义



互 动
a.为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跟 踪



b.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后,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 练
技术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