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荷塘月色》说课稿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
【教学方法】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学探讨。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能够捕捉表达情感的句,梳理出散文情感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涵泳揣摩,通过对1、2、3、6、7、8等段落句的咀嚼进一步把我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一)作者与作品1.你读过作者的哪些作品?能够说说内容吗?你喜欢他的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民族气概”。
作品有诗集《血潮》(与俞平伯等合集)、《踪迹》(诗与散文合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散文集)以及评论集《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尺度》《论雅俗共赏》等,解放后,出版过《朱自清选集》、《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二)自主阅读,涵泳揣摩,整体把握。
1.轻声阅读,初步感受。
2.涵泳揣摩,把握脉络。
(要求动笔,动手,动口。
能够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及其变化的词句,能够揣摩一些句的潜台词,能够作适当的标注与点评)(三)交流阅读收获,揣摩句,理清情感脉络。
1.互相交流阅读成果,彼此表述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2.句的筛选,揣摩潜台词,把握情感脉络。
(此项内容已经要求在阅读时做了准备并且同学之间已经做了初步交流,因此,这里可以集体梳理一下)句:(在理出这些词句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揣摩,能够说出隐含在表面下面的情感,充分挖掘其潜台词,从而把我作者情感及其变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荷塘月色》最新同步教案9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荷塘月色》最新同步教案《荷塘月色》教案9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通过对文章第四段的赏析,构造出荷塘月色风景的画面。
2.通过重点词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方法】通过对文章的课堂导入,使学生了解《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
学生反复品读第四段文字,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提高学生赏析散文的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对散文鉴赏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赏析文章第四段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揣摩重点词句,了解这些文字的意境和情感,感悟情景合一的妙处。
3.对这段文字中的修辞方法进行赏析,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之美。
三、媒体使用通过PPT幻灯片的使用,以及品读文章是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置身那溶溶月色之中,更加真实的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课文导入】作者介绍:朱自清,生于光绪年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朱自清其他作品欣赏:《匆匆》中这是叹流光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
《春》中这是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朱自清。
以上是一代文学大师,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热爱自然,热爱青春,热爱生命的感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精讲教学】通过课前的预习以及上节课的讲解,我们可以找出这篇散文的文眼(位于散文首尾,形散神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在这样"不宁静"的心理状态下,作者朱自清帐这篇散文写得非常传神,写出了月下荷塘的精彩,写出了塘上月光的动人,最后又把荷塘四周写得连我们读者都产生了共鸣。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 必修2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目标3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课文:一具体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三:作品结构分析: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
必修二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背景,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加强诵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散文语言。
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教学重点】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教学难点】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方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2、交流讨论法;3、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重点学习课文第4、5段,赏析景物描写,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揣摩词语。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
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二、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2苏教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苏教必修2苏教《荷塘月色》课题荷塘月色一.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
本文是苏教版必修二《一花一世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高一学生认识问题仍较浅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
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表达“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荷塘月色教案》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附背景资料)•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3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4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6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7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8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9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10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12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三、教学难点1.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做什么呢?(听音乐)听音乐,音乐可以拨动心弦,而有的音乐可以使心灵宁静,不错的选择;k 歌,拉两个好友到ktv狂吼一阵,一切烦恼都没了。
(放《荷塘月色》的音乐)同学们都有自己疏导心情的办法,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朱自清先生在遇到心理不平静的时候是如何疏导的。
2.上节课我们预留了预习本文时代背景的任务,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6分钟)(白色背景北大任教内心迷茫惶惶然面临选择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请2-3名学生上台介绍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再从作者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方面出发进行补充。
3.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美(1)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要求学生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号)教师指导朗读(2)齐读重点段落,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这样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4.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5.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逐渐理清文章结构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第一句,是全文的题眼。
B.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
2021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苏教版必修

2021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揣摩《荷塘月色》中典雅清丽、传神的语言,认识修辞方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四、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荷塘月色》中典雅清丽、传神的语言,认识修辞方法及其艺术效果。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第二部分,主要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清楚了《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写作线索(出示幻灯片);在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二、复习上堂课让同学们回去背诵第4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集体背诵一遍,待会再分别请两位同学单独背诵。
(教师针对学生背诵的情况,正音,矫正语速上的毛病。
)三、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好,相信同学们在会背诵第4自然段的同时,对荷塘美景也比较熟悉了,在这里我有个建议,就是给在座的各位同学三分钟的时间听一段音乐,闭上眼睛想象下当时朱自清月下漫步的整个画面,提示:可以通过想象朱自清先生的着装打扮,心情、所见景色等入手(站在曲曲折折的塘岸上看荷池,头上是淡淡的月光。
看荷叶、荷花,闻荷香,赏月色)。
结合文章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罗列出荷塘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很好,同学们都非常有想象力,同时大家也都很详细地提到了月下荷塘的美景,我们一起归纳出来也是这五个方面: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出示幻灯片)作者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荷塘月色》说课稿设计苏教版必修2
一、说教学目标
高中与初中相比,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如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就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由于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因此,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现代文。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
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独具魅力,被称为写景的好手。
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
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四、说学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查阅资料法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四、五自然段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深入理解感情,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作用。
现在我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需十五六分钟的时间。
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
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
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
”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
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读。
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
让学生听一部分范读。
(3)再次自读听完范读后还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3仔细品读,把握感情
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
再次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这次是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段来读。
在我设想中,学生选四、五自然段及《采莲赋》这一段的比较多。
若有学生提到自己比较喜欢《采莲赋》这一段,我想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设计几
个问题:“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文字?”它与全文的中心是否协调?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当然,课堂是生成的。
这只是事先的一种设想。
如若学生未提及《采莲赋》这一段,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或切入对精彩语段的品位,或是对写作手法的揣摩。
4、赏析语段,品位语言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请同学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六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
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
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
既是揣摩语言,提问就必须紧紧扣住语言,切忌架空)
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的使用如学生在论述中未触及,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二予以适当点拨。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3、完成课后习题二
第二课时继续品位语言,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争取当堂背诵
1、请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第六自然段
3、讲解《采莲赋》在全文作用
4、背诵四、五、六段
5、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