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2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二:引导学生正确识别和运用词汇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二:引导学生正确识别和运用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文这个学科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词汇的掌握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往往会遇到词汇使用不当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阅读和写作的质量,而且也会成为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的瓶颈。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识别和运用词汇,我们教师应该做好词汇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一、以字为本,培养学生的字形记忆能力学生识字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阅读量太少,形成了“任务型阅读”,没有形成体系化的阅读方式,导致对一些生僻字感到陌生;有的是语文知识不牢固,对古汉字的造字结构、造字方法缺少了解和掌握;还有的可能是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
如何解决学生识字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其一,字形教学是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汉字的字形比较复杂,因此学生在学习词汇时容易出现字形记忆不够牢固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字形记忆能力,让他们通过多次认读、抄写识记,逐渐加深对汉字的印象,从而达到记忆的效果。
其二,创设适当的词汇环境也是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语文课上,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教材,促使学生主动拓展自己的阅读量;也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分类、联想、比喻等方法让学生对词汇建立起联系,提高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其三,吸纳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词汇教学所需要的素材是无限的,教师可以针对最近的时事热点,或者学生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词汇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创造出新的颇具创意的词汇,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词汇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不断让他们进行创意性的写作训练和阅读训练,使学生更加自如、准确地运用所学的词汇。
劝学学案2

沈阳市第三十八中学高一必修4 语文导学案设计人:韩军审核人:时间:2013. 4. 班级 _____ 姓名 __ 小组 __必修4学案:劝学2知识与技能: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劝、见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三个文言虚词。
3.提高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5.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2.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重点】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难点】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
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一、前置作业:于:(1)青,取之于蓝(2)而青于蓝,而寒于水(3)善假于物也(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受制于人(6)其一犬坐于前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重要字词取之于蓝::: 2,通假字輮以为轮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其曲中规木直中绳,輮以为轮4,古今异义(古/今)1、劝学:2、輮以为轮:3、金就砺则利: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特殊句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青,取之于蓝二、分析第二段(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二)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第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学案2

高二对口语文编写:刘晓蓓《劝学》学案二一、导入并检查预习效果二、朗读课文,注意语气与节奏三、文本品读1、归纳课文的内容要点,列出结构框架第一段:中心论点: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四喻)第三段:学习的作用:(五喻)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一喻)2、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3、思考交流:《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4、积累梳理(1)通假字(2)词类活用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②非能水()也。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⑤用心一()也(3)特殊句式①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法指导】一、利用注释疏通文意二、常用的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有以下五种1.提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在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而需要通过阅读文章,让考生自己去体会、把握和提炼答案。
这种方法,就叫“提取法”。
这是归纳技巧中比较难且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2.合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事实上语段也的确说了不止一个意思,依据要求,所表达的意思不能遗漏,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抽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合取法”。
示例略,下同。
3.舍取法。
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回答某一方面的内容,如果不加辨别,把所有内容都概括进去,也是不合要求的。
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决定。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舍取法”。
4.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段落)的首、尾或中间。
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荀子《劝学》优质教案(2)

荀子《劝学》优质教案(2)2. 翻译重点句子: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五.小结本课时: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
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文章。
六.布置作业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 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整体感知全文1. 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 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 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第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2)及答案

《劝学》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张军会一.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三.知识链接:《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
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
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
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
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
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劝学》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劝学》的背景和作者,理解文中主要思想和意义;2. 探究《劝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3.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化修养,以及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授课内容:《劝学》教案2。
(2)阅读材料:《劝学》。
(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阅读、写作等。
2. 具体教学步骤(1)从《劝学》背景入手,介绍明代学者郑板桥、他的著作《板桥文集》和《劝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引导学生阅读《劝学》原文,重点讲解文中的思想,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理解这些思想背后的深层含义。
(3)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就自己对《劝学》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可以在其中适当引导,增强课堂互动和氛围。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劝学》的内容,写一篇感悟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劝学》的主要思想,掌握文中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把握《劝学》的深层含义,发扬其中的传统道德和人生智慧,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
四、教学评价1.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讨论和写作的成果,来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
2. 学生自我评价:在本节课的结束时,让学生对自己达到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以便反思和提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劝学》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弘扬传统道德和人生智慧。
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多种方式,加深对《劝学》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劝学》的主要思想和表达技巧,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以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将传统智慧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
劝学教案 (2)

《劝学》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等字的意义和用法。
3、引导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6、背诵全文,积累文中深蕴哲理的格言和成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论述道理时巧妙运用的大量比喻,感受其强大的说服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1、学生查阅有关荀子及《荀子》的基本知识。
2、熟读课文,疏通文中字词,思考课后练习。
3、搜集整理有关劝学的文章、故事、诗句或名言警句。
(以上任务要求学生课外完成,课内交流。
)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通过四步完成教学目标。
即第一步:检查课前朗读情况,正音、正字;第二步:指导朗读,掌握语气、节奏;第三步:理解朗读,把握文意;第四步: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一、导入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
二、抽查学生简要介绍有关荀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小结如下: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
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明确: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 . . .. . .. . . .也”,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仪而化之”。
劝学教案(优秀5篇)

劝学教案(优秀5篇)《劝学》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学习刻苦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学习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意思。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教法学法设计:1、朗读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
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
研讨“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
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板书题目)(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声音宏大彰,清楚
(4)假舆马者:借助
(5)而致千里:到达
(6)锲而舍之:放弃
6、重点虚词
(1)之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助词,无实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构助词,的
(2)而
(3)焉
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兼词,“于是”,在这里
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
(4)无以至千里:没有用来……的办法
探究二:
1、第三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
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作者在论述第三段的内容时,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答:比喻论证
3、第四段讲了哪些学习方法?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答பைடு நூலகம்积累、坚持、专心
对比论证的方法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习指导
首先结合课下注释看课文,将字音和词义写到原文中。并找到疑问点。
然后做回顾预习,独立完成!
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相关知识点,课堂上仔细理解,力争掌握。
首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好语言,可查阅相关资料。
将相关知识整理在整理本上。
注意字字落实
仔细阅读相关知识,并记忆。
可当做写作素材。
答:学不可以已
三、当堂达标
1、尝试背诵课文
2、(1)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2)请同学们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需要谦虚而不能骄傲
四、反思提升
五、拓展延伸
1、熟练背诵课文
2、与现代“终身教育”强调对科学技术的学习相比,荀子的《劝学》更看重人在道德方面的学习,那么在你看来,为了一个人更好地发展,谁更应该放在首位?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动词,专一
3、古今异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子和牙齿/坏人党羽或帮凶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因为心思/多用心思或存心、居心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4、特殊句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重点实词
(1)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知识点。
2、了解文章论证方法。
3、尝试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一、回顾预习:
二、自主、合作、探究
探究一:
1、通假字(找出并解释含义)
君子生非异也:天赋、资质
2、词类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泳
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