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血清酶学的监测及临床意义_陈运生

合集下载

儿童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儿童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1 . 1 一般 资料 2 0 0 6年 7月 ~2 0 1 3年 2月 诊 治 E B V — HL H患
注, 第1 、 2周每周 2次 , 第 3— 8 周每周 1 次; 环孢 素 A每 日6 m g / k g口服 8 周; 化疗前有脑脊液异常 或神经系统症状者第 3 周复查 , 若仍有异常则 自第 3周开始每周鞘 内注射 甲氨蝶蛉 、 地塞米松 1 次,
第3 8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贵 阳 医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GUI YANG MEDI CAL COLLEGE
V0 J . 3 8 No . 4
2 0 1 3 . 8
儿童 E B病 毒 相 关 性 噬 血 细胞 综 合 征 1 6例 临床 分 析
H P S ) 又称 噬 血 细胞淋 巴组织 细胞 增 生 症 ( h e m o p h . a g o c y t i c l y m p h o h i s t i o e y t o s i s , HL H) , 是 以发 热 , 肝 脾
缺乏 ; ( 8 ) 骨髓 、 脾脏 、 脑 脊 液 或 淋 巴结 发 现 噬血 细
胞现象 , 未见恶性肿瘤细胞 , 符合 8条标准 中的 5 条诊断 H L H 【 2 J 。同时外周血 E B病毒相关抗体 阳
性或 该病 毒 D N A P C R 阳性 。
1 . 3 治疗 方法
淋 巴结肿大 , 全血细胞减少 , 肝功受损 , 凝血功能障 碍, 骨髓 噬 血现 象 等为 特征 的一 组综 合 征 。分 为 原 发性 H L H( p HL H) 和 继 发 性 HL H( s H L H) 。s H L H 中以 E B病 毒 相 关性 ( E B V— H L H) 占首 位 ¨ ] 。该 病

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血清酶学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血清酶学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酸 氨 基 转 移 酶 ( aie a n t nfrs , L 、 l a nn mior s ae A T) 门冬 氨 酸 氨 基 转 移 酶 (satt mio a s rs, S 、 性 磷 酸 a e apr ea nt nf ae A T)碱 a r e
酶 (laiep op aaeAL 、一 氨 酰 基 转 移 酶 ( - ltmy t nfrs , T 浓 度 的 变 化 在 评 估 儿 童 感 染 相 akl h shts , P) 谷 n gua l r s aeGG ) a e
CHEN n he g I h n - a g Yu —s n ,L C a g g n ,HUANG o xn ,S Ba - ig UN Ln - ig ig ln ,ZHANG e W n,W U Yu —pn e ig
( e at n fB o d R o D pr me to l o m, S e z e hlrn’ H s i ,S e z e 1 0 6 h n ) o h n h n C i e S o pt d l a h n h n 5 8 2 ,C ia
性 期 血 清 L H、 K、 L 、 S AL D C A T A T、 P浓 度 的 水 平 均 高 于 缓 解期 ( < .1 。2 血 清 T P OO ) ) G浓 度 与 血 清 酶 L H、 K、 L D C AT 浓 度 呈 正 相 关 关 系 .I FB浓 度 与 L H、K、 P、G呈 负 相 关 关 系 。 结 论 连 续 监 测 感 染相 关 性 噬 血 细 胞 综 合 征 D C AL T 患 儿 血 清 L H、 K、 T、S A 浓 度 的变 化 可 有 助 于 评 估 治 疗 的 效 果 。 D C AL A T、L P 关键词 感 染 相关 性 噬 血 细 胞 综 合 征 : 急性 期 ; 解期 ; 童 缓 儿

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及预后因素分析

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及预后因素分析

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及预后因素分析
徐美玉;顾健辉
【期刊名称】《江苏医药》
【年(卷),期】2006(32)10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有影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比较死亡与存活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计算OR值及OR的95%可信区间.结果 24例患儿存活17例,死亡7例,病死率2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小板减少、EB病毒感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为死亡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4.6534、3.5640、2.5445.结论应重视并针对死亡的危险因素制订防治措施,降低病死率.
【总页数】2页(P962-963)
【作者】徐美玉;顾健辉
【作者单位】226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科;226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J], 李佩章;王英;庞乃奇;张云;刘妙凤;朱春燕
2.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血清酶学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J], 陈运生;李长钢;
黄宝兴;孙玲玲;章文;吴跃平
3.血清白细胞介素-2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对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及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J], 董文渊;楼方;舒秀兰;李松杨;何国倩;李永兵
4.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37例临床分析 [J], 李晓玲
5.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附27例) [J], 李叶琼;冶秀鹏;王嘉漪;穆合塔尔·伊马木尼亚孜;马健;包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26例实验室检查分析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26例实验室检查分析
4 S h r T.Ep d mil g f c mp e n ay atr a ie me i i e fr e  ̄e i e o o y o o l me tr e n tv d c n o l
9 于小兵 , 丽英 , 晓涛 , 依匹斯 汀治疗 慢性 特发 性荨麻 疹 严 潘 等. 26例【 ] 中华皮肤科 杂志, 0 , (1 )6 5 0 J. 2 6 3 O :1 . 0 9
中心开放研究 [ ] J .中华皮肤科杂志,0 1 4 2 1 , 4(3 :1 . )2 7
[ 收稿 日 期 2 1 — 7 2 ]本 文编辑 01 0 — 8 [
刘京虹
蓝斯琪 ]
儿 童 噬血 细胞 综 合 征 2 实 验 室 检查 分 析 6例
张 辉 , 莫 武 宁, 李 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单位 : 30 1 南宁 , 50 2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 附属 医院临床医学实验部
作者简介 :张 辉 (9 4一) 女 , 18 , 医学硕 士, 检验技师 , 研究方 向: 临床检验诊 断学 。E m i zagu 一16 6 .o — al hnh i 8 @13 cm :
通讯作者 :莫武宁 (9 3 , , 16 一) 女 博士 , ,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 研究方向 : 血液疾病检验及诊断 。E m i m w 13 6 .o — a : o n 6 @13 cm l
( ) 23— 8 . 5 :8 2 5
2 Ner — v rz M , rl sL p z J . Cho i iip ti ut ai goAlae J Mial — 6 e C e rnc do ahc ri ra c
t a etJ . l r l m u oa o, 0 , 4 19 — 12 r t n ]Al g m np t l 0 12 em [ eoI h 2 9( ): 2 3.

IL-10、IFN-γ对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检测意义

IL-10、IFN-γ对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检测意义
He m a t o l o g y , t h eS e c o n d A il f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W e n z h o u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W e n z h o u , 3 2 5 0 2 7
第4 5卷第 3 期
2 0 1 5年 3月

卅I 医





Vo1 . 4 5 NO . 3 Ma r . 201 5
J o u r n a l of We n z ho u Me di c a l Uni ve r s i t y

I L . 1 0 、I F N . Y 对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检 测意义
p r o g n o s i s o f c h i l d r e n wi t h h e mo p h a g o c y t i c s y n ro d me . Me t h o d s : By u s i n g t h e me ho t d o f p r o s p e c t i v e s t u d y o f 2 0
I l l j 【 c l I 】 髓
O b j e c t i v e : T o e v a l u a t e s e r u m I L 一 6 , I L . 1 0 , I L - 1 8 , I F N . Y f o r t h e v a l u e o f e a r l y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价 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 究方法,对2 O 例诊断为H P S 患儿分成治疗前和 治疗后 ,以2 0 例正 常体检 儿童作 为阴性正常对照组, 再选取 缓解期 急性淋 巴细胞 白血病 ( A L L ) 1 8 例和脓毒 症患儿2 2 例血 清作 为阳性对照组。

儿童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

儿童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

H L H起病 急, 进展 快 , 临床表现 多样 , 病 死率高 , 及早诊断 、 加 强抗 病毒治 疗并及早采 用 H L H - 2 0 0 4规 范化 治疗 可以
【 关键词】 E B 病毒; 噬血细胞综合征; 临床特点; 预; 儿童
噬血细胞综合征( h e m o p h a g o e y t i c s y n d r o m e , H P S ) 又称 为噬 血淋 巴组 织 细 胞 增 生 症 ( h e m o p h a g o c y t i c I y m p h o h i s t i 0 c y t 0 s i s ,
表示 , 并进行 检验 , 呈偏态分布 的以 中位数 、 四分位数 间距 M ( P 2 5, P 7 5 ) 表示 , 并进行非参数 Wi l c o x o n检验 , P< 0 . 0 5为差 异 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或( 和) 三系减低 、 高三 酰甘油血 症、 凝 血异常 、 肝酶 升高 、 铁蛋 白升高等 , 其病 因复杂 , 临床 表现多 样 , 病情进 展迅猛 , 病 死率 高 。根据病因可将 H L H分为两大类 … , 一类为原发性 H L H, 另
肢水肿 。中枢神 经系 统症 状 : 4例 中 2例 嗜睡 , 1例有 间 断抽
甘油血症 、 低 白蛋 白血症为主。治疗及转归 : 治疗均采 用 2 0 0 4 - H L H方案化疗 , 同时给 予抗病毒 、 成分输血 、 应 用“ 人
免疫球蛋 白针 ” 等对症支持 治疗。2 1 例 中存 活组 1 3例( 占6 2 %) , 死亡组 8例 ( 占3 8 %) 。存 活组与死 亡组入 院时 胆红素、 白蛋 白、 活化部 分凝 血活酶 时间 ( A e r r ) 及铁 蛋 白水平 比较 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P<0 . 0 5 ) 。结论 改善预后 。入 院时高胆 红素、 低 白蛋 白血症 、 A T延长及铁蛋 白明显增 高提示预后不好 。 E B V —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魏琛;程志伟;牛铭;陶琳琳;郝长付【期刊名称】《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22(34)2【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儿童HPS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确诊后28 d内患儿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24例)和病死组(18例),分别使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

结果42例儿童HPS患者发病性别比例为男:女=1∶1.21,存活率为57.14%。

病因方面:原发性噬血19例,病毒感染16例,疱疹病毒(EBV)感染15例。

相较于存活组,病死组患儿瘀斑发生率高,脾脏肿大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存活组相比,病死组淋巴细胞(LYM)计数、红细胞(RBC)计数及血小板(PLT)计数降低,同时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RBC降低和LDH升高是儿童HPS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优势比分别为0.277,1.001,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当RBC最优截断值为3.595×10^(12) L^(-1)时,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54.2%;当LDH最优截断值为978.5 U·L^(-1)时,敏感度为61.1%,特异度为75.0%。

结论儿童HPS确诊时RBC计数<3.595×10^(12) L^(-1)或LDH>978.5 U·L^(-1),提示28 d内病死率高。

【总页数】6页(P129-134)【作者】魏琛;程志伟;牛铭;陶琳琳;郝长付【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内科;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案管理科;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5【相关文献】1.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54例临床及预后因素分析2.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3.儿童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4.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及预后因素分析5.儿童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8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生化及免疫指标观察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生化及免疫指标观察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生化及免疫指标观察摘要】:目的对罹患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临床各项免疫以及生化指标相关改变进行观察,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取13 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组,取同期呼吸道常规感染患儿为参照组,抽取两组患儿静脉血,观察组血样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参照组血样则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各项免疫与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甘油三酯、乳酸脱氢酶、β2 微球蛋白、转氨酶、胆红素以及血清铁蛋白指数显著增高;白蛋白以及纤维蛋白原则显著降低,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来说,其生化和免疫各项指标中部分变化显著,为病情诊断与明确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对更深入的针对性治疗也极为有利。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检测;生化指标;免疫指标作为临床较为少见的一种疾病,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发病机制为在相关因素或者部分病毒或作用下,机体淋巴组织、骨髓或者器官内部的巨噬细胞以及组织细胞发生部分异常增多,自身细胞由此被吞噬[1]。

患者临床症状多为凝血功能障碍、肝脾肿大、高热以及血细胞数量降低[2]。

本次研究对13 例HPS 患儿进行了多项生化免疫指标的临床监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情资料取2010 年7 月~2012 年11 月期间在院接受治疗的13 例HPS 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纳入本次观察组,其中男8 例,女5 例,年龄7 个月~4 岁。

患儿临床症状、病程、骨髓细胞学以及外周血检查均与《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标准》相符合[3];取同期在院接受治疗的13 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参照组,年龄8 个月~5 岁,男7 例,女 6 例,两组患儿在临床一般资料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与项目采集两组患儿静脉血,检测仪器为免疫分析仪和自动生化分析仪。

观察组血样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参照组血样则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血样检测项目相同,包括血β2 微球蛋白(β2-PG)、尿素(BUN)、补体C3 和C4、C 反应蛋白(CRP)、甘油三酯(TG)、血清铁蛋白(FP)、纤维蛋白原(FIB)、白蛋白(ALB)、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转氨酶(GPT、GO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医学》2007年第18卷第6期文章编号:1003—6350(2007)06—001—02论著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syndrome,HPS)是一类较少见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性疾病。

该病往往进展迅速,死亡率高。

但对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IAHS)患者早期进行积极治疗,则其缓解率相对较高。

目前诊断该病主要是参考Henter[1]等提出的HLH诊断指南。

我们结合对32例患者血清酶LDH、CK、ALT、AST、ALP等的监测,发现及时掌握这些酶的变化能有助于临床及时、准确地判断治疗的效果。

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2例患儿均为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血清酶学的监测及临床意义*陈运生,李长钢,黄宝兴,孙玲玲,章文,吴跃平(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血液室,广东深圳518026)摘要目的探讨监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浓度的变化在评估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效果中的价值。

方法分析32例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症患儿病情在急性期和治疗缓解期血清LDH、CK、ALT、AST、ALP、GGT浓度的变化,并将这些酶浓度的变化与甘油三脂(triglycerides,TG)、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浓度的变化进行比较。

结果1)32例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病情急性期血清LDH、CK、ALT、AST、ALP浓度的水平均高于缓解期(P<0.01)。

2)血清TG浓度与血清酶LDH、CK、ALT浓度呈正相关关系,FIB浓度与LDH、CK、ALP、TG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连续监测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血清LDH、CK、ALT、AST、ALP浓度的变化可有助于评估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急性期;缓解期;儿童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Studyonthevalueofthemonitoringoftheserumenzymeconcentrationsandtheclinicalsignificanceofthechangesofserumenzymeconcentrationsinchildrenwith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CHENYun-sheng,LIChang-gang,HUANGBao-xing,SUNLing-ling,ZHANGWen,WUYue-ping(DepartmentofBloodRoom,ShenzhenChildren’sHospital,Shenzhen518026,China)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therapeuticeffectsofchildrenwith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byobservingthechangesofconcentrationsofserumlactatedehydrogenase(LDH),creatinekinase(CK),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alkalinephosphatase(ALP)andγ-glu-tamyltransferase(GGT).MethodsThirty-twochildrenwith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werestudiedinacutephaseandperiodofremission.TheserumconcentrationsofLDH,CK,ALT,AST,ALP,GGT,triglycerides(TG)andfibrinogen(FIB)weredetectedbybiochemistryassay.ResultsThelevelsofserumLDH,CK,ALT,ASTandALPinacutephase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intheperiodofremission(P<0.01).Therewere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sbetweentheconcentrationsoftheserumTGandLDH,CK,ALT(P<0.01toP<0.05).ThereweresignificantnegativecorrelationsbetweentheconcentrationsoftheserumFIBandLDH,CK,ALPandTG(P<0.01toP<0.05).ConclusionsWecanefficientlyevaluatethetherapeuticeffectsofthechildrenwith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byobservingthechangesoflevelsofserumLDH,CK,ALT,ASTandALP.Keywords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acutephase;periodofremission;child*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H200507120882A)资助。

作者简介:陈运生(1966-11),男,安徽省江人,副主任技师,硕士。

广卢1・・《海南医学》2007年第18卷第6期1998年9月—2006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

临床标准:持续发热≥7天,最高体温≥38.5度,脾肋下≥3cm。

实验室标准:血细胞减少(外周血可以有2系或3系受累),排除骨髓增生低下或异常,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00×109/L,中性粒细胞<1.0×109;甘油三脂(空腹)≥2.0mmol/L或增高≥正常值+3S(标准差)和/或纤维蛋白原≤1.5g/L或降低≤-3S(标准差)。

骨髓或脾或淋巴结内噬血细胞增多,无恶性病证据。

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月~13岁。

EB病毒感染21例,伤寒5例,巨细胞病毒感染3例,腺病毒感染、绿脓杆菌败血症、金葡菌败血症各1例。

以上病例经过2~4周的治疗病情大多好转或治愈。

1.2方法应用BECKMANCOULTERSYNCHRON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LDH、CK、ALT、AST、ALP、GGT、TG、FIB。

1.3统计学方法用统计软件SPSS11.0对急性期与缓解期血清LDH、CK、ALT、AST、ALP、GGT的浓度水平进行t检验,对血清LDH、CK、ALT、AST、ALP的变化与TG、FIB的变化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2结果2.1急性期与缓解期患儿血清LDH、CK、ALT、AST、ALP、GGT、TG、FIB浓度的比较急性期患儿血清LDH、CK、ALT、AST、ALP、TG的浓度均高于缓解期(P<0.01),FIB的浓度低于缓解期(P<0.01),GGT的浓度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患儿血清TG、FIB与LDH、CK、ALT、AST、ALP相关性的比较血清TG的浓度与LDH、CK、ALT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338、0.274和0.269,对应的P分别为<0.01、<0.05和<0.05),血清FIB的浓度与LDH、CK、ALP、TG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348、-0.251、-0.279和-0.493,对应的P分别为<0.01、<0.05、<0.05和<0.01)。

3讨论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组以组织细胞良性增生伴吞噬血细胞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按病因初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即家族性HLH,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可分为感染相关性、疾病相关性和药物相关性。

其中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最为临床常见,可由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引起,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是在各种病因或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由于患儿存在免疫调节异常,免疫活性细胞过度增殖,这些免疫活性细胞可产生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如IFN-γ、GM-CSF等,刺激巨噬细胞的增殖、活化,导致巨噬细胞又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和活化细胞毒T细胞[2],这些因素造成机体多脏器损害[3]。

治疗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主要方案是:1)控制原发病。

2)部分病例化疗:第1~2周应用VP-16150mg/m2,每周2次;第3~8周,每周1次。

Dex10mg/(m2・d)第1~2周,Dex5mg/(m2・d)第3~4周,后逐步减量。

3)IVIG1-2g/kg。

4)有凝血障碍者选择输注血浆和血小板。

患者经过积极治疗,2~4周内病情大多好转和治愈,与贺立山[4]等结果相似。

依据诊断指南,我们评估治疗缓解的条件是:体温趋于正常,脾脏开始回缩,血小板大于100×109,中性粒细胞大于1.0×109,骨髓细胞中噬血细胞减少,甘油三脂开始降低,纤维蛋白原开始回升。

但由于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患儿体温可在短期内恢复正常,部分患儿由于直接输注血小板,使血小板急速升高,临床表现出好转假象,因此实际上应依赖骨髓细胞学的检查,但频繁的骨髓穿刺难以使患儿及家长接受。

我们比较32例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酶学的改变,发现急性期比缓解期血清酶LDH、CK、ALT、AST、ALP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

LDH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中且组织中酶活力比血清中高约1000倍,少量组织细胞坏死也能使血清LDH活力升高,因此LDH是一种较敏感的且能较全面反映机体多器官组织受损情况酶。

ALT、AST主要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酶。

ALP几乎存在于机体各个组织,尤以骨骼、肾脏和肝脏中含量较多,在骨骼和肝脏疾患时血中ALP升高,我们对该酶在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中的变化同De-kerguenec等[5]研究的30例HPS患者的血生化的结论相吻合,CK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其升高的水平反映着心肌受损害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