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血液

合集下载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实用文档
一、红细胞
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1、形态: 无核,呈中央双凹圆盘状
12
正常值 男性(4.0~5.5)×10/L
12
女性(3.5~5.0)×10/L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 ①、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铁和蛋白质。
成人体内共有铁3~4 g,其中约70%存于血红 蛋白中。
• 血液中的抗凝物质主要有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实用文档
•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 纤维蛋白溶解 • 血凝过程中形成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可在纤溶酶
的作用下,变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纤维蛋白的溶解
激活物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
抑制物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速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 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 成网,以加固止血栓。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 生理性止血过程的三个环节彼此相互促进, 使生理性止血能及时而快速地进行,是机 体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
实用文档
血液凝固后l~2 h,血凝块发生回缩, 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 血液 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 和血细胞组成。
实用文档
• 血液的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参与体温的维持 4、免疫防御功能 5、参与机体的生理止血
实用文档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液由血浆和各种血细胞组成,
• 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 •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的粘滞性:由液体分子的内摩擦形成。
与水相比,以水的粘滞度为1
血液相对粘滞度为4 5,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 血浆相对粘滞度为1.6 2.4 (血浆蛋白含量)
(三)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
晶体渗透压 组成 主要为Na+、Cl-、糖 压力 • 大(300 mOsm/kg) 占99.6%


肝素有很强的抗凝血作用
4、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最 强。
巨噬细胞主要功能: ①吞噬细菌和异物以及体内衰老和受损的细胞; ②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③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5、淋巴细胞
主要功能:
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 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白细胞渗出: 伪足 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白细胞通过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并 伪足 借助这种运动,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 趋化性: 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特性。
(三)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1.中性粒细胞 主要功能:吞噬和清除外来微生物和其他异物。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急性化脓性炎症。
血量:全身血液的总量。
循环血量:血量中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
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处,流动很 慢。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全血比重:1.050 1.060
(红细胞多,比重大)
血浆比重: 1.025 1.030 (蛋白质含量多,比重大)
(二)血液的粘滞性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①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血管收缩,裂口缩小,有 利于出血停止; ②粘着、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堵塞出血口; ③释放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基本组成 (一)组成:血浆+血细胞 组成:血浆+ 血量(blood volume): 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的 总和。 8%,体重为60kg的人 血量约5L 体重为60kg的人, 总和。7- 8%,体重为60kg的人,血量约5L 。
内环境(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血液的功能: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运输功能: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功能 物质和 等 缓冲功能: 2)缓冲功能:提供相对稳定的理化 环境(化学成分、温度、渗透压、 环境(化学成分、温度、渗透压、pH 蛋白质、离子) 值、糖、蛋白质、离子),是维持内 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形态 结构和数量 形态,结构和数量 形态
血小板
我国健康成人,血小板数量约为 万 我国健康成人 血小板数量约为10万-30万/ 血小板数量约为 万
(二)血小板的功能 二 血小板的功能
1 生理特性
(1) 黏附
(2) 聚集 生理性致聚剂: 生理性致聚剂: ADP、肾上腺素、5-HT、 、肾上腺素、 、 组胺等
2 红细胞渗透脆性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 用的各种溶液中, 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 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0.85%NaCI溶液),高 溶液), 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85%NaCI溶液),高 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则相应地称为高渗或 低渗溶液。 低渗溶液。 临床上将以0.45 0.45临床上将以0.45-0.3% 的氯化钠溶液为正常 人红细胞的脆性。 人红细胞的脆性。 衰老RBC>刚成熟RBC RBC>刚成熟RBC; 衰老RBC>刚成熟RB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等渗溶液:以人体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此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0.9% NaCl称为生理盐水. 低渗溶液高渗溶液2.等张溶液: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等张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3.造血过程(hemopoiesis)及调节:造血过程也就是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4.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简称纤溶: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5.血型(blood group)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6.凝集(agglutination) ----将血型不相容的血滴在玻片上混合,其中RBC聚集成簇的现象(抗原抗体反应)。

7.凝集素(agglutinin)---能与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

主要由γ球蛋白组成,存在于血浆中。

8.循环:指各种体液(如血液、淋巴液)不停地流动和相互交换的过程。

9.循环系统: 进行血液循环的动力和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10.渗透脆性:临床上以0.45% NaCl到0.3% NaCl溶液为正常人红细胞的脆性范围二、大题1.血液功能概述:①运输功能②缓冲功能③参与体温的维持④免疫防御功能⑤生理止血2.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运输作用③免疫作用④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3.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嗜酸性粒细胞: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肝素、组织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acrophage) ,吞噬和消化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特异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体疫免疫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①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②参与血液凝固:局部凝血因子浓集,血小板磷脂表面(PF3)、抗肝素因子(PF4)、纤维蛋白原激活因子(PF2)③促进生理性止血5.生理性止血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6.纤溶系统组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简称纤溶酶原,又称血浆素原纤溶酶(plasmin),又称血浆素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两个基本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1.类型
Rh阴性:RBC上无Rh(D)抗原
49
2.特点 (1)没有天然抗体 人血清中无天然Rh抗体,只有Rh阴
性接受Rh阳性血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
Rh抗体。 (2)抗体可通过胎盘
50
三、输血原则
(一)受血者与供血者的ABO血型相同
(二)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 血的病人,还必须使Rh血型相同 (三)交叉配血实验
20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2.参与血液凝固 3.促进生理性止血
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一)造血过程及调节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生成过程(成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红细胞) 2.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存120天;1%更新) 3.红细胞的破坏(破裂的红细胞由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 胞吞噬;或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清除) .
外源性 :Ⅲ因子启动,因子在血浆和
组织中,参与因子少,时间短,启动凝血。
33
5.凝血因子缺乏将导致凝血障碍
钙离子缺乏——枸橼酸钠、草酸钾
VIII 、IX缺乏——甲型、乙型血友病
Vk缺乏——可导致Ⅱ、Ⅶ、Ⅸ、Ⅹ合 成障碍 将血液分别置于放有棉絮和涂有石蜡 油的两支试管中,哪支试管内的血液凝固 更快?为什么?
13
正常值:0.45% 正常值=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正常值=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临床意义: 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 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
14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和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红细胞在正常血浆中下沉缓慢,说明 它在血浆中有相当大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在第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称为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正常值:男性0~15mm,女性0~20mm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OO
O BB,BO B
AA,AO A
AB
AB
凝集反应
定义:当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与其相对于的凝 集素相遇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 被抗体凝集成一簇簇不规则细胞团的现象称 为凝集反应。
A抗原+抗A抗体→红细胞凝集→溶血 B抗原+抗B抗体→红细胞凝集→溶血
结果:堵塞血管; 红细胞破裂溶血; 肾小管堵塞破坏--急性肾衰。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一节 概 述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与血量
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


细胞和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 百分比。 正常男性:40%~50% 正常女性:37%~48% 新生儿:55%
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血小板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脱离 下来的细胞质碎片。 血小板的数量和寿命 正常成人:(100~300)×109/L 平均寿命:7~14天,在脾脏破坏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和聚集 2、释放和收缩 3、吸附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及血液凝固过程
生理性止血
*Rh阴性的母亲孕育了Rh阳性胎儿后,在体 内产生了抗D抗体,当第2次妊娠Rh阳性 胎儿时,胎儿会出现溶血。
三、输血的原则
避免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红细胞凝集反应。临 床上输血要求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 合(同型血),并经过交叉配血试验。
为什么输同型血还需要进行交叉配血试 验?
交叉配血试验
ABO血型的遗传
人类血型遗传由9号染色体上的A、B和O三 个等位基因所控制。在一对染色体上只可能 出现上述三个基因中的两个,分别由父母双 方各遗传一个给子代。

人教版教学课件08 第05章 血液

人教版教学课件08 第05章 血液



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 性凝血机制
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将引起血友病 C。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


蛋白水解酶,参与内源性凝血,激活 纤维蛋白溶解酶
血浆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强纤维蛋白 间的结合和维持血凝块稳定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XIII (fibrin-stabilizing factor,FSF)
血浆凝血激酶(plasma 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时引起血友病 thromboplastin B。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 component,PTC) Stuart-Prower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PTA) 接触因子 (contact factor)
2.密度:1.050~1.060,与所含的血细胞数量及 血浆成分有关。 3.粘滞性:即血液流动阻力的大小。通常是水的 3.5~5.5倍。 4.红细胞沉降率(ESR):健康男性为2~8mm/h; 女性为2~10mm/h。
血液的组成
第二节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水分:91~92%
血浆
血浆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 (6.2~7.9%): 尿素、尿酸、肌酸、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肌酐、氨基酸、多肽、 (NPN):(0.1%) 氨、胆红素等 不含氮化合 葡萄糖、磷脂、胆固醇等 物(0.75%):
(二)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 为~。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命 名,共有12种,编号为凝血因子Ⅰ~ⅩⅢ(其中 有两个因子后来发现是一种因子的不同活动形式)。
除Ca2+(因子IV )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 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 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 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习惯上,某因子被活 化后,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上“a”,如 Inactive Ⅺ(FⅪ)被激活为Active Ⅺa( FⅪa)。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课件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课件
白细胞生成素和红细胞生成素。
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白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破坏 通过消化、呼吸、泌尿道排出体外 白细胞的功能
与被破坏的组织残片和细菌一 起形成脓液
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 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 CO2,这项功能是由红细胞所含的血 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含有大量血 红蛋白(haemoglobin,HB)
——珠蛋白+亚铁血红素
动画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生理特性——
粘附、聚集、释放反应、 收缩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血液生理
功 能——
1、参与凝血 2、参与生理性止血 3、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干细胞 巨核定向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的存 活时间很短,衰 老血小板绝大部 分是在脾、肝和 骨髓内被网状内 皮细胞所吞噬。
血液生理
三、血细胞及其功能:
红细胞生理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
血液生理
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细胞。 骆驼和鹿——呈椭圆形。 禽类——有核的椭圆形细胞。
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 一种(1012个/升)。同种动物的红 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 生活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 卷曲变形,在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 为可塑性变形。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大,变 形的能力越大,故圆蝶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远 大于异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球形红细胞。红细 胞保持双凹圆蝶形需要消耗能量。
•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由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完成。
第四节 血液凝固
•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 由可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 胶状态。
第四节 血液凝固
• 一、血凝的基本过程及其原理 • 二、抗凝系统
一、血凝的基本过程及其原理
• • • • 基本过程: ①因子Ⅹ的激活; ②凝血酶原(因子Ⅱ); ③纤维蛋白原(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 白(Ⅰa)。 • 血液凝固可在10~15秒内迅速完成。
(一)数量、形态和功能
• 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
游走的特性。体内具有趋化作用的物质 包括:细菌毒素、细菌或人体细胞的降 解产物,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白细 胞按照这些物质的浓度梯度游走到这些 物质的周围,把异物包围起来并吞入胞 浆内,称为吞噬作用。
白细胞 Leukocytes
(二)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一)蛋白质
• • • • • • 1. 营养功能 2. 运输功能 3. 缓冲功能 4. 形成胶体渗透压 5. 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6. 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 ( 一 ) 血 浆 渗 透 压 ( plasma osmotic pressure) • 313mOsm/kgH2O(5330mmHg)。 • 晶体渗透压:电解质离子,小分子化合物 •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对保持细胞内外的水 平衡极为重要。 • 等渗溶液(isotonic solution):与血浆渗 透压相等的溶液。生理盐水0.9%NaCl溶液。 • 渗透性溶血(hemolysis) • 红细胞脆性(erythrocyte fragility):红 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
• 1. 粒细胞 • 2. 单核细胞 • 3. 淋巴细胞
1. 粒细胞
• (1)中性粒细胞: • 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机体抵 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的第一线, 被趋化性因子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借 糖酵解获得能量的,因此在肿胀并流血不畅的 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 毒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粒 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 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 细胞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 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 释放出各种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 脓肿。
(三)细胞的生成调节
•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 EPO )主要
由肾组织产生,在肾外,如肝脏,也有少量生 成。晚期肾病患者,肾脏产生的EPO已基本停 止,但体内仍有小量EPO促使骨髓继续产生红 细胞。其他一些激素,包括雄激素、甲状腺激 素和生长激素,都可以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 作用,雄激素则有抑制红细胞生成的作用。这 可能是男性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高于女性的 原因。
红细胞 Erythrocytes
•Structure
–双凹Biconcave, 无核 anucleate
•Components
–血红蛋白Hemoglobin (pigmented protein)
–Lipids, ATP, 碳酸酯carbonic anhydrase
•Function
–Transport oxygen from lung to tissues and carbon dioxide from tissues to lungs
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 维持血压,保证全身器官、组织的血液 供应。失血量达20%,血压下降,组织 损害;失血超过30%,昏厥或休克。 • 血液对内环境某些理化性质的变化有一 定的“缓冲”作用。例如,血液中含有 多种缓冲物质,可以减轻酸性代谢产物 引起的pH变化;血液中水比热较大,可 以吸收大量的热量而使温度升高不多。
血液的功能
• Transport of:
– Gases, nutrients, waste products – Processed molecules – Regulatory molecule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Regulation of pH and osmosis Maintenance of body temperature Protection against foreign substances Clot formation
1. 粒细胞
• (2)嗜碱性粒细胞: • 占白细胞总数的05%~1%。胞质中存在 有较大和碱性染色很深的颗粒。颗粒内 含有肝素和组织胺。近年来发现它参与 体内的脂肪代谢。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 组胺与某些异物(如花粉)引起的过敏 反应的症状有关。
1. 粒细胞
• (3)嗜酸性粒细胞: • 占白细胞总数的2%~4%。有明显的昼夜周期 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增多。这种 细胞数目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 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当血液中皮质 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当血 液中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增 多。 • 作用: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 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三、血小板
• 功能: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 与凝血有关的因子:5-羟色胺,钙离子, 各种酶,ADP,PDGF。
凝血细胞 Thrombocytes
•Cell fragments pinched off from megakaryocytes in red bone marrow
•Important in preventing blood loss
三、血小板
• 血小板的生理活性时间是2天,没有参加 血液凝固的血小板在血中的寿命为5~10 天,然后在肝和脾中被吞噬破坏。 • 正常值:150000~450000个/μl
三、血小板
• 当血小板<50000个/μl,微小创伤或仅血压增高
也使皮肤和黏膜下出现血瘀点、瘀斑,甚至大 块紫癜。可能由于血小板能随时沉着于血管壁 以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而且,用同 位素标记血小板示踪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 血小板可以融合入血管内皮细胞,因而可能对 保持内皮细胞完整或对内皮细胞修复有重要作 用。当血小板太少时,这些功能就难以完成而 产生出血倾向。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 • • • • (二)血浆的酸碱平衡 正常人血浆的pH值7.35~7.45,略偏碱性。 PH<7.35,酸中毒; PH>7.35,碱中毒 弱酸和弱酸的强碱盐组成缓冲对,在一定范围 内既能抗酸又能抗碱。 • 必须在 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的配合下才能顺 利进行。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2. 单核细胞
• 体积较大,直径15~30μm。 •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 • ①能吞噬杀伤并消化病原微生物、肿瘤 细胞和损伤组织; • ②能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性因子的刺激 下分泌多种物质; • ③激活淋巴细胞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3. 淋巴细胞
• (1)T细胞:在介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反 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心调控作用。 • 根据功能分为: • 杀伤T细胞——效应细胞,直接攻击和杀伤特 异抗原(病毒、细菌、寄生虫、癌细胞,异体 细胞); • 辅助T细胞——调节细胞,直接刺激已经结合 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 • 抑制T细胞——调节细胞,抑制T细胞和B细胞 的活性。 • (2)B细胞 • 浆细胞分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记忆B细胞
–Platelet plugs –Promoting formation and contraction of clots
四、免疫系统
• (一)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 • (二)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一)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
• 1. 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 • 遗传得来,外部防御(皮肤、黏膜),内在防 御(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清蛋白)—— 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无特异性——非特 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 2. 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 发育过程中与外界物质接触得来,T细胞和B细 胞——主要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起作用,具有特 异性——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 • • 一、红细胞 二、白细胞 三、血小板 四、免疫系统
生血 Hematopoiesis
一、红细胞
• (一)数量、形态和功能 • (二)血红蛋白的组成及功能 • (三)细胞的生成调节
(一)数量、形态和功能
• 男性:450万~550万个/mm3,女性:380万~ 460万个/mm3。 • 双圆蝶形,平均直径8μm,周边稍厚。可塑性 变形。 • 红细胞在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
(二)血红蛋白的组成及功能
• 组成:珠蛋白和含铁血红素(原和两价 铁原子)
(三)细胞的生成调节
• 蛋白质、脂类、糖类; • 维生素B12 是合成遗传物质DNA所必需的,每 日所需量为1~2μg。 • 叶酸直接参与DNA的生物合成,每日所需量为 50μg,缺乏会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铁用于红细胞的生成,每日所需量为20~25mg, 主要来自被破坏的红细胞。 • 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机体内红细胞的生成 和破坏的数量基本保持平衡。
(二)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 1. 初始反应(primary response): • 当机体与某种特异性抗原第一次接触时,往往要经过 5~10天的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检测到由这种抗原引起 的特异性抗体。 • 2. 主动免疫(active immunization): • 血液中的抗体浓度在初始反应几天后达到一个高峰, 并在几个星期内逐渐下降。在此过程中被激活的淋巴 细胞能够连续分裂增殖,产生一个特异性克隆。 • 3. 被动免疫(passive immunization): • 将机体免疫应答的产生的活性产物转输给非免疫的个 体,以达到同一抗原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