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五篇模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五篇模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五篇模版]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本课的七个生字。

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抓住课文重点句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4.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平,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重点词语,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课前准备:课外了解季羡林生平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PPT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NO.81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本课的七个生字。

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初读课文,理解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4.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交流感悟德国“花美”。

教学过程: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

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

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

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

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至1945年才回归祖国。

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古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

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5)人教新课标教学目的:1.会认本课〝莞〞〝姹〞〝嫣〞三个生字,会写〝姹〞〝嫣〞 2个生字,并能联络上下文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如〝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耐人寻味〞等。

2.经过指点朗诵,使先生读出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逼真的吃惊、赞赏的语气。

3.引抢先生理清文章头绪,从文中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聚优美言语;并可以结合上下文与生活体会含义深入的句子,使先生在言语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遭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践了解含义深入的句子。

2、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遭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天,教员给大家带了一份特别大的礼,想知道是什么吗?周游世界,图片播放:中国〔故宫、京剧、56个民族〕、日本〔和服、相扑〕法国〔埃菲尔铁塔〕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袋鼠〕、美国〔自在女神行为艺术〕西班牙〔斗牛〕〔图片集会〕说说看,我们都去了哪些国度?是什么让你一眼就认定了是那个国度呢?〔标志性修建、习俗〕师:是的,每个国度正是由于景色不同,习俗不同,才构成了自己共同的风情和民族魅力。

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的文字走进德国,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二、预习交流,走近作者师:我们第一次看法季羡林,是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对话中,他通知我们要多读书,明天我们读他写的文章,应该了解他与德国之间的缘?谁搜集到了他去德国留学的资料?〔课件出示:1935年——1946年,季羡林留学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历经近11年。

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1980年,季羡林因研讨需求又一次离开德国。

继1935年,四十五年之后的1980年,季羡林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万千慨叹,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初读课文,全体感知1.反省预习,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课文能读正确、读流利吗?指先生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李志民,了解他的代表作品和成就;2.理解课文的主题,并通过阅读理解和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含义;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以花为话题,通过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花的兴趣和观察力。

- 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 花有哪些特点?觉得花的颜色和形态有什么作用?- 你们见过哪些特别漂亮的花?它们是如何吸引你们的注意力的?2.导入课文主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 你们认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二、阅读和理解(15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并标注关键词和不理解的词汇。

2.让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提出问题和疑惑。

3.课文导读,老师讲解生词和关键句,培养学生对课文主题和情节的理解。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们理解了吗?- 你们认为作者的“花”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他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发表意见,并交流讨论结果。

四、互动探究(15分钟)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讨论“你们的花是给谁看的?”并找出几个有趣的观点。

2.老师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归纳。

3.学生分别介绍他们小组的观点,做一个小结。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学生针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主题,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进行介绍和分析,并谈谈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

2.学生可以选择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行介绍,并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目的。

六、课堂小结(5分钟)1.老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主题。

2.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新课标 (2)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新课标 (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高效课堂导学案温馨寄语:文字的美在于朗读,在读中细细品味,才会有所发现。

一、学生分层预习方案1 、我会积累描写花的成语(至少5个)2、一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

3、二读课文。

思考: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景色?4、三读课文。

对文中有不解之处以问题的形式提出?★5、上网查阅有关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的资料。

二、课堂导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走进作者。

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或查找资料的方式了解季羡林及德国,包括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三、预习生字词。

(1)我能读准下列词语:脊梁耐人寻味应接不暇奇丽奇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莞尔一笑东莞(2)联系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的方式理解词语:耐人寻味应接不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莞尔一笑四、自主学习一: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思考:作者前后几次踏上德国?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五、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1、读课文相关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说说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奇丽的景色”?用直线画出。

(在课文中第三自然段中查找。

)2、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悟花之美。

①作者用()的修辞手法,把街道两旁窗外的花比作();用()、()两个成语写出了花开得茂盛、娇艳。

②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德国街道两旁窗户外边满是()、()的鲜花。

(二)合作探究二:1、找出文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说让你奇特的理由。

2思考:置身于这样的美中,作者有什么感受?找出有关句子认真读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新课标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找一些季羡林和德国哥廷根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上课吧!上课!同学们好!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记得吗其中的大树指谁生:(齐)季羡林。

(P1)师:是的!季羡林是我国着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你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的名篇。

一起读!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你们的声音整齐而又洪亮!真好听!同学们学贵有疑,当你第一次读课题时你有什么疑问老师也有同样的疑问(自己的花为什么是给别人看的怎样让别人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翻开书去书中寻找答案吧!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端起书来大声朗读吧!四、生朗读课文。

五、 2、师:课文中的字词大家会读了吗六、师:很自信!我们请这一排同学大声的开火车读。

七、生:颇、脊梁。

八、师:注意!这是个轻声词,跟老师读,脊梁,(学生跟读)继续排火车。

师:读的真好,全班同学一起读,每个词读两遍,颇,开始.全班齐读。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及相关优美词句。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及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直观讲授法四、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自主查阅生字词,了解季羡林的生平事迹;教师准备课件。

五、教学设计(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大家还记的是谁吗?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

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

(二)检查本课字词预习情况1.指生认读本课生字词2.脊梁: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出示画的图片)3.季老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甚是好奇,询问自己的房东(指生读),品味其中一处神态描写:莞尔一笑。

4.只有季老的女房东一个人这样养花吗?(三)深度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品读课文1.指生读家家户户都这样养花的句子。

(指生回答,相互补充)2.自由读。

3.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种的花多(都、家家户户)4.哪句话让你感觉景色奇丽,花特别美。

5.哪些词语感觉到花之美(花团锦簇:写花的样子,强调多(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姹紫嫣红:花的颜色,强调颜色鲜艳(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

6.用心品读,区分逗号与顿号,体会顿号用在这里的妙处:(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7.指生回答:除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还记得哪些描写花的词语?(师随后展示描写花的词语)8.段落中还有哪句话让我们感觉景色奇丽?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我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我能通过学习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学时:2学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齐读课题听写词语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真切根据词语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二、整体把握师:课文主要写了季羡林先生回忆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十分爱花,以及他四五十年后再回德国故地重游时的感慨。

请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三、品读感悟过渡:季老在阔别德国四五十年后,再回德国的时候为什么会由衷地赞叹?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出相关的句子,认真品读,体会。

生自读感悟师巡视指导。

(一)、品奇丽积累语言师:孩子们学得很认真,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德国景色奇丽?为什么?假设1 :找到第四段的“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大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他读得怎么样?评一评根据学生的评价随机讲解重点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指名说(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花的多,花的美)能把花的多和美丽读出来吗?(男女比赛读)师:是呀,这么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生:花的海洋师:花的海洋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想象一下(指名答)师:走在这美丽的花海中,让我们看的人如入?生: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走在山阴道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答)师:而现在走如这如花海般的德国街道上,纷纷如眼的是?悄悄如鼻的又是?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啊!好,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用你的心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比比谁感受到的景色最奇丽!(师配乐读音乐钢琴曲梦中的婚礼)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尽量让学生展开想象指名5人说一说)师:太美了,让我们用朗读把所有的人带进这奇丽的景色吧!(齐读)师:多么奇丽的异国风光,想背下来吗?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这部分背下来。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_人教新课标一、说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那个单元是以了解不同地点的民族风情特点为主题展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闻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意境悠远的短文。

文章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形。

抒发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域的感叹,表达了对德国秀丽风景和奇特风俗的颂扬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样的写景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明白却意味深长的道理。

因此,我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目不暇接、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存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由于本文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学生积存语言的好文本,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明白得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明白课文,读出感情。

由于学生对德国的民俗风情比较生疏,对文中所包蕴的人一辈子哲理明白得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精神境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成效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我预备采纳的教法是讲授法和引悟法。

我在教学时要紧采纳“课前搜集资料—质疑引入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采纳多媒体手段进行“图文结合法、情境设置法”等。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适应。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我预备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具体过程如下:(一)、导入新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新课标
学习目标
1.会认读3个生字,理解关键词语,正确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紧扣主题俗语导入
中国有句老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而在遥远的欧洲有这样一个国家,他们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美好,他们的行为,让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感慨万千,赞叹不已。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检查预习复习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做动作理解做动作理解:莞尔一笑
(莞尔一笑:多指女性微微一笑,笑得优雅,美好)
三、紧扣“让”字探究文本
1.我们一齐读一遍文章的题目,要注意分清语气的轻重。

体会“让别人”的意思。

将“让”字去掉,与课题作比较:(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加上“让”有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给别人看的意思。

2.浏览课文,发现文中藏着的“让”。

季老先生对这种“让”的精神,做出了由衷的赞扬,请找出文中高度评价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两个句子。

看看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1)学生浏览课文,发现“让”,教师巡视点拨。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奇丽”和“奇特”。

(3)根据“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两个关键的句子,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交流一: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对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导。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词语;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抽学生读文,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

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1>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理解“应接不暇”:“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

“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

)“不暇”就是——(没有空闲)。

“应接不暇”呢?(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

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
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

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

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
<4>指导朗读
优美的语言会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齐读)
同学们,假如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
走过这条街,抬头往上看——
走过那条街,抬头往上看——
走过任何一条街——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
(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5>把“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 à)紫嫣(yān)红的形式。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一段改为了诗歌的形式——
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
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设计意图:诗歌的改变激发了孩子们的诵读兴趣,通过师生互动朗读,男女同学对读打到了快速背诵的目的。

教给学生运用“熟读成诵”的有效背诵方法。

)交流二:找出你认为能体现民族“奇特”的句子。

句子一: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请学生读,理解“脊梁”的意思。

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

照应文题,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奇特在哪儿(而德国人养花却是让别人得到美丽,是这样的一个名族创造了奇丽的景色。


句子二: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齐读。

句子三: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奇特在哪儿呢?(一个是在屋子里的时候,不是自己看自己的花,而是别人看自己的花,而在街上又是自己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交流三:这样奇丽的景色和奇异的民族有什么关系呢?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5>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6>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对应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的哪四个字。

(我为人人)那么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对应的又是哪四个字呢?(人人为我)
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又一次到了德国,又一次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当朋友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吗?他说:(齐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从这个又和这个都,我们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景色四五十年一直没有改变,带着这样的体会,全班同学一起读——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他们养花的目的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同学们,假若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作者说不管他离开了多少年,但是德国美丽的景色还是不变的,抬头一看,家家户户窗户前还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3)季羡林说的“美丽”指什么?“德国人有什么特点?”。

一方面是指举目可见的花儿美丽,一方面指“我为人人”的精神美丽。

板书:美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想呢,你觉得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他们美丽的花不变,那种美丽的品质不变(可以在学生回答得基础上,接第四部分的总结,不宜太麻烦)
四、总结全文“让”字升华
这一节课,我们随季羡林爷爷看到了奇丽的景色,了解了奇特的民族。

这奇丽的景色指的是花多,花美,几十年如一日常开不衰。

这奇特的名族指的是,他们养花的目的很奇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种养花的思想境界也很奇特。

季羡林爷爷用奇丽的花来赞美德国,让我们懂得这奇异的景色,源自于德国人民养花的习俗,那就是——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源自于这个民族的礼“让”精神,那就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是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懂得分享,人人都会享有。

五、板书设计简明扼要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景以小见大民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色——————族我为人人

六、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1.抄写文中描写花美的词语。

2.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留德十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